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劳动实践读后感精选(九篇)

劳动实践读后感

第1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拿着水桶,抹走桌上的尘埃,擦亮窗户。拿起油漆桶,刷走墙上的涂鸦。这一切的一切,仿佛很久没有做过了,趁着寒假,我有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通过此次社区服务,我不但享受了劳动的快乐,而且体验到了为人民服务的满足感。墙上,那些各式各样的涂鸦,硬生生地挂上的图画和办证,让人看了很不是滋味,环境是靠大家来保护的,可是大家却不以为意。

从中,我还人知到自己应该在有空的时候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那应该也是我们必修的功课。我们要帮助辛苦劳动的父母,在他们感到疲倦时,端上一杯热茶,抚慰他们劳动后的疲惫。我终于了解到了清洁工的辛苦,了解到了环保的不容易,了解到了清洁工认真的精神,瓜子壳、烟头等都是他们劳动的对象。

第2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在语文教学中,指导小学生作文,经常以记叙文为主,侧重是写人、记事和描写景物。小学生由于见识少,课外阅读少和只是不够丰富,导致了小学生怕作文,厌作文,感到作文难的现象。每当老师布置作文,他们拿起作文本来,总是咬着笔杆冥思苦想,觉得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或者总是口号式的几句,空洞无物。作为小学教师该如何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发展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呢?通过总结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和不断地探索尝试,笔者认为要指导好小学生的作文必须做到与生活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与自然相结合。

首先,作文要与生活相结合。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现实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以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因此,为了使小学生感受到作文来源于生活,切身体会到作文就在自己的身边。在作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将作文与生活结合在一起。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可以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了解同桌的性格特点,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再由学生自由发表评论,看看他们说得好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与评述。这样既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其次,作文要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把作文教学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是指导学生作文的好方法。学生在劳动中,通过亲身实践,体会到劳动的艰辛,逐步培养起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劳动经历,指导作文。通过写作,学生在劳动中的感受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提高。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笔者事先让学生准备好了针、线、布、纽扣,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以后由师生共同评出优秀者,接着指名几个优秀者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最后教师加以点评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作文。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再者,作文要与自然相结合。自然美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作文教学时,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他们会产生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自然美不但能给学生美的享受,而且能激发学生作文的欲望。比如,在教“描写景物”(《校园的梧桐树》)的作文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一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在近看,观察树的叶、枝、径;最后点名梧桐树有什么作用?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展开丰富联想,并且进行正确的描述。接着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薄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过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做火柴,它全身是宝。奉献得多,索取得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独特真实的感受写下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

第3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一、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适合自己的思维特点。我充分利用课前一分钟,借助故事、作文佳作,让学生边听边记好词好句。我每天让一位学生在黑板上摘录好词好句,要求其余学生读读记记。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语句通顺了,阅读兴趣浓了。学生自己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也就有所提高。

二、分类教学,分层次指导

对于文字浅、图文对应的课文,要求学生图文对照、自学课文,使学生对图画内容有先入为主的鲜明印象;再让学生图文结合自读,而且给出一定时间,目的是通过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最后采用不同形式读,使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懂得利用图画来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人物语言、动作多的课文,让学生通过表演来理解课文内容,使其独立理解课文内容;接着分小组,一人读书,其余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动作,根据课文语句意思互相纠正动作;最后推出代表上台表演,全班评价是否正确表演出了课文的内容。这样教学,教师讲得少,学生实践多、兴趣高,人人参与,都有所得,不仅培养了阅读能力,而且培养了语文实践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倡导教师要转换教学角色,由教师教变为学生主动地学。

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认认真真地备课,深入钻研教材,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寻找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他们因材施教,分层次进行指导。

第4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让每个学生在学校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帮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超越。

一、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体验

根据家访了解到的情况,学生在校和在家判若两人的情况不在少数。为了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使学生在校和在家都能做到知行统一,我校实施了“家庭成长作业”评价。学生“家庭成长作业”评价要求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学生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相结合,每周进行一次总结。

学生“庭成长作业”共分“家务劳动”“自理能力”“爱心小事”“与家人知心交流”“读书”“其它”六个项目。“家务劳动”指孩子在家做的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擦桌子、洗碗、扫地、洗衣服等。“自理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书包、叠被子、洗袜子、整理自己房间等。“爱心小事”指孩子为长辈做的一些献爱心的事。如:端茶、捶背、端洗脚水等。“与家人知心交流”要求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学校生活中有了高兴、烦恼、解决不了的事情等,要及时的与家人沟通。如:给家人讲个故事、在学校学了什么歌唱给家人听、与同学家有什么矛盾向家人诉说,对老师有什么看法等等。目的在于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尽量减少孩子成长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让孩子与家人间的“代沟”逐渐消失。“读书”一项是配合我校的“书香校园”文化特色和古诗文诵读校本课程进行的。可在相应的栏目下填写亲子共读、自读、背诵古诗文、为家人表演古诗文朗诵、制作读书手抄报、写读后感等等。孩子们从不断地体验中,获得了家庭生活的真实感受,明白了孝敬父母的道理,学会了为父母分忧、生活自理的本领。

二、引导学生在传统节日中体验

传统节日是让学生进行体验与实践的良好契机,我校结合节日特点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美德,提升自身内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春节、元宵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办年货、贴春联、拜年、猜灯谜活动;清明节期间开展网上祭英烈、过绿色清明活动;端午节期间包粽子活动;中秋节打月饼、赏月、吃团圆饭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促进了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结合地域特点开展实践活动

体验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我们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根据实际情况,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养成习惯,形成自然,使学生在所参与体验活动的每一件事中,获得真实的感受、深刻的理解,从而思想上受到教育。由于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有着丰厚的地理资源优势,因此,我校根据二十四节气和春种秋收的农耕特点,适时地开展各种劳动体验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锻炼实践能力,体验生活,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增进与家人间的亲情。

如:阳春三月,我们把孩子带到田间地头,观察小麦、树木、花草,参与播种等方式去寻找春天;通过搜集农谚、写生、办手抄报、写观察日记等方式来描绘春天。金秋时节,我们从“走进秋天、认识果实、叶落的秘密”三方面入手,让孩子们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多姿多彩的秋天,通过采摘的体验感受丰收的喜悦,以科学的角度去揭示叶落的秘密……冬天雪后,学校组织师生开展堆雪人、清理积雪活动,师生们既体验到了大自然带来的乐趣,又加强了劳动体验。孩子们通过这一系列体验活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了解了基本的农学常识,体验了劳动的乐趣,体会到了父母劳动的艰辛。

四、结合村史文化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当年的永壁村金河环绕,河流密布,风景宜人,我们挖掘这一资源,组织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了“追寻家乡的水”系列活动。他们从局部细节着手,调查、访问、实地查看、搜集数据、绘制永壁村过去的水系图并与水源现状做对比,发出了“从我做起保护水资源”的倡议。孩子们用科学负责的态度去认识家乡的现在,用忧患意识去关注家乡的未来,在活动中树立了环保意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并主动参与到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中。

第5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美育 语文教学 精髓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语文美的本质被我们的教学完全忽视了,语文被看作一种工具和技能,从反复的辨析字、词、句、段落,到写作主旨和写作技巧的全面整合,基本上都是空洞和教条的阐释。语文课本来应该优美而充满情趣,但在旧的教学理念下却显得那么枯燥乏味。

从审美意识和审美感受上来讲,美感因素就是人对于美的事物的主观感受、心灵体验和精神愉悦,是实现审美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创造美的基础是美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也是美感,创新的导火索也是由美感点燃的。人的情感、美感和智慧的和谐统一产生了创新,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智慧的火花,是最鲜活、最富灵性的精神活动。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求异的思维品质的培养都离不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丰满。

作为一种美的实践性活动,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在学到教师传授的知识以后,必须尽快将它们转化为能力。这种转化从根本上取决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并且只有实践才能真正生成这种能力。所以,要让学生去发现美、欣赏美,就要让他们到自然和社会中去,到实际生活中去领悟美,学生经过深入现实生活,才会更深刻地理解美,才能在作文表达训练和语文学习实践中去创造美,才能真正在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通过“美读”,把握形象美,恰当运用“美”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以“美”为突破口,正是可以通过图画、音乐、戏剧这些艺术的直观与老师的语言描绘相结合,来再现教材描写的、表现的、蕴涵的美,让学生经历作家创作时,或编写者撰写教材时进入的那个情境。这样,教材所表现的、所阐述的、所涉及的相关情境,就通过图画中的色彩、线条、形象,音乐的节奏、韵律,表演中的角色、情节等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教学手段的美感,作用于学生的感知觉,又必然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联想、想象、情感的活动,可谓“一举多得”,其益无穷。

例如,朱自清的《春》以“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写出了春天的美丽:勃勃生气美,艳丽容颜美,健壮身姿美,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喷射出诗意的光辉。又借助视觉、听觉等感官手段,把春天五彩缤纷的花色,蜜蜂的低吟,蝴蝶的翻飞,野花活泼俏皮的眨眼描绘成了一幅动人的、立体的、充满神韵的春天的清丽明朗的水彩画,使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文中还对“鸟儿的鸣叫、流水的声响、牧童的短笛声”进行细致的描写,使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奏出了一曲欢快、动听的春之交响曲,在读者耳边久久回荡,这种韵律感赋予散文以音乐美。文章字时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写物寓意扬言切事,抒发对春天无比热爱和热情赞美的深沉感情。因此,必须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笔下的美并加以具体的分析感受,要看到作者笔下的栩栩如生的美的形象,使学生的审美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学生精读课文《雨中登泰山》、《难老泉》等篇章,就可以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与秀奇,陶冶情操,净化灵魂,学会欣赏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美;精读《风景谈》、《土地》等篇章,就可以从中领悟创造性劳动与美的辩证关系,懂得“美是生活”的观念,懂得“创造性劳动是美的基础”这个道理;通过精读《清贫》、《藤野先生》等文章,学生就能从文本中感受到作者的心灵美和情操美……因此,精读课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发现美的重要的途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艺术美和哲理美等,都可以在文本中找到它们对应的存在。同时,在阅读文章时学生也可以向名作家们学习审美、立美的能力,学习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取材剪裁结构文章,通过构思立意和布局谋篇表达深刻的思想,通过遣词造句让文章更有文采,学习他们创造美的精神和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阅读文本时,学生要切实投入到文本之中,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在阅读欣赏中深入文本,才能引起共鸣,产生阅读的愉悦之情。充分显现“美”的教学内容。“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相互叠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创设情境可让学生很好地品味文中的意境美。教师对教学中的美的有意探究,决定着语文教学中创设的“美”的境界。教师为了努力再现教材中的美,首先要有追求美的观念。然后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再现、强化和传递,以此为媒介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为了给学生呈现更多的美感,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的课件让学生能看到、能听见、能摸着,以此来增加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愉悦之感。美的感受,就是人感知美的兴奋,是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具体感受的,所以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美的各种信息。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他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也就是说,在美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外部条件,它让学生在形象的感受中,产生更多的内心体验和情感的。而“传授”是不可能产生美感的,只有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才会产生美感,在这个产生的过程中,起到激励和唤醒的作用的无疑是教师的指导、熏陶和感染。

语文美育与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劳动本身的美的形态可以促使学生用语文美育的观点去观察、去描述,而在这种感受美的过程中,学生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美的劳动品质。同时领悟到学习也是劳动,自己要自觉养成勤奋学习的良好风尚。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劳动美的文章,比如《一双手》中林业工人张迎善的手,《疱丁解牛》中的疱丁,《夜走灵官峡》中的成渝和他的父辈们等都以劳动创造了一个个高大的值得学生学习的形象。马克思指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类劳动实践的产物,而语文美育也正是劳动所创造的。在语文美育中,可以让学生去描绘正在劳动过程中的美的劳动者的形象;也可让学生去描绘人类劳动的成果,从而使美育落到实处。另外,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都是充满劳动美感的,因而也是美的。一句话, 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经验能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点因素来提高学生对语文美育的理解能力。

第6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个教师,除了要教给学生知识以外还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这是对所有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即美德教育呢?在此,我以语文教育活动为例来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通过文本教学来渗透德育

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向学生进行德育,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驿路梨花》一文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揭开课文设置的悬念:在这么偏远的山里头,有谁为茅屋里添加米、盐等生活物品呢?在引导学生关注悬念之后,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来揭开悬念。文中出现了一个瑶族老人,大家都以为他是茅屋主人,他说自己不是主人是过路人,但他告诉大家为茅屋添加物品的是哈尼族小姑娘。答案似乎已经很明确了,随着小姑娘们的到来才知道茅屋是战士修的,她们只是为茅屋添加一些物品好方便路人的!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才明白这间茅屋的建造者是,茅屋没有真正的主人,它完全是公用的,是为了方便大家而建造的。在引导学生揭开迷团之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分析战士和哈尼族小姑娘们的那种无私奉献、不畏困难和乐于助人高贵精神。学生在深入分析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后,会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教师趁机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在认同这种精神的基础上将之内化并付诸于实践。

二、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德育

为了使德育教育比较深入地开展下去,教师还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来对德育进行渗透。比如借班级举行普通话演讲比赛活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其中“当今‘好学生’的含义包含哪些内容?课间十分钟开展哪些活动最有益?什么样的班干部才是同学们拥护的?”等诸如此类的话题可以推荐给学生来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演讲内容的意义和精神进行深入挖掘,让学生注意到其中能够给人以启发和教育的人文性的东西。让听者收益,让演讲者更被触动。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在以此为契机而刻意营造的人文环境里内化各种人文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去诠释那些精神,进而让美德之花开满校园。

三、通过劳动实践和观看电影等活动渗透德育

其实劳动是最有滋味的事,我们的祖辈如此对我们这样教育,但是当我们将这样的祖训告之于学生的时候,他们却对之没有什么情感共鸣的反应,这不禁让我们深思德育必须要跳出口头说教的局限,让学生通过实际、直观的接触来认同教师所讲的观点。我认为劳动实践活动是比较好的途径和方法。劳动实践既可以在校园内也可以在校园外进行,比如校际的大扫除活动,平时的班级劳动,学校组织的校外义务劳动。在这样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向表现优秀的学生学习,学习他们认真踏实不怕脏和累的精神,在树立榜样的基础上进行评比,使学生在评比中对劳动产生认同,使他们对文本中的人物的劳动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第7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中职学生一般认为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主要是学习职业技能,专业知识,为自己毕业后从事一定的职业奠定基础,对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并不非常关心,似乎无关紧要,而且感到思想政治课内容抽象、枯燥乏味。同时对教师的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感到厌倦。那么,怎样激发中职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要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要摒弃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读中想,在读后议,读后交流,教师小结。如教授《职业生涯规划》(2009年版),本教材大量运用贴近中职生的语言表达,内容深出浅入,每单元都是提示主题的漫画起始,每课设置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节首案例,语言通俗易懂,课前引言如诗一样的美丽,朗朗上口,激励着中职生学以成才的遐思。这些内容,放手让学生读,有齐读、分组读、学生分角色读,读前教师设置思考题:读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得到什么启发,你得到的感受和启发与你进入中职学校前有什么不同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想,让学生在读后议,这样做,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愉快和轻松,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个人前途充满憧憬和遐思。

二、挖掘教材内涵,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编的教材内容丰富,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教师要深钻教材、挖掘内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教学第1课《面向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我讲了一个案例进行心海导航,小陈在公司当上项目经理的故事为诱导,作为激励手段,作为铺垫和过渡进入新授内容,并列出学习提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新知:(1)什么是职业?(2)职业的内函是哪些?(3)以职业而论,人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我们今天属于哪个阶段,该怎么做?(4)职业生涯有哪些特点?(5)什么是职业规划,有什么重要性?(6)想一想:你有怎样的职业规划?这些引导性学习的新知,让学生自主在教材中答案,联系自己的亲人熟人的职业情况谈感想,都让学生自己去完成,老师只释疑解惑。这样做能根据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知识基础发挥主体作用,培养他们学习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没有乏味、枯燥的感受。

三、开展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政治、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透视经济现象》时,通过采用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和课内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达到“我想学”和“我要学”的良好效果。

(1)在教学本单元第1课,《商品的交换和消费》时,安排一节课组织学生去农贸市场、商店参与考察,我要观察商品现象,商品交换现象、顾客消费现象。同时列出学习提纲:①什么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②什么是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③货币的基本职能?④什么是商品的价格?⑤什么是价格和价值规律?再安排第二节课组织学生课内学习教材,联系参观考察座谈体会和感受,通过阅读教材和讨论理解学习提纲中一些基本概念的意义,教师再作精讲和总结。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讨论时争相发言,学生始终处于乐学、情绪高涨的氛围中。

(2)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深化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我在教学本单元第2课《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时,联系学生寒暑假在工厂参加劳动实践的实际,让学生畅谈工厂的生产、经营情况,讨论企业依靠什么提高经济效益,有些工人为什么会被评为劳动模范,劳动模范对国家和企业经济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什么说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等思想教育性很强的问题,使学生对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意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知识从模糊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同时,为端正学生进中职学校学习的学习动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中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理特征,我坚持把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放在重要位置,认真备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案,突出重点、难点,语言简练,重点精讲,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互相交流。对个别学困生面对面辅导,给予学法指导,对有进步和学习优异的及时表扬,对学习结果及时反馈,这样做使成绩较好的学生和个别学困生处于对教师都充满期待和友好状态中,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始终处于稳定和向前发展的状态,较好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8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高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一:

实践,就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做饭,虽说用不到什么理论知识,但它确确实实是一种实践,一种社会实践。因为这是一个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步入社会所必须掌握的技能。

虽然实践的这几天并不能算得上是酷暑,可以说是比较幸运,可以在屋子里工作,但屋内烘热的空气有时还是会把自己弄得喘不过起来,一活动起来很快便会汗流浃背的,一会衣服就湿透了,才干了一天,就已经腰酸背痛,甚至有第二天不想干的想法。但我很快发现自己的想法是不正确的,虽然累,但我始终都牢记着这次实践的目的,再累也应该坚持。因为我知道这就是考验,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看出一个人的毅力水平。想到这些我就会觉得自己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在接下来的几天中那种想放弃的想法就很少出现了,当时就觉得充满精力充满奋斗精神能够坚持才是一个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在这短短的几天中我碰过壁,流过汗,但我却成长了.

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我们更多的了解了社会,我们的这些体验不仅为我们的现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知识,更为我们在将来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打下了基础。希望以后还会有这样的机会,让我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七天,对于人生而言或许并不算太长的时间,但在这七天中我却得到了人生最宝贵的经验,这几天将使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回忆。这些天来,虽然付出了很多汗水,也感觉很累,但从这次实践中我的意志力得到磨练。我慢慢的开始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希望我们能更多的参加社会实践,我们也真忠告受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涵义。

高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二:

由于高中课改,我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增加了社区服务拿学分这一项。学校把社会作为实践的场所,让我们参与社会,在公益劳动的实践中有所启示。启发了我们在公益劳动中寻找能使我们受到教育,有所感悟的亮点,引导我们去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处于这个时代的我们,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对待一些人际关系和自我评估的方面都有所欠缺。这次的活动让我觉得自己是另一个雷峰。也让我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光荣感。这些都促进了我努力改正自身错误,正确认识自己。让我们亲身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劳动穿早世界的真理,抵制了我们轻视劳动和不劳而获的思想的侵蚀,避免了我们形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社区实践活动提高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更让我们明白了学会独立的重要性。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对于我们这些出生牛犊的中学生们,独立的培养和社会的洗礼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更新速度超快的今天,如何适应社会也是我们即将面临的困难。对于现在的我们,越早接触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就意味着我们越能适应它。也同样加强了我们的劳动观念,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了我们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社区服务不仅能造福社会,而且能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而我们也该为了公共利益而自觉自愿地参加劳动,因为那是我们中学生的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不记报酬也是我们中学生劳动态度的一个特征。我们讲的服务,就是以不记报酬为前提的;那是根据以公共利益而劳动;我们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劳动,自觉要求进行劳动。积极为社区服务是为社会尽力,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参加这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是锻炼我们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这个活动开展的初衷;二是增加学生与外界的交流,使得学生不再死读书,读死书,而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的所在;三是让学生们学会感受社会,体验社会,真正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让我们自觉地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去感受更广阔的人生。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高中生的追求,如今的高中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此类活动正逐渐壮大,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显然,这种活动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学生更趋向于全方面发展。

张瑞敏曾说过:“把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刚开始劳动是有点累,但很高兴,有种成就感。就像一群人坐在一起吃着你做的菜,心里会很幸福高兴。

看到了成绩,也看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我感触深的是万事都不是那么容易的,只有自己不断克服困难才会成功,做事要认真踏实。假如我不去认认真真地做一遍,就发现不了自己的不足。学习也一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自己体验了才会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就得到多少回报。只有认真做了,才能有所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不管结果如何,那个过程自己肯定是受益的。

通过这次社区服务劳动,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想应该是我们在劳动中明白了许多平时不懂的道理。慢慢的长大了,改变自己。劳动中,我知道了许多自己的不足之处。平时,在家的时候爸爸妈妈都把我们当宝一样的伺候,这次我们算是亲身实践了,而且我们都努力的去做了。

在曲折中前进,在挫折中成长,相信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是有收获的,我们总是在进步。

高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三:

1月22日,天气一改前几日的温和,变得格外的冷,不知不觉每个人都又加上了厚厚的外衣,但再冷的天气也驱散不了我们每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心中的热情。此次的实践活动任务是服务济宁银座购物广场,主要的活动有三个,分别是:1.电梯口导购 2.超市分装购物袋 3.采访管理人员。我很荣幸的参加了前两项活动。

先说说导购吧,由于去的比较晚,我并没有从头至尾的完成这项工作,所以感受不是多么强烈,只是听同行的马敬文讲述了工作的经历。她告诉我,导购是一项十分累而又十分有挑战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你必须对商场十分的熟悉,其次,你还要考虑到你将面临形形色色的顾客,而且面对每位顾客时都要面带笑容,鞠躬问候像“欢迎光临”、“您慢走,欢迎下次光临”之类的话,做起来有时难免显得畏手畏脚。但庆幸,我们都顺利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对我印象最深的算是分装塑料袋了。每个人都要协助一个售货员完成收款工作,我被分配到一个面容和善的大姐姐的柜上。技术娴熟的她在收款之余和我聊了许多,当他得知是学生会组织的这项活动时,顿时变得热情了许多, “我初中时也是学生会的一员,当时担任宣传部的部长,在学校里感觉十分的光荣啊!”

她显得心有所思但却不影响工作,仍然熟练的收款。

“可是,后来我的成绩下降很厉害,学校里停止了我的职务,我当时变得十分的迷茫,以至于从那之后一蹶不振。”

她看看我,见我听得很认真,便接着说:“你们这群小孩幸福得很啊,先说是不用愁吃愁穿,然后,你们又能在一中这样好的学校学习,好好努力将来就能成就大业啊。你再看看我们,从天明到天黑、从早到晚都没有时间歇着,只得是不停的干啊干啊,时光就这样挥霍掉了。”

我听了也十分的受感动,“那你现在也可以在奋斗啊,争取取得好的业绩来给自己的工作争光添彩。”

“呵呵,没有你想得这么容易,要是真的这么好干,大家不早就升官了,这是个多么辛苦又多么艰巨的工作啊,而且我们是临时合同,指不好哪一天又被炒掉了。你们小孩啊,现在就得好好学习,不要留下什么遗憾!”

我也陷入了沉思„„

第9篇:劳动实践读后感范文

走基层破解选题困惑

“走转改”活动开展以来,大量来自一线、基层的栏目选题策划见诸报端,大批生动鲜活、让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层出不穷。实践再次证明,破解选题困惑难题的最好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到基层去“抓活鱼”。长期以来,《劳动午报》一直坚持自己的维权特色,重视深入基层,善用新闻报道的形式,维护广大劳动者包括外来务工者的合法权益。今年年初,我深入到北京的三大火车站和各大人才招聘市场,连续采写了《节后上班第一天 记者探访三大火车站 农民工下车就能登记找工作》《开出3000元也难招到服务员 服务行业节后面临招工难》等系列维权报道,围绕节后农民工返京求职的情况进行采访,报道了他们来京工作关注的权益热点,结合新闻热点及时反映了节后北京用工市场的情况。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线的采编人员只有走入基层,深入到群众中,才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

走基层夯实记者基本功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和传媒人才的更替,大批80后、90后进入了新闻岗位,这些青年新闻工作者缺少实践的历练和社会的经验,不愿花费时间精力走基层,而是坐在办公室里,经常靠网络和电话进行采访写稿子,应付考核和任务。这样写出来的稿子容易流于表面,说的话读者也觉得不亲切。

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们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我国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名篇佳作,如范长江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到莱茵河的前线》、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穆青的《雁翎队》等,无一不是作者在基层、在现场、在群众中深入采访之后写出的。这些好传统、好作风都是值得后来的新闻工作者学习的。

因此,在“走转改”活动中,年青的新闻工作者尤其是一线采访的记者,更需要到基层夯实基本功,深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交朋友,向群众学习,补上群众路线这条党和党的新闻工作的“基础课”。

走基层可锤炼和打造优秀作品

深入到群众中,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倾听并及时反映基层声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为群众排忧解难,从而解决实际问题。新闻工作者也能在这个过程中锤炼和打造优秀的新闻作品。今年春节过后,一名读者找到《劳动午报》,反映其被黑中介骗去当免费劳动力及证件被扣押的情况。在和读者取得联系后我立即赶到现场,在我的帮助下,务工者顺利取回了证件。

之后,我对这名务工者被骗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采写出了调查稿件《高薪应聘跟单员 却被安排当保安 黑中介假借培训倒卖劳动力》。文章刊发后,引发不少读者共鸣,有的读者还通过邮件和电话反映曾遭遇类似骗局,我又及时联系相关劳动部门,采写报道了《职介揭秘:“黑中介”常见的五大骗术》,以帮助求职者认清骗局,避免权益受到损害。在这一系列的采访报道中,我感受到要想写出职工爱看的新闻,就要与职工面对面接触,了解职工的困苦,倾听职工的心声,反映职工的需求,这样的作品才能让读者喜闻乐见,才能历久弥新。

《劳动午报》自2009年起就推出了拳头栏目“工会亮剑 维权有我”,通过采访报道典型的劳动争议个案,反映基层职工的权益诉求和工会部门发挥的调解和维权作用,给用人单位和职工以实际的法律启发。从去年起,该栏目加强了报道力度,栏目记者深入到北京市各区县的劳动争议调解中心,与企业和职工面对面交流,通过现场旁听案件调解全过程,采写出了大批的深度报道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