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劳动教育调研方案精选(九篇)

劳动教育调研方案

第1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内容;载体

自从在庆祝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以劳动托起中国梦”以来,教育界开始重新重视劳动教育的问题。但大多强调了劳动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和价值,对于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和载体的思考,则很少。

一“、劳动”的概念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同时也是一个极其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它常常依附于多重言说语境,具有多种复杂的语义和多重属性。显然“,劳动”具有经济学属性,是劳动经济学的重要概念,它甚至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概念,《不列颠百科全书》就强调了它的经济学属性;“劳动”具有哲学属性,“劳动创造人”是其经典表述;“劳动”也具有政治属性,“劳动人民”是其典型术语,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步履就非常强调这一属性;当然,它也明显地具有教育属性,如“劳动教育”,曾经我们对劳动教育非常重视,但也显然,近几年劳动教育被轻视了。《辞海》的解释,“劳动”即“人们改变劳动对象使之适合自己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即劳动力的支出或使用”。[1](4380)这一解释,提示了劳动概念在最抽象的意义上代表了人的类本质———人的体力和智力的支出。但由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是以机器工业为前提、以体力消耗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这就使得我国中小学曾经的劳动教育在体力或智力的侧重点上,强调以体力的付出为标志的“生产劳动”,甚至将劳动仅仅看作是工业、农业领域里的直接的体力劳动,这显然是对劳动概念的简单化理解。对此,马克思曾清楚地指出“这个从简单劳动过程的观点得出的生产劳动的定义,对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绝对不够的”。[2]由此,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早已远非马克思所处时代所能比拟的今天,落实劳动教育,就必须对劳动教育的内涵与方式进行再思考。

二、“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劳动教育不是技术教育

当前在我国中小学,“(通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和“劳动教育”等概念并存,以笔者看来,这是典型的概念混乱。“(通用)技术教育”特指高中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劳动技术教育”是自1981年教育部《中学教学计划修订意见》中第一次设立“劳动技术”以来的沿用,上海的二期课程改革至今仍然保留着这个提法;“劳动与技术教育”是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部分而存在于基础教育各学段的课程方案中,它应该被理解为“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但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未注意到其间的“与”字,而与“劳动技术教育”混同;而“劳动教育”虽然在理论上存在于“劳动与技术教育”之中,但因其寄宿于综合实践活动中,故新课程以来,其名声反而不响亮了。有必要澄清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两者尽管联系密切,但的确是性质不同的教育部分。这一点,看一下《中国百科大辞典》对劳动技术教育给出的解释就能明了:“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由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部分组成。劳动教育是以劳动实践为主,结合进行思想教育。技术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及技术和劳动技能。其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打下基础。”[3]两者的区别一目了然。或许也正是由于此两者“和而不同”,使得劳动技术教育从1981年提出设立以来,其目标一直是双重的,即其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技能目标。一般地表述为要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培养对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同时,还要学习基本的生产知识与技能以及与就业相关的职业技术。这在实践上导致了以劳动教育替代技术教育,或反之,以技术教育代替劳动教育,在劳动技术教育实践中也常常产生我们究竟是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还是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迷惑。在学校教育领域,传统上“劳动概念是站在共产主义者的立场上被引入学校课程的”。[4]劳动教育被归属于德育范畴,甚至“劳动也是教学,是政治思想课”。[5]以致《辞海》都是这样解释“劳动教育”的“:德育内容之一。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和技能的教育活动。有助于清除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损公肥私、挥霍浪费、好吃懒做等思想和作风对学生的不良影响”。[1](4381)将劳动教育归属于德育没有错误,只是,容易被人误解,同时也不充分。那么,今天的我们,该怎样理解劳动教育呢?它应该被界定为人格发展教育。这主要是基于当今中小学的发展现实来考虑的。由于家长观念、应试教育、社会阶层分化、学校与生活世界的割裂等原因,致使大量中小学生远离劳动、好逸恶劳,甚至鄙视劳动,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感恩、不了解也不适应社会等,一句话,人格发展不健全。

(二)劳动教育的内容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为此,就要结合从小学到高中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情况,特别是结合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置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

1.家务劳动。

将本项内容以课程的形式,与家长合作开设即开成合作课程。为此,有必要对家长进行相应的教育,获取家长的理解、支持与配合。这涉及课程理念的更新,即学校面向学生开设的课程是否都必须由学校专职教师执教。

2.自助劳动。

对诸如系鞋带、准备学习用品、铺床叠被子、洗衣服等,要训练学生自己动手,不依赖家长或老师。

3.公益劳动。

帮助孤寡老人、设计小区信箱、保护身边环境等。

4.服务劳动。

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

5.生产劳动。

在学校组织下,到附近的工地、厂矿企业或功能机构,参观和适当参加一些生产性劳动。上述每一类劳动教育中,都要把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态度、劳动情感和劳动能力作为最终目的总体应该是低年级侧重于劳动情感、劳动态度和习惯的培养,高年级则侧重于劳动能力的培养。

三“、劳动教育”的载体

(一)劳动课程载体

鉴于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劳动教育的掩蔽现象,有必要在形式上少用或弃用“综合实践活动”,消除以综合实践活动来涵盖一切的现象,要突破它的描述方式,突显劳动与技术教育。具体地,就是在小学独立设置“劳动”或“生活与劳动”或“生活中的劳动”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劳动与技术”或“劳动中的技术”课程;在高中则依靠现有的通用技术,来深化渗透劳动的理念与价值。需要强调的是,劳动课程设立后,其实施方式不能以教师讲解系统知识为目的,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时空,它应该发生于教室内外、家庭内外,发生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也不必留常见的作业。

(二)布置实践作业

劳动教育要通过劳动本身的实践来进行,无论有没有独立的劳动课程,都应该让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受到劳动教育的熏陶。作业无疑是学生习得知识与技能、获得综合素养的基本途径,传统上,中小学生的作业往往是书面作业,基本没有实践性作业,实际上就是中断了学习世界与劳动世界的联系。为此,在减少书面作业的同时,有必要增加实践性作业,增加那些需要学生亲自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试一试、做一做的体验式、观察式、交流式、户外式、探究式等实践性作业。

(三)项目活动载体

项目活动是进行劳动教育的有效载体,特别是进行有科技含量的劳动教育时,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时(包括调查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这一载体效果独特。介绍一个国外学校项目活动的例子———为新机场选址。T女士是技术课的老师,她班上的学生围绕他们学校附近新机场的建设,讨论了一些问题。学生认为,他们自己对机场做一个规划,然后将这个规划同开发商的规划进行比较会很有意思。T女士让学生先浏览一个实际机场的空中拍摄照片,然后让他们在本地区地图上圈出新机场的大概范围,并绘出他们所建议地点的地理位置图。学生很快就发现这个机场将对当地产生多大的影响。由于机场的面积要求,一条州高速公路需要改道,一条小溪的部分河床也需要改道,还需要征购很多农庄的土地。学生对居民搬迁问题表示关注,同时,对机场将给当地经济、环境和政治问题带来的影响也表示关注。经过深入讨论,学生决定进行一个更细致的科学活动,即研究湿地保护以及机场会给当地带来的污染。D先生生物课的学生加入了这个项目,他们开始考察拟议中的机场建设方案会对不同的湿地动物物种的影响。另外,生物课学生还设计了一项调查,寄给所规划机场附近的居民,了解他们对机场建设方案的看法。学生还到50英里外的一个地方机场进行了实地考察,在距机场不同距离处记录了声音的大小。D先生将学生分成了几个组,分别就湿地、居民生活、噪声污染和政治问题来写报告。在分别工作了几个星期后,两个班级在一起开会,分享他们的工作成果。技术课的学生完成了一个在学生提议方案基础上绘制的CAD布局图,包括机场通道、飞机跑道、控制塔和其他相关设施等。一组学生完成了一份新的本地区地图,来说明机场将给该乡村地区带来的地理变化。另一组学生则做了一个按比例缩小的机场模型。还有一组学生则设计了一个对州高速公路改道的方案。生物课的学生提交了一份关于湿地的报告,报告中提供了可能由于机场建设项目而濒危的动物的照片和图表。进行居民调查的另一组学生,提交了关于机场对居民生活影响的报告。第三组学生参加过当地的听证会,他们就机场建设方案的政治问题提交了报告。最后一个报告是机场对周围环境造成噪声污染的概率性研究。[6]

(四)整合渗透载体

劳动教育不是类似数理化那样的教育领域,它与通常的学科教育不同,它具有综合性特点,它与校本课程开发、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特别是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都能够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甚至类似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基本就等同于劳动教育。以技术教育为例,“在当今世界,技术变成了一项复杂的社会事业,不仅包括研究、设计和技巧,还涉及财政、制造、管理、劳动、营销和维修”。[7]显示了劳动世界与技术世界的内存联系。同时,在政治课程、历史课程,尤其是技术课程相关内容的教学中,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让学生直接或间接理解劳动的艰辛与收获、奉献与快乐、丰富与新奇、继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5.

[3]中国百科大辞典[Z].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460.

[5]刘泓.中学劳动技术课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1:7.

[6]国际技术教育协会,黄军英.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2.

第2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7月15日,XXX大学党委书记XXX带队前往XX县XX镇食用菌产业园、“纳米小镇”筹建基地,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XX镇党定村XX养殖数据中心,考察调研学校定点帮扶工作。该校副校长XX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一同参加考察调研。

  惟农是务 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在XX镇食用菌产业园的种植大棚,XXX与正在参加暑期劳动实践的同学们亲切交流,详细询问同学们的劳动和生活情况。“多到乡亲们家里走一走,多和村里的孩子们交流交流,在科技方面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在听到同学们用温度传感器帮助解决大棚恒温问题后,校领导对同学们主动思考、积极寻求优化方案的行为表示充分肯定,鼓励同学们发挥所学所长,用科技创新为传统农业赋能。

XX镇是XX校友XX院士的故乡。结合当地产业、教育、资源特点,学校积极对接协调资源、提供智力服务,帮助XX镇形成了建设“纳米小镇”的乡村振兴方案。校领导一行在实地走访考察“纳米小镇”筹建基地后表示,学校将继续深入对接,挖掘拓展定点帮扶领域,帮助落实落细建设方案,深入促进教育资源互联共享,为“纳米小镇”建设及当地产业发展给予持续有力支持。

青春奉献 集聚人才振兴活力

在XX镇XX村金银花产业服务中心,作为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中的重要一环,本次劳动实践课程一经,就有800多名同学踊跃报名。竹园1号书院XXX同学便是其中之一,“大家挎着篮子开始采摘,心里都在暗暗努力,都想多采摘一些。走进美丽乡村,我们学到了书本中没有的知识,体验了劳动的辛苦,收获了劳动的经验,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XXX为参加劳动实践的同学们讲述了学校帮助XX村做大做强金银花产业脱贫致富的历程。他指出,XX村人均收入从2014年底的不足4000元,到2020年的21000元,整体脱贫致富,正是中国千千万万个贫困村脱贫的缩影,充分体现了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伟大成就。他表示,自2013年被确立为中央定点帮扶单位以来,学校始终把定点帮扶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抓紧抓好,充分发挥学校优势,与地方共同打造特色产业,帮助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西电贡献。

XXX勉励同学们珍惜参加劳动实践的宝贵机会,深入乡村、走近群众,亲身感受人民生活和乡村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更加深刻地理解乡村、理解社会,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同时还要关注农村发展现状和农民实际需要,结合所学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积极贡献力量。

科技赋能 汇聚产业振兴动力

第3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和试行学校,关心和指导工作,并叮嘱区教育局要全力以赴抓好这项工作。区教育局早在试

验前就专题研究课改方案的实施,并将它列为区教育局重点工程之一。

一、确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课改方案的宗旨是加强素质教育。方案中提出素质教育包含的政治思想、科学文化、身体心

理和劳动技能等四方面的内容。但目前,对这四个素质的内容阐释各有不同,这就给课改方

案实施带来困难。为此,我们依据国内外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学校教育、学生的实际,初步确

定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政治思相素质包括政治、思想与道德三方面的内容,在这些内容中道德是核心。中小学加强

道德教育,就是加强品德教育。只有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才能在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

国主义教育中逐步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义务感。

科学文化素质包括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获得知识,要借助认知能力,而认知能力主要

表现于一个人的智力。所以说,智力偏于认识,它着重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能力一般说偏

于活动,它着重解决会与不会的问题。认知和活动是统一的,所以智力与能力有着密切的联

系。但不管是智力还是能力,其核心均是思维力。因此,要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核心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

身体心理素质一般认为包括运动技能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身体素质主要是指力量、耐

力、速度、协调平衡和对自然、环境、社会的适应等方面的能力。

心理素质是指有比较完整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能积极调节自己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平衡,能自

觉控制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管是身体素质教育还是心理素质教育,中

小学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去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将个体发展要求与社

会发展要求统一起来。而在这个“统一”的过程中,顽强的毅力、坚强的意志是核心问题。

要教育学生从小会劳动、会动手操作,最重要的是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与劳动。故而

该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学生参与劳动的态度,即立足于“愿不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强

调“会不会”。

二、落实三个板块课程的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其合力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必修课。必修课是提高学生基础学力的主要阵地,是个性发展的基矗在实施课改方案时,必

须予以充分重视,我们采用: 1.钻研新教材,要求教研员、基层教师学习新教材,钻研新

教材。为此,我们狠抓备课,狠抓教材,教研员不仅自己要了解新教材知识点编排的意图、

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重点、难点,还要指导帮助教师把握新教材,提高驾驭新教

材的能力。早在1994年我们就提倡教研员下基层上实践课,至1994年下半年全室教研员无

一例外地均自觉到浦西、复三孝西凌家宅幼儿园上课研究,取得对新教材的第一手材料。目

前上课实践已形成了制度。

2.研究教法,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当前课堂教学还存在很多问题,主要问题是相当一部

分教师还没有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没有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高度去认识课堂教学,这

就给素质教育设置了障碍。为此,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筛选决定把改革课堂教法的

立足点放在“思维训练”上,重点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研室于

1992年起就开展“如何加强课堂教学思维训练”的课题研究,各学科根据这个总课题,结合

学科的特点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以点带面开展研究活动。

3.研究考法,我们根据课程标准总目标和年级分目标的要求,反复学习教学评价的方法。我

们大胆尝试了口试(如语文、英语学科)和操作(如理、化、劳技等学科)考试。有些学科

以平时考核为主取消阶段考试。这样做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让他们可以学得生动活泼些,

教师也可放手教学,有利于向素质教育转轨。

选修课。开设选修课是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方案的主要特点。按课改方案规定,选修课是

由学生自由选择的、在老师的指导下修习的课程,它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的主要阵地之一。

为了实施课改方案,我们采用: 1.组织选修课教师的培训。1995年暑假我区对选修课教师

培训了2次,一次由大同中学教师负责,性备涸穑瑺共培训27门学科,参加的教师多达 220

人次。

2.提出分类教学要求。我们根据选修课开设教学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本区10所完

中分成三类。一类是完全按方案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设置的科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第二类是基本上按方案的要求开设,学科门类虽然比较少,学生选择的余地也不多,但是还

是从拓宽、加深等方面让学生有发展的余地;第三类是由于搬迁拆房等原因尚未按要求开设

选修课。选修课都是必修课的延伸,但是延伸不是增加一 节必修课,而是要针对学生实际,

或补缺,或提高。

区教研室对这三类选修课在调研、听课的基础上报出分类教学要求,并加强分类指导,保证

选修课的因材施教。

3.加强选修课教学管理。年级组负责选修课的学籍管理,教研组负责选修课的教学管理。有

的学校,如大同中学、敬业中学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选修课学习成绩的评价作了探索性研究,

取得很好的成果。比如大同采用“特长认定”的办法,得到市课程办的认可,并认为这是创

举,也是今后的方向。敬业中学长期坚持开设选修课,每学期将学生成绩记入成绩册,并通

过多种形式展示成果,学生、家长反响很好。

活动课。课改方案把活动课作为一类课程,与必修课、选修课并提,显然不同于过去的第二

课堂。尤其是小学与初中阶段设置该类课程是方案的一大特色。

它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采用: 1.提供活动课教材。现在作为正式

课,教材就成为首要问题。而基层教师大多数没时间编写教材。于是我们千方百计多渠道地

提供教材。

2.培训活动课教师。在方案试行中,我们积极创造条件培训活动课教师,培训形式多样:第

一种是由少年宫组织培训;第二种是能者为师,由基层学校教师参与培训;第三种是邀请名

人或有一技之长的艺人参与培训。

三、抓好各级各类师资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我区承担中学劳技、小学《自然常识》和《生活与劳动》三门学科的试验任务,这三门学科

的市级培训也就由我区承担。四年来,我们为全市试验学校培训了数千人次,每次寒暑假培

训参加的人数是其他市级培训无可比拟的。尽管这三 门学科教师专职少,兼职多,但参加培

训很少有缺席的。由于教材组与教研员合作协调好,认真负责,每次培训都受到学员的称赞。

我们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自然常识》与《生活与劳动》两门学科的青年备课组既在课改试

验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又使他们在课改中得到了锻炼,他们有的在区、市及全国各类教

学教研评比中获得高奖,有的已被提拔为领导干部,他们都深感青年备课组对自己的培养很

重要。

选修课教师十分缺乏,我们就组织教研员、大同中学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培训。

本区自行培训选修课教师,这在全市属首创。

活动课教师培训的任务也很重,我们就组织教育学院和少年宫、少科站联合办班,也顺利地

解决了本区活动课的师资问题。

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非常重要。这几年我区首先注重区教研员的

素质提高。教研室组织教研员有计划有目的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还组织教研员下基层上课,

参加课改实践,既了解了教学第一线的状况,也取得了对基层教学的指导权。教研员在自身

提高的基础上,带教基层青年教师,组织他们参加教研科研,今年青年教师向市申报教科研

课题的48位,超过历年。我们还利用学科中心组、课题组活动,组织小组成员学习理论。最

近,我们着重学习“思维训练”方面的理论,并扩大影响、带动基层骨干教师学习。

加强素质教育,就必须打破以智育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传统的评价机制。

我们于1994年起,制订并实施适应素质教育的“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依据素质教育的目

第4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工会组织在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科研单位的工会组织,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维护职能,重视保护和发挥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营造广大科研人员干事创业、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在以文化教育孕育和谐,以公正关爱保证和谐,以科技发展促进和谐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实践,实现了维护职工权益和推动研究院有效和谐发展的双赢目标。

一、以文化教育孕育和谐,着力提升全体员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识

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活动,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我们把以文化孕育和谐作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职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和谐文化、多种形式宣传等措施,建造了干部职工创建和谐劳动关系意识的强力磁场。一是强化职工法律法规、职业道德教育。结合科研工作实际,在全体员工中开展劳动法律法规、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宣传活动,组织职工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组织开展了多场次不同层面人员参加的劳动法律法规学习、咨询及专题讲座,普及率达100%。同时教育职工诚实守信、敬业爱岗,提高了职工队伍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素质。二是培育和谐文化。在全院开展了企业文化标志性语言征集活动,共征集到院企业文化标志性语言86条。提交院职代会专门委员会会议审议,确定了具有“勘探开发”、“科研”和“以人为本”等特色的研究院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内外部舆论环境。三是宣传形式多样化,增强教育吸引力。为营造全员共建的和谐劳动关系氛围,先后邀请劳资专家、法律顾问来院讲课;定期组织职工学习收看劳动法规宣传教育专题讲座,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利用宣传图片,橱窗,电子屏、《院报》、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有关和谐劳动关系创建知识;在院主页开辟“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专栏。各基层工会利用黑板报、座谈会等形式,宣传座谈开展“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交流心得体会,提高了干部职工依法办事、自觉维权的意识。四是积极配合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提高职工业务技能及综合素质。会同有关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拔尖人才培养,为科研人员提供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机会。一方面加强内部培训,举办院学术技术交流讲座。另一方面选派科研骨干参加外部培训和在职研究生的学习。目前全院有集团公司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专家、油田优秀人才等120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活跃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坚持月月有活动,先后举办了全院职工排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比赛活动,为所有科研项目室配备了多种小型体育健身器材。组织开展各种职工文艺演出活动,大力推进了职工文化建设。

二、以公正关爱保证和谐,健全完善和谐劳动关系机制

实现维护职工权益和推进企业发展的和谐目标,必须依靠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科研生产全过程,用制度来规范和协调各种关系,力求达到“共振共鸣”。一是建立协调联动机制。注意协调各职能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共同创建和谐劳动关系。院工会在和谐研究院创建中,注重调查掌握职工对研究院的满意度,并抓好集体合同等一系列涉及职工切身利益问题的落实。同时教育职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爱岗敬业,投身科研攻关,为和谐研究院建设谏言献策,发挥各级干部率先垂范作用,形成通力协作,共同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研究院建设的工作局面。二是坚持集体合同制度。认真履行和完善集体合同,先后对集体合同部分条款进行修改完善,使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按照《工会劳动法律监督试行办法》等有关规定要求,制定了监督检查履行集体合同实施办法和工作制度,成立了院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明确了工作职责。采取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职工对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和集体合同中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协调解决,预防劳动争议现象的发生。三是进一步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院职代会制度,充分行使职工代表的民利。认真征集落实职工代表提案,讨论通过院科研生产、内部经营承包、分配制度等重大事项。坚持对院领导干部进行民主评议。深化院务公开工作,认真落实《院务公开工作责任制》等制度,利用院网、《院报》、公开栏等形式对规定公开的内容及时进行公开,求真求实求是,增强了各项敏感事项和重大问题的透明度。四是坚持“送温暖”机制。积极做好困难职工群体的帮扶慰问工作。开展“扶危济困献爱心”捐款帮扶救助活动,制定院扶危济困救助金使用办法。组织院劳模先进等到外地进行疗养,全面落实职工职业卫生健康各项规定,每年对从事有毒有害岗位的职工进行健康查体,按规定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坚持每年为女工发放劳动卫生保健用品,我院先后投资40多万元对部分从事有毒有害科研项目室室内环境不达标及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场所进行了整改。

三、以科技发展推动和谐,引导科研人员为油田增储上产多做贡献

第5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总工会机关机构改革方案确定如下: 一、主要工作任务 市总工会是全市各级工会的领导机关,由中国共产党湘潭市委领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规定,市总工会机关的主要任务是: (一)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全国总工会、省总工会确定的工会工作指导方针和任务,制订湘潭工运发展规划,开展工运理论研究,指导全市工会工作。 (二)认真履行工会维护、建设、参与、教育 等社会职能,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指导全市各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协调劳动关系,调节社会予盾。 (三)对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向市委、市政府、省总工会、全国总工会反映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政策、措施和制度的制定;对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重大事件进行调查并提出处理意见,参与职工重大伤亡事故的调查处理;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同时,维护女职工的特殊利益。 (四)依照法律和章程指导全市各级工会自身建设和改革,不断完善工会的各项组织制度和民主制度,协助党委做好工会干部的管理和培训等工作。 (五)动员和组织全市职工积极参加改革和建设,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做好市劳模的评选 、表彰以及管理工作,负责全国劳模、省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获得者的推荐、管理工作。 (六)负责工会经费的收缴、使用和管理,以及审查、审计工作;研究制订兴办和管理工会企事业的有关政策和规划,负责工会企事业发展的指导、协调工作。 (七)开展与境内外城市工会的和交流合作工作,发展同港澳工会组织的友好关系,开展国际工运的研究工作。 (八)承办市委、市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内设机构 根据上述职责,市总工会机关设11个职能部室: (一)办公室 负责市总工会重要文件、决定督查催办、检查落实和协调工作;负责文秘、文印、保密,承担市总工会上下及内部联系、协调口接待;负责起草全市性工会工作会议的报告和有关文件;负责工运研究,及时向市委、市人民政府、省总工会、全国总工会及 有关部门反映工运信息;负责综合统计,编纂《湘潭工运》、《湘潭工人运动史》、《工会志》工作;负责机关行政后勤事务和财产管理、机关保卫、收发、精神文明和计划生育等工作。 (二)组织部 贯彻执行有关工会组织建设的方针、政策,制定工会干部管理制度、办法,负责指导工会的组织发展和建设工作;协助地方党组织管理工会领导班子;制订工会干部培训规划,组织和指导工会干部教育工作;指导基层工会开展建设“职工之家”和“双爱双评”活动。 (三)宣传教育部 负责全市职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和宣传教育工作;参与全市有关职工的思想、教育、文化、体育工作方针、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调查研究和反映职工思想状况,提出相应的建议;负责对市工会直属的工人文化宫进行业务指导和全市厂矿俱乐部、文化宫的评比竞赛工作;负责工会工作和工人运动的宣传报道刊发行工作;承担市职工文化协会日常工作。 (四)女工部(加挂湘潭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指导全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工作;参与有关保护女职工权益和特殊利益的政策、法规的制定、并监督实施;调查研究女职工工作、学习、生活、教育 及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特殊问题,并提出意见和建议;组织全市女职工开展适合自身特点的活动;承担市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五)民主管理部 负责组织指导职工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民主选 举企业行政领导工作;指导基层工会开 展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协商及厂务公开、民主评干工作;研究和指导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公司,建立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定期进行民主管理动向分析和理论研究,定期组织职工代表培训;指导县(市)区工会与同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六)经济工作部 负责全市工会群众生产、劳动保护、职工技术协作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和经济技术创新工作;参与全市经济建设、经济改革和劳动保护的有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并监督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负责指导、协调群众生产和劳动竞赛 、合理化建议,组织实施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承担全国、省、市劳动模范和全中“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获得者的推荐、评选、表彰和管理等具体工作;参加重点建设项目的劳动保护设施的审查验收工作;参加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和严重职业 危害问题调查处理;负责全市工会职工技协、工会企事业的审批、指导、管理、协调服务工作;监督基层职工技协、工会企事业对有关政策和财务制度正确贯彻执行,督促按时上缴团体会费;负责市职工消费合作社的日常工作;承担市职工技术协会的日常工作。 (七)法律保障部 负责工会的法律宣传、法律报务、法律援助工作,负责工会劳动保险和执法监督工作;参与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有关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努力推进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参与 制定有关职工劳动、工资、社会保障及物价、住房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调查了解困难企业职工情况,组织实施“送温暖”工程;负责职工来信来访工作;负责工会普法宣传,为基层工会提供法律政策服务,为困难职工提供法律援助;承担湘潭市职工困难互助会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 (八)财务部 负责全市工会经费的收缴;研究制定工会及有关劳福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审批市总工会机关及直属单位的预、决算。管理市总工会本级留成工会经费;负责对各级工会组织及有关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政策性指导和监督;负责对市总工会机关行政经费的审核、监督、管理、编制预决算。 (九)经费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负责宣传贯彻国家和工会的财经方针、政策;审查监督同级工会组织各项经费的收支和财产管理情况;审查所属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营管理情况;检查、指导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工作,抓好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督促检查同级工会财务收支、预算、决算的调整与执行情况,承担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按期向市工会代表大会、市部工会委员会、市部工会常委会报告经费审查情况;承担市总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十)政工科 负责市总工会机关及直属单位的机构编制、干部任免和管理、职称评聘、工资管理、职工奖惩和统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负责离退休老干部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十一)市工会劳动法律督察委员会办公室 参加重大劳动争议案件的调处和仲裁工作,对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县(市)区部工会和基层工会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和开展劳动法律监督工作,承担市工会劳动法律督察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纪检组、机关党委(监察室) 按章程设置,负责机关和所属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市总工会机关工会、共青团、关心下一代协会等工作;负责市总工会机关及直属单位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工作,抓好本系统的廉政、勤政建设及违纪案件的查处。 三、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市总工会机关行政编制为31名。其中主席1名,副主席3名,纪检组长1名,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1名;正副部长(主任)18名。 离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事业编制3名,属于行政性质,管理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 机关后勤服务人员事业编制5名。

第6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育 经济 关联性 协调性 SD模型

一、教育与经济活动的关联分析

1、教育应该属于上层建筑的一种,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同样适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如果将人类的各项活动的总体视为一个大的“价值链”的话,那么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就是这个特殊价值链上处于不同环节的人类活动。也有人认为教育与经济的关联应该是隐性的、间接的。

2、教育与经济的纵向关联分析

教育活动与经济活动间的连接纽带主要有:一是接受一定程度教育的劳动者,包括各类专门人才和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以及教育活动过程中创造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产品。它是教育活动的产出,是教育活动向经济活动提供的投入品。二是开展教育活动所需要的设施(活动场所、教学与实验设备、教师办公设备、学生学习用品等),这些产品是经济活动的产出,是经济活动向教育活动提供的投入品。通过这两类产品,教育活动和经济活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复杂的技术、经济联系。

二、教育与经济的协调性发展

教育与经济间紧密而复杂的双向关联决定了人类社会活动必须注意二者的协调,正确把握经济和教育活动的协调关系,使教育与经济之间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

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办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一般而言,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教育才能发展到什么水平,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发展教育,必然会导致教育发展走向误区。其次,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力量的增强,生活水平的富裕,不仅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力保证,而且也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该国的文盲率、入学率、义务教育普及的年限和高等教育普及的程度直接相关。从世界范围教育变化的历程看,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教育发展走过了从扫除文盲、普及初等教育到普及中等教育,最后实施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的道路。

三、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模型

1、本文把教育与经济增长问题置于一个大系统中,根据教育系统的因果关系,建立了教育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缩写为SD)模型,从而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我们以1998年为基期,每一年作为一期对1999-2015年的有关经济变量进行模拟。模型有13个水平方程和13个初值。赋予模型变量初值及模型参数如表1。

2、根据模拟的思想,以升学率作为调控变量,分析不同的教育发展方案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方案一:假定小学升学率为100%。

方案二:假定小学升学率为100%,初中升学率在1998年52%的基础上再提高20个百分点,即保持在72%的水平,其他条件(参数和初值)同方案一。

方案三:假定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提高高中及中专的升学率,即大学入学率,使大学入学率在1998年35%的基础上增加20% ,即保持在55%的水平。

方案四:在方案一的基础上,提高大学升学率(亦即研究生入学率)。使大学升学率在原来巧%的基础上增加到35%,增幅为20%,其他条件不变。

在以上四个不同方案中,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比较接近于第一方案。

四、讨论

总的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协调程度不高,特别是有些省份二者之间偏离程度很大,这对当地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都很不利。应该采取一些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促使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更加相匹配。

第一,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时,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区结构,充分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如果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过快,而相应的地方经济能力难以保障经费支撑时,可以考虑适当控制当地办学规模,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同时增加在教育发达地区的异地培养规模。

第二,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滞后的地区,一是要从政策上支持其发展高等教育,允许在条件保障到位的情况下适当扩大招生规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二是地方政府要积极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财政投入,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创造更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三是要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我们还可以看出,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同时也是教育总投资增长较快的年份。这说明不仅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反过来,经济增长对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重要的经济保障,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1]贾彦东、张红星.区域性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财经科学.2006;3

[2]李文利.从稀缺走向充足―――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共给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

第7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早已成为我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主体。解决好农民工问题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他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关系到30多年来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局。近年来,XX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扩大农民就业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作为长期以来的工作重点,不断改进农民工工作环境,不断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效果。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工群体结构的不断变化,农民工就业和维权工作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情况。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农民工工作基本情况

XX县是1999年区划调整时在撤销原XX县、xx区的基础上组建的一个行政县,下辖8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常驻人口87万人,流动人口16万人。流动人口中多数是川渝地区的外来的农民工,XX县已成为他们来宁波等地务工的主要输入地。长期以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一些列政策,结合城乡实际,全力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采取政府组织输出为主与民间组织输出为辅相结合的方式,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输送到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目前外出务工人员达12万人,每年劳务经济收入4亿2千万元。同时,积极营造有利的创业就业环境,为输入本城区务工的外来农民工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让他们乐意进来,乐意留下,共同建设和谐xxx。主要有以下以下几个特点: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担负起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重要职责。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XX县的建筑业、制造业、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迅速发展,吸纳了大批外来农民工到本城区就业创业,成为XX县各类经济实体和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XX县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了保护好、发挥好这支新型的劳动大军,XX县党委、政府切实把解决农民工问题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纳入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部署,认真解决输入的农民工在劳动就业、计划生育、子女教育、治安管理方面的问题。

一是健全工作机构,加深组织领导。城区成立由劳动、财政、教育、建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结合城区实际,制定了《XX县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应急预案》。2006年以来,先后召开十一次联席会议,统筹协调和解决输出和输入的农民工在教育培训、就业指导、管理服务等方面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担当起当地政府在农民工工作方面的重要职责。

二是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农民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外出务工人员最关心的热点是打工能否赚到钱,最放心不下的还有子女的教育问题。这几年,XX县坚持以村为单位,由村委会牵头,发动当地群众配合学校共同管理好、教育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在外务工经商。城区、乡镇两级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机构充分发挥老同志、老专家、老领导的作用,指导协调各村委关心教育好留守儿童。并注重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对尚未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的儿童组织开展学前教育,让留守儿童提前进入学校,接受学前教育。三年来,农村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xx%以上,其中镇所在地普及率达到xx%。对于输入本城区务工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我们按照教育公平原则,关心农民工,善待农民工,把进城务工的子女教育列入城区大教育范畴,积极创造办学条件,充分挖掘接纳能力,三年来先后投入xxx多万元经费,新建教学楼、校舍楼xx栋,公办中小学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的能力逐步提高,目前城区公办中小学校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共xxxx人,免借读费xxxx人,减免金额xxx元。城区还大力扶持民办教育发展,为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提供更多选择空间,城区xx所民办学校共接收进城农民工子女入学达到xxxx人,免借读费xxx人,减免金额xxx万元,让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同城待遇,解除了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三是广开宣传,为进城农民工鼓与呼。城区宣传、劳动、建设、计生、流动人口办公室等部门和单位编发固定简报,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的方针政策,宣传输入本城区农民工在推进XX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先进事迹和突出贡献。对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中村”和居委会,还集中开展流动人口服务月、计划生育活动月活动,为进城农民工送政策、送知识、送服务,在全城区形成关心农民工、善待农民工的良好氛围,使进城农民工感受到当地政府、群众对他们的更多理解、更多尊重、更多保护。

(二)借助城区教育资源优势搞好农民工就业服务和培训。

XX县是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比较集中的城区,具有明显的教育资源优势,为了充分发挥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在农民工教育培训方面的作用,城区采取了校企联合、校街联合方式,以高等院校为培训主阵地,开展委托培训,并认定了九所院校作为农民工培训基地,先后为xx个企业培训xxx名农民工,培训内容包括建筑、机修、烹饪、美发、礼仪、家政、育婴等劳动技能,帮助外来农民工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去年,城区还拨出xxx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从事饮食服务行业的进城农民工,提高服务行业的职工队伍素质,为服务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劳动、农业、教育、科技、建设、财政、扶贫、水产、农机等部门按照城区的统一部署,结合部门技能特点,开展对口培训,共同承担农民工培训责任。三年以来,共免费培训农村劳动力xxx人,其中实用技术培训xxx人、引导性培训xxx人、职业技能培训xxx人。教育部门结合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就业需求,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每年xxx名初、高中毕业生走上社会之前都安排接受劳动预备培训。

三年来,我们坚持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坚决破除城乡分割的就业管理体制,建立城乡统一、平等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为进城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服务。城区投入xx万元专项资金,完善城区、乡镇两级劳动力市场硬件建设,开设农民工培训、岗位信息、政策咨询等服务窗口,三年来,城区劳动力市场先后组织六千个企业进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xx万个,进场应聘的求职人员达xx万人,其中进城农民工达xxx万人。根据企业用工和求职情况,我们还在公共场地举办五场大型招聘会,为进城农民工提供更多的求职机会。招聘过程中,我们对进城农民工求职一律实行免费服务,让进城农民工享受同等的市民待遇。

(三)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XX县每年安排的农作物面积xx万亩,需要的农村劳动力xx万人,现有的xx万个农村劳动力基本不能满足劳力需求,xx镇xx村每年还吸纳周边县份富余劳动力近千人。这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各镇都在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其中xx镇培育的“xxx”品牌已带动全镇xxx万xx生产,xx镇发展畜牧养殖,组织xxx多个养殖专业户发展规模养殖业,xx镇利用沿江水源发展网箱养鱼,引导xx户养鱼专业户发展渔业,一镇一品的形成,不仅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而且也为返乡农民提供适时就业机会。xxx镇xxx村利用便利交通条件,引进本村加工项目,xxx个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还吸纳外来农民工两千人到当地就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各镇还根据新农村建设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路、住宅改造,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转移。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我们从经营场地,资金筹措、劳力需求、政策资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先后创办四个返乡创业基地,其中两个基地经市劳动部门认定,这四个基地共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人数达2300人。xxx来制衣厂是以xxx为代表的三个兄弟联合创办的,生产的西装全部由浙江省某经销商包销,生成经营正常,目前在该厂从业的xxx人全部来自两年来返乡的农民工,其中xx名是今年xx月从广东务工回来后直接进入该厂从业,月收入达xxx元,与在广东打工时的收入基本持平。据统计,我城区返乡的农民工共xxx人,除xx名返乡农民工直接进入当地企业外,其余xx人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没有出现赋闲在家消极等待就业的现象。

(四)着力抓好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是处理好农民工投诉案件和突发案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20xx年至今,共接到举报投诉案件xx件,立案处理xx件,涉及人数xxx人,为劳动者追回工资和押金共xxx元(其中追回工资xx元、押金xx元),立案结案率达到xx%。协调处理因拖欠建筑工地农民工工资而引起的群体性突发事件xx件,涉及农民工xx人,为农民工追回拖欠工资共xx元,有效的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城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是开展各种专项检查工作,打击违法为,净化劳动力市场,规范用工行为,为农民工营造良好就业环境。xx年来,我们每年定期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等劳动监察工作,重点加强对建筑、饮食服务使用农民工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进一步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打击非法招工行为,净化劳动力市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督查企业依照劳动合同法签订劳动合同,合同签订率xx%,并认真兑现工资,每月支付的农民工工资不得低于全市的平均工资水平。三年来,我们认真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先后立案的xxx个争议案件,及时给予立案调查,依照仲裁法给予仲裁,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农民工工作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城区的农民工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农民工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工作中仍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

     1、农民工劳动合法权益还未能得到充分保障。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在签订劳动合同中还存在约定条款不规范、不平等、内容不具体等问题,部分农民工还没有与雇主签订平等的劳动合同的法律意识。

     2、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从城区实际情况看,建筑行业的“包工头”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工地工资纠纷屡禁不止,主要还是层层转包,管理不规范所引起的,需要进一步从建设行业管理的源头进行治理,建立工资支付保证金等长效机制。

    3、执法力度受到一定制约。全球金融危机还在继续,各行业经济形势还比较严峻,劳动保障部门要尽力为企业提供相关服务和政策支持,保护企业的正常运转,但同时劳动执法力度也将受到一定制约,势必影响农民工权益的维护。

    4、劳动安全和卫生保障情况有待改善。在危险系数较大的建筑等行业,农民工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不能按时领取,从事高危工作时得不到有效保护,存在职业病隐患和安全隐患。居住地的卫生条件也无法保证,大多数农民工居住简陋,饮食简单。

    5、个别部门对农民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工作缺乏主动性。相关部门在开展农民工工作中,协作配合有待加强,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农民工问题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要把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还需要我们组织各方面力量对解决农民工问题进行系统性、理论性和政策性的研究,对农民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加大工作力度。

      1、抓好就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切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建立健全城区就业服务网络;进一步开放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全面落实对城镇各类人员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免费职业介绍,促进城乡求职人员就业。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拓展培训覆盖面,提高培训质量,规范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切实发挥职业技能培训在促进农民工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2、抓好就业政策的落实,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全面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力争各项优惠政策全面落实到位。积极采取措施,支持、鼓励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和自主创业,推动创业促就业工作,重点做好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再就业工作。

      3、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等不法行为。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保障金制度,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严格规范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确保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继续推进劳动合同制度,重点在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行业和企业开展专项检查,不断提高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要立足调解为主,继续坚持“突出重点,主动出击,预防为主,查防并举”的思路,做到查办案件、专项监察、日常巡查相互衔接,及时排查处理各种劳动保障矛盾和纠纷,推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4、突出重点,带动其他,全方位开展工作。由全力解决农民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转变为突出重点,带动其他,全方位协调、有序、系统地开展工作。进一步突出重点、培育亮点,对农民工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及个人大力进行表彰,对优秀农民工代表及善待农民工的企业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各方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形成全社会关注、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

      5、加强对城区农民工工作职能部门的协调和指导。认真按照国务院、自治区、南宁市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的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城区实际,加大工作力度,有效地开展农民工工作。加强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作,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努力探索建立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长效机制。

    农民工工作政策性强,社会影响大,要把各项政策落实到实处,就要对农民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继续加强调查研究。努力加强对从事农民工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培训,为农民工工作的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建立坚实可靠的业务工作基础。我们有信心按计划、按步骤的推进农民工工作的开展,力争做到农民工“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工资有保障、维权有渠道、环境有改善”,切实做好城区农民工工作。

 

 

第8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

作者简介:徐素萍(1981-),女,江西龙南人,韶关学院法学院,讲师;李文全(1980-),男,江西龙南人,韶关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讲师。(广东 韶关 51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韶关学院第十二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青年项目“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YJY1211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2-0123-02

一、互动式教学法的内涵及意义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通过课程设计,调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动性,形成教师主导下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个体与教学中介互动,强化教学主体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影响,以达到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1]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偏重于灌输基础理论知识,忽视了法学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相比,互动式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课堂互动,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交流与讨论,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等能力的目的。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该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法律知识的简单层面上,而应从社会实践出发,借实践释法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将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于“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抽象的理论、原则、制度还原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制度的应用价值,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为了让学生全面掌握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法律思维,笔者研究和设计了以下三种与互动式教学法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形式。

1.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法学教育中应用非常广泛。通过对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案例教学法的实施,首先要做好案例的选择。在教学中选用的案例应当与讲授的内容有密切联系,并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认真研究教学大纲,熟悉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和重难点,从而选取合适的案例。在讲授劳动法的调整对象这一节时,针对劳动关系的特点与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笔者选取了一个关于事实劳动关系认定的案例。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方式向学生介绍了案情,然后由学生针对问题分组进行讨论,再由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随后,笔者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强调劳动关系的隶属性特征,并引出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12号)关于劳动关系认定的规定。最后,笔者还组织学生讨论“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区别”。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对劳动关系的特点和认定有了较深的认识,从而达到了预期教学目的。

2.模拟劳动仲裁

模拟劳动仲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通过扮演仲裁员、书记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对真实或者虚拟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模拟劳动仲裁全过程,以增强学生对仲裁员、律师等司法角色的认知的教学活动。有人将模拟劳动仲裁庭比喻为劳动法学教育的实验室,通过模拟劳动仲裁训练,将所学实体法与程序法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能加深学生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培养其法学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从而缩短理论与实践、象牙塔与社会的距离。[2]笔者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引入了模拟劳动仲裁的方式。根据模拟劳动仲裁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对学生的模拟劳动仲裁进行规划和指导:

(1)精选案例。模拟劳动仲裁开庭所选用的案例应当具有普遍性和一定的可争辩性,但难度应当适中。这样才能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激发其参与模拟仲裁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2)确定角色。根据模拟劳动仲裁的角色需要,一堂模拟劳动仲裁至少需要仲裁员、书记员、申诉人、被申诉人各一名,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笔者将这些角色分成四组:仲裁员组(3名仲裁员)、书记员组(2名书记员)、申诉人组(申诉人1名,律师2名)、被申诉人组(被申诉人1名,律师2名)。然后由学生自愿选择自己的角色,其他未担任模拟仲裁角色的同学协助,并在开庭时旁听,撰写旁听心得。

(3)分发程序资料。与民商事仲裁、诉讼相比,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很多不同。笔者找了一些劳动争议仲裁规则和仲裁程序模式发给学生参考,并让学生登入广东省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网学习劳动争议仲裁开庭的有关规定以及下载文书样本。

(4)指导文书写作。模拟劳动仲裁涉及的仲裁申请书、答辩状、词、证据目录及证据所要证明的内容、仲裁裁决书等文书制作的格式,学生可以在笔者推荐的网上查询到样本和要求,在开庭之前,笔者认真检查了文书是否完备、格式和内容是否有明显错误,并给予适当指导。

(5)观看开庭。经过学生们的精心准备,令人期待的模拟劳动仲裁如期开庭。因笔者同时担任了四个班的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各个班都组织了一堂模拟劳动仲裁,如果都借用法学院的模拟法庭开庭会比较麻烦,故笔者决定就在任课的多媒体课室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模拟劳动仲裁开庭。虽然课室布置有点简单,但模拟劳动仲裁开庭气氛比较浓重,有些班级参加开庭人员还统一了着装,旁听人员也都提前坐好。从书记员宣读劳动仲裁纪律到首席仲裁员宣布开庭,从仲裁庭调查到仲裁庭辩论,从仲裁庭调解到宣布仲裁裁决,最后宣布闭庭,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尤其在仲裁庭辩论阶段,双方人的精彩辩论博得旁听学生阵阵掌声。

(6)教学评价。模拟劳动仲裁开庭结束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评价。首先让模拟劳动仲裁参加人员自评,然后听听旁听人员的评价,最后就是指导教师进行点评。笔者在听完参加人员自评和旁听人员评价后,从仲裁程序、实体法的运用、现场应对表现等方面给予中肯的评价,对表现好的地方给予表扬,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这次模拟劳动仲裁,学生们对于劳动争议仲裁程序有了非常直观的感受,所学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知识得到了检验,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发挥,文书写作能力和法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他们都希望能多开展一些这种活动。笔者认为,将模拟劳动仲裁运用到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专题讨论

很多学生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就等着上课时教师给他们传授知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引入了专题讨论的形式。

(1)进行角色转换,由学生参与授课。教师事先把专题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准备,然后由学生上台讲授。让学生走上讲台为教师和同学上课,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在课前查阅大量的资料,进行充分的准备。在准备授课的过程中,他们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也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当然,师生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参与上课,并不是对教师的彻底解放,而是对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讲授者,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聆听者。[3]教师在聆听学生授课过程中,要起到指导作用,对学生的授课进行客观的评价,并弥补学生授课中的不足。笔者在讲授劳动合同的订立制度时,就给学生布置了专题“如何保护求职者在试用期间的权益”。有些学生准备非常充分,不仅课件做得精美,内容还比较丰富,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我国《劳动合同法》关于试用期如何约定以及违法约定试用期的法律责任,学生听得也很认真。笔者对该学生给予了高度表扬,然后给大家播放了一段关于违法约定试用期的视频,并结合该视频反映的案例,向学生讲解了当试用期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劳动者可以通过什么途径得到救济。至此,学生对于试用期的问题有了较直观、全面的认识。

(2)组织课堂讨论。课堂讨论是互动式教学法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方面,学生在准备讨论的过程中会查阅大量的相关专业资料,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启发学生的思维,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讨论,既能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能培养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组织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既不是主导者也不是裁判者,而应当是一个组织者和参与者,既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又要对学生讨论加以适当的引导,发掘学生的潜力,防止学生偏题。

三、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1.应将互动式教学法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统一起来

提倡在“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并不意味着否认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法。我国是成文法国家,对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成文法的学习,还是应当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概念、特征、基本原则和具体制度等基本理论入手,结合案例分析、专题讨论、模拟劳动仲裁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其法律思维和实践能力。因此,应当将这两种教学方法统一起来,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案例选择要适当

案例选择不适当,不但起不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作用,反而会误导学生。教师选取的案例首先应当有一定的疑难性。疑难案例不一定很长,但相对于简单案例而言,该案件将导致两种以上的法律概念、法律制度可能被适用,不经仔细辨别和严密推理难以给出确定的结论。[4]这样的案例才能引发学生思考。否则,如果选择的案例太简单,学生一看就知道结论,不能起到案例分析应有的教学效果。其次,案例要贴近学生。应当以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作为切入点,从学生的需要入手,把当前较集中的、敏感的或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实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3.无论是案例分析还是专题讨论,教师都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在讨论开始阶段,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或自己的观点,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在讨论过程中,注意营造自由、平等的讨论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课堂的主持人和引导者,作适当的询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讨论完毕,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评价时要肯定学生的思想火花,不要随意对某个发言给出“错误”的定论,最后要从案例分析或专题讨论中总结相关的知识点。

参考文献:

[1]苗绘.互动式教学法在民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1,(7):70-71.

[2]贾志农.实践教学在《劳动法学》中的运用与体会[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12):70-73.

第9篇:劳动教育调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工作任务分析 职业能力 项目设计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童丽(1979- ),女,湖南益阳人,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广东 广州 511483)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28-03

一、课程项目化改革的现实背景

职业教育领域课程改革备受关注。关于项目课程改革的研究关注项目课程体系的宏观设计,在具体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方面,从2010年出版的《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化课程设计选编》一书,我们可以看出,该书选择化工、材料、机械、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部分典型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教学设计,其中90%以上的项目化课程改革都选择在理工科类的课程中进行,对于无具体产品形成的文科类课程涉及得非常少。

本文选择“劳动政策法规”这门文科类课程,它涉及大量的、枯燥乏味的法规条款,要求学生记忆、理解和运用,对此进行项目化课程开发确属首例;同时,“劳动政策法规”属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就业岗位――劳动(员工)关系岗与之对应,对“劳动政策法规”课程进行项目化开发,利于职业能力的提升。

二、关于项目化课程的研究述评

目前,与“项目化”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专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研究、具体一门课程的项目化开发以及项目化教学方法的研究。

(一)“项目”的内涵

克伯屈于1918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发表《项目(设计)教学法:在教育过程中有目的活动的应用》一文,首次提出了教学中的项目指:个体自己计划,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己的操作,在具体的情景中解决实际问题。伯曼将课程中的“项目”分为:有结构的项目、与主题有关的项目、与体裁有关的项目、模板项目和开放性项目。徐国庆在《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一书中指出,职教课程中的“项目”可以理解为一件产品的设计与制作,或是一项服务的提供。赵志群指出,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完成一件工作或学习任务,这项工作或学习任务必须以生产出具体的、且具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郝超认为: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结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综合的,其载体就是工作项目。

(二)对项目课程的界定

蒋庆斌认为,项目课程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中心来进行选择。项目课程的目的在于如何形成知识的有机组织,如何将职业能力具体化,如何让学生真正地做起来。

徐国庆在2008年发表的《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一文中提到:项目课程以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照点,以项目为单位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马成荣认为,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是活动载体,项目可以围绕产品、设备的设计,问题的解决或服务的提供来展开,通过项目的开展,让学生完成项目中所包含的各项工作任务,并促进能力内化。

雷正光认为,项目课程关键在于具体项目的设计以及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做”一体化。

马军认为,项目课程的课程内容组织依照岗位工作任务要求,以学生自主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以产品为目标,将学生的任务完成过程设计为教学过程的课程形式。

总的来讲:项目课程以岗位工作任务为参照,选择、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通过设计整体性工作任务,让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劳动政策法规”项目课程的开发路径

(一)定位项目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企业用工法制化日趋完善的今天,“劳动政策法规”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技能课程。开设这门课程,我们培养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充分掌握国家与地方的劳动政策、法规,以及能够运用劳动政策法规解决用工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且能掌握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方法和技巧等。

高职教育课程培养的目标应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服务,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放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开发上。针对“劳动政策法规”这门课程,若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我们老师关键是做好劳动政策法规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关键是感知、注意、记忆以及理解。显然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需要打破以劳动政策法规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根据企业日常劳动关系管理工作流程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岗位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二)分析岗位工作任务

在开发项目课程的过程中,如何准确地把握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是项目课程开发成功的首要条件,完成这项工作需要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

工作任务分析是指针对某一具体工作岗位需要完成的各项工作任务进行梳理,目的是掌握该岗位完整的工作流程及具体的工作内容。

1.选定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定位的就业岗位:行政人事文员、人力资源助理、招聘专员、培训专员、绩效专员、薪酬专员、劳动(员工)关系专员,我们了解到:劳动(员工)关系专员的岗位工作任务与“劳动政策法规”课程培养目标高度一致。因此,针对劳动(员工)关系专员岗,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可以有效地梳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依此编排课程内容。

2.有针对性地选择调研对象。要分析企业具体工作岗位的具体任务及对任职者的素质能力要求,首先要确定培养的学生一般在为哪类型企业服务,因此关键是根据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确定我们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的调研对象。

3.选择合适的调研方法。我们在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时,主要采用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是指在任务分析专家的主持下,组织企业专家对特定岗位中的工作任务进行会议形式的研讨,并且制定出工作任务分析表。

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的质量取决于五大关键要素:第一,任务分析专家(即主持人)的选择;第二,企业专家的选择;第三,组织好专业教师;第四,选择好记录员;第五,物质环境(如研讨室、纸笔、电子设备等)及资料(工作任务分析表)的准备。

4.整理调研结果。通过会议研讨式任务分析法,整理与会企业专家的观点,通过分析专家的判断与整合,最终经过企业专家的修改和最终确认后,可以得出劳动关系专员岗(注:不同企业岗位名称可能存在不一致,可以整合类似或相近岗位)的工作任务。

(三)确定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技能培养,容易忽视职业发展素质的培养,单纯地认为职业能力等同于专业技能。国外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主要模式CBE(competence based education)模式提出,职业能力主要包括态度、知识、经验和反馈。国内职业教育研究专家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要重点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即基本的生存能力)、方法能力(即学会学习、学会工作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和社会能力(即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能力,属于基本发展能力范畴)。

经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我们将“劳动政策法规”课程按照劳动(员工)关系岗的典型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编排成新员工入职、劳动合同管理、社会保险工作、离职员工管理、劳动争议处理等五大项目,并依此确定课程培养所能开发学生的关键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培养:(1)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新员工入职手续办理及试用期考核转正工作;(2)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劳动合同管理(包括合同订立、变更、解除、终止及续订);(3)运用《社会保险法》,进行社会保险工作的处理;(4)运用《劳动合同法》,进行员工离职手续的办理及离职沟通处理;(5)运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进行劳动争议处理。

方法能力培养:(1)团队开展项目计划、组织及协调的能力;(2)信息搜集及处理能力;(3)独立学习新技术的能力。

社会能力培养:(1)团队学习中的合作能力;(2)项目成果展示过程中的自信心及主动性;(3)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四)进行项目设计

项目设计是指在工作任务分析和职业能力定位的基础上,围绕着工作任务学习的需要,进一步进行活动载体的设计。

1.确定项目设计模式。按照项目与任务的关系来分,项目设计常见的模式有三种:循环式、分段式和对应式。

循环式项目设计是指按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的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将课程内容设计成若干项目,每个项目都包括该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典型任务,所有项目中所体现的工作过程基本一致。这样学生就能反复重演完整的工作过程,职业能力能得到不断提升。

分段式项目设计是指一门课程只选择一个大型的、完整的综合项目,这个综合项目包含整门课程所对应岗位工作的所有典型任务,按照工作流程,划分任务界限,每一项任务对应一个小项目,通过逐步完成所有小项目,最终完成这个综合项目。

对应式项目设计是指岗位工作任务之间相互并行,并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依赖或明显的流程关系,并且其工作成果相对独立,针对每个任务进行独立的项目设计。

进行项目设计,首要是确定项目与工作任务之间的匹配模式,一般会根据具体岗位工作的性质,在上述三种项目设计模式中进行选择,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类项目设计模式。

2.组织各项目的具体内容。首先需要从与培养目标接近的工作岗位出发,抓住实际工作任务和职责需求,把典型的岗位工作职责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然后分析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将项目化课程的前置专业性基础课程,同步的专业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梳理;最后在课程教学内容编排与设计时,综合考虑与这些课程在知识、技能、现实工作流程上的配合问题,剔除课程交叉重叠的部分。

3.编制项目教学方案。项目教学方案的编制应着手解决两大工作: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以及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

整门课程的项目设计应包括课程项目、各项目任务安排以及学时分配等。

具体每个项目的教学方案应包括项目目标、具体工作任务(包括任务分解、材料与工具准备、注意事项等)、相关实践知识、相关理论知识、项目考核评价、拓展提高、思考练习及实践运用等栏目。为项目化教学的实施提供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

(五)实施保障

项目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有效实施的保障可能会面临困境。保障项目课程付诸实践,需要从项目课程开展所需教学资源的配套、校企合作开发机制以及学校政策支持等方面做足功夫。

1.教学资源方面的保障。教学资源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包括教学材料、教学设备、教学环境、教学手段等各方面。项目课程是着重解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所以用于学生操作的教学资源尤为重要,如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包括生产项目、服务项目等)。但是在高职教育实践中,我们在课堂时间内不太可能根据教学内容及进度的需要及时从企业获得足够的、合适的项目,因此为了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往往考虑设计模拟项目,但模拟项目的开展,需要专门建设等同于具体职业工作各种客观条件的教学环境,而这种仿真教学环境的设计,也需要多方力量的支持。

2.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时的角色定位。校企合作开发项目课程,在这种合作机制中,我们应该明确企业专家和课程教师团队各自的角色。企业专家熟悉工作过程本身,但对于教育理念、对教学对象的认识都比较陌生,因此企业专家主要在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岗位能力分析工作中发挥作用。

项目课程开发最终是由课程教师团队来完成,他们熟悉自己领域的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教育规律,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无疑教师必须是项目课程开发的主体。

3.政策支持。学校应该从政策层面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学校层面的政策支持大致从课程建设专项经费、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出台等方面展开。学校还应进一步探索支持方式和支持力度,比如优先资助项目化教材建设,对教学改革项目加大支持力度,对教师进企业深化职业技能给予制度支持等。

四、结语

课程实践者们请注意:我们能否将一门课程成功搭建成项目化课程,前提条件是一定要明确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与课程培养目标高度相关的工作岗位。项目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是工作任务分析与项目设计,工作任务分析若不到位,那么课程内容的选择也就缺乏依据,没有项目设计,这种课程顶多只能算作任务课程;要使项目课程有效实施,必须要从教学资源、校企合作、政策支持等多方面予以配套。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超,蒋庆斌.试论高职教育项目课程的基本内涵[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7).

[3]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童丽.高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劳动政策法规》课程为例[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5]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20).

[6]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