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商业模式的发展精选(九篇)

商业模式的发展

第1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OTO商业模式当代商城

一、OTO商业模式

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网上购物已经成为一大趋势。随着上网购物人数的逐渐增多,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取得了迅猛发展。伴随中国电商行业的飞速发展,原本占据主场优势的传统产业受到了一定冲击,此外,由于客流和业绩下滑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投身于电子商业销售模式,希望能够分享电商发展带来的销售红利。

OTO商业模式是一种新型电子商务模式,由Trialpay的创始人兼CEO Alex Rampell提出。所谓“OTO”就是“Online To Offline”的简写,也就是“线上到线下”,OTO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把线上的消费者带到现实的实体商店中,在线支付购买线下商品和服务,再到线下享受服务。通过打折、提供信息、服务等一系列方式将线下商店信息通过一定渠道推送给线上用户,将其转换为线下客户。因此,OTO商业模式的关键是通过在网上寻找消费者,再将他们带到现实的实体商店中。同时对于消费者而言,OTO为其提供了信息服务,使得消费者从中得到更多的便利和优惠。

二、北京当代商城的OTO发展现状

基于当前中国百货业的发展背景,北京当代商城同银泰商业、天虹商场、华联股份、王府井等百货公司一样,选择积极投身于OTO新模式,以期得到良好的战略转型。

北京当代网上商城于2008年9月23日开通运行,主营美妆、鞋包、运动、配饰、孕婴物品、家居生活六大品类,此外还开通了团购和国际代购业务。当代网上商城运用先进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软件运营)开发模式,将一流的后台技术和卓越的前台设计有机结合,融合当代商城实体店的经营理念和实践,并推出时下较为流行的团购和国际代购业务,致力于让消费者享受更多的购物体验。

当代网上商城经营的品牌种类和商品价格,以及提供的售后服务与实体商城保持一致。此外,实体商城的会员在当代网上商城购物时,同样享受实体店的积分累计,会员顾客不仅可以增加另外一种购物体验,同时还能更加便利的进行购物活动。消费者在当代网上商城购买商品退货换货政策与实体店政策一致,这样就大大减少了网上购物的潜在风险。

当代商城于2013年一月份开始着手准备APP项目,经过前期调研、需求框架的确定、合作方案的制订和汇报等工作,对开发协议进行了修改完善,并于六月初成功签约。经过三个月的紧张开发制作,九月中下旬当代商城App开始内测,在进行了大量修改完善工作后,当代商城App于十一月底顺利上线。

当代商城APP实现了电子会员卡功能, APP带来的好处就是能够随时随地的携带,只要与传统会员卡绑定,会员无需持卡,只要出示手机App即可享受会员服务。会员不仅可以通过手机APP方便的管理维护自己的信息,同时还可以随时随地了解个人的消费记录与积分返还等相关信息。

传统的会员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快捷、高效的生活节奏,大量信息流的涌入已经使得顾客疲于应对,通过手机APP可以方便的向顾客及时推送优惠信息、新品介绍,图文并茂地向顾客展示消费最新动态,紧跟时尚潮流的前沿。同时顾客也可以通过APP将对商品的意见反馈给商城,实现了商城与顾客的双向互动,打造出全新的网络推广平台。

手机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企业标识,北京当代商城通过APP为顾客打通了连接线上和线下的桥梁,手机APP的信息化运作是商城向购物中心化转型的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为当代商城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营销渠道。

三、天虹商场的OTO之路

天虹商场是继苏宁、银泰和步步高后,较早布局OTO的传统零售商。天虹商场在OTO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了以下目标与途径:1.增加客户粘性,通过全渠道营销,发挥“天虹就在身边”的优势;2.通过精细化运营,更快增加新客源;3.搜集顾客数据,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4.构建与顾客沟通互动的平台,让顾客决定是否引进商品,提升其价值链效益。

天虹商场的电商网站“网上天虹”于2010年3月正式上线,主营服装服饰、母婴用品、美容护理、家居床品、食品饮料、厨卫清洁和生活家电7大品类,此外还开通了门店自提和生活服务(团购)。“网上天虹”在购物积分上与线下门店打通,并推出了仅限网上购物使用的“My卡账户”;天虹商场通过微信服务号和移动APP开展OTO业务,联手“腾讯微生活”打造了天虹应用平台,开通微信服务号“天虹”;推行个性化信息订阅,实现会员系统无缝对接、一对一互动以及活动预约报名等。

“天虹微店”APP将实体店数字化、可视化至手机端,顾客可在手机上随时随地订阅喜欢的品牌、商品,打造专属百货,不仅可以在“天虹微店”购买实体门店中的精选商品,还可以购买“网上天虹”的商品。通过在“天虹微店”进行注册即可获得会员资格,同时绑定实体店会员卡,获取各种优惠券,实现在线一对一导购服务,并与天虹店员进行在线沟通,使用“天虹微店”进行网上社交互动等。

四、北京当代商城OTO模式的发展建议

尽管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OTO模式存在很大的商机与发展潜力,但对于百货业来说,OTO业务却很难进行量化评估,更难具体分析线上对实体店的销售额究竟做出了多少贡献。对于百货商店而言,想要做好OTO,不仅要依赖于成熟的技术,更需要拥有自营商品的能力。

对于北京当代商城的OTO发展模式,今后需要重点加强后台体系建设来及时配合并有效支撑前台布局,同时深化线下门店转型,主要体现在业态和品类管理两个方面。

1.加强库存、价格和供应链管理。

库存数据应该实时与供应商联动,及时了解消费者的品牌和品类偏好,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价格管理,也就是线上与线下价格的冲突问题。未来全渠道的基本策略是线上价格与线下价格一致,至少不会差距太大,这就意味着需要提高线上价格或(且)降低线下价格。其中,随着线上经营成本逐渐得以规范,线上价格有提升的内在商业逻辑;而线下价格下降的路径可能是一批新的品牌商开发更高性价比的商品,替代现在性价比低的商品,这些品牌越来越多后,未来百货价格促销的现象有望改变,最终是消费者的选择淘汰商品。

北京当代商城未来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系统和物流两个方面。当前北京当代商城的物流包括自有和第三方合作两部分,未来可发挥现有门店的物流功能,建设区域性的物流分拣中心,将干线运输和支线运输交给第三方,保障终端的服务体验。

2.优化品类结构。

优化商品结构,逐渐淘汰性价比较低的商品。由于OTO模式下服务商品的消费不再与购买同时进行,而是先在线上完成购买支付,再进行线下体验。在这种模式下,退货和换货将成为瓶颈,因此在选取商家时一定要精挑细选,对商家信誉度进行严格考核,为消费者把好第一关,最大程度上避免劣质商品和服务的出现。其次,与商家形成有效的沟通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商家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进行考核,另一方面对商家的信誉度进行评级,以此来保证消费者线下体验的商品服务与线上购买的商品服务完全一致,为网上购物打造出品优价廉的良好形象。

物流配送需要认真挑选第三方物流公司,选取信誉度高的物流配送公司,并利用合同进行约束。伴随当代商城的OTO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可以建造自己的配送中心,构建自己的终端配送网络,将物流和配送掌控在企业范围内,减少不必要的风险发生。

参考文献:

[1]袁元. OTO商业模式传统产业拓展电商的登天梯[J].证券日报,2013(10): 1.

[2]李向红.电子商务商业新模式OTO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8):119-120.

第2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商业地产 发展模式 探讨

商业地产是一种专门用于服务业、商业等经营用途的房地产形式,主要包括餐饮、零售、健身、娱乐、休闲等行业。商业地产在融资模式、开发模式、功能用途和经营模式上与传统的公寓、住宅、办公楼等房地产形式有很大的区别。商业地产是一种集合投资、商业、地产三种属性的综合性汗液,相对于住宅地产它更加看重后期的管理经营,其开发时间也相对较长,对资金的要求也更高。近年来,商业地产在我国迅速发展,然而在2011年后在各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温”现象。专业人士指出,我国商业地产的发展模式出现了很多问题,其重复建设和盲目开发等现象给社会资源等造成了大量的浪费。因此,加强有关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探讨对于为现代商业地产发展模式提供一个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目前我国商业地产发展的现状

我国的商业地产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在经过1995年后由于旧城商业区改造和住房制度改革的影响,商业地产开始迅速兴起;在1998年后由于商业地产的高利润使其逐渐转变为房地产行业中一个独立的产业,此时商业地产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2000-200-年,商业地产发展势头持续升高,商业营业用房和办公楼投资额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增长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浮动,但依旧保持在20%左右的增长率。金融危机的到来,使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但其增长率仍旧保持为正数。据有关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额达到43995.52亿元,同比增长了21.2%,办公楼投资达到1325.43亿元,同比增长了17.5%。

二、我国商业地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经过10多年的发展,虽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商业地产仍旧出现了部分成功的发展模式,但我国商业地产整体发展模式仍处在这许多问题:

经营管理模式不合理。现代商业地产主要有租售结合、只租不售和只售不租三种经营模式,每一种经营模式都存在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选择何种经营管理模式将直接影响到商业地产的长久发展。根据现代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实践规律和经验,只租不售的经营模式具有更好的实践效果。目前,国内也是采用只租不售的商业地产经营模式。只租不售经营模式是指商业地产将出租作为主要的管理方式,其地产只是全部用于出租,而不进行销售,地产的经营权和产权等都保持完整统一。此种模式具有的显著优点是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对商业地产的经营管理有很大促进,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资金回收速度相对较快。同时其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此种模式对于开发商等都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其资金压力比较大,其产权分散问题对于整体的统筹管理和分布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开发模式相对盲目。由于商业地产的高利润,部分商业地产开发商急于追求个人利益,单纯趋向新式的投资盈利方式,结果引起了大型商业网点建设的跟风,而实际项目论证结果显示不充分,建设开发过程完全处于盲目状态。同时,部分开发商对于地产项目的后续经营不重视,只关心前期开发的周期和成本,项目完成后就尽力租出,不考虑对于项目是否适合经营以及如何经营的问题;虽然部分开发商及时关注了后续经营的管理,但项目出租后,却忽视了对项目的整体控制和管理,难以掌控经营商户对商业项目的影响。另外,商业地产经营过程中缺少专业的运行商,知识行业内部细划分程度较低,地产和商业之间出现了严重分离,不利于商业地产的长期规划、投资和经营。

融资渠道单一。我国商业地产不能够长期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愿意就是融资渠道太单一,没有相对多元化的融资模式。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是国内商业地产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而银行贷款的比例为75%左右,自由资金只占25%左右。高比例银行贷款的方式严重约束了开发商的自主经营模式,使商业地产开发的风险变得较高,对于商业地产的统一管理和运营产生许多不利影响。

三、改进商业地产发展模式的策略

恰当选取经营管理模式。目前国内采用的只租不售的经营模式对于商业地产项目整体品牌和形象的树立有相对不利的影响。恰当选取经营管理模式应当以区域特点和房地产行业实际情况为参考,在朝向商业地产发展品牌化的经营管理目标下,适当突破和改进原有模式,因地制宜的采取合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做到“统一招商、统一产权、统一管理”,使该模式的整合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尽力防止商铺经营方式不一、形象不一致的问题。

科学进行商业地产开发。一方面要合理科学的制定商业地产的规模和位置,在对商业地插项目进行位置选取是,要区分商业地产的黄金季节和非黄金季节,全面调查分析两个季节之间的客户群体、客流量、群众消费水平和能力等,加强对政府城市规划的分析和探究,了解城市规划发展的基本方向,然后根据项目位置尽力发展新型产业;另一方面要做到准确定位市场,开发项目前,要详细调查项目当地的商业形态、经济水平和市场需求等信息,以此确定目标市场和需要的开发规模,避免盲目开发引起的不必要损失,同时开发商要先进行招商以充分开拓市场,以确定商业建筑的组织结构,避免出现开发建筑不能满足商铺需求的问题。

拓展融资渠道。商业地产开发生应当尽力突破原有的银行贷款融资模式,加强对海外基金、信托、商业证券等渠道的探索,如广州越秀首先在香港引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实现了国内优质物业在境外上市的突破,并成功与大连万达、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之间的合作,此基金的上市便提供了较好的融资渠道,对于商业地产的稳定发展和开发商改善原有融资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

构建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政府应当加强有关商业地产发展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创造合理科学的法律环境;同时应当加强商业地产发展的监督管理,利用宏观政策加以引导,使商业地产朝向稳定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商业地产的科学合理发展对于促进我国地产行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有序进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商业地产开发人员应当结合市场发展,在布局定位、规模定量、功能定性的基础上科学规划,以不断促进商业地产科学化发展。

第3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资本资产规模扩张模式

资本资产扩张策略有资本扩张策略和资产扩张策略两种方式。

资本扩张策略。在未来投资券商的投资者中,可能性最大的是国内民营企业,它们可能为了公司的全方位发展而介入证券业。其次就是国际金融资本。它们要抢滩中国证券市场,捷径就是与国内券商合资成立证券公司,这是券商在今后资本扩张中可取的两条有效途径。

资产扩张策略。主要途径有发行公司债券、上市股票质押融资、同业拆借、信用贷款,以及通过经纪业务扩大公司资产,如信证合作、银证合作、委托理财和吸引机构大户,包括引进保险机构、社保机构、基金公司、其他投资机构等。对中小券商来讲,通过经纪业务扩大公司资产的策略,避开已被大券商分割的存量业务,竞争经纪增量业务来发展壮大自己是上策。

拓展模式

中小券商实力较小,不可能全面提升各项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但可以选择公司资源优势较强的单项业务重点攻关、重点发展。围绕这类业务,公司可以加大投入,调动资源,重拳出击。这类业务主要有经纪业务的分类管理、网上经纪业务、筹资额相对较小的股票承销业务、债券承销业务、债券投资交易业务、兼并收购业务、自营投资业务、受托资产管理业务和基金管理等。

第4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银行传统功能面临重大挑战

当前,随着金融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租赁、小额贷款公司等)和商业机构(如电子商务企业、电信运营商等)正在快速进入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未来可能的趋势是,这些机构通过不断的创新和竞争,使得一些银行传统产品或服务不再是专利,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可以提供服务和开展交易,从而使得整个金融体系的功能增强,效率得到提高,但同时一些银行传统的功能将会弱化,甚至可能被替代。

支付中介功能受到冲击

科技进步能够改变社会需求,进而影响着银行的传统功能,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金融的发展对银行支付功能的冲击。广义上讲,网络金融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甚至是“三网融合”),借助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现代信息科技,实现支付、资金融通、信息服务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

目前对银行冲击最大的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它们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自动分账、转账汇款、代缴费等结算支付服务。据统计,目前央行已经前后为197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颁发了支付业务许可证,牌照涵盖了货币汇兑、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数字电视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等七大业务类型,所涉及的服务已经由单纯支付结算渗透到整个产业链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显然,第三方支付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业务范围已经涉及到了银行支付功能的核心业务领域,并且在电子支付领域确立了优势地位。

从更长远来看,网络金融还将衍生出“移动支付”这种更为新兴的产业。这种支付方式通过移动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技术来转移货币价值以清偿债权债务关系。特别是随着WiFi、3G/4G等技术发展,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融合趋势明显,未来的移动支付将更加便捷、人性化,能真正做到以任何方式进行支付(3A,Anytime,Anywhere,Anyhow),将可能取代“银行卡”这一传统支付结算载体。数据显示,2012年全球移动支付总额为2400亿美元,2015年预计能达到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将达40%。而在中国,这一市场也具有巨大的潜力。2012年中国网民数量超过5亿,手机网民规模近4亿,手机首次超过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围绕移动支付的手机近场支付、二维码支付、短信支付等应用创新已经快速发展起来。显然,在信息革命的影响下,移动支付潜力巨大,如果银行能够抓住这一发展趋势,就会面临广阔的市场机遇。

信用中介功能面临挑战

传统理论认为,银行之所以存在是因为银行具有很高的信誉,能够通过规模经济和专门技术,降低社会资金融通的成本。同时,银行还具有专门的风险管理技术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缓解储蓄者和融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引发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问题。但是,网络金融正通过很低的交易成本和有效的信息解决方式改变着银行作为信用中介的传统优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网络贷款的快速发展,比如基于B2C模式的淘宝、京东、苏宁平台的网络消费贷款,基于B2B模式的阿里小贷、生意宝等小企业贷款,基于P2P模式的人人贷融资模式。这些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利用通信网络实现商品和服务的在线交易,达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

从未来更长远的发展来看,网络贷款可能不再局限于电商平台的开发和合作,还有可能形成一个更广泛的网络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通过搜索引擎、大数据、社交网络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科技技术,交易者的信息收集成本、信用等级评价成本、签约成本以及贷后风险管理成本都非常小,整个交易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科技手段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障了交易者之间的信息充分和透明,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完全数据化。因此,在未来网络金融模式下,现代信息技术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可能以后不再需要资金中介,取而代之的是信息中介。

如果这些趋势实现,那么银行融资中介的作用将会极大削弱。一方面,大中型企业客户可以在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另一方面,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可以在网络金融平台上实现灵活便捷的融资。这些脱媒的叠加效应使得银行信用中介功能边缘化。

金融服务的功能可能强化

在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弱化的同时,银行金融服务功能可能强化。

金融结构的变化。近些年,证券市场以及直接融资工具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中国的金融结构,中国传统的以银行主导的结构正向着更为均衡的结构发展,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已经从2002年的95%下降到2012年的58%,而企业债券与股票融资从不足5%提高到了16%。这种调整对于过度倚重间接融资的中国金融市场是一个有益的改善和补充。正是这种结构的改变引导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功能实现转变,围绕资本市场发展而延伸的财富管理、私人银行、资产托管、财务顾问、债券承销、并购重组等金融服务得到快速发展。

客户需求的变化。一方面,中国企业经营日益呈现集团化、国际化、综合化的特征,要求银行提供涵盖信贷融资、投资银行、现金管理、国际结算、供应链金融等为一体的综合金融服务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要求银行提供信用卡、消费信贷、财富管理、私人银行等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如果说早期的货币经营带有神秘感和优势地位,银行凭借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主导功能处于垄断地位。那么,随着银行功能的深刻变化,其经营已不再局限于货币经营,金融服务功能日益凸显。在这样的变化中,如何以客户为中心,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尊严,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已成为现代银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不可持续

虽然现阶段中国银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不错,但是其盈利模式却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从银行价值实现的流程来看,盈利水平主要取决于发展规模、利率水平、业务结构、经营效率和资产质量等方面因素。但从国内情况看,在金融市场化改革、资本监管持续加强、劳动力成本上升等趋势影响下,中国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弊端已逐渐显现。

粗放型规模增长不可持续。首先,中国经济增长步入中速增长通道,潜在经济增速的下滑将降低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也会导致银行对贷款的风险预期上升,两者共同作用下贷款增速有一个回落过程。其次,脱媒效应会分流一部分社会融资需求,减少对银行体系的过度依赖。第三,宏观货币政策环境将趋紧,控制通胀将成为相当长时期货币当局的政策目标,而信贷规模控制和存贷比限制就是重要的调控手段。第四,市场无法承受银行高频率的巨额融资。银行资产规模的扩张带来了利润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本的快速消耗。总体来看,国内银行必须调整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模式,通过集约化发展来提高资产收益和资本效率。

管制型高息差水平难以持续。当前中国银行业的利率是管制的,使得息差高于国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但是,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基本格局的确立,金融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长期利率管制下所形成的银行高息差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国内银行过度依赖利息收入的盈利模式势必受到冲击。

失衡的业务结构急需调整。在当前国内银行业非息收入占比偏低、零售业务占比偏低以及公司小企业贷款比例偏低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急需调整业务结构。首先,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银行利息收入的高增长不可持续,非息收入将成为银行拓展的重点领域。其次,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带动零售业务快速发展,过度依赖对公的模式不可持续。第三,金融脱媒导致银行过度依赖大客户的趋势发生变化,中小企业客户成为对公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从长期发展来看,国内银行业的业务结构必将在外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内在效率提升的压力下发生转变。

资产质量控制压力陡增。目前国内银行资产质量处于历史最好水平,不良贷款率保持1%左右的平均水平。但是,在经历了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后,中国开始面临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消退、资源环境难堪重负等多重压力,部分行业风险日益凸显。过去几年的信贷高速增长引发的资本金补充问题、存贷比问题、流动性问题、贷后管理问题都是国内银行普遍面临的难题,风险管理的加强显得尤为迫切。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国内银行的贷款质量下行是大概率事件,信用成本有上升的压力。

构建银行发展新模式

在新的发展环境和市场格局下,国内银行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构建新的发展模式。

功能定位

银行功能的变化源于客户需求的变化。长期来看,客户对银行支付中介和信用中介功能的依赖度在降低,而对更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提升。针对这种需求的变化,银行可能要做出三个方面的调整:

升级技术手段,改进客户体验,优化传统的支付功能。特别是加快移动支付和网络银行的发展,在满足客户需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促进网点转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这方面,目前国内银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谁能把握先机谁就能抢占新的市场份额。

调整客户和产品定位,发挥信用中介功能。特别是要充分发挥银行的渠道优势、信息优势和风险管理能力,加快中小企业和零售业务的发展,批量开发和经营客户。同时,加强与电商等中介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网络贷款,重点是提高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摸索出成熟的信用审批和风险管理模式,快速形成规模经营,降低交易成本。

加强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提升银行和客户价值。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银行业务与非银行业务之间正在出现交叉、合作乃至竞争的态势,银行综合化经营成为趋势。一般民众都相信,银行是最值得信赖的金融机构,因此未来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可能整合在银行综合平台之中。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分工协作,甚至是兼并收购的方式,在核心功能基础上扩展自身的边界。

总体来看,银行单一的货币经营职能已经发生变化,传统的商业银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需要,银行功能的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未来的金融服务模式可能延伸拓展为“1+N”模式,“1”代表的是传统的“存贷汇”商业银行业务,而“N”代表的是与金融市场发展和信息技术进步密切相关的“投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移动支付+网络银行+”的业务组合,其核心是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寻求多元化的业务收入和降低经营成本。

当然,在特定的金融功能范围内,银行的组织形式依然是多种类型并存的。不同类型的银行,其禀赋优势和发展定位是不同的。从组织形式来看,金融控股公司、银行系控股公司、专业型银行是主要形式;从经营范围来看,主要包括社区银行、地区银行、全国性银行、全球性银行等主要类型。

盈利模式

未来,银行盈利模式转变的基本方向是建立“低资本消耗、低成本扩张、高风险溢价、高综合收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

低资本消耗强调的是资本的稀缺性,要求银行大力发展理财业务、消费信贷、交易金融业务等资本节约型业务来提高资本效率,适当增加经营杠杆来提高回报水平。

低成本扩张强调的是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科技的进步,银行通过发展移动支付、网络金融的新兴业务来批量开发和经营客户,通过降低运营成本来提高收益水平。

高风险溢价强调的是为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的趋势,银行大力拓展小企业贷款和个人经营贷款等业务,通过提高定价水平来提高资产盈利能力。

高综合收益强调的是发挥综合金融服务优势,要求银行加强业务协同和交叉销售,为客户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来提高客户综合回报。

总体来看,这种集约型盈利模式强调的是结构调整,通过培育新的业务模式和增长点来支撑银行战略转型。转型的重点包括:客户结构向大中小协调发展的客户结构转变;业务结构向对公业务与零售业务协调发展的结构转变;资产结构向资本利用率和资产收益率的提高转变;负债结构向主动负债和被动负债协调发展转变;收入结构向利息收入与非利息收入协调发展转变。

业务模式

未来发展可能包括三种模式:

传统型银行业务模式。主要包括传统的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及中间业务。其中,对公业务方向是要积极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业崛起、人民币国际化以及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对公业务机会,重点发展投资银行、资产托管、金融市场、跨境融资结算、供应链金融等金融业务。中小企业客户是重要的目标客户群体。零售业务重点发展消费信贷、个人经营贷、理财、私人银行、移动支付、保管箱、贵金属、书籍和高档商品销售等业务。除了中高端个人客户以外,女性客户、老龄客户、跨境客户和年轻消费型客户都是未来零售业务的目标群体。

综合金融服务模式。综合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业特别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是银行以客户为中心,寻求差异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主要发挥的是金融服务功能。从组织形式来看,商业银行利用自身信誉和渠道优势各类金融服务是综合经营的初始形态,未来的金融控股公司和银行系控股公司将是发展方向。从盈利模式来看,银行追求的是综合经营产生的协同效应带来的范围经济优势,能够降低经营成本,提高银行收益。但是,综合经营也是有边界的,适度的综合经营可以提高资本回报率并降低整体风险,但盲目的混业扩张将可能遭受更大的风险冲击,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银行综合经营寻求的是一定风险条件下的收益最大化,其核心是资本、收益和风险的平衡,稳健经营的理念始终贯穿其中,银行资产仍然是主体。

网络金融模式。与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相比,网络金融是一种新兴的业态和全新的商业模式。除了之前提到的移动支付和网络贷款以外,网络金融还可能孕育出“云银行服务”新模式。目前,云计算已经引领各行业的业务模式创新,我们可以把商业银行基于云计算创造的业务模式成为“云银行服务”。这种服务对国内银行传统经营模式带来的变化是颠覆性的,主要表现在:

首先,产生企业数据新服务。未来的社会将进入“大数据时代”,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可能出现大量的数据存储和数据管理需求,需要银行提供数据托管、报表、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大量信息服务,而银行由于具备高信誉度和很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可以通过“云银行服务”实现这种功能。同时,数据是银行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掌握数据就占据了经营的制高点。由于庞大的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群体,中国的银行每天几乎要处理全世界最大量的交易数据。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数据并用于决策支持,能够给银行带来新的机会。

其次,改变传统的服务模式。以企业数据服务为基础,银行可以围绕客户的关键业务和财务活动,获得企业所在行业的经验和专长。从而,银行可以为同类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业务处理和数据服务支持,便于深度洞察客户潜在的金融服务需求,这将使得银行能向客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增加了客户的依存度,提升了客户的价值贡献。比如,银行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云端的从采购到支付的全流程处理支持,实现客户的业务流程和银行的支付结算、信贷支持、现金管理等全流程配套服务。

第5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工商企业;管理模式;社会化

工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国家血液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如果工业空心化的话,容易出现失业等现象。所以,工业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是十分有必要的,而我国也进入了工业化社会,现在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也是相当高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紧密的连接体。但是,随着近些年逆全球化思想浪潮的出现,以及受到全球疫情的冲击,全球的经济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呈现出了下行的态势。而在这种态势下,如何增强我国工商企业的竞争力,并且使得我国工商企业能够在全球疫情和逆全球化的思想浪潮的冲击下进行一定的生存和发展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在现代社会当中,工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会涉及生产制造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合理利用这些环节,可以提升资源的有效使用率,从而减少企业在生产和制造环节产生的不良影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且使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也将基于此研究现代社会工商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是否可以通过构建一定的管理模式减少企业在生产和制造环节中的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使我国的社会在这种模式下也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建立起以不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响应世界经济潮流,同时也顺应时代的发展,使我国的工商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更具有竞争力。

一、工商企业管理模式中可持续管理的内涵

(一)应用可持续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当代公司已经走到了全新的发展时代,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度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这就对于各种企业有更高的要求。如果一个企业不进行创新,不改变过去的管理方式,那么一定会被时代所抛弃。落后的管理方式已经不适用于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一个企业没有创新,一定会被竞争对手所击败,更加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导致企业难以支撑下去。过去企业大多数采用的是较为闭塞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当前市场竞争力度越来越大,很多企业正在思考怎样寻找新的管理方法,才能改变现在的窘境。创建新的管理体系,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方法,从而促进生产,这是企业所关注的重点。

(二)可持续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

可持续管理模式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理论而构建的一种管理模式,可持续发展管理模式的核心内涵就是使资源可再生利用,使环境破坏得以减少,用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收益,使资源循环往复,减少生产制造过程中带来的不可逆转危害。很多企业在使用某种管理方式的时候,会把实际成果作为重要的考察标准。企业要注意国家推行的新政策,把新政策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相结合,加速自身的转型升级,企业应该提高创新能力,构建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系。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也可以节约企业的资源,顺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企业使用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可以扩大自身的规模,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规避风险,扩大自身的优势,减少自己的劣势,积极地应对市场竞争。同时企业也应该招聘专业的管理人才,利用这些人才分析公司当前的需要,使用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法,根据以前的成果来寻找新的管理道路,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企业构建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现代企业传统工商管理模式中的相关问题

(一)片面重视经济发展的效能

当前很多企业都注重提高自己的发展速度,而没有注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这点在很多大型重工业企业尤为普遍。例如,一些化石能源企业、钢铁制造企业等,他们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如果企业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没有保护社会利益,那么就会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效率低下,所以他们需要改变自己传统的管理模式。另外,企业有独特的经营理念会影响到员工的观念,假如企业不怎么重视自身的社会效益,那么员工便可能会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又或是不认同企业的发展文化,长此以往便会对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产生消极影响。

(二)新技术引进程度相对较低

现代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往往都是在竞争资源实力以及技术实力,然而,技术的研究依赖于人才资源基础,因此技术升级有利于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部分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忽视企业的创新科研问题,而是着眼于减少开支,从而增加企业利润。但是企业如果想要增加利润,就需要不断开发和钻研新产品与新技术,而不是单纯地减少开支。从另一个角度看,企业应该适当增加在新技术方面的研究力度,打造新产品、新技术,创造新的生产线,有效提高各个部门的效率。针对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来讲,要格外重视新技术引进程度偏低的问题,要加大创新力度,让员工接触新事物,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三、现代企业构建可持续管理化的工商管理模式的方法

(一)分成绩效激励方法的应用

1.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现代企业应该坚持“全面管理”的原则,在市场中创造良好的经济效能,打造一套安全的生产流程,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让他们可以更好地投入推动企业管理升级的过程中来。企业的管理人员可以采用“定岗定责”的方式,管理内部员工的工作及任务,明确各个岗位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及具体职责,随后再运用电子管理表格,对管理内容进行规划,把管理工作的各个部分具体发放给每个人,各岗位及各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运用在线表格来认识自己的岗位,了解具体的工作内容及安排,从而更好地进行日常的管理工作。2.激发管理的工作活力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如果想要对管理机制进行创新,那么可以采取引入分成激励的方式,对各个部门以及各个小组的组织体系进行创新,打造一套专门针对不同工作人员的激励体系。举例而言,各部门主管如果能够在完成自身原来工作任务的基础上,再额外完成10%的工作量,那么便能够得到奖金;基层员工如果可以在保证正常工作量的基础上,再额外完成5%的工作量,那么也可以得到奖金,同时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晋升空间。企业对自身的组织体系进行创新,合理分配工作任务,激发员工工作潜力,设置合理的季度奖励模式,科学化安排工作规划,并且在各个科室、各个小组中得到实际运用。技术人员应该要对有关工作进行普遍化的安排,依据季度、月度和周安排出一个工作时期,每个时期都需要对工作内容的完成状况进行了解,对第二个周期的工作内容进行合理的处理。每个部门都要以自己的工作内容安排为根据,革新考核方案和宣传制度,需要优化人才培育方法,做出完整的思考,面对前一次周期计划的完成状况,再对第二周期的工作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改变。该类管理模式能够增加员工之间的交流,让员工做到良性沟通及分享,从而提升各部门的工作质量以及工作效率,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3.设置相应的考核体系现代企业在观察技术创新结果期间,需要安排考察的底线,也就是对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审核的底线,对于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进行规划限制。例如:在企业的一个部门的季度工作统计期间,技术创新的结果必须有两项及以上;在工作管理期间,创新的结果必须有一项。在一个工作季度完成后,领导人员都需要对每个部门的创新结果进行全方位的总计,进而再进行对应的公开,通过规定的审核之后,把审核的结果分为上限和下限两个层面,若超出上限或未及下限,那么企业需要依照比例进行奖惩;若有部门一项未实现目标,那么有关负责人会受到惩罚,从而激励部门的研发动力进而实现管理目的。现代企业依据部门和小组的队伍层面,把可持续管理工作和定量管理方式相结合,对部门的考察方式进行创新发展,并且把具体的结果融合到团队的绩效审核中,可以有效促进团队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

(二)综合评定考量表的应用

1.鼓励员工的积极态度现代企业可以使用的可持续管理方式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面对团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发展可以使用项目式的管理方案,在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层面,也能够围绕完整的机械制造生产链的方法,并且提供安全的保障,减少生产的不必要消耗,从而提升生产质量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可以开展岗位创新活动,主题多元化。例如,专业方面的技术主题、管理层面的电子系统平台主题等。企业的领导者能够采集基层工作人员的建议,安排专业化的考核团队,对于工作人员的优化方案和比赛结果进行评价。企业的领导人员也可以加入审核的表彰中,经过鼓励企业的创新活动从而推动创新的发展,给工作人员的发展进行指引,了解各个活动的标准。企业可以使用一些资金作为竞赛奖励从而激励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安排相对应的监管原则。企业可以依据竞赛的成果,综合积分考核的方法,对于员工进行先进个人表彰。2.推广企业的优质项目现代企业在应用可持续管理办法时的创新成果,要在企业的市场业务范围内得到有效的推广。为使可持续管理办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企业要重视可持续管理办法的长效应用,在各个部门及各个小组的努力下,收集相关业务的成果,完成数字化的管理工作,再利用数据处理技术,从企业的范围内搜集相关历史数据,总结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成功经验,研究未成功案例的失败之处,不断尝试与经验总结,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参考资料。现代企业要将处理数据、信息列为重点考虑范围,将每个阶段企业的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成果的数量搜集完整引入创新成果的方式能够为企业的绩效考量工作提供参考,在引入阶段过程中,要秉持可持续管理方法,推进完善企业内部的绩效评价系统的工作。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者要一步步将以科室为单位的创新宣传规划构建起来,明确可持续管理方式的创新运用,借助重点技术的引入来进行进口设备的调整和安装的事项,利用超前的技术,创新本地的模式。并且也可以创建专业的工作组来助力科技创新项目探究,大力引进当前市场使用的技术成果,做好工作重难点的划分,主动革新核心技术的内容。与此同时,企业的领导者需要在每个部门的监管工作中重注和项目相结合,从而促进计划的实施,需要优化企业当下的机械生产线,创新工艺和生产方式,全方位地准备有关设备。3.转化技术的创新成果针对现代企业对创新成果的使用,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层次、安全层次和创新层次。在经济层次中,企业要依据生产过程的相关指标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并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在评价每个机械化标准过程后,在确保各个标准的成熟度后,让其在生产过程中科学运用,从而科学地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到合理范围内。在安全层次中,企业要考核生产过程的稳定程度和规范程度,掌握各个部门和员工对技术的熟练程度以及专业技术水准,提升产品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性价比,让每个生产线可以稳定且可靠运作,确保企业生产的安全性。在创新层次上,企业要依据新的管理准则,探究整体生产线和管理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对可持续管理的应用水准进行打分,完成综合考核工作,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

结语

第6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青岛建行营运管理部,山东青岛266069)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链金融的出现为我国的经济水平提升带来了新的方向以及更多的思考。本文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对商业银行视阈下我国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进行了了解,分析了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中所需要注意的要点。

关键词 :商业银行;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银行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5(2015)04-0109-01

收稿日期:2015-01-20

作者简介:仇涛涛(1968-),男,汉族,山东莱西人,本科,经济师。研究方向:金融。

在当代全球经融危机的余波影响下,我国的产业链金融发展面临着更多的挑战。特别是从商业银行的视角来看,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需要看清其中的本质,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够保证我国经济水平的稳步增长。在目前,对商业银行视阈下的产业链金融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该领域学者的重点讨论话题。

一、商业银行视阈下的产业链金融概述与发展现状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产业链金融也就是将商业银行作为核心,通过银行向各产业中的相关企业进行资金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并最终让周围一定区域内的资金运行更加良好的一种金融操作过程。在当今世界经济环境中,商业银行与产业链金融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二者之间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作用。特别是产业链金融所具有的信息整合、用户容纳、知识专业化、理念新型化、服务水准化等特点,均使其成为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重点。

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视阈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却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其作用的完全发挥产生了较大的阻碍。首先,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很多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就客户层面而言,一些商业银行仍然仅仅将垄断企业或者一些超大型企业作为目标客户,对于中小企业的金融投资方向却并不是很明确,明显不够科学合理,管理理念方面需要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次,许多商业银行的金融技术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一方面表现在金融创新方面,在当今信息化科技的背景下,产业链金融需要更为精密、严谨,时效,但一些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另一方面表现在人才储备方面,商业银行中的人才稀缺现象较为严重,急需要具有专业、全面等特点的多样性的人才注入,以便于让融资管理以及融资营销这种关联性极大的部门之间实现更好的“无缝连接”工作。最后,我国的商业银行对金融风险的管理力度依然不够,使得银行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关系均不能得到良好的保障。另外,我国物流水平的相对低下,也为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以及风险,这均需要在产业链金融工作开展中逐步完善。

二、商业银行视阈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分析

(一)建立经营模式理念

在当今经济环境中,需要商业银行具有全新的经营理念,实现对固有理念的改变与调整。最为重要的便是将产业链中的相关企业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与规划,清楚产业市场环境,努力建立起良好的产业品牌效应,让产业链金融下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高的地位。特别需要注意的便是产业链金融过程中产品的“异化”操作,也就是通过全新的理念,让相关产品与固有的产品产生更加显著的不同。

(二)提升金融管理水平

在提升商业银行金融管理水平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实现金融创新,通过更多创新性的途径,获得全面、系统、准确的金融信息。比如说现今我国商业银行融资中较为困难的中小企业融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金融创新中的金融信息创新,建立起更加完善的信息系统,从而对这类中小企业实现更加顺利、良好的融资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需要注重商业银行中产业链金融工作的人才培养,明确各部门之间的职责,采取系统化的针对性培养措施,让产业链金融的发展具有更加坚实的人才储备基础。特别是在产业链金融工作的基础层面,需要注意产业链营销人才、产业发展人才以及金融管理人才等多类人才的储备与培养工作,做到人才培养的层次分明,并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的整体产业链金融工作水平。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一直是商业银行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重点问题,在产业链金融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首先,需要通过完善的信息渠道,对产业链的市场环境以及整体的产业情况有较为全面、准确、及时的了解,能够最快地针对产业链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其次,需要建立起风险预警体系,对产业链金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进行及时全面的评估,以便于能够及早采取针对性措施,避免或者降低风险。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产业链金融工作结构,还需要加强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联系,让物流水平能够为产业链金融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三、结束语

在商业银行视阈下,产业链金融发展目前在我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而针对于这些问题,可从经营理念、金融水平以及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完善。随着当代科技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的产业链金融发展也必将引来更多的挑战与机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最重要的便是掌握经济发展脉络,让产业链金融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计凯.基于商业银行视角下的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商业,2014,(32):204-206.

[2]王庆妮.产业链金融优势探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新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10,(20):141,143.

[3]李燕桥.全产业链金融支持与商业银行汽车消费金融发展[J].经济研究参考,2014,(17):54-56.

第7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先从证券公司角度来看,在一级市场上,投资银行家首先会对所承销企业各方面财务信息进行专业性的收集处理,再以标准格式对广大外部投资者,为那些对该上市企业感兴趣的投资者“免费”提供信息咨询。当投资者认可该企业的投资价值后,他们就会积极认购该股票,证券公司最后才从上市公司所募集资金的总额中按规定比例提取费用。至此,投资银行家前期生产信息的劳动就取得了相应回报。而在二级市场上,证券公司通过对已上市企业项目的风险、收益等信息的综合分析向投资者提供投资建议,后者往往以佣金的形式为他们获得的信息服务付费。由于证券公司信息时是面对广大潜在的投资者,并不仅仅是那些最终付费的投资者,因此它们的信息生产公布活动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为“搭便车”提供了可能,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投资者为信息付费的积极性,最终将使证券公司生产信息的活动受到抑制。

再来看银行,一方面由于银行与企业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对企业的资信、财务状况及其所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都可以非常方便地了解,他们生产信息的成本较低;而另一方面,由于银行贷款是不可交易的,或者更准确地说,银行对客户的贷款外部人是看不到的,这在相当程度上减弱了银行生产信息的外部性,从而使其生产信息的积极性得到有效保护。正因为银行生产信息的成本较低和贷款的不可交易性等特点的存在,使银行成为金融市场上最为重要的力量。

实质功能的趋同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存在一定的替代性,但由于前者主要是为企业筹集长期资金,而后者主要是为客户提供短期贷款,这又使得二者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互补性。证券业与银行业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使二者在实践中同时存在着合、分两种可能性。根据银行业和证券业关系紧密的不同,我们可将证券业的发展模式分为三类:(1)附属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证券业与银行的关系最为紧密,前者是作为后者的一个业务部门而存在,不是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其最终决策权属于银行。德国“全能银行”模式下的证券业就是这种模式。(2)独立发展模式。此模式下证券业同银行保持着相当距离,前者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体,不受后者支配。大危机之后的美国等就是采取这种模式。(3)关系型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证券公司和银行同属于某一金融控股公司,二者是一种兄弟式的合作伙伴关系,虽然保持着一定距离,但业务上的相互支持较第二种模式紧密了许多。因此,该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介于前面两种模式之间的模式。现在的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集团公司就是这种模式。

三种模式的综合比较

从历史上看,证券业从一开始是作为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而存在的,但是20年代“大危机”后,美国国会认为银行资金不受限制地进入证券市场是导致这场灾难的主要原因,随后通过了将银行业与证券业严格分离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此后,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才作为一种独立的模式发展起来。在间接融资主导金融市场的时代,证券公司和银行分业经营对双方似乎都没有形成多大不利影响,但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直接融资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局面,而全球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发展又使美国金融界要直接面对来自欧洲全能银行的竞争。在这种背景下,美国的证券业和银行业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内在与外在需要,《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和实施为这种合并扫清了法律障碍。此后,双方便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开始了紧密的合作,证券业也同银行业结成了一种兄弟式的合作关系。

从三种模式在实践中的运行情况来看,它们各有利弊。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模式展开进一步的分析。

一、附属发展模式的优劣

银行的发展早于证券公司的发展,在第一家真正的证券公司产生之前,银行吸收的存款、经营规模、所拥有的分支机构及对客户的了解就已达到相当水准。由于证券公司从事的经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银行相似的,是可以以银行的资源为依托的,因此,后产生的证券公司若依附于银行则会在业务发展上获得许多便利。

1.资金上的便利 证券公司的三大传统业务——经纪业务、投行业务和自营业务无一不需相当资金的支持。经纪业务的开展不仅需要在人口居住密集度较高、地价较贵的地方兴建营业网点,而且还需购置昂贵的信息传递设备,若想增强对客户的吸引力,有时往往还需要雇佣一批证券分析人员,而这些员工的工资通常也是不菲的。投行对资金的依赖一方面体现在项目的选择、项目的培养需要相当资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为了分散风险,各国证券管理机构都将单个证券公司所能包销的证券金额与其注册资本挂钩,若注册资本较低,则其在承销证券方面竞争力将受到较大影响。自营业务利润一直是证券公司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对资金的需求量也是较大的,具体数额主要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上述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汇总起来是非常大的,单凭证券公司自身的信用要么所吸引的资金不足,要么资金成本过高,在其发展初期该问题表现得尤为明显。而银行由于能面向广大社会公众吸收存款,其资金来源较为充裕,证券业务部若作为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无疑可以在注册资本金、流动资金等多方面得到它的支持,从而缓解资金缺乏的困扰。进一步讲,即使证券公司不得不寻求外部融资,当它作为全能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去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融资时,全能银行潜在的担保会提高它的信用度,从而降低其筹资成本(r·吉斯特,1998)。

2.营销网络上的便利 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和证券发行业务都需要强大的营销网络的支持,这需要在各个地方设立网点与广大投资者建立直接联系。要建立这么多的网点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同时由于证券的推广发行是短期事件,而短期内要招到足够的素质合格的员工也是困难的。而银行由于要直接面向广大公众吸收存款,因此它们分支机构往往遍及城市甚至农村,利用银行业已建立起的网络体系来开展经纪业务和证券发行业务,显然可以大大降低证券公司的营运成本。

3.信息上的便利

在证券公司产生之前和在普通的公司具备上市资格之前,银行就与企业有了长期的合作关系,银行对企业的财务状况、所从事的投资项目的风险、收益情况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素质、领导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而由于企业的生存、发展都需要银行的长期支持,企业在与银行相处时的机会主义也较弱,企业向银行提供虚假信息的可能性也较小。而上述这些重要信息也是证券公司在向广大社会公众投资者推销企业债券、股票时所必需披露的。因此,当作为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时,券商就可以在做投行业务承销证券和证券分析业务时获得银行提供的信息便利。即使证券部门要承销和分析的公司与银行并无合作关系,但银行长期以来从事信贷活动积累起来的专家才能对证券部门业务的开展也是一种重要支持。

作为银行的一个附属部门,证券业务部确实可以获得上述诸多便利,但享有这些好处是有代价的,或者说作为附属部门,证券业务部在开展业务时也会受到一些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来自全能银行各部门间潜在的利益冲突(conflicts of interest),即当银行内部业务上存在冲突且一方是证券部门时,全能银行为了总体利益最大化而主动牺牲或放弃证券部门的利益,使后者的业务发展受到不利冲击。从投行业务来看,当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项目需要融资时,银行既可以直接为其提供较长时期的贷款获取高额利息收入,也可为其发行证券融入长期资金而收取较低的佣金费用,在这种情况下,全能银行一般倾向于对其发放贷款。而当受理的项目是—些低收益高风险的项目时,全能银行则会为其努力包装,将它推销给广大投资者。再如,当客户存在巨额未偿还贷款并无力支付时,全能银行会主动替借款人发行债券以抵偿无法收回的贷款,将信贷风险转嫁给客户。但来自实证方面的研究却对所谓的“利益冲突”问题提出了异议。

美国两个学者克罗兹勒(kroszner)和雷简(rajan)在1994年利用美国在1921—1940年的资料作了研究。他们首先把该期间的美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承销的121类行业的债券给予配平(matched security method),对它们之间的绩效进行对比研究。绩效指标采用正常履约、未清偿和违约三项。正常履约(retired)表示发行的债券在到期时或到期前全部偿还本息;未清偿(outstanding)表示债券还未到期;违约(default)则表示发行的债券在到期后未能偿还本息。该研究成果揭示,1921—1940年,美国商业银行承销债券的违约率比美国投资银行要低得多。1925~1930年,商业银行承销债券的平均违约率约为0.6%,投资银行的这一数字是1.5%;1932—1940年承销债券的违约率,商业银行平均约为11%,而投资银行则为27%。可见,商业银行承销的债券有着比投资银行更好的绩效。

但后来的歌伯斯和勒纳(paul gompers and joshlerner,1998)认为上述的研究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因为kroszner和rajan在收集数据时未注意那些发行股票的投资银行是否拥有对该上市公司的贷款,若没有,则“利益冲突”问题根本不会出现;二是在大危机背景下,很难测量证券的长期收益率,而只能看到违约率;三是由于所选择的时间太短,说服力不强。认识到上述不足之处,歌伯斯和勒纳对“利益冲突”问题进行了重新分析,但他们并未直接对全能银行展开研究,而是选择了那些在拟上市公司拥有一定比例的风险投资,同时自己又是该公司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他们认为投资银行对拟上市公司的风险资本投入类似于全能银行模式下银行对后者的贷款。这两位学者选取了20年的样本数据进行研究,最终发现:(1)投资者是理性的,对于存在“利益冲突”的投资银行发行的股票,他们都会要求一个价格折扣来获得补偿;(2)从业绩表现上看,由这样的投资银行发行的股票的市场表现,它的长期收益率同由那些不存在“利益冲突”的投资银行发行的股票一样好,甚至更好;(3)存在“利益冲突”的投资银行会适应性地选择那些对信息不敏感的股票来承销。

无论证券业附属发展模式下的“利益冲突”问题是否真实地在实践中存在,但目前公众投资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采取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策略使这种模式下证券业的业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它使券商被迫以更低的价格发行证券,同时也使它们在项目选择上更为挑剔,有意识地回避那些对信息敏感的行业和企业。显然这种策略是会增大投行的运营成本,是不利于证券业的发展的。

二、独立发展模式的优劣

虽然没有银行的全方位支持,证券公司的发展会受到一定不利影响,但至少从整个证券市场健康成长和控制宏观金融风险角度来看,这种模式具有许多可取之处。

1.从证券公司自身发展来看,虽然全能银行模式条件下的许多便利条件都无法享受,但是由于脱离了银行的控制,证券公司可以从长期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来独立地做出决策,注意信誉度的培养,避免做出那种为了全能银行利益而损害广大投资者的行为,这对它自身的长期发展是有利的。而脱离了银行稳定利润的支持,证券公司成为了一个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它们的生存压力大大增强,这迫使它们必须不断地寻找利润增长点,开发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其创新动力也显著加强;同时,在这种模式下,证券公司与银行各司其职,双方都可以将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如何发展业务上,避免了为调和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所耗费的资源。此外,专业化的分工也有利于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的培养和积累,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各行业创新的可能性,从而增强该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美国投资银行业长期在金融创新以及业务规模和质量上名列前矛,与其分业管理政策是不无相关的,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证券行业是一个非常重视创新的行业。

2,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来看,独立发展模式有利于市场的公正和合理。因为商业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相当密切,它不仅可以作为开户行了解企业的资金收支状况,而且还可以通过贷款信用评估掌握企业内部财务、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情况。因此,它可以比较方便地获得外界难以掌握的内幕信息,并在这种信息影响证券市场之前抢先作出反应,从而造成内幕交易,这对广大投资者是不公平的。所以,证券公司的独立发展模式可以减少它利用内幕信息情况的发生,有利于维护证券市场的公正性。

3.从宏观层面来看,有利于降低整个金融体制运行中的风险。这是因为:其一,商业银行在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证券投资时,一旦得手,高额的收益便可被银行所有者或经理层占为已有(由于存款利息是固定的);倘若投资失败,面临破产,那么损失则由存款保险公司或储户承担;另外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商业银行清楚地知道,如果证券投资失败,金融监管机构为了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必然会提供大量的资金援助,以防止其倒闭,这就是所谓的“大而不倒”(too big to fail)原则。因此,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收益和风险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必然会促使商业银行大胆冒险,从而影响金融业的稳定。其二,商业银行负债的短期性注定它不会大量进行中、长期投资,而更注重短期收益和证券的流动性。这种投资上的短期性和因此产生的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频繁进出,很可能会引起证券市场的大起大落,从而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并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其三,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商业银行如果进行证券投资,会对经济危机起助长作用。这是因为一旦经济形势不好,便可能会产生下面的连锁反应:经济形势不佳——投资者失去信心——抛售股票——股市下跌——商业银行遭受损失,若损失较大一银行信用危机——挤提——全社会信用危机——经济危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单从微观层面考察,或者说单从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的立场来看,二者存在着融合的内在需要,混业经营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利大于弊的,但若从控制宏观金融风险和证券市场健康发展角度来看,在缺乏配套的制度安排的条件下,混业经营总体上是不利的。能否成功地推行混业经营制度,关键在于是否能在银行业务部门和证券业务部门之间建立起两道“墙”:一道“墙”用来阻隔非法的信息流动以保持证券市场的公平和公正;另一道“墙”则用于防止风险在部门之间的过度扩散和放大。这两道“墙”的建立不仅取决于监管机构能力的提高,同时也取决于公司业务部门相关人员自律能力的培养。

三、关系型发展模式的利弊

由于单纯的附属发展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利益的诱致下,近年来,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上逐渐出现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一金融控股公司(financial holding company),而随着这种制度创新的产生,证券业逐渐出现了第三种发展模式——关系型发展模式。

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发起成立的多样化金融集团公司联合论坛对金融控股公司所下定义为:“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因此在金融控股公司中,银行与证券公司是两个既相互独立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法人实体。独立性体现在财务上,而密切联系体现在它们同属于一个集团公司,共享着集团内部包括客户资源的一切资源。德国的德意志银行集团、美国的花旗集团以及英国的劳埃德信托储蓄集团、巴克莱银行集团、国民西敏寺银行集团都是选择金融控股公司这一崭新的制度作为自己进一步发展的制度平台。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日益受到各国青睐,这是因为作为介于附属发展模式和独立发展模式之间的一种制度,它既充分吸收了原来的两种证券发展模式的优点,又采取了一些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内部风险的积累,因此成为各国金融机构的一种发展趋势。

对于前者主要体现在:其一,证券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在财务上独立核算,这使它在决策上保持了相当的自主性,受银行干预的可能性较附属发展模式下大为降低。同时,它是一个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只关注证券业务的开展,这使其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保护。其二,通过金融控股公司,证券公司与银行实质上结成了比独立发展模式下更为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获得银行资金支持和营销网络支持更为便利,有利于证券业的发展。

而在防止内部风险积累上,当今的金融控股公司主要采取了所谓的“中国墙”和“防火墙”制度。“中国墙”制度最早确立于美国的证券业中,英国在1983年颁行的《有执照交易商(业务行为)规则》中,将“中国墙”定义为:“建立的一种安排,借以使从事某一部分业务的人所获信息,不被从事另一部分业务的人(直接或间接)所利用,从而得以承认,各个业务部门的分开决策没有涉及业务上任何部分或任何人在该事情上可能持有的任何利益”。因此“中国墙”制度是为防止滥用信息优势从而导致潜在利益冲突而设置的,其本质是“一种把金融机构分成各个独立的部分,以避免敏感信息在各部门间相互流动的一种安排”。而“防火墙”概念是1987年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美国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的。它特指“限制银行与证券子公司之间的交易,特别是信用交易”的措施。rosscranston先生在其《银行法原理》一书中也提到:“防火墙是分离银行与其子公司在从事证券活动时的风险的一种制度,其目的在于防止全能银行各业务部门之间的风险传染。”在“两墙”制度的保护下,金融控股公司成功地避免了金融风险的扩散,而且也维护了证券市场的公平性。

作为一种中介模式,关系型模式也部分地拥有上述两种模式的缺陷,但与其所具有的制度优势相比,是瑕不掩瑜的。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三种模式可享受到银行在营销网络、信息资源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度是不一样的,具体见表1。

表1 三种模式下证券公司获得银行的支持度

证券业由附属发展模式到独立发展模式,再走向关系型模式的演进路径,其实质是一个金融业由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混业经营(但这次的混业与以前有许多不同)的过程;就管理当局来说,是由单纯地注重金融体系的运行效率转向关注金融体系的安全,再发展到同时重视安全和效率的一个选择的过程。这种体制的进化是随着金融机构自律能力逐步增强以及监管方面的制度不断健全和管理者监管能力显著提高而实现的。

我国证券业的发展选择

我国证券业在1993年之前采取的是附属发展模式,但由于当时未能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之间成功地建立起“中国墙”和“防火墙”而告失败。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独立发展模式,这是由我国金融机构的自律能力、管理制度、监管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我国的券商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证券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改革中一个肩负着重大责任的行业,它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有企业改制的成败,关系到我国银行业风险的分散及其企业化进程,关系到我国经济体制的总体市场化能否顺利实现。因此分析我国证券业在国际金融界出现金融控股公司这一重大制度创新和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际的制度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不出意外,我国将于今年末或明年初成为世贸组织的全权会员。一旦我国正式加入了wto,我国将履行在谈判中作出的逐渐开放国内金融证券业的承诺。入世3年内,我们将允许外资持有基金管理公司33%的股份,3年后可增至49%;同时外资券面也可持有证券公司33%的股份。因此,入世对我国的证券业而言,意味着将直接面对来自国外同行的竞争。再注意到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状况,这种竞争还可能来自一些诸如花旗集团之类的大型跨国金融控股公司。潜在竞争对手的增加迫使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券商的发展模式。我国的证券业如果再按部就班地前进,估计是很难在合理的保护期内迅速成长起来的。毕竟,国外的竞争对手大都具有上百年的经营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且都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要求仅仅发展了十来年的国内同行要在几年时间内获得可与别人相比拟的经验和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应该允许证券业采取—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使它们在短期可以迅速强大到在国内市场上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不落下风。

第8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商行 跨区经营 中小企业 关系型贷款

一、引言

随着资本实力的壮大,城商行不断掀起跨区经营的浪潮,大范围设置分支机构成为城商行未来主流的发展模式。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种与城商行成立之初的市场定位相违背的发展模式并不是城商行发展的最佳选择。我国地方中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资金短缺问题,城商行在当地金融资源稀缺的情况下,不宜盲目跨区发展,应当发挥自己在提供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关系型贷款作为新的业务发展模式,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我国城商行的发展经历了“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合作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三个阶段,初始业务定位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地方经济铺桥修路”。城商行发展至今,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都有了极大的变化,整个行业发展迅速,实力不断增强,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截至2013年6月末,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共147家,资产总额达13.59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资产的9.42%。城商行贷款占银行业贷款的9.2%,其中对中小企业贷款约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0%。

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市场定位不够科学。很多城商行的业务范围已经超越了成立之初的定位,失去了社区银行的特点,不潜心开发中小企业客户反而热衷于和大银行抢客户。第二,发展较为盲目。不少城商行不满足当地业务的开展,不追求自己的特色和质量,一心只想做大做强,失去了城商行“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地方企业,服务社区居民”的经营发展理念。

三、城商行跨区经营及其影响

支持城商行跨区经营的观点认为,单一城市的机构设置极大地制约了城商行的业务发展和风险分散,无法产生规模效益。而跨区经营能使城商行扩大发展空间,增强竞争能力和金融活力。北京银行模式、徽商银行模式的成功无疑助长了城商行跨区经营的动力和决心,并把跨区经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长久之计。

然而,大多数城商行并不满足跨区经营的条件。北京银行模式取得成功与其所在地金融资源丰富的客观事实密不可分。而徽商银行模式也与省政府的安排调和密切相关。这种非市场主导的发展方式极易加剧银行业的同质竞争,使其丧失经营特色。另外,城商行的分支机构一般都设在省会城市,核心城市金融资源极其丰富,竞争异常激烈,城商行与这些地区强大的固有势力竞争,面临的风险非常大,对金融体系的稳定将带来很大威胁。数据显示,城商行近年来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截至2013年9月已达到0.87%。

在中国这样一个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国家里,更多的是需要真正为社区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为城乡居民服务的小银行。事实证明,做得比较成功的城商行,往往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做得比较好。

四、城市商业银行发展模式的新选择

(一)服务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和优势

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城商行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其优势所在。一方面城商行由于资金规模小,风险控制能力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在服务大客户方面有心无力,只能争取被大银行忽视的中小企业。另一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资金需求规模小,其信息披露和社会公正平均成本较高,导致其不愿提供硬信息。和大银行相比,城商行管理层次少,信息反馈灵活,交易成本低,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较为了解,本土化程度高,较易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城商行服务中小企业具有“小银行优势”。

(二)关系型贷款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地位

银行的贷款技术一般有四种:财务报表型,抵押担保型,信用评分型,关系型。中小企业由于信息透明度低、所能提供的担保品有限、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原因,使用前三种依靠硬信息的贷款技术并没有优势。城商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关系型贷款上。关系型贷款指银行主要基于长期多渠道与客户接触积累相关信息而作出贷款决策,这种贷款技术收集的软信息具有人格化特征,不拘泥于企业是否能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这与中小企业所能提供的信息吻合。城商行在收集软信息方面具有优势,而关系型贷款恰好适用于可传递性差的软信息,这就成为城商行选择关系型贷款为中小企业融资的关键。城商行通过关系型贷款可以把大部分无法提供硬信息的企业纳入到名单当中,并通过与其长期合作来覆盖其贷款成本。

(三)城商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前景

稠州商业银行是以关系型信贷服务中小企业而实现高利润的佼佼者:稠州银行立足本土,发挥自己的区域优势和信息优势,对其所在地的小企业进行了多种金融创新。仅“商位使用权权利质押贷款”一项产品,经营不到一年已向1061户经营户累计发放贷款超过6亿元;泰隆商业银行是另一个服务中小企业取得成功的例子:泰隆商业银行根据软信息考察借款人信用,实行“到户调查”“眼见为实”的方法,对企业主的信用调查涉及企业主的人品等方面。稠州银行和泰隆商业银行是两家资产不足200亿的小银行,但却以连年超强的盈利能力排在优质银行之列。萧山农村合作银行是用关系型信贷取得成功的另一典型例子,其始终坚持“立足社区,面向三农”的服务理念,如今已覆盖22镇,为当地1300多家企业服务,位列当地盈利最高的银行中。立足本土,服务当地中小企业,开展关系型贷款是城商行极有前途的经营模式。

五、结论

我国是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的58.5%,提供了75%以上的就业机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发展,大企业融资的脱媒现象将会更加凸显,中小企业势必成为各个金融机构的必争之地。城商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情况下,应做好本地业务,集中自己的资源,做好关系型贷款业务,搞好经营特色,在服务中小企业的同时,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9篇:商业模式的发展范文

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06J18);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科研创新团队项目(GW2006-TB-011)

作者简介:

李晓峰(1962-),陕西宝鸡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中0教授、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WTO与中国对外贸易、国际商务、企业跨国经营。

摘要:文章通过西安会展、旅游和酒店业发展现状,明确了会展、旅游和酒店业三产业国际化和商务化的发展方向。在总结国内外三产业理论成果尤其是目前西安会展旅游和商务旅游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业要采取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并从市场、业务和管理三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实现产业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国际商务;会展;旅游;酒店;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7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8)10-0023-05 收稿日期:2008-06-30

随着西安朝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生态化方向发展步伐的加快,会展、旅游及其关联产业成为其产业发展的重点。2005年以来西安把会展业作为新型、绿色的产业形态来发展,旅游业和酒店业等关联产业飞速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商务酒店和经济型酒店等多种形态并存的局面,星级酒店数量、规模和服务水平均居国内各大城市前列。国际化、商务化趋势为西安会展业、旅游业和酒店业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会,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的研究具有现实紧迫性和重要价值。采取什么模式发展三产业的国际商务接待业务,如何实现三产业的协同与融合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会展、旅游、酒店业研究评述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国际商务接待业的明确定义,接待主要包含会展接待、旅游接待、酒店接待、通讯接待、交通接待等内容,国内外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会展和会展旅游几个方面,在西方MICE已经发育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专业产业(Dewar.K,2002),商务旅游、会展旅游逐渐成为会展和旅游业研究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Getz.D,2000),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会展旅游和商务旅游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研究重点开始转向太平洋沿岸的亚洲、澳大利亚和非洲等地区商务旅游市场的扩张。例如;Samuel Seongseop Kim(2003)和Hailin Qu(2000)对韩国和香港的会展进行了研究,Choong Kilee(2000)对来自不同地区观展游客进行了比较分析,(蔡杰、赵毅,2006)以非洲大陆为例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务旅游市场进行了研究。

国内对会展旅游的经济效应和会展、旅游关系的研究比较多,如:林宙(2006)、李新和左仁淑(2005)、陈才(2003)、何问陶和何亮(2003)、陈恩(2005)、胡斌(2004)、杨群(2006)等人分别对澳门、成都、大连、广东、香港、上海、深圳等城市会展业发展进行了研究;王华(2005)、武晓鹏(2006)对我国商务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郭淳凡(2003)探讨了我国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王保伦(2003)提出了发展会展旅游的三种运作模式;戴光全(2005)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对经济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皮平凡,林艳(2005)提出会展和旅游业互动的发展模式;李平生(2006)分析了商务旅游产业链的特征,指出了从产品、产业和经营层面实现商务旅游产业融合。相对会展和旅游业的研究而言,国内对酒店业的研究较少。一些学者对酒店业发展提出了策略性建议,如:陈新跃(2003)通过分析欧美酒店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国酒店业发展对策;李翔翔(2005)通过对浙江部分星级酒店的实证调查,提出了改进星级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对策;邹益民、陈业伟(2003)对我国和国际上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经济型酒店的经营模式。

近年来,西安会展旅游、入境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如:祁百福(2004)、张汶(2004)、张奎、王进富(2006)分别对西安会展经济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朱水旺(2005)对西安会展产业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由区域人文和旅游环境推动的会展业发展模式;李树民等(2003)、乔玲玲等(2005)分别对会展旅游进行了SWOT分析并提出了发展对策;张瑜、马耀峰(2006)通过比较分析西安和深圳入境旅游业特点,探讨了西安入境旅游的发展策略。

纵观国内外会展、旅游和酒店业的理论研究,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理论不断成熟,学术界越来越关注会展、旅游及酒店业等产业协同发展的研究。这些理论成果为研究两安会展、旅游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研究指导。

二、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发展现状及模式

(一)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发展现状

国际商务接待业是接待业的一个细分市场,是向国际商务客户提供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国际商务客户以参加商务会议和展览为目的,除参加会展外还伴随旅游产品和酒店服务的消费行为。本文将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定为国际商务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三产业融合的产物。

据国研网资料显示,近年来西安会展经济以年24,6%的发展速度提高,且日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自2005年以来,先后举办各类综合性和专业性展会103场,其中规模较大的展会60场,国际性展会2场。全国性展会3场,区域性展会19场,地方性展会36场,专业性展会48场,综合性展会12场,观展人数多达110万人次,成交额370亿元,创造综合效益39亿元。2007年1~4月,共举办展览会27个,同比增长42%,成交额95亿元,创社会综合效益10亿元。近几年西安成功举办了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国际古遗址理事会、丝绸之路投资论坛、第三届BPO论坛等一系列国际性展会,可见西安国际商务会展具有巨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

从旅游业发展来看,近年来西安接待国际旅游客户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迅速增长。自1990年至2005年接待海外游客数量和旅游外汇收入情况用图1所示。

西安入境旅游发展迅速,至2005年接待海外游客总数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一倍,入境旅游成为西安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据《西安年鉴2006》资料显示,与入境观光客人数相比,西安国际商务客户相对较少,可见国际商务客户具有很大发展潜力,成为西安入境旅游需重点开拓的客源市场。

酒店业为会展、旅游业提供场所设施和饮食、住宿等辅助服务,与两产业联系很紧密。但也有其自身的独立性,本文将酒店业作为与旅游业、会展业并列的接待业产业主体进行研究。因为国际旅游外汇收入项目含长途交通、游览、住宿、餐饮、娱乐、购物、邮电通讯、市内交通等费用,故本文用餐饮和住宿外汇收入来反映涉外酒店接待国际游客的状况。西安现有五星级酒店13家,四星级酒店27家,三星级酒店32家,还有很多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及很多经济型酒

店,其中以商务命名酒店就超过20多家。很多星级酒店具有举办大型会议和接待国外商务游客能力,星级酒店和国际商务酒店与愈来愈将办大型会议、展览和接待国际商务客户作为重点经营业务。三产业具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业的优越条件和巨大潜力,也具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市场的共同趋向。

(二)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的发展模式

会展业的发展带动了旅游业和酒店业的发展,会展主体有:参展商、观展人员、相关管理者、工作人员、媒体及其他人员,在这类群体中国外参展商和观展人员成为入境旅游和涉外酒店业主要的潜存的商务客源,同时旅游业和酒店业为会展业发展提供辅助娱乐、餐饮、住宿等辅助服务,完善了会展接待的服务项目并丰富了其服务内容。旅游业发展带动了酒店业的发展,国际游客旅行团成为涉外酒店业住宿、餐饮消费的主体;酒店业提供的餐饮住宿服务与会展服务、游览观光服务一起满足国际商务游客主要的服务需求,涉外酒店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国际游客对接待服务质量的综合评价,进而会影响会展和旅游业的发展,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从客户消费链的构成角度看,会展、旅游和酒店业服务满足了客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共同构成了客户消费链内容。总之,无论是从产业关联还是从客户需求角度,三产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鉴于二三产业发展现状,本文认为:西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业要依托国际商务会展、入境商务旅游、涉外商务酒店业三个产业主体,采取三产业融合的协同发展模式。

三、国际商务接待业的产业融合

西安发展国际商务接待业,实现国际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三产业融合,就是要将会展、旅游和酒店业服务共同纳入到国际商务客户的消费链中去,形成新的国际商务接待产业的形态。三产业的融合从以下三个层面实现:

(一)市场层面融合

国际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业三产业的市场有交叉重叠部分,但又不完全相同。国际商务会展客户因其国际属性必在目的地吃住,因此必定是涉外商务酒店业的客户,但参展和观展的外国客户却不一定参加游览、观光,因此只可成为入境商务旅游业的潜在客户;入境商务旅游客户的国际属性决定了他们必定是涉外商务酒店的客户,但因其这些客户的商务活动不一定是通过会议和展览的形式开展的,所以入境商务旅游客户不一定是参展和观展的客户,只存在着向观展客户转化的可能性:涉外商务酒店业的部分客户来自国际商务会展业和入境商务旅游业,其市场构成大于两产业市场之和。据国际商务客户参与会展、旅游和酒店产业程度,将国际商务客户划为四种客户类型,如图3所示。

三产业客源市场有完全重叠的①部分,这些客户是以参加国际商务会展为目的,同时又在会展举办地吃住和参加旅游的国际商务客户。这部分客户完全享受了会展、旅游和酒店三产业的接待服务,是国际商务接待业市场融合实现的最终市场状态。由此可见,市场融合是一个产业间市场不断渗透和趋同的过程,是将②③④不完全参与三产业服务的客户转换成①部分客户的过程。②部分的客户转化成①部分客户。②部分客户主要是国外的参展商和观展客户,转化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会展客户与旅游服务之间的匹配关系。首先了解国外参展商和观展客户的特征,包括在会展举办地停留的时间、客户的旅游消费偏好、国外会展客户旅游支出能力和消费水平等等;其次要了解旅游路线设计状况和旅游景点的接待能力等;最后根据会展客户和旅游产品各自的特征进行匹配,同时做好旅游服务宣传,吸引和刺激国际商务会展客户消费旅游服务产品。③部分的客户转变成①部分客户。由于客户进行的商务活动不一定以展览和会议的形式进行,这种商务活动是零散进行的,不能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因此要通过集中办展、办专业会展的形式将零散的国际商务活动集中化、规模化。同时要做好会展宣传,使会展成为城市旅游景点,把入境商务游客转化成为观展游客。④部分客户的转化。首先转化成为②或③的观展客户或旅游客户,然后将②或③部分的客户转化成①部分客户。把④部分客户转化成③部分客户不仅依赖于国际商务客户的消费特征与旅游业的产品服务特征之间的合理匹配,还依靠旅游业的宣传刺激。④部分客户转化成②部分客户主要通过把零散的商务活动规模化、集中化来实现,最后如前所述实现②或③部分客户向①部分客户的转化。

(二)业务层面融合

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使得网络在接待服务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西安会展、旅游和酒店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已经初步建立。首先,西安会展网是西安会展宣传和推广的主要网站,涵盖了会展协会、展会服务、会展企业、行业动态、展会预告、网上招展等会展信息,还有休闲娱乐和旅游景点的介绍。休闲娱乐栏目中介绍了西安的星级酒店、餐饮及特色小吃、购物商场和贸易市场等信息;旅游景点介绍了西安旅行社、旅游景点、民俗风情、美食特产等信息。其次,目前西安旅游业信息化水平还处于分散的旅游网站阶段,由旅游主体企业、主要旅游景点管理部门、影响较大的旅行社所建的10余个网站,其中最典型的西安旅游网了西安旅游业相关信息,涉及酒店预订、西安旅游、国内旅游、出境旅游、自助旅游、机票预订等旅游信息和酒店业信息,还有会展信息、旅游翻译服务等商旅服务项目。最后,西安酒店网于2006年9月开通,现已涵盖了西安星级酒店、旅游景点、两安美食、民俗风情、玩乐购物等信息。此外,西安会展、旅游和酒店业的信息在其他网站上也有链接。可见,从西安三产业的网站建设和信息情况来看,会展网已将酒店业、旅游业信息宣传包含在内,旅游业一直将旅游和酒店业作为信息建设的主要内容,现在也逐渐将会展信息作为旅游网的内容,酒店业将旅游业和酒店业的信息一起作为其网站信息建设的主要内容。

虽然两安网络化平台已初步形成,但三产业的信息化、网络化程度还很低。鉴于此,本文认为实现三产业业务层面的融合应从以下二方面展开:

1,建立西安国际商务接待业信息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集成国际商务会展业、入境商务旅游业和涉外商务酒店业的信息,收集国际参展和观展客户的商务活动情况、入境商务旅游需求的满足情况和涉外商务酒店的使用情况,然后将三产业数据进行系统整合和处理,识别_二产业协作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将信息处理的结果反馈给三个产业。

2,建立服务全程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流程。服务信息传递和处理全过程不仅包含向国际商务接待业数据库传递信息的过程(即图4中③④过程),还包括国际商务客户服务全过程的信息传递。客户的消费过程分为消费前、消费中和消费后三个阶段,三阶段的信息传递分别是消费前的信息传播、消费中的信息收集、消费后的信息处理及反馈。消费前的信息传播是国际商务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针对共同的目标市场实施信息传播,是国际商务客户了解和积累信息的过程(即图4中①方向的信息流动)。国际商务客户在充分掌握消费信息后进入消费阶段,国际商务会展业、入境商务旅游业和涉外商务酒店业及时搜集客户的消费信息,了解国际商务客户对服务的满意状况和消费支山等情况(即图4,中的②过程)。各产业收集的客户消费信息通过③④两个过程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共享,经④过程反馈到三个产业的信息最终经⑤过程传递给客户,这样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才算结束。国际商务接待业数据库及服务信息传递全过程如图4,所示。

(三)管理层面融合

目前西安会展、旅游和酒店业尚没有对国际商务市场设立单独的管理部门,国际商务会展遵循《西安市会展业管理办法》,由西安会展管理办公室和西安会展行业协会共同管理;入境商务旅游属商务旅游的分支,由西安旅游局和旅游行业协会进行管理;西安涉外商务酒店业由西安市旅游局、西安餐饮协会、西安饭店与餐饮行业协会等机构管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是一种部门纵向管理结构,其基本特征是分散、繁杂和多样性,产业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系,管理相互分割。因此西安三产业管理层面的融合,首先要针对国际商务客户市场建立共同的管理原则:其次进行管理结构调整,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国际商务接待业管理机构,统一管理国际商务会展、入境商务旅游和涉外商务酒店的经营活动和相互之间的协调,对所有国际商务接待业部门采取共同原则下的单一管理模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