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精选(九篇)

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

第1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等金融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近些年,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有了一定的进展,然在发展过程还是存在些不足的地方,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距离。其业务创新现状具体情况如下:

1.产品种类增多,但同质化现象严重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得到很大的提升,投资银行业务发展为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中间业务产品。2010年我国农业银行完成了财务顾问业务平台二期的上线与推广工作,同时建立了财务顾问专业的系统,同时不断发展投融资财务顾问、并购贷款等多类投资银行业务;建设银行为客户提供多种形式进行直接融资,很大程度的提高了财务顾问业务中的债务重组、上市融资等新型财务顾问业务收入的比重;浦发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也有着很大的发展,根据201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浦发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额为1316亿元,同比增幅78.83%,银团贷款余额为1280亿元,在国内股份制银行中名列前茅。然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在不断增多的同时,还存在着明显的同质化问题。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投资银行业务都是偏向财务顾问、债券承销、银团贷款方面,并没有很好的结合自身实际和客户的需求来开发出个性化的业务产品,未形成自身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牌。

2.经营模式多样化,但存在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模式从以往的单一模式逐渐转向于多样化,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外部经营模式、内部经营模式。其中外部模式指的是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中的银行团制模式。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就是采用该模式经营投资银行业务,它也是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内部综合经营模式则分为实体职能部门和事业部两种模式,民生银行是采用事业部模式的典型案例,其在总行设立了投资银行事业部,同时也在西北、华南、华东地区设立了办事处,灵活运用市场化的竞争形式来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然而由于我国银行监管、内控机制不健全,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采用这种模式的可能性还不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制约因素

在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只有针对这些制约因素予以具体措施进行改进,方可解决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创新瓶颈。

1.外部制约因素

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外部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分业经营制度的约束。在分业经营制度下,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只是停留在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基本业务操作,严格限制了投资银行业务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其业务创新难以进一步发展。加上我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善的投资银行组织机构,与其他部分缺乏有效合作,难以掌控好市场新动态及时创新产品;另一方面是监督管理的制约。现阶段监管权限划分不清晰,存在重复监管、监管漏洞等现象,影响投资银行业务的创新工作。同时监管效果不高,很多情况下监管当局采用强硬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忽视市场效率。

2.内部制约因素

经营理念的不科学是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内部制约因素。受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过于重视借贷业务,而忽略了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业务创新意识不够强,现有的投资银行业务大多数是中介业务。同时,还存在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制约。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产品大都是借鉴国际发达国家的成熟产品,缺乏相应的风险转移以及资金对冲机制,风险的控制能力薄弱。此外,相关复合型人才队伍短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对投行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薄弱,相关的培训力度不够,人才培养模式处于弱势,不能很好的满足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需求。

三、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对策

在某种程度上,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可以占据未来金融市场金正的战略高度,需要从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外部监管约束等方面着手,加快其投资银行业务创新的步伐。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1.转变经营模式,创新业务品种。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树立“以价值为导向”、“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强化对优质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银行服务。同时对不断深化现有的投资银行业务品种,从上市前债务优化、企业融资增信、资产证券化等领域,创新特色投资银行业务品种,实现特色经营。

第2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理财 商业银行 风险

一、引言

理财业务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称谓,欧美国家通常叫金融规划服务或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和台湾通常叫财富管理服务。之所以称其为理财业务,主要源于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向银监会申请在国内第一家开办这项业务。这里的“理”可以当形容词理解,可以理解为理性地管理财务,不但要办理,还要有理性,理性地防范风险。所以我们把它叫“理财业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理财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因此理财产品的发展也更受人们的关注。时至今日,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中高端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高端客户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理财业务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现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或者客户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规划、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化、个性化的一种服务方式。它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即针对特定客户群体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与交易方式的组合与创新,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的综合化。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金融时报年报显示,2008年工行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19373亿元,比上年增加8186亿元,增长73.2%。其中,全年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7倍,在同业内的表现遥遥领先。中行发售结构性理财和委托理财产品565款,人民币理财积极创新,外币理财业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建行发售“利得盈”、“乾图理财”、“建行财富”等各类理财产品共计910期,发行金额4289亿元,较上年增长3636亿元,增幅55.7%;其中全年销售的个人理财产品3838亿元,是上年的5.17倍。

2008年,针对股票市场低迷、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各家银行及时调整银行类理财产品研发策略,收益稳定的避险型理财产品成为主流。工行去年加快了投资于票据、债券、信托贷款等工具的低风险、收益稳定型理财产品推广步伐,适时推出了“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票据投资理财等新产品。中行则推出23期183.40亿元的中银货币市场增值理财计划,重构“中银平稳收益理财计划”。

就银行将理财业务的重点转向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8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虽然没有延续2007年的火爆,但是针对资本市场低迷、个人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银行调整了理财产品结构,转向收益稳健型产品,使个人理财业务维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2009年,避险型理财产品仍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主流。

四、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然以产品销售为中心,还没有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业务仅停留在产品上,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纷纷建立理财中心,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和最初级的咨询服务,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个性化服务。绝大多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出发点,是将其作为优质营销服务的一个手段。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居民现代金融意识不强;

(二)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三)其他机构分流理财业务。

1.证券公司;2.信托投资公司;3.基金公司;4.保险公司。

五、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丰富产品设计,转变经营观念;

(二)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

(三)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四)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参考文献:

[1]陈晶萍,韩霄.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探析[J].商业经济,2006.11

第3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投资银行业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

(一)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具有相关金融法规作支撑

我国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担保。从政策法规方面来看,近几年金融机构和监管当局对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相关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自从1999年8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并颁布《证券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以来,就陆续颁布了众多相关金融政策以及法律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管理规定》、《证券公司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商业银行间业务暂行规定》等法律规定相继实施以来,使得银行的业务范围大幅拓展,尤其是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继《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国家在政策上对金融业经营改革的支持与鼓励,给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业务整合、综合经营提供了非常便利的外部环境。

(二)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状态

依据上市银行公布的相关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额,然而由于净利息收入增长十分缓慢,存款和贷款之间的差距缩小,银行的利润空间有限。因此,许多商业银行把眼光放在了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上,投资银行业务的成本不高,而利润却非常丰厚,各大银行把进军投资银行业务作为发展重点,而且逐步建立起了从客户、产品、网络、区域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比较完整、系统的投资银行架构,业绩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伴随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市场不断健全,中间业务的利润贡献率加大,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成为最具发展势头的中间业务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制约因素

(一)我国商业银行对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存在的认识误区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没有清楚地掌握和认知投资银行业务的信息,一般存在如下的两点表现:首先,没有认识到我国的投资银行业务与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巨大差距,缺少对国际快速发展态势的认识;其次,面临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以及利率市场化后的发展格局,没有清醒地意识到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巨大危机和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动力不足

与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受其他一些发展因素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依旧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而且,因为我国商业银行未经历资产负债业务的萎缩期,虽然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新形势,存贷差仍旧很大,此外,我国的居民储蓄存款缺少敏感性,对于利率的变化没有做出快速调整,因此,商业银行的存款数额巨大,有稳定的资金用于开展信贷业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激发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积极性。

(三)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资本市场的整体不大,而且交易工具较为单一,市场流动性较差,透明度不高。我国以股票市场为主体的市场结构严重束缚了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我国,由于资本市场的环境尚未完全成熟,金融市场中银团贷款属于新兴的贷款形式,这种贷款形式的认知度不高,此外,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分离,使得资金不能在两个市场进行自由流动,这制约了商业银行的整体发展。

(四)我国商业银行的人才构成不合理

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人才结构构成来看,主要是由信贷和会计构成,这些人员的知识储备不充分,缺少对投资银行业务的良好认知,而且开展银行投资业务的经验不足。而商业银行开展投资业务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有良好的投资银行业务经验的综合性的人才,只有这种金融复合型人才才能在银行的实际业务开展中提供给客户高质量的投资银行类服务,而这类人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却是紧缺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主要趋势

(一)商业银行把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

自从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资本市场逐步放开,外资银行也涌入中国市场,这加剧了金融市场的竞争,伴随竞争的与日俱增,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也被大幅挤占,因此,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开展新的金融产品是势在必行的。而投资银行业务则是众多商业银行首先的项目,综合考虑商业银行努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原因: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被资本市场业务挤压,利润空间下降,而且证券市场使得存款逐渐分流,银行存款总额有萎缩倾向;面临金融机构改革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而应对新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二)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将不断进行收入结构的优化

许多发达国家对于本国的金融管制不断放松,金融业的全球化和自由化程度不断增加,金融工具也不断创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格局,商业银行把增强盈利能力作为首目标,不断进行收入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当美国颁布实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以来,金融业的混业经营模式的时代开始了,我国传统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在金融机构内部,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交叉互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对于投资银行业务来说,许多品种都是高附加值产品,而且具有风险较低、回报率较高的发展优势,因此,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国际大银行的支柱性业务。对于存在一定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来讲,商业银行可以制定完善的风险约束机制进行约束,有效地进行风险的化解和规避。总之,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对于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三)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维持业务、稳定客户资源的需要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通过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来维持和拓展客户资源,这是投资银行业务的稳定存款资金的主要来源。我国金融对外开放的发展态势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面对来自国际具有实力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涌入中国市场,对于优质客户资源的争夺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发展难度,单纯凭借传统的发展模式最终将无从发展。面对国际竞争带来的许多负面影响和冲击,我国商业银行要想在夹缝中谋求生存与发展,就需要进行业务的转型和金融产品的拓展,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投资银行业务的重要性,使投资银行业务发展成为维持优质客户资源的重要资金来源。

四、结语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可以看出,商业银行进行经营投资业务的拓展主要是从管理经营模式开始的,不断着手于增加金融产品、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在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过程中,银行的业务范围、经营运营模式都出现了较大的变革,而且整体金融市场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创造了更加便捷、宽松的外部环境,商业银行定会在中国越来越完善的金融环境下实现投资银行业务的快速增长。

参考文献:

[1]董立杰.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优势和模式[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1)

[2]何桂基.国外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对我国的启示[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 2007,(05)

[3]姚英元.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实选择与策略分析[J]. 理论纵横,2008,(05)

[4]刘歆然,郑娓.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08)

第4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挑战;对策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

根据银监会的定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本文研究对象主要是综合理财服务,即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其最早出现于美国,先后经历了初创期、扩张期、成熟稳定期三个阶段。在我国,初具理财特征的产品始于20世纪80年代。2002年,招商银行推出“金葵花理财”业务,表明国内商业银行理财顾问服务正式拉开序幕。2004年,中国银行推出的首个个人外币理财产品及光大银行推出的首只人民币理财产品,成功开启了我国银行综合理财服务的先河。随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强劲市场需求的双重推动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不断扩张,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

(一)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模不断扩大。

在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财富不断增加、理财理念也随之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个人理财产品以其低风险、多种类、渠道便捷等优势,逐渐成为社会居民实现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选择。商业银行作为理财产品的重要发行主体,逐渐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2004年,12家商业银行发售了133款产品,募集资金规模不足500亿元。2012 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 28239 款,较 2011 年上涨 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 24.71 万亿元人民币,较 2011 年增长 45.44%。从下图可知,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于2012年达到历史新高,并呈现出继续扩大的发展趋势。

(二)理财业务形式不断多样化。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发展渐趋成熟。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所募资金的市场投向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市场上存在的产品主要有四类:一是货币性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国债、金融债、中央银行票据、债券回购以及高信用级别的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等货币市场金融工具,因具有投资期短、资金赎回灵活、信用风险低、流动性风险小等主要特点,通常作为活期存款的替代品,市场占有率较高。二是组合投资类产品,此类产品同时投资于多种标的,如民生银行的“安心理财计划”,在投资组合中,60%为美国国债,40%为稳健型结构性产品。三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它是运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存款、零息债券、股票、利率、汇率、股指等基本产品与期权等金融衍生品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金融理财产品,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目前,这种产品主要应用在外币理财领域,是衍生金融工具与传统存款业务的结合。近年来,结构性理财产品开始主导市场。四是信贷资产类理财产品。它本质上是企业通过银行向投资人借钱,并在到期后向投资人支付本金和收益的一种类似企业债券的产品。商业银行通过发行这样的产品,将募集到的资金通过信托的方式,专项用于替换商业银行的存量贷款或向企业发放新贷款。一般情况下,此类产品具有按期兑付、收益高、安全性高等特点。

2011至2012年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上述四种类型占比如下表所示,其中,货币性产品占比最大,但随着理财产品种类的不断丰富呈现出下降趋势,一枝独秀的现象有所弱化。整体上,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不断多样化、均衡化。

表 2011-2012年商业银行各类理财产品市场占比

数据来源:金融类网站整理所得

(三)理财业务创新力度不断加大。

商业银行运用金融创新手段开拓个人理财产品市场,一方面能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通过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改变传统的主要依靠利差收入的模式,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稳定银行的基础客户群,另一方面,能有效规避存贷比限制和银行混业经营限制等金融监管措施,更好地追逐商业利益。自2007年来,商业银行针对理财业务的创新手段层出不穷,其创新方式主要渗入到投资方向、网络渠道、营销理念等方面,给传统理财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一是基于酒类、钻石、茶叶、艺术品等标的的创新性理财产品日益繁多,给投资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二是基于网银专享、理财夜市等创新性营销渠道不断拓展,如招商银行于2011年7月率先推出在晚间发售理财产品的“理财夜市”,对于白天没时间理财的上班族有了全新的投资理财渠道,进一步拓宽了理财空间。三是基于特定节日或特定主题的概念型营销理念逐步凸显,如工商银行“六一”推出儿童专属理财产品,为儿童提供保险保障服务,逐步体现出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转型趋势。

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一)个人理财市场中商业银行的发行主体地位受到冲击。

个人理财产品的发行主体包括商业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私募公司和PE/VC公司等机构。一直以来,由于商业银行与其他发行主体相比所显现出的市场接受程度高、营业网点多、快捷便利、规模经营等特征优势,其在理财市场中所占份额稳居第一位,所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远超过其他市场主体所发行的理财产品的总和。但是,随着“余额宝”等第三方理财产品的出现,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从长期来看势必会受到冲击。“余额宝”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支付宝与天弘基金联手开发的一款互联网理财产品,自2013年6月13日上线以来的短短5个月时间里,其规模便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更值得注意的是,余额宝的增长还在以每天上亿元的速度在持续,同时它的成功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效颦者纷纷推出各种类“余额宝”产品,如财付通和华夏基金联合推出的微信理财业务、百度公司推出的“百发”理财产品等。这些产品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相比,不仅能够因持有货币基金得到较高收益,还能随时赎回基金用于消费支付和转出,其流动性与活期存款相当,并且余额宝对用户的最低购买金额没有限制,一元钱就能购买,让广大支付宝用户通过“存零花钱”方式就能获得增值机会,从而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构成竞争关系,可能会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构成一定冲击,甚至会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主体地位。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

经过几年时间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内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但是,由于银行业创新动力不够、监管机制不够开放等主客观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着简单的模仿和跟风效应,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期限结构、收益性、流动性、投资标的、目标客户群体、营销模式等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趋同性。从期限结构看,目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普遍表现出短期化特征,以3个月以内期限为主,3-6个月占比次之且整体保持较为稳定;从收益性来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大多在3%-5%,其次是5%-8%,其他区间分布的较少;在目标客户的划分上,一般只分为两大类,即根据客户的资产水平或者收入水平将目标客户划分为普通客户与高端客户,很少进行客户群体的进一步细分。具体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如果每款产品都完全一样,没有差异性,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哪一家银行的产品与服务都无明显差异,这一方面会导致投资者的多样化需求难以满足,无法对具有特定需求的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另一方面也会因其较强的可替代性导致商业银行间的竞争更加激烈,甚至会引发恶性竞争,最终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遭遇瓶颈制约,不利于长远发展。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风险日益突出。

从个人理财产品风险的表现形式看,主要存在市场风险、法律风险、政策性风险、操作风险、经营性风险等,并且这些风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迭加的现象,比如由于操作风险、经营性风险等导致的理财产品风险潜在集中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可能会加大政策监管力度,从而进一步加大政策性风险,等等。近年来,银行理财纠纷案件的频频发生,以及不断爆出的理财产品负收益、零收益、众多投资者损失惨重等风波,表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正在日益凸显,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扩大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严峻的挑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投资者和银行两个层面上。投资者一般是在不了解理财产品风险特征、不清楚产品结构设计的情况下盲目购买,以致最终无法承担非预期损失,引发理财纠纷。银行层面,信息披露不到位、操作不透明、风险提示不足等则是导致理财产品风险的主要原因。这些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所潜存的风险隐患将成为制约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实现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强化创新意识。

信息化技术及“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在类“余额宝”产品的推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给商业银行的启示是,商业银行应当实现理财业务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贴合客户需求,强化创新意识。一是加强技术上的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网络的铺设和软硬件的升级上,应加快理财业务的并入步伐,从外到内把商业银行包装成一个网络信息化的银行,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下的整合力度,使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朝着线上线下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要以开放姿态迎接大数据时代,着力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的提高,为科学决策、战略升级和经营转型提供强力数据支撑。二是加强理念上的创新。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发展中必须转变传统的“产品中心”思维,规划建设"以客户为导向”的产品线,准确把握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切实从客户的角度创新产品、优化流程、提升服务,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商业银行赢得更大的客户市场,并全面提高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应注重整合营销,加强市场细分和客户分层,进行零售业务中心下移,构建客户的分层服务模型,不断拓宽新的客户群体。?三是加强制度上的创新。如果制度建设跟不上,创新将缺乏强劲的制度保障,只会是纸上谈兵。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中,应加强人才激励机制、产品开发机制、营销管理机制等的整体创新力度,确保制度建设不滞后于产品和服务创新的步伐。

(二)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行业自律。

为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维护商业银行在理财市场中的良好信誉、促进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商业银行等部门应携手合作,自觉完善理财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加强行业自律。监管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法律制度,对信息披露的范围、要求与具体方式也应进一步细化与明确,并依据理财产品的类型予以差别化监管,同时应进一步健全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法,完善投诉、争议处理机制。行业自律方面,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和理财业务联席会议的作用,对银行业协会而言,应建立银行理财参与机构的评价机制,建立产品说明书、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书、理财产品风险评级等行业规范模板,对理财业务联席会议而言,应当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引导,建立行业专家团队,尝试建立相应的创新咨询委员会,共同确保理财市场的有序开展。商业银行则应当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等一系列监管规定,及时披露理财产品的投资去向、投资标的、市场表现、投资收益等相关信息,使投资者能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理财资金投资情况,实现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在营销过程中也应加强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全面客观地向客户介绍理财产品收益水平及风险程度,以适合不同风险承受能力的客户需要,确保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风险管控,完善理财产品管理方式。

随着监管法规的逐步完善、互联网金融的介入,理财产品市场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商业银行只有通过加强内部流程、风险控制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才能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品牌优势,经受住新时代的考验。一是商业银行内部应建立风险管控专门机构,侧重于从宏观大局角度把握和控制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并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纳入全行风险管理范畴,同时应进一步完善风险损失抵补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按比例计提最低风险准备金,以降低客户的投资损失风险,一旦发生任何风险问题,应严格追责到人。二是商业银行应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收集大批量的客户信息和市场信息,适时对个人理财业务风险进行识别、预警,并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和应急预案,合理确定风险防范措施,做到对个人理财业务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的全面控制。三是商业银行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平有序的竞争原则,不踩政策红线,如不将资金信托业务混同为理财业务、不变相突破分业经营限制和国家利率政策、不开展信托活动或者进行变相高息揽储,尽量避免政策性风险等的发生。此外,监管部门也应加大立法支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倩倩,杨立社。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现状研究。海南金融,2011年第8期。

[2]刘楹,杜胜,谢丽娟。国内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状况与趋势。西南金融,2007年第6期。

第5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论文摘要】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本文认为要解决中间业务的现状,第一,提高对中间业务重要性的认识;第二,加强综合业务人才培养:第三,积极创新拓展中间业务新品种开发;第四,在健全机构等方面下功夫。

一、中间业务的内涵和特点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稳定、风险度低、成本小,和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一起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中间业务的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银行业竞争的焦点。目前对中间业务的定义还存在一些争议,最主要的是“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之争,2001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对中间业务的定义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综合各方的观点,中间业务的涵义应该是这样的:它是指商业银行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也不占用或不直接占用客户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这表明:其一,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发挥中间人角色,起桥梁作用;其二,银行提供服务而不提供资金,风险低;其三,银行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其四,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是以银行信誉为依托的。

二、中间业务不断发展的动因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空前发展,一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达45%左右,有些大银行已占到一半以上,仍在提高,而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大约只占到西方国家中间业务收入的1/5—1/4。那么,中间业务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会如此快速地发展呢?

1、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各类组织、团体及居民个人对商业银行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活动种类繁多、经济往来频繁发生,各类经济关系错综复杂,过去以存贷款为主要内容的信用中介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需要,客观上产生了扩大信用中介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这样,、担保、信用证等应运而生。

2、银行同业竞争加剧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不断融合及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存贷利差缩小,这使银行的传统业务风险增大,收益减少。在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下,为了稳定和提高自己的利润水平和盈利能力,不少商业银行不断扩大业务经营范围,这样以收取手续费为主又不占用银行资金的各类中间业务应运而生。

3、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的增加

上世纪70、80年代,全球经济萎缩,金融形势恶化,利率波动,汇率不稳,使银行经营风险加剧,这样就催生了那些以规避风险、保值为目的的中间业务品种,如远期合约、互换等的产生。

4、金融监管的加强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加剧,为此各国的金融监管当局又加强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比率的监管,而银行为回避这一监管,又想办法开展那些不在资产负债表内反映的中间业务。

三、我国银行业发展中间业务的现状与问题

据资料显示,2005年以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在逐步提升。我国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已从2005年的5.4%提升到2007年的13.07%,特别是国有上市银行这一指标更是大大超过其他上市银行,显示出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左右的状况相比,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

1、业务品种少、产品同质化以及低端竞争严重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小,品种较少是目前中间业务开办中的主要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传统的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咨询、兑付等几个方面,业务品种单一,金融创新少,服务功能差,缺乏吸引力。而与之相对的是,当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达2万多种,形成了包括结算及其衍生类、避险类、信用类为主体的完整的业务体系。另外,行业内存在许多同层面的低端竞争,极大阻碍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产品开发跟风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

2、中间业务的服务档次低、新技术应用少

我国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大都依赖于硬件条件,服务项目以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等为主,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方面的软件优势开展诸如理财、咨询等高层次的服务项目。可见,我国目前中间业务的服务与产品还停留在较低档次上。另外,除了服务品种的低档次之外,我国银行对于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技术的运用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那么充分。

3、专业人才的不足成为中间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经济、金融、贸易、法律、科技等诸多领域。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及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知识,通晓各种金融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和储备不足。

4、思想认识与管理机制问题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起步较晚,在思想认识上,不少金融机构对该业务能否成为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第三大支柱尚存疑虑。仅将中间业务视为银行附带业务看待,缺乏中长期发展规划,对经营管理和发展趋势认识不足,直接影响了中间业务新产品的开发和发展。在内部管理上,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还没有设立自上而下的、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分散在各个部门之间,业务的拓展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相应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对策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不仅是整个银行业发展的重点与趋势,也是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生存的必然要求。我们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银行业之间的竞争将主要体现在对中间业务的竞争上面。为此,各行必须充分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在中间业务的发展上下足功夫。

1、整体规划,寻求符合国情的发展思路

首先是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市场交易规则和定价规则。加强规划,调控和监管,创造公平合理的发展环境;其次是加强社会信用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信用体系和制度,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放宽对分业经营的限制,使中间业务实现全方位,多功能和综合化经营;三是根据我国银行业的行情及中间业务发展的层次性,依据效益优先,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稳步推进的原则,谋求中间业务发展的更优途径。

2、建造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属知识密集型业务、智能性服务。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必须培养一批既具有现代金融理论知识,又有丰富银行业务实践经验;既懂得国际金融,又精通现代化计算机专业技术;既具备开拓创新精神,又通晓政策法律规范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基础力量,为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打下坚实基础。

3、提高创新能力,增加业务品种,拓宽收入渠道

创新是中间业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适应市场的需要,不断设计出新的业务品种,充分研究细分中间业务市场,选择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发展潜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间业务品种,特别是创新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产品业务及组合金融产品。其次,各行应根据自身发展的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推出符合自身特点的中间业务品种,使得各中间业务能适应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各种需求。再次,要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的建设,积极发展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中间业务软硬件环境的全面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4、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产品竞争力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创新网上银行业务,提高自身竞争能力。中间业务的大力发展离不开金融科技的支持,与金融信息化水平息息相关,在向客户提供服务方面,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将是未来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可以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网络银行,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效的手段。因此,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信息自动化程度高的业务品种,增强中间业务科技含量。

第6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理财产品 创新 监管 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理财是经济社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目前我国理财需求持续膨胀,银行在业务转型中开展理财业务的压力持续加大,而近年来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为理财产品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投资工具。

首先,宏观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为债券理财计划的开发和创新奠定了重要基础。从国内各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收益性和风险性来看,一方面银行间市场扩容力度在不断加大,金融工具创新不断增加,逐渐成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为理财产品的开发设计和创新,进一步拓展了空间。另一方面,目前通胀的预期依然存在,市场收益率长期来看处于高位,促使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提升;在较好地控制产品风险的情况下,可以更有效地满足客户资产保值、增值的需求,也为理财产品带来了较大的操作空间。

其次,以股市为代表的高风险市场波动剧烈,风险较大,2010、11、12年的股市让多数客户损失惨重,预期随着经济恢复高增长而走强的股市并没有出现,越来越多的客户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风险,也会促使更多的客户开始转向于稳妥和风险可控的投资,理财计划无疑是较好的选择。

再次,商业银行主要经营的仍是传统业务,大部分资金运用主要集中于贷款,主要利润也来源于存贷利差,导致赢利能力单一,经营风险过于集中。中间业务主要集中于常规的结算类、保险、黄金等传统或新型创新业务,而通过为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来收取手续费的理财咨询类业务仍较少,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盈利能力低且缺乏专业经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渐推进和银行业的竞争加剧,加快发展中间业务已迫在眉睫。理财产品创新可以为理财计划提供优于市场的收益,推出更有市场竞争力的理财产品,提升商业银行品牌形象,提高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降低整体经营风险。

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国内个人居民拥有的资产日益增加,但目前国内居民的投资渠道十分狭窄,主要投资品种为银行储蓄存款、股票市场及房地产。随着存款利率维持较低水平、股市难有大的起色、多个城市楼市价格调整,庞大的储蓄存款面临着寻求保值增值途径的压力。

(一)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针对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种类、结构、功能都比较接近,浪费人力、物力,金融业务服务类似,缺乏个性化、专业化,同质化非常严重。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运用效果差,尤其是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更是非常落后。由于外部环境、体制、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业理财产品的设计还主要停留在以自身传统业务开展为基础,以负债、融资、业务为核心产品的阶段缺乏金融创新意识,各个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银行无法综合利用金融市场开展理财业务,仅仅是业务、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停留在浅层次,理财业务发展的空间受到制约,很难体现出价值和吸引力。绝大部分商业银行仅仅是根据时间的安排、销售目标群体等进行不同侧重的销售而已,这些业务只有手续费收入,没有明显的自身经营效益。在投资领域几乎都是证券、外汇、保险、基金、债券等投资产品的组合,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二)客户范围定位不合理,导致市场不均衡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方面主要是为高端客户服务,理财业务市场大都以高端客户为目标,理财计划的市场定位仍以广大中产阶层及城市居民、公务员为主客户群体。自改革开放以来GDP、人均收入不断增长,逐渐富裕起来的中产阶层及广大城市居民提供了广阔的理财市场,但是银行在为他们尽可能提供丰富的理财产品时,而忽略了中、低端客户的理财需求,这导致了各家银行在战略决策上具有盲从性,缺乏足够的市场调查研究,造成产品服务同质化,加大了决策风险造成需求不足。例如,市场上针对零售的理财产品起点为人民币5万元以上,门槛还在不断提高,由于自身本金安全性,高收益、方便性的特点为越来越多的稳健型投资者所青睐,被誉为富有的投资者选择。

(三)内控制度不完善,造成操作风险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业务内控机制正处于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内控执行不严格、人员业务能力有限不完善、失灵,以及外部的欺诈加大了理财的风险程度。理财业务的内控执行不严格,将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创新和发展因其粗放式管理的运营模式多存在利用监管漏洞和空白进行监管套利的问题,从产品设计到销售、投资管理都不够精细,易于复制和推广,存在诸多风险隐患。

(四)监管存在漏洞,出现诸多风险隐患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正在朝着多元化道路上发展理财业务发展迅速。据数据显示,银行理财产品在中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排名第一,超过其他类别的金融产品,促进国内金融市场已成为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银行客户是最多的,如果没有推进金融服务监管的法律问题,并没有及时保护客户的合法权益,因此,很容易造成,影响金融稳定,会影响社会稳定。中国银行业金融过程理财业务的相关法律规定还存在诸多问题,从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运作情况可以看出,理财理念及业务发展还存在着不少有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间接性调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现阶段办法、通知、指引与理财产品相关的立法层次低,法律效力低。银行分业体制滞后于金融业务创新的整体趋势,银行不能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只能代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的产品,严重地影响了商业银行在证券、保险业务领域的创新力度,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缺乏应有的深度,理财品种和服务手段缺乏足够的竞争和效率,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拓展创新受到制约和束缚,许多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理财品种无法开办。金融法律对银行混业经营已逐渐显现认可趋势,但仍然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商业银行不得开展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与“以客户为中心”的理财业务内涵相去甚远。商业银行将客户的资金投向国债、金融债、央行票据等融资工具,为获得比较优势,越来越多开始通过第三方产品将客户资金通过基金、信托计划对股票市场和实业进行投资等,拓展更多的资产保值投资渠道。在国外理财业务繁荣是以其本国金融混业的现实背景作为支撑的,这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分业格局面临一定的法律和政策风险,分业经营模式下的法规风险。

其次,规范性文件没有明确银行和客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相关法律责任。银行违反规定所应该承担什么民事责任、客户享有什么权利,客户依据什么法律,没有统一的法律认定或者准确的判定。存在着缺乏统一立法和监管标准导致法律关系不明确的问题,部分理财产品明显违规。因此迫切需要我国在引导和协助商业银行不断创新金融理财产品的同时,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加强监管,统一金融立法和监管原则。

再次,与理财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对银行理财产品给予了有限认可,从我国目前的规定来看,还存在许多法律的空白。例如,一旦银行破产,关于破产清算清偿顺序的规定就是空白的。

三、探寻理财产品创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合理定位客户群体

分析客户需求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客户进行必要的分层,在此基础上做好不同客户分层的产品设计,增强对于商业银行理财品牌影响力、业务创新能力的提升、优质客户资源的维护丰富理财计划产品线,满足广大客户需求。按照不同的地域划分及信贷投放特点及资金运作需求,针对客户结构,结合社会经济状况,实施客户细分,以专业理财理论指导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自主设计发行理财产品。可以对每位客户的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为其提供咨询方案,开发个性化产品,最终建立起客户跟随银行一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二)拓展创新方式

随着相关监管法规的完善,商业银行重信贷、依靠息差的传统业务的发展空间必然缩小,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是大趋势。应加大对高端理财产品的研发创新力度,不断创新投资理财概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与策划。例如,随着类基金产品的不断繁荣,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或基金公司合作的“银证”或“银基”模式也不断深入。例如,某商业银行与私募基金合作推出“阳光私募基金宝”通过各私募基金的操作风格和特长优势,构建阳光私募基金评估体系。

(三)打造品牌产品

商业银行应该根据金融市场形势变化进行理财产品创新,注重打造品牌理财产品,通过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理财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商业银行一方面应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理财专家,并进而通过持续的包装和营销,逐步扩大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除了提供优质的硬件条件外还提供好的软件条件,对于普通客户可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一般性理财产品,从而确立其他银行在理财业务无可取代的竞争优势。

(四)完善管理体系

随着理财产品的快速增长与发行及近期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剧烈变化,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客户的理财意识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完善客户管理体系,以提升在理财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首先是完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售后管理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风险的管理水平,不断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尤其是金融体系环境。其次是提高银行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加强客户维护和客户增值服务;完善理财产品业务相关的架构、流程。再次是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和尽职调查;对发行的产品要建立提醒和报告机制,建立产品到期兑付准备提醒制度等有效措施和手段的基础上,梳理未到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兑付情况,做好销售后的业务跟踪,密切关注理财产品未来兑付情况。

(五)弥补法律漏洞,强化法律监管

我国金融业的体系存在分业经营模式的法律冲突,导致商业银行法律监管出现许多真空混沌状态,加剧银行和客户之间的利益冲突。商业银行应该按法统一各方的权利和责任,特别是受托人的责任要统一,以保证其竞争条件的公平。银监会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关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个人理财业务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及最近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指导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使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业务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商业银行应该从理财计划的设计、发行、管理均严格按照上述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理财业务的法律体系,协调统一各法律法规,找到金融理念与法理的共同解释避免法律冲突,从而增强立法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强化国家管理部门监督引导规范职能;进一步明确银行理财产品金融功能和发展定位,健全相应的监管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月飞,孙璐.对商业银行开拓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思考[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4).

[2]徐培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问题浅析[J].现代经济信息,2009,(11).

第7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绿色信贷

十报告提出,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国陆续出台了“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保险”等一系列金融政策,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当前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商业银行是主要的参与机构,“绿色信贷”成为绿色金融的突破口。

“绿色信贷”是指银行将促进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减少碳排放等作为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合理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加大对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对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信贷投放,利用信贷手段引导全社会最大限度地控制、减少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

一、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实践

我国商业银行对绿色信贷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和支持,对环保产业优先贷款,支持循环经济、节能减排项目的开发。

1.绿色信贷政策不断完善

中国工商银行制订了《关于加强绿色信贷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对境内公司贷款实施绿色信贷分类及管理的通知》等多项制度,使绿色信贷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交通银行制订了《关于深化绿色信贷工程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见表1)。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信贷投向政策指引》,明确对节能减排领域的信贷支持。招商银行推出《绿色金融营销指引》,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北京银行与ING集团签署“建设绿色银行合作协议书”,构建以“碳金融”为标志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绿色信贷业务。

2.控制“两高一剩”行业的授信

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2010年,银行业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余额占总贷款3.57%,较上年下降0.37个百分点(见表2),“两高一剩”行业贷款清理、退出力度不断加大。

中国工商银行在信贷政策中明确“扶优限劣、有保有压”的原则,对不符合绿色信贷标准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 。2011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造船等7个产能过剩行业贷款余额为1429.75亿元,占境内公司贷款余额的2.74%,两年内下降0.4个百分点。

3.加大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

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0年,商业银行的节能环保项目贷款余额较上年增长18.07%,涉及项目金额增长1.71%,客户数量增长11.2%。

中国工商银行优先支持在新能源、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绿色信贷项目,中国农业银行大力支持以循环经济项目、节能环保工程、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污水处理企业为重点的“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2011年,中国工商银行环境友好及环保合格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占境内公司客户数量及贷款余额的比例均在99.9%以上,绿色经济领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见表3)。中国建设银行绿色信贷贷款余额为219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8%(见图1和图2)。中国农业银行因环保因素否决贷款106笔,涉及贷款41.57亿元;支持节能环保项目1599个,贷款余额881.68亿元。交通银行以低碳经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为特征的绿色一类客户达1052户,授信余额为1235亿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由于我国尚未确立明确系统的绿色信贷体系,而国际绿色信贷标准对我国商业银行也无强制约束力,因此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绿色信贷不可避免地存在以下困境。

1.绿色信贷政策操作性不强

在现有的绿色信贷评级体系中,除少数财务指标是定量指标外,绝大多数指标都是定性指标。当企业环境风险发生变化时,商业银行由于缺乏量化的信贷评级,不能对企业的信贷规模做出动态调整。而且我国的绿色信贷政策多为综合性指导,缺少具体的评级标准,降低了绿色信贷的可操作性。

2.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低

企业面临的环境风险是商业银行进行绿色信贷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低,仅将重点集中在信贷投放前的资格审查环节,而忽略已经发放出去的贷款中的环境风险。

3.地方政府的干扰

商业银行是否对企业进行信贷投放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增长,间接牵涉到地方政府的利益。大多数“两高”企业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地方政府可能会保护“两高”企业。

三、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建议

1.有针对性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商业银行要对鼓励类投资项目,简化贷款手续、完善金融服务,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增量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限制类的存量项目,若国家允许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整改,可按照信贷原则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对淘汰类项目,停止授信并积极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的贷款;对允许类项目,要充分考虑项目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2.继续完善绿色信贷评级,提高环境风险管理水平

重点是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探索出适合我国银行业的绿色信贷评级模型。严格贷前审查,不符合放贷标准的企业坚决不予提供贷款;及时了解绿色信贷投放的使用情况,并依据不同阶段的环境风险状况进行动态调整。

3.建立健全的社会制度

第一,改革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制度,将环境考核指标纳入其中,推广绿色GDP核算体系,改变以牺牲环境换取效益的发展思路,为绿色信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二,完善金融部门和环保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使环保部门采集的信息能方便商业银行在信贷决策中的使用。第三,通过加大绿色信贷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企业置身于社会舆论的监督下,同时督促商业银行更好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

参考文献:

[1] 李宾.我国绿色信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大众科技,总第14卷155期,2012年7月.

[2] 毛安娜.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对策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第24卷第5期,2011年9月.

第8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金融信息

一、引言

近几年,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日益提高,全世界各国、各行业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商业银行的主要项目被广泛发展起来,并化身为商业银行新的内部技术、管理运行方法。虽然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对于其未来发展和规模来说都是好处极多,但是说到底作为一种新的模式,信息化建立在我国发展时间有限,也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障碍和不足。

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高频率、高效率的工作方式,信息化建设作为一种新兴的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被更多商业银行所采用。而信息化程度高低作为商业银行管理的主要方式成为整体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银行之间竞争激励的主要管理模式。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问题较为突出,面对不断攀升的大数据和各种高强度业务对客户信息的准确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如何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同时在吸取国外在信息化建设教训的基础上,探索更为有效的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手段对于商业银行自身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二、关于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概述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机构,其主要就是作为营利单位,发放多种金融产品并进行相关银行业务拓展增加其企业资本的一种金融机构。因此,对于商业银行进行判断,可以看其是否以营利为主。

2.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建设是在经济不断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为基础,将企业管理制度、手段甚至是流程通过计算机数据形式体现出来。信息化建设包括了多个方面,企业内部的客户信息、员工信息、财会、质量等等方面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建立方式体现出来,其高效性、便捷性、实时性、准确性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企业管理者重视并使用。

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并不简单,刚开始的建立无论是时间还是人力的消耗量都大,所以,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帮助,而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供给和良好的信息化体系无疑是商业银行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外部环境。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商业银行也是如此。面对当今信息化建设如此受企业的欢迎,也使银行意识到建立一个系统科学的信息化体系刻不容缓。所以,在研究商业银行信息化过程中其发展概况、原因都是应该研究的重点,创建完备的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体系对于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来说作用明显。

3.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过程

由于我国相应的科研技术、信息化掌握能力以及管理者认识程度存在缺失,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建立并不完善,问题较多。尽管近些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商业银行在使用信息化建设中取得明显进展,但由于国情等多个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过程依然和美国等国存在差距。尽管存在差距,但不得不提的是在认识到信息化建立重要性后,我国商业银行也在积极找寻方法力图建立属于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事物的发展既存在优点,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缺点。这就是说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发展自身的信息化;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化发展时间有限,存在的不良方面可能给商业银行带来不好的影响,尤其是经济效益的影响。面对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者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始终站在科学发展的理论角度上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确保银行掌握的信息化技术朝着健康、和谐、高效的角度发展,在未来实现高收益与低风险乃至零风险的最终目标。商业银行信息化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只要商业银行能够从自身出发,严格按照制定的信息化管理制度规定办事,在为客户办理相应业务或是内部数据完善的时候做到严格监管、严格审核,就能够对完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作出重大贡献,最终实现商业银行高效益的目的,为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早日成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管理方面成功的典范。

三、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的概况及存在问题

1.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发展概况

所谓信息化建设管理具体指的就是商业银行依照世界银行及各界发展趋势,基于自身的大数据就相应信息进行的一种完备的信息化数据库整理,通过数据库的整理查阅可以更快的使银行进行各项业务的办理工作。商业银行在自身效益提升的同时,也将信息化的建立放到发展的轨道中,随着商业银行对信息化科技水平要求的重视,通过多样方法建立健全其内部数据库成为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的方法。

总的来说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完善工作和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或者是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乃至港澳台地区。信息系统不健全,银行内部管理不力、工作人员自身等多个问题共同组成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出现的问题,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就是形成我们现在看到商业银行信息化尚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对于国家和商业银行来说,只有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才能是我国商业银行在世界各国的信息化管理处于不败之地,才能是我国的商业银行能够向更好、更远的地方发展。

2.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制度比较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管理方面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存在时间短,HIA正在信息化建立的道路上尝试前进、找寻机会积极投入到现实工作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应对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出现风险的时候,大多会拿出于其利益点相违背的法律法规保护自己,以此来促进商业银行对信息化系统的完善工作,对于我国来讲,这种依靠法律的强制力来保障自身权益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2)缺乏完善的商业银行信息化体系

从我国商业银行完善信息化体系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时间较短,从开始到现在也就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缺乏相对比较完善的信息化建设体系,例如对信用卡顾客关于其自身信誉记录的有利消息和不利消息都存在着不完善,数据不全或者花费时间较长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对客户办理相关业务时对于信息的准确判定。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的相关审核和监管工作还都是趋于传统的人为工作,严重影响了信息化的高效性、时效性和操作性,增加了更多在时间上的浪费、审核处理程序繁杂,缺乏科学化现代化的监管。

(3)发展规模与信息化程度不相称,发展空间很大

对于任何企业包括商业银行在内,发展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基础,经济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发展规模和未来的发展规划和前景。随着经济发展能力托大,我国商业银行营利水平和规模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过分注重经济增长,导致目前在很大程度上关于客户信息、数据信息跟不上发展的脚步也是不争的事实,建立完善的信息化体系成为重中之重。

四、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建议对策

1.建立健全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在针对其在管理方面的重要项目或是业务时都会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为的就是希望通过制度来确保相应事项顺利进行。随着近些年我国在商业银行等经济领域存在的犯罪问题看,信息化建设也应当通过强有力的严格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进行保障,确保商业银行健康发展下去。在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银行自身和我国实际国情,在二者基础上制定出符合银行未来发展战略的管理制度。

2.制定标准的客户管理,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明确一点,就是商业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客户,因此,信息化建设应当以客户的需求和要求为基础建立。对于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信息化管理看,其对于客户在信息化的使用大多停留在“幕后”,即对客户相应信息的安全把控上,而促进银行实际销售的客户业务并没有涉及到信息化,所以,对于这方面银行还是有一点管理上不足。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健全,商业银行将通过更为直观和对比的数据全面了解客户实际需求及范围,同时通过丰富充足的客户信息和其最初业务信息在信息化分析基础上,挖掘更深层次的银行业务。

对于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主要指的完善的信用体系是各商业银行内部建立统一的信息化体系系统,保证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互通的联系,例如,其中一家商业银行不知道顾客的个人实际情况是否良好,影响其作出错误的判断。通过建立完备信息化体系,使得商业银行间构建出良好的客户个人信息诚信网网,一旦需要办理信用卡的客户出现过信誉危机或是在偏远地区的小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卡诈骗行为,将会很快的被商业银行了解,有效的杜绝或降低风险发生,这个也是在商业银行办理业务方面,信息化建立体现的最完善的一个方面。

3.银行内部加强信息化培训,严格要求内部人员专业化

对于银行来讲,从自身出发意识到信息化建设对于商业银行发展重要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因此,银行应该定期对银行内部人员进行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信息化技巧方面的培训,保证商业银行内部员工树立正确的信息化建立意识,做到专业化、制度化和不盲目。商业银行是一个需要高素质人才的地方,对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和个人素养要求都比较高,因此银行在筛选人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其对相关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工作经验等,对于已经在银行从事工作人员,不能采取放任态度,要定期在银行内部组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逐渐重视,避免风险问题的发生。

4.制定并完善信息化建设管理相关法律制度

法律是一个国家管理社会的必要手段,只有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够真正实现自身的安全,通过法律保证更能确保商业一行内部信息的安全性,确保其信息化可以平稳、快速、有保障的建立,由于信息化等隐私性、高保护性内容被纳入到国家法律法规,具有国家意志性,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有效保护。这个就法律发挥其强大作用的时候。

对于完善商业银行信息化建设管理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日本已经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风险纳入大到国家的刑法中,对于一系列违法行为都会严加惩处,更是增加了信息化建设和安全的法律地位。

五、结论

商业银行对于我国来讲他的地位是特殊的,也是其他任何行业不能够撼动的,商业银行就像是一个大的中转站一样,我国人民的钱存到里面,商业银行再用这些资金去进行其他的业务管理,这样良性循环,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快速发展,因此商业银行一旦出现信息管理上的失误或者偏差,不仅对于人民来说,对于国家来说都是一个“灾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一定要引起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商业银行信息化建立质量上的提升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够永远保持这样的先进性和稳定性,为我国国民经济增长做出贡献。最后希望本文能够对商业银行信息化建立的研究在实际运用上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帮助,为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完善和发展,相信未来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也更加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贺聪良.我国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的思考[J].职业圈,2007(12).

[2]张同.当今银行信息化问题发展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2).

第9篇:商业银行的发展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传统业务;中间业务;现状;对策1.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1.1 存贷业务盈利空间缩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使银行的外部竞争环境变得更加恶劣,在银行传统放贷业务经营风险高、存贷利差小、资金渠道少的背景下,其传统业务盈利空间不断缩小,而中间业务因其经营成本低、风险小、手续费稳定,逐步的成为了银行可靠的收入来源。自始至今,国内大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收入占比在80%以上,而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一般都达到了40%以上,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此外,伴随着我国融资政策的逐步放开使企业的融资手段逐步增多,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采用其他的融资方式,如债券、基金、股票等,从而对银行的贷款需求呈日渐缩减的态势。

1.2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使竞争日益激烈

据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5月末,已有45个国家和地区的182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09家代表处,25个国家和地区的76家外国银行在华设立了92家分行,此外,还有14个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在华设立了37家外商独资银行,2家合资银行。外资银行的进入规模巨大,来势汹汹,他们可以凭借着其优质的服务态度、强大的管理团队和产品的创新在竞争中占据优势,特别是在中间业务上,他们可以通过入股、合作、兼并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大型的企业集团、公司可以通过成立自己的财务公司开展中间业务,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如证券、保险、邮政储蓄也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服务与传统的商业银行展开相竞争。

2.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2.1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现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我国银行业首次开展信托、租赁类中间业务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开拓中间业务的序幕被缓缓的拉开。经过近40年左右的发展,我国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无论在收入规模还是在产品品种等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相比国际上发达国家的银行中间业务贡献度平均在45% 左右的状况,我们的差距仍然很大,整体上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2.2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规模和收费现状

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较快。我们现以工商银行为例,从下表2—3可知,2008年—2011年期间,中间业务收入的绝对规模是持续增加的,且占营业收入的相对比也是不断的上升。但相比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欧美大型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一般超过50%,以美国为例:摩根银行达到83.16%,花旗银行达到了80%。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由24%、28.5% 上升到了39.9%、41.1%。

3.制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因素

3.1 业务范围窄,盈利空间小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规模仍然很小,主要集中在汇兑、收付、、结算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业务上;而评估类、咨询类、代客理财、承兑类等高收益、高知识含量的业务品种少,功能也不够完善;投资银行和资产证券化业务等一些附加值较高的产品,仍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业务依然是利差的延伸产品,金融期权、期货、远期利率协议、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3.2 缺乏创新,业务招揽能力不强

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数量已经达到了270 多种,然而在品种数量巨大的同时能实际开展运用的却不多,大部分都集中在业务和支付结算等传统产品方面,依靠技术和自主创新的产品开发严重不足。相比之下,欧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已达2万余种,除去结算、外,还涵盖融资、咨询、担保、投行和金融衍生品等许多领域,可说的上是品种众多,应有尽有。

4.进一步推进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及对策

4.1 大力推进新兴中间业务

首先是资产托管业务。伴随着我国各类社保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基金以及保险资金的不断扩大,商业银行的资金托管业务将得到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应努力发展各类基金的托管业务,夯实业务基础,丰富托管业务产品体系。

其次是个人理财业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财富的不断增加和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中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业务将会大幅度增加,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完善理财产品种类,不断的推进私人财务顾问、咨询、理财规划等业务的发展。

4.2 提升自身管理能力,防控风险

商业银行应始终坚持风险防范与业务拓展并重的原则,努力做到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将中间业务融入到银行整体风险防控体系。对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在积极完善和落实有关规章制度的同时,不断的培养企业的合规文化,健全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提高防范操作风险的能力;对于市场风险,应积极按照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和衍生产品交易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和完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相关风险的管理体系;对于信用风险,应完善相关的评级体系,并按照国际上优秀银行的标准进行监管,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喜禄,陈豪: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海南金融,2009(4).

[2]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