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精选(九篇)

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

第1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劳动与社会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0/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211-02

同志在全国科技会议上指出:“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人才,必须一批又一批的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大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适应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民族振兴和面向2l世纪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教育面临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迫切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然而,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新、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对人才的需求,如何创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并创造新型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忽视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课程设计必须体现出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目前劳动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设计缺乏实用性,专业设置划分过细,造成课程体系明显出现“专才教育”模式。由于过细的专业设置,导致很多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专业特色不突出。学校过于重视专业目标,造成对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某一专业、岗位的业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比较强,忽视人文素质(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社会交际能力,沟通、组织、判断、领导工作的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性比较差,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以案例教学为例,开始实施案例教学时,学生思维活跃且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很高,但最后却变成了应付式的案例讨论与分析。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只是用案例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没有分析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没有深入分析案例教学与学生渴望提高专业技能之间的联系。所以,在课程设计方面应该特别强调实用性。

(二)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缺乏系统性

由于我国劳动社会保障专业从国外引入,在我国发展时间短,不少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成体系,难以使学生在4年学习后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链。并且我国高校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统一的教材,对公共课、学科共同课和专业主干课的重视大大超过专业选修课,必修课比重较大,一般占到总学分的70%以上,任意选修课的比重较小。约占20%,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而且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课程内容简单和结构不合理、体现创新能力的课程偏少等问题,这样不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扩大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容易造成把本来具有不同个性、不同特点和特长的人才用单一的、整齐划一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锻造成了同一规格的所谓合格人才,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这既不能符合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是启发式、讨论式的。而我国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实施的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从整个教学组织过程看先进信息量不足,信息更新频率较低,相对固定的教学计划,内容陈旧的教材,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而另一些贴近学科发展前沿和市场需求的课程又不能较快增设,其结果是课程的更新速度滞后于时展的要求。程式化的教学必然导致学生得不到最新知识的教育,必然不能很好的掌握该领域的最新成果、研究动态。总之,我国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仍然局限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四)毕业生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差

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是培养从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管理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其教育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为社会需求服务”的宗旨。然而,我国高校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教育并非如此,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是重点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基于这一前提,形成了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这样就导致课程之间很多的内容重复,课时总量膨胀,而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少,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专业理论课的开设越来越多,而传授应用性知识、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实践环节受到轻视和排挤,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但也流于形式;教师多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并以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评定学生学习好坏的标准,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沟通能力等综合能力差。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依据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的性质及对人才的要求,从以下四方面对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作一些探讨。

(一)构建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

劳动社会保障专业课程的设计应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即按照新时期创新型劳动社会保障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贴近学科前沿,贴近市场需求,重新构建符合劳动社会保障专业自身特点的科学课程体系。在加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要进行整体优化与重组,祛除一些陈旧的、不合适宜的课程,保留以前课程体系的核心精华部分,以社会需求为设置导向,将现行的课程划分为如下:

整个课程体系由两大模块组成:基础能力培养模块和创新能力进阶模块,每一模块又由诸多小模块组成,将实践环节贯穿于两大模块之中,每一环节内容选择的依据是:教学内容应该体现适应学生个性的不同。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还顾及劳动与社会保障教学的能级累进特点。在这一体系中,人才培养在知识、素质、能力诸方面应有新的提升,能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和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基础能力培养部分中课程突出大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创新能力进阶模块中选修课的比例要增大,必修课的比例要减少。设置较多的选修课的原因是这样做易于调整专业组合。变换专业方向,拓宽就业门路。同时,专业必修基础课少而精,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核心课程,如社会保障学、劳动经济学、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和职业生涯规划等,选修课无论是从课程内容还是课程质量上都要保证高水平,这样做的目的是尽最大的能力让学生在自

己感兴趣的领域进行发展与创新。应及时将学科发展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引入课堂,并做到从理论到实践的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专业知识链,也有利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找准创新的切入点,并加以创新研究。

(二)提倡参与式教学

劳动社会保障专业教学方法创新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达到这个目的,应采取参与式教学方法。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反映现实社会中的热点性社会问题。采用案例教学,运用专业理论对复杂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激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意识到理论知识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采用模拟教学。所谓模拟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的内容,针对客体的特点,设定管理情境,给学生分派角色,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模拟教学能够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应变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加强劳动社会保障专业实践教学环节

首先,应构造完整的实践教学结构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交叉进行的,要加强校内外实验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其次,实践教学应贯穿全部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管理实践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观察、分析社会经济现状和市场竞争现象,分析社会活动所面临的环境与问题,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方法与技能。再次,实践教学环节应包括课程实验实践活动、毕业设计教学和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2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项目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08-02

《经济法》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经管类专业已经普遍开设,并已基本成为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或者主干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引下,为了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各高等职业院校及专业教师们纷纷探索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方式,但长期以来由于课程特点、师资力量、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能力差等多方面的原因,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成功的案例较为少见。这些改革还只是一个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步阶段,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的缺乏深入研究,并未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结构,真正突破学科教育的课程结构,导致该课程丧失了在商科类学生学习中应有的作用,影响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商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目前较为紧迫的任务是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在该课程已有改革的基础上,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自2006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文件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潮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备受关注。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有利于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良好教学理念和方法,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种背景下,我们以培养“知法律、守规则、会用法”的商科类专业学生为改革目标,深化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经济法》课程进行了项目化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一、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设计理念

课程项目化是依据学生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结合企业需求,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设计原则设计适合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学方法与课程考核体系。课程项目化改革应当以岗位职业要求为依据,以实践领域中的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把若干个项目组成课程模块,进而形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联系的课程内容体系。真正的职业教育课程项目化体系应该考虑所设计的项目能否覆盖专业岗位的整个工作领域,能否承载该工作领域所需要的所有知识,项目划分的结果能否全面地体现工作体系的特征等问题。

基于此,我们认为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并不是在《经济法》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后面增加几个项目、模块、任务,用以整合与应用所学的学科知识。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的设计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 实践性原则,即课程项目必须与实践工作领域相联系,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的,这样的项目才具有驱动性,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融通,学校与社会的融通,课堂与T作场所的相接,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动机。

2 关联性原则,即打破学科体系根据岗位工作内容的相关程度组合课程项目的模块任务。根据这个原则,既可以把同一个任务领域的几个单项任务模块合并在一起,也可以把几个不同任务领域的模块合并在一起,从而实现按照工作体系进行课程项目的划分。

3 训练性原则,即设计出来的项目必须有一定的训练性,有一定的难度和思考空间,是动脑加技能的智能化训练项目,而不是纯粹动作技能方面的项目。我们认为只有这样的项目,才能达到促使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整合起来的目的。

二、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内容

(一)高职《经济法》课程内容的项目化设计

首先,对商科类各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职业能力要求,将《经济法》中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商科类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要求结合起来,做到灵活运用相关法规的同时增强商科类学生的岗位技能。通过分析我们将该课程的任务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部分:掌握经济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理,为后续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能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完成一家公司的设立工作;树立法律意识,培养法律情操;能够独立完成合同书的制作;分析解决经济业务中出现合同方而的实际问题,独立完成合同的审查与管理;正确辨别合同当事人是否违约,并能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维护自身权益;熟悉纠纷处理程序,能正确行使仲裁和诉讼权利,处理合同纠纷;正确判断行为是否侵权,并能正确采取措施减少或弥补相应损失;能正确运用投诉、仲裁和诉讼措施解决相应纠纷;遵守市场秩序法正当经营公司业务,依法开展市场竞争;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能正确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作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依法申请启动企业破产程序正确辨别企业破产财产、破产费用等内容;熟悉作为劳动者该项有的各项合法权利;依法订立劳动合同,预防劳动风险;能正确运用劳动法解决劳动纠纷。

其次,分析商科类各专业主要工作过程,设计与《经济法》相关的典型工作项目,确定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创设学习情景,把课程内容整合四个公共模块和三个延伸模块,公共模块为:感悟法律关系、市场主体法规实务、合同订立与管理、民事纠纷及其处理;延伸模块为:市场秩序法规实务、企业破产法律事务、劳动法律事务。根据岗位能力目标在模块下设16个学习任务:任务1经济法律关系的认知;任务2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和义务的辨析;任务3合同书的制作与修改;任务4合同的变更与转让;任务5合同履行案例分析;任务6外出参观见习(模拟审判、法院旁听等);任务7合同违约纠纷及其处理;任务8民事侵权及其处理;任务9消费者纠纷案件角色模拟;任务10企业竞争纠纷案件角色模拟;任务11企业破产的法律程序模拟;任务12企业破产案例分析;任务13:劳动关系的建立——劳动合同的订立;任务14劳动纠纷的处理。

(二)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的教学方法改革

高职《经济法》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很强,这些知识一般是以抽象的概念、原理、制度、规范等形式出现,要使这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使学生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增强法律应用能力,提高对法律事务的处理能力,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无疑是比较恰当的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实施应当包括案例引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总结三个环节,同时可以结合情境教学、讨论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工作流程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例如在经济合同的订立这一项目中,第一步通过一个简单的销售业务流程案例来引导学生思考企业与顾客之间是否成立了合同关系,完成案例的导入环节,引入本项目的理论知识点;第二步对合同成立的基本法律步骤进行理论阐述,阐述过程中可以针对要约和承诺分别添加小案例(如客户之间的询价、还盘等的现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做到重复训练学生的能力;第三步进行案例总结,总结案例与法律理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知识的总结;第四步安排学生现场演示签订一份销售合同,组织其他学生观摩并就该合同的法律风险进行预测,这样做到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意义,主动思考,自主学习,真正实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2 参与式教学

采用项目制、团队化运作,教师主导控制学生充分参与。这是一种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操作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参与式方法应当根据课程项目任务需要和客观条件灵活多变、适时选择的,只要能够满足一个教学目的,就应当促进参与。通常使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启发式分组讨论、观看视频资料、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小组辩论、模拟法庭以及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的游戏、练习等。通过参与式教学就能够使学生个体都参与到活动之中,与其他学生个体相互合作学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当“演员”,教师当“导演”,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最终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3 模拟教学

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有许多模块是比较适合开展模拟教学的,这样的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也能让学生灵活运用法律理论,很好地锻炼其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法在构建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中是十分合适的。针对《经济法》这门课程可以开展的模拟教学法有两种形式:模拟实践教学和模拟法庭教学。

(三)评价方式的配套改革

课程考核标准是促进课程目标实现乃至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的重要环节。确定课程的评价标准,应当改变过去一考定终局的做法,应当重视过程性评价和实践操作考核,要将学生对经济法法律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力、对经济法法律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对法律事务的处理能力纳入考核范围,要将学生的综合素质纳入考核的范围。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实行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创新,打破了考试的概念,以多元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评价形式代替单一的卷面考试。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的考核评价总体上突出工作任务与实践项目的完成过程和效果。考核的项目主要由团队项目业绩及团队项目的个人考核和个人平时表现三部分构成。采用这样的考核方式能最大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实践效果

1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促使教师、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推进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就必须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进行实践训练,把学生推出校门,让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在教师、学生主动接触社会、接触企业的基础上,增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了课程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

2 通过对《经济法》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与专业相契合设计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质量的考核机制上改变传统的方式,实行以能力考核为中心的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法律,同时也锻炼动手能力和激发创造力,有效配合了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商科类专业的课程改革整体优化。

参考文献:

[1]邓文胜,32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2]蔡斌,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探微[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第3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一、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时期,劳动保障部门紧紧围绕扩大与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这三大任务,大力实施就业再就业、维护外来工合法权益等民心工程,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协调劳动关系,推进依法行政,使广大劳动者充分享受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促进了全市劳动保障事业的新发展。

1、我市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将促进就业纳入了政府宏观调控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再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把净增就业岗位等具体目标作为各级党政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了用人单位空缺岗位报告制度,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较为完善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框架。

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进一步健全,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用工形式以及派遣就业、自营就业、家庭就业、社区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已成为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全市累计接受下岗失业人员求职登记127069人次,安置城乡就业人员达到91302人。职业介绍成功率达43%。全市安排就业经费达到5621.2万元。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立了以3个区、24个街道(镇)、270个社区为支点的就业服务网络,全市四级就业服务机构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政策咨询等“一站式”就业服务,并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就业困难群体得到帮扶,全市有600多户“零就业家庭”成功实现就业脱贫。全市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专项经费413万元,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4095人,实现转移就业32100人。

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取得较好的成效,确定了46个职业培训单位为全市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开设39个专业。培训城镇失业人员42291人次,获证5.6万人。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预计*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

2、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社保扩面稳步推进,基金积累不断增加,保障能力逐步增强,社会保障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成效显著。“*”期间,全市五项险种参保人数达到218万人次,五项基金共征收76.5亿元,基金支出40.2亿元,基金滚存结余44.8亿元,社会保险基金运行平稳,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从*年2月起,全市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实现了当期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历史性转变,为做实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促进社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市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在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稳步增长,各项待遇水平居全省前列。“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全面落实,下岗职工在*年底全部出“中心”,成功实现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得到加强。已在市、区、街道(镇)建立退管服务机构27家,全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率已达90%,社区管理服务率达到60%。

困难人群参加社会保险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共为45429名失业人员提供了失业保险待遇,帮助其渡过了生活难关;我市启动了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共有近20万名外来工参加了大病医保;克服重重困难,将金湾区原红旗、平沙两个华侨农场的14375名在职职工和8353名退休职工纳入到全市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中;制定了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以个人身份参加社会保险的具体操作办法,共为23797名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办理了参保手续;较好地解决了市属国企改革困失业职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从国有资产经营收入中拨出资金,为1790名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积极探索并制定农民和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政策,*年开展试点,*年正式实施,解决广大农民的老有所养的问题。

社保基金监督工作有了新突破。我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并投入使用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督信息系统,积极推动基金监督委员会的有效运作,形成了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互配合的基金监督机制。社会保险反欺诈工作有效开展,对全市近4万名离退休人员进行了以活体指纹验证为主的资格认证,查处冒领社会保险待遇325人,追回被冒领和杜绝支付违规的金额达197万元。

社保经办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办事程序更加科学合理,办事效率高速便捷,人性化的服务让办事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3、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保持基本和谐稳定。

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工作,依法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覆盖全市范围的劳动监察网络初步形成,劳动者、投诉、举报渠道畅通,劳资纠纷得到及时有效妥善处理。全面实行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目标管理制、评议考核制、主办监察员责任制。加强对职介机构的监管,开展了职业介绍机构的整治,取缔非法职介机构55家,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协同有关部门集中整治建设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共处理突发性事件870多宗,责令企业为6万多人次职工支付欠薪等费用1.1亿多元,受理群众投诉、举报5千多宗,接待来访群众3万多人次。

发挥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的作用,指导企业依法调整劳动关系,完善劳动仲裁案件审理、和通报等制度,贯彻执行错案追究办法,“*”期间全市劳动仲裁机构累计受理案件3813宗,涉及劳动者27930人,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结案率达到“*”计划的100%的目标。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探索市场价位调查统计科学方法,制定并公布我市企业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开展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和宣传执行。贯彻落实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积极探索建立适应我市经济发展的企业薪酬管理体系。

4、劳动保障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基础建设迈出新步伐。

在就业方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意见》、《关于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为主体的积极就业政策。在社会保险方面出台了《*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市外来务工人员大病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市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暂行办法》、《*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零售药店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市属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困失业人员医疗保障的意见》、《关于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关于印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方面出台了《*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实施细则》、《*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工作实施细则》、《*市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奖励办法》、《*市领取社会保险待遇人员资格认证管理办法》。在协调劳动关系方面制定了《*市外来务工人员劳动管理条例》、《*市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行政处罚条例》、《*市企业职工工资支付条例》。此外,还完成了《*市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市职工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市社会保险反欺诈暂行办法》的起草,拟于*年提交市人大审议和市政府通过后实施。

我市劳动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到各用人单位、劳动者之中,编印发放了政策法规宣传资料达60多万册,通过组织相关政策法规业务培训班,提高了全局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积极做好行政许可事项的清理、规范工作。建立完善了听证会、论证会制度,实行对重大事项的集体论证决策。

“金保工程”建设积极推进,先后完成了劳动保障业务管理系统、数据中心、社会保障卡系统、公共服务系统等信息化项目的建设,与系统联网的政府部门、医疗和银行等服务机构达458个。先后开发使用了咨询系统、个人参保、电子申报、指纹验证、劳动用工管理等业务软件。*年底,“金保工程”可望全部投入使用并完成验收工作。

至“*”期末,我市劳动保障工作体系逐步趋于完善,主要政策体系基本调整到位,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展环境

1、有利条件

——*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为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时期,我市以新型工业化为先导,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促进金融、旅游、商贸、物流等第三产业及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坚持“大办工业、办大工业”,将经济工作的重心放在发展工业上,着力引进大型项目、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把握住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历史性机遇,转变增长方式,增强创新能力,调整经济结构,壮大经济规模,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预测未来5年*经济年平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3%以上。港珠澳大桥和*铁公路交通网的完善,将从根本上改善*的投资硬环境,将使*从过去的交通终点一举变为交通节点,成为*西岸最重要的出海口,更好地发挥*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这些将为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坚实基础。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中央确定的体制改革目标为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指明了了方向。党的*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有力推动各级政府对劳动保障事业的高度重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使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劳动关系调整工作摆上各级政府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而为实现劳动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和强大动力。

党的*届三中全会明确,要进一步健全市场导向就业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劳动关系调整,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保障改革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劳动保障事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经过长期以来特别是“*”期间的改革和发展,我市已基本建立了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和就业服务体系,形成了包括税费减免、财政投入、信贷支持、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的积极就业政策;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基本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基本形成;劳动保障工作的基础更加坚实,手段更加先进,这些都为“*”时期劳动保障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任务艰巨繁重,对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险构成极大的压力,协调城乡、市内外劳动力就业的难度加大;我国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稳健,宏观调控政策的延续以及实行资源约束政策,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必将对不少行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形成制约,对扩大就业规模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企业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仍有较大缺口;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加强,经济形式的多元化,推动就业方式和劳动关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对就业管理和劳动关系协调新的要求;社会结构加速调整,缓解城乡、地区和阶层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公平发展的呼声更加强烈,要求在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快制度改革,形成公平、公正的环境;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给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不能完全适应就业形势发展的要求,社会保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企业拖欠职工工资、超时加班等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案件时有发生;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严重滞后,影响了办案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险体系、维护和谐劳动关系为重点,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提高能力,优化环境,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目标

“*”期间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管理服务规范高效的目标。

(三)主要任务

1、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紧密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城乡并重的就业体系,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个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和职业培训管理服务体系,建立职业技能管理和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等一批新机构,创新培训模式,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率达45%以上,三大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10:45:45,保持全市就业局势的基本稳定;高技能人才总量力争达到10万人,技术工种从业人员持证率力争达到80%左右,获得高级以上技能资格证书的人员达到获证人员的25%以上。

2、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城乡大多数劳动者,使广大城乡劳动者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保障方式多层次;加快形成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建立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建立能够覆盖全社会所有人群的医疗保险制度。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保持基金征缴率在95%以上,加强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社会保险的管理服务实现社会化,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到2010年,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6万人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万人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3万人以上,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4万人以上,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万人以上,基金积累增长128%左右。

3、建立和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体制,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对违法行为的预防能力、查处能力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逐步完善主办监察员制度,形成日常巡视监察、举报专查等执法检查的长效机制。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档案,引导企业守法经营;继续巩固和发展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并巩固、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在各类企业中普遍建立集体协商制度。深化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改革,妥善处理劳动争议案件,当期结案率达到98%以上。市场化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基本形成,企业工资收入宏观调控体系得到改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走向规范,收入分配关系趋于合理,职工工资水平逐步提高,年平均工资实际增长6.5%左右。

三、政策措施

(一)以全面落实积极就业政策为目标,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1、完善促进就业责任制,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推动各级政府把充分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完善促进就业目标责任制,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与扩大就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发展个体、私营、外商投资、股份合作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经济扩大就业,适度发展有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鼓励劳动者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等灵活多样形式实现就业。通过发展劳务派遣、就业基地等组织形式,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服务和帮助。

2、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完善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的政策措施,实现城乡就业政策“四统一”(就业与失业登记、就业准入资格、就业扶持和就业服务待遇)。落实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资金,认真实施市政府“百企扶百村就业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3、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就业服务“新三化”(制度化、社会化、专业化)的要求,完善市、区、街道(镇)、村(居)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健全就业与登记失业、免费就业服务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制度,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规范建设,全面推进人本服务,提高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为失业人员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加快劳动力市场建设,按照现代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要求,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投入,加快建设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实现市、区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大力发展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充分发挥其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作用。制定和完善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则,规范职业介绍行为,维护劳动力市场秩序。

(二)大力发展职业培训事业

1、完善政府主导、各方积极参与的职业培训体系。加强培训业务管理机构的建设,充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建职业技能管理科室、职业培训指导中心等新机构。建立以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职业教育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培训网络。发挥行业和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开展岗位培训和技能提升活动。加强引导和管理,推动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充分利用我市大学园区各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为培养技能人才服务。理顺技校管理体制,扩大现有技校的办学规模,在西部地区新建一所以培养中级技能人才为主的技工学校。

2、完善职业培训管理服务体系。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培训课题研究、项目开发推广、技能竞赛、技能人才评比奖励、职业资格考核鉴定等方面的工作。加强人才评价、培训补贴等服务措施,健全“待遇与业绩贡献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和就业准入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新增劳动力全面进行劳动预备培训。

3、加强再就业培训和农村青年培训工作,加快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健全失业职工培训补贴制度,加强职业指导工作,推广创业培训、订单式培训等新模式,不断提高就业失业职工的再就业率。认真实施“*市万名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市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工程综合服务基地”,加强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建库、参训人员选送、培训鉴定、推荐就业以及跟踪服务等工作。建立和完善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导,教育部门协助,各相关行政和行业主管部门密切参与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

(三)加快社会保险事业发展

1、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完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帐户,改革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关系和基金转移办法,形成促进劳动者持续缴费的激励机制;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逐步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地方补充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商业保险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合理安排各类利益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保险发展的原则,大力推进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建立起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资金来源多渠道、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在待遇水平上体现城乡差别、在模式上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有机衔接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2010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养老保险体系。

深化失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以促进失业人员主动就业为重点的失业保险金申领制度,将失业金的申领同失业者求职、职业技能培训相挂钩,增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加强失业保险服务和就业服务的有机衔接,通过对用人单位进行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招用更多失业人员,变被动的失业保险服务为主动的就业促进;增加失业保险基金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的投入,通过直接组织培训和政府购买成果的形式,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失业人员劳动技能,增强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

完善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保障方式、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基本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特点和满足多层次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制定未成年人和非职业人群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能够覆盖所有人群的、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解决其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到2010年,基本建立农村医疗保险体系;完善医疗保险服务管理措施,加强医疗保险定点医院、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完善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和规范工伤保险条例的配套政策。提高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赔付等方面的工作水平;逐步建立工伤保险费率调整机制;加强工伤预防与工伤康复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工伤预防的宣传力度,推进和发展工伤康复事业,做好工残职工的医疗康复和职业康复工作。

2、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强化基金的征缴工作。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把过高的费率适当下调,减轻企业的社会保险费负担,提高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的积极性;强化对以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为重点的社会保险参保情况监督检查,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收管理,强化征缴手段,提高征缴力度,采取强制措施清理欠费,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坚决查处少缴、瞒报行为,切实做到应收尽收。

3、探索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机制,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监管。积极推动政府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落实财政对养老金收支缺口以及做实个人账户的补助资金;在确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探索社会保险基金的市场化运营机制,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体系,充分发挥行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作用,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非现场监管系统建设,实现基金征缴、管理、支付和营运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控;制定并实施社会保险反欺诈法规,预防和打击欺诈冒领社会保险金的行为。

4、加快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向社会化方向发展。根据社会保险经办服务场地严重不足的实际情况,完成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大楼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区、街道(镇)和社区居委会四级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机构,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政策,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信息库,以属地化管理的形式,展开对退休人员动态管理与服务工作;落实企业退休人员党组织的建设,指导退休人员建立自我管理和互助服务组织,切实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基本权益。“*”期间全面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任务和目标。

(四)维护劳动关系的基本和谐与稳定

1、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推动各类企业与职工普遍签订劳动合同,充分发挥劳动合同制度调整劳动关系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广泛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建立和完善基层劳动关系协调机构,继续推行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完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成的三方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三方机制在解决劳动关系矛盾方面的重要作用。

2、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处理劳动争议的制度,逐步建立起企业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类型的调解制度,预防和及时处理因劳动争议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快推进劳动仲裁机构实体化、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在*年底前设立*市劳动争议仲裁院;探索建立简便、高效、快捷处理劳动争议的新机制,实现快立、快调、快审、快结地处理劳动争议。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工资收入分配制度。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逐步建立完善以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为基础、工资指导线和劳动力市场指导价位等信息服务制度为主体的工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引导企业职工工资水平随经济的增长而逐步提高,形成合理的市场工资率;基本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对工资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大力推进集体协商决定工资办法,逐步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形成以劳动合同和集体协商决定工资的机制。健全工资支付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建立最低工资的科学调整机制,探索建立预防和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4、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健全劳动保障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和制度,实现“定期、定人、定区域、定指标”的方式来加大对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工资支付、休息、休假等比较突出问题的执法检查;重点制定处理预案,加强与、公安、建设、工会、妇联等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向区、街道(镇)、居委会纵向发展,形成全市处理的联动机制;加快劳动保障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企业的工资支付行为,约束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欠薪逃匿等违法失信行为。加快建立企业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开设工资保障金专用存款账户,实行由银行职工工资;加大对用人单位欠薪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恶意拖欠企业职工工资等严重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严肃查处违法使用未成年工和女工以及超时加班加点的违法行为,联合各方力量对情节严重者进行曝光,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劳动保障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1、加强劳动保障立法工作,开展普法教育。制定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积极开展法律培训,通过学法、讲法、守法和执法,提高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积极推进普法宣传活动,创新普法宣传形式,面向全社会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咨询服务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劳动保障法律意识,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

2、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精神和要求,积极转变职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部门。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

1、进一步加强劳动保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高效的与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系统,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分析,实现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代化管理;联合财政、税收、银行、卫生、药监、医院等管理部门,加强数据的一体化采集,形成覆盖全市、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其对劳动保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支撑作用。

第4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1、多方入手,力求改善人才结构。去年,我们制订了《20*年*市人才培养规划》,按照规划,多方入手,力求改善我市人才的布局和结构。一是不断加强对企业管理者的培训。企业管理者的水平关系着企业的发展,重视对中小企业经营者的培训势所必然。去年市人才交流中心成功举办了一次面向各企业人事管理人员的讲座,内容为人才招聘与人才选拔。此次培训利用图表对照等多种鲜明生动的方式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科学的人才管理理论指导。培训后的调查表明,所有参加者均对培训表示满意。二是加快发展高等学历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与信息网络,积极发展远程教育,培养优秀人才。去年市人才交流中心与*高等院校合作,开设了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共有36名学员。上课时间均定在周末或法定节假日,尽量避免与部分在职人员和企业经营者的工作时间相冲突。三是重视“定单”培养紧缺急需人才。根据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以企业紧缺的人才需求为依据,联系相应高等院校对口专业进行“定单”培养学生。去年市人才交流中心与*职业技术学院“定单”培养2个班级100名学生,他们毕业后将在钱江摩托直接上岗,无需再进行上岗前的培训。

2、“外引内培”,狠抓增加人才总量。去年,我们继

续把人才引进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采取“组团、自引”的办法,共引进各类人才1519人,其中高级人才131人,大专以上1135人。我们围绕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针对全市主导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先后组织了63家企业赴*、*、*等地参加大型招聘会,赴*、*、*、*等地举行专场招聘会。特别是12月份在*、四川、*等四所高等院校举行的专场招聘会上,我市十几家企业提供了近百个职位,共有171名毕业生签订了就业协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我们继续做好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工作。去年共柔性引进正高职称16人。人才库数据显示,至去年底,我市人才总量为54337人,已达到*市对我市人才总量考核指标要求,其中高级人才已达1217人。

“内培”就是对本地人才的培养。去年我们继续做好送培工作,联系了*职业技术学院,为本地符合条件的高中毕业生提供了到高校深造的机会。共选送学生40名。

3、优化配置,积极搞活人才市场。去年,我们进一步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加大人才交流力度,充分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人才交流中心全年共举办定期人才交流会40次,进场设摊3000多个摊位,提供岗位9630个,人才集市在我市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为了给企事业单位和各类人才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人才网进行了改版,扩大了我市人才资源的搜索范围,拓宽了企事业单位的人才信息来源渠道。去年,*人才网访问量已突破37.7万人次,个人会员注册2.8万人,共有79家会员单位900多条招聘信息。

去年,市人才交流中心秉着服务群众,方便群众,推出“*人才库,免费送服务”新举措,在办公区内增设了查询登记室,无偿为求职和招聘者提供查阅工具。注册后的个人会员,可直接进行个人简历维护、招聘信息查阅以及在线应聘等。招聘单位在登陆*人才网后,可在人才库中进行人才信息检索和人才资料查阅。如已注册为会员单位,可随时招聘信息。

二、贯彻《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完善公务员制度

20*年是《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颁布11周年,我们积极贯彻《条例》,继续加强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优化结构,增强公务员队伍活力。

首先,坚持“凡进必考”的人事录用制度。考试录用是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对严把队伍“进口”,提高队伍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有效防止机关事业单位进人上的不正之风。去年,我们继续对机关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录用以及干部安置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实施“阳光操作”,把人事工作置于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之下。一是在公务员招考中,推行面试考官异地执考制度。每一考官组面试的考生也是在面试开始前临时抽签确定,这样保证了面试程序的规范、公正和严密,得到了社会的好评。二是考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面向社会和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考的办法。从调查需求,确定职位,下发文件,到报名、笔试、面试、体检、录用等各个环节都规范运作,细致慎密,从严监督,严格把关,真正体现“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三是对营级及以下(含技术级)干部实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安置办法。对干部在部队立功奖惩表现情况、入伍年限长短、职务、学历等方面进行考核,并与文化考试成绩相加,确定名次,再以名次先后为序,由干部本人选择安置单位。去年共考录公务员67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218名,安置干部35名。

继续在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进人公开选调制度。一是与市委组织部一起,从各镇、街道机关中公开选调8名国家公务员到市级机关工作。二是通过考试,公开选调镇、街道统计中心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53人。

其次,公务员管理工作步上正常轨道。有效的考核制度的实施必将激励公务员积极工作,奋发向上。20*年度的公务员考核,我们注重客观公正的原则,把德、能、勤、绩四个方面作为党政机关公务员考核的主要内容,在重点考核工作实绩的同时,强化对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工作作风和廉洁自律情况的考核。规范考核程序,把好优秀等次和不称职等次关。优秀等次人数严格控制在本单位实际参加考核总人数的12%以内。对德才表现差、工作确实不称职的人员不姑息迁就,严格执行规定,该定不称职的就定不称职。通过该年度考核,被定为优秀公务员369人,称职2468人,基本称职3人,不称职5人,不定等次20人。

为加强我市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去年,我们在全市国家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依法行政》、《行政许可法》、《公共管理知识》培训。培训采取自学为主,集中辅导和电视授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人次达12360人。

镇、街道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经常化轨道。我们与市委组织部一起在调查摸底,分头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下发了20*年开展镇、街道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交流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交流范围、对象、程序和纪律。在工作过程中,严格按规定办事,坚持流向的合理性。对表现好的对象,由组织人事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直接调配;回避对象,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意愿就近考虑;对表现差的对象,原则上实行大跨度交流。去年,镇、街道机关交流43人,事业单位交流35人。

为配合机关效能建设,对市级和镇、街道机关公务员(工作人员)以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违规离岗人员进行了一次清理。以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四家名义下发通知,要求离岗人员按时归队,并组织人员进行不定期督查。去年,共办理公务员过渡12人,非领导职务任职审批62人,惩戒14人,辞职5人,开除留用6人,延长退休16人,提前退休8人,离岗退养32人,招选聘干部录用公务员2人,公务员转任31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调配89人,完成了20*年度干部年报统计工作。

再次,认真贯彻《军队转业干部安置暂行办法》,做好干部安置工作。20*年,我市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35名,其中团职干部7名,营职干部7名,连排职干部15名,技术干部4名,自主择业2名,随调家属11名。我市把团职转业干部作为安置重点,继续采取下达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安置办法。对担任团职领导职务满3年的,一般安排相应的领导职务。7名转业团职干部除1名安排在太平街道其余全部安排在市级部门,并担任领导职务。营职以下(含营职)及技术干部的安置继续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办法根据考试和考核总分,本着择优安置、任贤用能的原则,从高分到低分,由干部按照职位要求自愿选择接受单位。8月10日,26位转业营职以下(含营职)干部及技术干部对29个职位进行了选择,全部落实了公安基层派出所和镇、街道机关等接受单位。对2名自主择业干部,按照规定保证其按时足额领到退役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享受公务员医疗补助。11名随调家属除企业性质的3名自找企业单位就业外,其余事业性质的8名已安排在各系统下属的事业单位。

三、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1、切实加强机构编制的控制与管理。为巩固机构改革成果,防止机构编制的反弹和膨胀,我们一是确立了从严控制、严防反弹的原则。强化机构编制控制意识,自觉执行机构编制纪律,严格按规定办事。规定除上级有明确要求外,不再审批各部门有关增加机构和行政编制的请示报告,职能调整和任务增加的部门,所需编制也要通过转变职能、调整机构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途径解决;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再扩大机构编制;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也要从严掌握,做到总量控制。二是维护机构改革方案和“三定”规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重申经上级党委、政府批准的机构改革方案和同级党委、政府批准的部门“三定”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不得擅自调整变动。三是加强机构编制的集中统一管理。严格实行机构编制管理的“三个一”制度,即凡属机构编制事宜由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家承办,主管机构编制的领导一支笔审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一家行文。严肃认真对待机构编制审批工作,坚决按规定程序办事,杜绝政出多门、越权乱批机构编制的违规行为发生。至20*年底,市级机关和镇、街道机关以及政法单位的行政人员总数全部控制在上级核定的编制数内。

2、积极探索行政管理体制和事业单位改革新路子。一是设立镇、街道统计中心,进一步加强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发挥了统计综合职能,同时也分流了各镇、街道企管站部分人员。二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优化组织机构,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根据《关于印发〈*省深化完善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浙委办[20*]5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拟订了《*市深化完善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讨论稿)。三是开展全市性的事业单位基本情况调查,摸清底数,为即将全面铺开的事业单位改革奠定了基础。同时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一年来,市编办拟稿46件,发文9件,做到件件无差错;答复市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建议(提案)6件,满意率100%。

3、努力建立规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去年下半年,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中心更名为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进一步确立了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法律地位。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中,我们注意把好三关:一是把好法人条件审核关。按照资产、从业人员、场所、依法成立等条件严格审核,对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法人登记;二是把好年检关。对已办理法人登记的事业单位全面进行年检,年检事业单位245家,年检率达到100%。年检时对事业单位的资产、业务范围、人员等进行认真的审查,对合格的继续确认其法人资格,不合格的依法取消其法人资格。三是对新设立的事业单位进行跟踪督办。符合条件一个登记办理一个。全年新登记事业单位17家,办理事业单位法人变更50家。

四、进行专技职称评审改革,实行专技职务评聘分离

20*年,为加强我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我们加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改革力度,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资格社会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按照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开展专业技术资格社会评价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工作的通知》要求,组建市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价中心,根据社会化评审的要求,做好各评委会与主管部门的脱钩工作,实现职称评审的平稳过渡。从本市的实际出发,组建各类中初级评委专家库14个,其中中评委专家库7个。积极宣传和引导企事业单位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制度,到目前为止,除教育系统外,全市企事业单位均已推行评聘分开制度,并逐步实行专业技术人员竞聘上岗。专业技术资格与职务评聘分开,打破了专技人员因单位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限制而无法晋升的僵局,根据专技人员的水平、能力、业绩,采取考评结合的方法创造性地进行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为我市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和人才档次的提升作出了努力,并受到上级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一年来,共评审和申报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65人,其中中高级人员922人。

为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创造能力建设,根据*市人事培训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去年,在全市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进行创新思维培训和考试。在师资和场地缺乏的情况下积极想办法,克服困难,全年共举办培训班70期,组织大规模考试7次,培训人员14000人。

另外,做好正常性的执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报名、培训、考试等工作。一年来,共受理、审核省及全国性的各类资格评审报名考试1478件,举办外语及专业技术资格培训考试8期,制作发放各类证书19000本。

五、关心干部职工切身利益,认真做好工资福利工作

工资福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关系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切身利益的工作。我们认真执行上级政策文件,以极其负责的态度认真、细致做好工资福利工作。去年,共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正常晋升工资档次约4207人,正常级别晋升工资874人,职务变动晋升工资2340人,兑现20*年度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称职(合格)以上一个月奖金约4641人,调整机关事业散文工作人员职务补贴和月目标考核奖各20626人,增加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6100人,办理市以下基层农林水第一线科技人员浮动一档职务工资和浮动转固定93人,每月核定市直机关工作人员和全市教师财政统发工资约1*78人,办理干部重新确定工资39人、调动工作重新确定工资70人,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含离退休)劳模津贴34人。此外,办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手续175人、退休干部住房困难补助119人、病故手续30人、遗属生活困难补助250人、精减退职人员定期生活困难补助106人。春节期间慰问住院干部、老干部及遗属共计340人。

六、开发就业再就业岗位,做好就业再就业服务

我们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就业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立足经济发展,注重岗位开发,坚持市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的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一年来,全市新增就业岗位7020个,开发社区就业岗位1267个,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484名,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123名,发放《再就业优惠证》574本,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全面完成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去年,我局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再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是召开推介会,为下岗失业人员和被征地人员就业和再就业创造条件。去年4月和11月,两次召开全市就业再就业推介会,组织参加招聘的企业和用人单位257家,提供就业岗位5176个,其中普通工岗位2625个,大大方便了再就业困难人员。推介会上前来应聘的有1762人,达成意向的有1018人。

二是宣传落实再就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去年,继续为市环力电器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争取到省第七轮就业难点贴息贷款项目,每家企业贴息额度分别为4万元,促使这三家企业去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个,为2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解决了再就业问题。对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我们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按照规定给予扶持和政策优惠。一年来,全市享受税费优惠政策的下岗失业人员100多人,减免税费10万元。

三是采取各种培训方式,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去年市就业管理服务处通过联合办班和企业自培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为全市1950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了再就业培训,培训专业有计算机硬件维修、计算机系统操作、车工、钳工、市场营销等。另外,为350名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帮助有开业条件的下岗失业人员提高创业能力。

七、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建立市场导向就业机制

一是继续推进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根据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的通知》(温政发[20*]129号)精神,按照*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标准(试行)要求,在上一年开展工作的基础上,去年继续推进此项工作,一方面是探索建立新型的被征地人员就业保障制度。去年我市出台了《*市被征地人员就业保障暂行办法》(温政发[20*]99号),根据《暂行办法》规定,我们印制了1万本《*市被征地人员就业保障证书》,及时发放到符合条件的被征地人员手中,使他们能享受到规定的优惠政策,如免费参加就业培训,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对被征地人员的就业培训工作,也都与各镇、街道联系予以安排落实。另一方面是开展就业前职业技能培训。按照“规范、对路、适用、专业”的原则,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进行培训。市就业管理服务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班10期,参加培训人数491人,其中职业指导员1期27人,保健按摩9期464人。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9*0人,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竞争能力。以上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4月份召开的全省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我局以《抓维权,强培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题作了书面材料介绍。

二是努力搞好劳动力市场建设。根据我市城乡统筹就业试点工作要求和全市劳动力市场建设规划,去年我局继续重视镇劳动力市场建设。2月份,大溪镇职业介绍中心开业。大溪镇职业介绍中心和横峰、*、*等镇、街道劳动力市场的建立,进一步完善了我市以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为龙头,镇、街道劳动力市场为支柱,民办职业介绍机构为辅助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体系。去年全市进劳动力市场求职登记85430人,介绍成功59820人。各劳动力市场和职业介绍所为劳动者求职和用人单位招工提供了就地、就近、就快的良好服务,为我市的就业再就业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三是清理整顿职业中介机构,规范职业中介行为。按照《*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规定,去年初我局对全市93家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年度审验,着重审验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具备的条件和允许经营的业务范围。另外,针对我市外来务工者多、职业中介机构多和在职业介绍活动中存在问题多的状况,我局会同市工商局对全市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二次专项清理整顿,重点检查解决职业中介机构在职业介绍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未经批准擅自开办职业介绍所,非法从事职业介绍活动;未经核准登记,擅自扩大经营范围;提供虚假信息,收费不规范。在清理整顿中,我们将教育、规范、处罚贯穿于整个过程,对非法进行职业介绍活动和有违规行为的职业介绍所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法处理,不符条件取消5家,行政处罚3家,限期整改3家。通过清理整顿,规范了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了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稳定。

八、加大社保扩覆力度,发挥社会保障功能

20*年是我市三年基本实现养老保险全覆盖的最后一年。我们继续狠抓社保扩覆和基金征缴工作,养老保险扩覆继上两年取得较大进展后,又取得突破性进展,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扩覆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我市全面完成*市下达的社保扩覆和基金征缴指标任务,并如期基本实现三年养老保险全覆盖的目标。

1、养老保险扩覆和基金征缴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市作为全省26个经济较为发达县市之一,三年内要达到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市政府去年给我市下达了净增养老保险参保人员5.3万人和征缴基金2.239亿元的指标。为完成目标任务,我们一是召开会议部署任务,签订责任状,列入年度目标考核;二是大张旗鼓地开展以《*省基本养老保险条例》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活动;三是为各镇、街道劳保所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和计算机培训;四是利用简报和召开社保扩覆座谈会等及时通报扩覆进展情况;五是下到各镇、街道督促、检查和指导。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了养老保险扩覆工作顺利进行。去年我市实际完成养老保险扩覆人数53100人,截止年底,全市养老保险参保总数达到115098人。全年共征缴养老保险费2.26*亿元,市财政补贴2000万元。养老保险基金滚存积余4.76亿元,实际支付能力达到45.5个月。我们加强养老基金的管理,确保养老基金的完整和安全,提高职工个人帐户透明度,及时调整和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继续做好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

2、稳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去年,我们以稳定为指导思想,稳步推进我市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继续实施《*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配套政策体系。起草、下发并组织实施《提高部分人员医疗保险待遇若干补充规定》、《贯彻〈提高部分人员医疗保险待遇若干补充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指导性意见的通知》。通过政策调整,提高了部分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医疗负担过重的弱势群体减轻了经济负担和压力。根据《*省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考核暂行办法》,组织财政、卫生、药监、发展计划等部门,对市内11家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情况进行考核,并举办了一次50多家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定点测试单位派人参加的基本医疗保险业务知识培训。至12月底,完成了*市下达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指标,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总数达到55996人,全年基本医疗保险费收入4129.9万元,基金收缴率为100%。

3、积极探索工伤保险改革新思路。去年1月1日起,《工伤保险条例》正式开始实施。我们利用新《条例》实施时机,狠抓了工伤保险扩覆工作。一抓宣传,在全市营造良好的工伤保险参保氛围。特别是通过工伤事例,得与失的比较,使企业主体会到参加工伤保险的好处,从而变被动参保为主动参保。二抓培训,提高经办人员的业务素质。去年3月份,特邀请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工伤保险处沈长仁处长来我市为各镇、街道劳保所经办人员进行《工伤保险条例》讲解,并进行其他业务培训。三抓进度,形成互相比较,争先完成的态势。通过每月一次的工伤保险扩覆进度通报,以及经常召开镇、街道社保扩覆工作座谈会汇报进展情况等,使各镇、街道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势头。四是提供方便快捷服务,增强企业参保吸引力。为方便企业参保,各镇、街道劳保所都采取了便民服务措施,代办各项手续。我局社保科在规定时限内给参保职工作出工伤认定,市社保中心也对参保的工伤职工及时发放医疗费、伤残补助金等。截止12月底,全市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46274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工伤保险扩覆任务。全年共认定工伤1068起,组织职工劳动能力鉴定458人。工伤认定行政诉讼5起,胜诉4起,败诉1起。全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527万元,基金收缴率为94%。全市生育保险参保人数为15375人,生育保险基金收入135万元,基金收缴率为95%。

4、重视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去年是《*省失业保险条例》颁布实施的第一年。为贯彻落实《条例》,确保失业保险扩覆和基金征缴任务的完成,一是加强宣传。印发失业保险宣传手册15000本,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失业保险扩覆宣传,并开展社会保险宣传咨询活动。对镇、街道劳保所人员和企业主进行失业保险业务培训和政策宣讲30余次。二是制定实施意见。印发《关于贯彻实施〈*省失业保险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温政发[20*]119号),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有关政策,使之更具可行性和操作性。另外,根据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按规定对失业保险金的发放标准也作了相应调整,由原378元/月调高至441元/月。三是分解指标。根据*市下达的任务,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和基金征缴数,分解到16个镇、街道,列入年度考核工作目标。四是规范申领发放程序。根据《条例》和《通知》规定,制定了失业保险金申领发放程序,并告示于众。使得失业保险金的申领发放规范化、制度化,既方便申领者,又不出差错。20*年,全市失业保险扩覆人数为23969人,止年底,全市失业保险参保总数为64076人,征缴失业保险费120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480万元,累计结余2565万元。全年为672名失业职工办理了失业登记手续,为1027名失业职工发放失业保险金284万元,为农民合同制职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助123万元。

5、基本建立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通知》(浙政发[20*]26号)和*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等五部门《关于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的指导意见》(浙劳社农[20*]79号)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工作作为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来抓。我局作为业务主管部门,配合市政府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开展专题调研。去年以来,我局配合市政府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特别是去年上半年组织有关部门专程到*、*、*、*等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行地区的做法。并先后在太平、温、城东、城西、大溪、*、*、松门、箬横等镇、街道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然后编制了多种方案,反复测算、比较和筛选。二是起草文件,制订政策。在结合我市实际,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论证,反复商讨,多次修改,去年6月,我局起草的《*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暂行办法》,以市政府名义,形成了一个比较切合我市实际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模式,为全面开展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障工作奠定了基础。三是做好宣传、培训和督查工作,确保顺利实施。首先,印制宣传手册及相关资料,进行政策宣传和解释;其次,规范业务流程,制订工作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操作办法,举办业务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再次,加强督查,确保完成目标任务。至20*年底,全市已有5500多位被征地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障,已有1885位参保对象开始享受养老保障金,完成了*市下达给我市被征地人员参保的指标任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在整顿规范中稳妥推进,健康发展。严格基金管理,防范基金风险,将农保基金全部纳入安全渠道运行,确保基金安全增值。做好档案、财务等基础性工作、个人帐户清理核对工作和续保工作,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以管理促发展,保持政策和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九、依法调处劳动争议,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由于我市非公企业多,外来务工人员多,劳动法制意识淡薄,劳动管理不规范,造成劳资纠纷日趋增多。我们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劳动争议预防和处理的新路子。

一是加强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建设,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方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就近、就地、就快”解决劳动争议,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我们在建立镇、街道劳动关系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于去年4月份建立了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派出庭和太平派出庭,在太平街道南泉工业园区建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去年,各镇、街道劳动关系协调委共调解各类劳动争议案件3072件,其中工伤补偿争议474件,劳动报酬争议2567件,其他争议31件,已调处2645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1136.8万元,保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是加大市本级仲裁委办案力度,维护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按照“多办案、快办案、办好案”的要求,市本级仲裁委积极受处劳动争议案件。去年共受理案件157件,作出不予受理3件,处理上一年余案13件,合计173件。在去年立案的157件案件中,工伤补偿124件,劳动报酬16件,劳动合同7件,养老保险8件,其他争议2件。已审结162件。通过审理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466.8万元,为用人单位挽回经济损失33.1万元。去年,市本级仲裁委在新型劳动争议案件和重大影响案件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在审理*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诉某劳动者跳槽到*某公司案件中,准确使用法律,审理后得到许多媒体的好评。由于成绩显著,去年我市仲裁委被评为全省劳动争议仲裁工作先进单位。

三是重视劳动争议仲裁队伍建设,提高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其一,调整了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人事变动,市劳动争议仲裁委组成人员发生了变化,为保证劳动争议仲裁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去年7月20日,市府办发文调整了市劳动争议仲裁委的组成人员。其二,市劳动仲裁院正式运行。20*年10月24日,市编委批准成立市劳动仲裁院,人员已于去年10月底到位。我市劳动仲裁院的成立,标志着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实体化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在*市继路桥之后居第二家,在全省居第五家。其三,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为进一步充实仲裁员队伍,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在去粘月份聘请了20位兼职仲裁员,在12月份聘请了2位专职仲裁员。目前,我市仲裁委已有4位专职仲裁员,37位兼职仲裁员。为进一步树立劳动仲裁公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和劳动仲裁院于12月份印发了《仲裁员工作准则》、《仲裁员回避制度》和《仲裁员工作纪律》,对仲裁员在仲裁中的行为规范作了规定。其四,通过培训和研讨,提高仲裁员业务水平。去年3月初,我局有关科室邀请市工业经济局、市总工会等部门与市法院联合召开贯彻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研讨会,就《条例》实施中的问题交换意见,尽量减少执行中的不一致现象。

四是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实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去年,我局会同市工业经济局和市总工会参与劳动关系协调,召开会议,就劳动合同签订、《劳动法》执法检查、劳动争议案件预防和处理,特别是*羊毛衫行业和*水泵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等进行了讨论,三方交流了各自的看法,就相关问题达成共识,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去年我们继续帮助指导*羊毛衫行业开展第二轮工资集体协商,使之不断完善。9月19日,*羊毛衫行业协会会同行业工会签订了《*市*镇*羊毛衫行业职工工资协商协议书》。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对*镇水泵行业进行了工资集体协商试点。7月15日,在已建立*镇泵业协会的基础上,建立*镇泵业工会。3个月来,行业工会和行业协会分别代表劳动者和业主进行了三轮面对面的工资集体协商。11月3日,由*镇泵业工会主席代表本地区3876名泵业工人和镇泵业协会会长代表22家水泵企业签订了《*市*镇水泵行业职工工资(工价)集体协商协议书》,从而使职工工资集体协商作为一项经常性制度在*水泵行业推行。我市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其做法和经验在去年6月召开的全省推进三方协调劳动关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介绍。

十、开展劳动用工整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年来,劳动保障监察在开展劳动用工整治,严厉打击非法用工,规范劳动管理行为,查处劳动者投诉案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止年底,共出动检查2380人次,主动监察用人单位729家,涉及职工96508人,责令补签劳动合同82934份,督促用人单位备案1709家,送达《劳动保障限期改正指令书》60份、《劳动保障监察询问通知书》69份。共受理劳动者投诉举报案件473件,为1586名劳动者追回拖欠克扣工资款109.7万元。行政立案处罚案件100起,处罚金额70.48万元,其中查处童工82起,清退童工94人,罚款67.5万元;无合法证件13起,罚款2.3万元;职介提供虚假信息和雇用无证人员3起,罚款4600元;拒绝对指令书作出答复2起,罚款2200元。行政处理案件6起,涉及职工86人,金额21.3万元,经济补偿金8220元。处置10人以上群体性案件18起,帮助927名职工追回拖欠克扣工资143.7万元。去年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收到感谢信8封、锦旗12面,被评为全省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先进集体,还被省未成人保护委员会命名为省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

20*年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根据上级统一部署,结合我市实际,唱维权主旋律,打稳定主动仗,继续开展“三春”行动,促进劳动用工专项整治成果进一步巩固。

一是认真部署“春雷行动”。去年2至4月份,我局开展了规范职业中介行为和企业招工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春雷行动”。我们与工商部门一起,对全市96家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了清理整顿。本着保护合法,取缔非法的原则,依法取缔非法职业中介机构4家,处罚4起,罚款4600元。对于合法经营的职业中介机构进行进一步引导,促使其经营行为更加规范,为求职人员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优质服务。另外,对企业招工行为,坚持边检查、边宣讲,帮助和指导企业通过合法途径招用职工和签订劳动合同,增强其诚信用工的自觉性。

二是着力抓好“春苗行动”。去年是我市查处童工力度最大的一年。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和举报专查等方式,共查处非法使用童工案件82起,无合法证件案件13起,罚款69.8万元。7月份“春苗行动”中,我们大张旗鼓地宣传《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组织全市劳动保障监察员对劳动密集型和家庭作坊式企业进行地毯式摸排,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留盲点,坚决有效地打击非法使用童工行为。同时组织举办劳动法律法规培训班3期,培训企业主180人,帮助他们提高甄别“假名童工”、“假龄童工”、“编外童工”的能力。通过深入广泛地宣传和切实有效的工作,依靠广大群众着力解决童工“发现难”问题已取得一定成效,严禁使用童工的社会氛围已形成。

三是全力开展“春雨行动”。去年,我们早准备,早部署,早介入,全力以赴开展以清欠农民工工资为主题的“春雨行动”。为及时妥善处置因工资纠纷引发的重大突发案件,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工资权益,专门研究制订了企业欠薪应急处置预案,并建立劳动保障重特大案件应急小组,确保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能,实施有序处置。我们将全市生产不紧气、业主不是本地人或平时劳资纠纷较多的26家企业列入重点监控对象,对其分别提出整改意见,同时进行不定期的回访检查。对莫视民工利益,置法律法规于不顾,恶意拖欠,拒不支付民工工资的企业或业主,该处罚的就处罚,该暴光的就暴光。为解决建筑企业拖欠民工工资“老大难”问题,9月7日,根据市政府下发的《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实施意见》我们联合建工局建立建筑施工企业欠薪保障金制度,从实施效果看,去年受理建筑民工劳资纠纷投诉案件比往年大为减少。同时,明确规定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为工资支付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对民工工资支付负直接责任,有效的遏制了建筑行业小包头转嫁风险或携款逃逸事件的发生。

为做好新形势下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重视监察制度建设。一是增强工作责任心,建立首席劳动保障监察员制度。我们在全省劳动保障系统率先实施首席劳动保障监察员制度。该制度将行政执法的相关责任落实到专人身上,赏罚分明,既有压力,更有动力,极大地增强了监察员在执法中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二是方便群众,建立“一次性”告知制度。为方便群众,提高办事效率,我局要求经办监察员对于证据或材料不齐全的来访者,一次性告知下次所要提供的材料或证据,绝不让来访者多次奔走。三是畅通投诉渠道,建立劳资纠纷投诉绿色通道。畅通“12333”劳动保障举报投诉电话,为劳动者维权提供方便。各劳动保障所对本辖区内劳资纠纷调解负总责,一般投诉案件当天处理完毕,复杂案件七天内处理完毕。对疑难棘手案件,可要求监察大队协助解决或予以解决。

为规范企业劳动管理,去年我们继续抓了推进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一是深入调研,不断完善“双推”考核办法。在制订“双推”考核办法前,深入各镇和街道,进行座谈,虚心听取如何更好落实“双推”目标任务的意见和建议;结合实际,综合分析,力求“双推”考核目标任务基数的合理;要求建立职工台帐,并输入电脑,列入目标考核。二是以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推动“双推”工作开展。以两办名义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温市委办[20*]62号),要求各镇、街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力争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并认真做好职工名册台帐等基础工作。三是积极部署,狠抓“双推”工作落实。我们把重点放在完善基础工作,建立职工名册台帐。召开会议,部署“双推”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双推”工作简报作用,及时通报各地工作进展情况;制作职工名册台帐软件和操作方法,发至各镇、街道,便于运用管理;不定期组织人员下到各镇、街道检查、督促和指导合同签订工作,并结合劳动法保障执法检查,对各镇、街道的“双推”情况进行检查。四是认真组织“双推”目标任务的考核。根据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我们组织人员采取抽样办法,对全市各镇、街道进行检查考核。截止12月15日,全市已有19338家企业与274256名劳动者签订了劳动合同,1131家企业工会或联合工会与企业或被覆盖企业签订了集体合同,全市企业覆盖面达到了93.62%,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了93.1%,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了106.8%,点上劳动合同签订合格率为95.51%,企业职工台帐基本建立。通过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基本实现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全覆盖的目标。12月20日,陈加元副省长在省政府办公厅编发的《昨日要情》176期《*市着力构建劳动者维权体系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2.63%》信息一文上批示:*做的不错,要认真总结,特别要抓住劳动合同签订的牛鼻子,推动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

十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一是加强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职技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准入制度。去年,我们主动出击,不断拓展考证的新空间,经过艰苦的努力,得到了市工业经济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建工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全年共培训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13*本,其中初级8124本,中级2371本,高级808本。考证数名列*市前茅。我们充分发挥市技工学校(市技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就业训练中心)的培训主阵地作用。市技工学校作为我市首批机电类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拥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场地等条件和优势,可以同时开展多个工种的培训,并可长期举办培训。我们积极组织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和下岗职工进行培训,考核合格的,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去年市技工学校(市技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训人数达到5338人。

二是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去年以两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温市委办[20*]1*号),对推动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起到了指导性作用。我们积极与市农林局等部门协作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集中体系,以市技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市就业训练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主要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各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函大和镇、街道化技术学校的作用,探索在企业开设分校或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方便农民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通过多方协作努力,已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9*0人。与此同时,重视开展被征地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去年6月份,借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东风,我们抓住时机,组织人员到各镇、街道宣讲和落实会议精神,并对重点镇、街道主要领导反复做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城东、城西等街道主要领导对被征地人员就业培训工作相当重视,亲自听汇报,作方案,并确定专人负责,积极做好宣传摸底等工作。城东街道已成功举办了一期家政服务(保姆)培训班有50多人。

三是重视做好市技工学校的招生、学生实习和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去年市技校在招生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经全校教职工共同努力,想尽千方百计,终于基本完成招生任务。报名人数为330人,实际招生人数为291人。目前,学校开设了七个专业,有机械模具、数控加工、机械制造、维修电工、宾馆管理、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等。去年上半年有274名学生外出实习,下半年,又有4班学生外出实习。由于学校严格管理,实习生普遍受到企业的欢迎,社会反响较好。去年毕业生人数为274人,通过学校推荐与召开双向就业洽谈会形式,与企业签定就业意向的有260人,毕业生就业率大94.9%。市技校一直坚持以技能教学为主,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培养。本年度,学生在*市电工技能比赛中获得团体一等奖;在省电工技能比赛中,两名参赛选手分获第五、六名;在*市钳工技能比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在*市制图技能比赛中,获得团体三等奖。

十二、扎实开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建设,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根据市委、市政府、市效能办的统一部署,从去年三月份开始,我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开展了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此次活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精神,紧紧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和“求真务实、优化环境、促进发展”的主题,重点在加强机关思想、作风、制度、效能和党风廉政建设,解决机关效能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提高全体机关和下属单位干部职工的行政能力、办事效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力求取得新的突破和成效。活动期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好学习教育。结合本局实际,制定详细的学习(培训)教育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二是认真查找问题。按照征求意见计划,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下到各镇、街道,与各界人士和各类代表进行面对面的接触、交谈,充分征求对本局机关效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找准问题,剖析原因,制订整改措施。

三是完成选派驻村指导员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选派本系统5名驻村指导员,服从有关镇党委、政府的统一安排,尽快下村开展工作。

四是搞好第三轮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审批项目(保留行政许可事项5项,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项,行政确认事项1项,其他类别事项9项),简化许可程序,缩短许可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方便基层和群众。

五是开展调研工作。结合本局年度重点工作,分线下到镇、街道、企业、单位,开展调研活动,了解实际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市领导决策和市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六是完善局机关工作制度。清理、修订和补充局机关原有的各类规章制度,汇编成册,公布于众,严格加以执行。

七是做好排查调处工作。对遗留的件集中进行排查和调处,切实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较大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继续实行重点件挂牌销号制度,落实一件,调处一件,销号一件。本年度共调处各类件45件,回复市政府直线电话交办单48件。

八是深化“双创”活动。在全体机关干部中开展与时俱进争先锋、工作绩效争一流、效能建设争表率的“三争”活动,努力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和人民满意机关。在全系统开展创建优质服务文明科室、窗口(岗)和评选优质服务先进个人活动。

九是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我局共收到市人大代表建议交办件10件(含市编办2件),市政协委员提案交办件12件(含市编办1件),共计22件(不包括协办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部办结,面商率达到100%,满意率达到64%,基本满意率达到36%。代表和委员们所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对我局改进和做好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十是实施党员干部参赌专项治理。印发《党员干部职工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进行自查自纠,并建立专项治理情况报告制度,及时报告工作进展情况。开展“禁赌拒赌、从我做起”大讨论活动,提高对党员干部参赌危害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禁赌工作长效机制,加大监督和查处力度。

十一是加强督查和考核。局机关开通举报投诉电话,受理群众的举报和投诉。不定期组织人员对局机关和下属单位干部职工遵守“三项禁令”和“五不准”情况以及上班出勤、工作态度、服务质量等进行明查暗访,将检查结果、工作绩效与年度考核、奖惩评优挂钩。

我局开展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反映在:

1、为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我局劳动争议仲裁科采取各项便民措施方便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仲裁。一是当日立案。对申诉人提交的申诉书及证据材料齐全的,当场予以立案。二是实行困难职工法律援助。对因工负伤且经济特别困难的劳动者实行仲裁费缓交、迟交、免交制度。三是仲裁程序告知。将《劳动争议仲裁程序》和《工伤案件处理程序》告知当事人,便于其行使仲裁权利。

2、为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案件处理质量和效率,方便劳动者投诉,市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建立首席劳动保障监察员制度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建立劳资纠纷投诉绿色通道。从首席劳动保障监察员制度和“一次性”告知制度实施效果看,有效地提高了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地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市人才交流中心推出为民服务、为基层服务新举措:人才在线求职,单位网上招聘。投资万余元,开设人才网查询登记室,无偿为求职和招聘者提供查阅工具。*人才网自运行以来,以招聘信息和求职人员集中为独特优势,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了网上交流的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忙于事务无暇招聘的单位,也方便了难寻工作岗位的求职者。

第5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在各种突发事件发生时可以及时迅速的作出判断,对事件进行有效及时的控制,这是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企业管理人员要对任何事物做到冷静的分析观察,保持敏锐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企业管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提高学生独立思维和深入分析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能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启发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科学的思维模式,经过诱导性的训练使学生学习到深入思考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教学当中,为日后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出应对准备。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优秀的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具有敏锐的思维能力,还需要具备细微的观察能力,对于企业内任何事物仔细全面的观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所存在的弊端,这有利于做出合理科学的判断,从而保证企业平稳运行,避免造成经济损失或其他损失。而培养学生优秀的观察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实践学习中长期锻炼,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达成的效果。在学校中开设企业管理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在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时得到更好的适应和发展。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有计划的实行教学,不仅注重整体观察,还要关注和考量细节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例如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学习中,教师在讲授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应重点讲解因传统的生产方式改变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改变问题,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劳动生产率的问题,观察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各种因素,通过事例分析和观察寻求解决方法,这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建立学生的整体系统观念

企业管理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都具有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应该在企业管理中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教师在企业管理的教学中应该使学生了解到整体系统观念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因素,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整体系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学生整体系统的观念有利于梳理杂乱的信息,在大规模且复杂的信息之中寻找有用合理的信息,具有整体性的观念是正确处理信息的基础能力,加强学生的整体性系统性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系统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一个企业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企业内部的部门就是子系统,两者之间是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教师在讲解系统观点时应采取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性的概念,有效培养学生的整体系统观念。

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企业中管理者不仅需要优秀的管理能力,还需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一个企业的运行需要各个环节各个人员的配合,企业管理也不是单独某个管理者可以完成的,需要不同部门的人员团结合作,个人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中,在注重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给学生交流合作的平台,给予学生锻炼写作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前适应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在实践行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利用实际案例来讲解企业管理知识,这样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理论概念的理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对企业管理了解更加透彻。例如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讲解德国现代企业形成和发展的成功案例,将其与我国企业案例做深入分析和对比,将案例中相似点与不同点讲解分析,尤其是企业从困境中如何改革转型,一步步走向成功,通过这些实践经验的分析引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概念,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在进行案例讲解时,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要引导学生在今后实际的工作过程中灵活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劳动就业与合同》中的教学中,书本中的知识理论比较复杂混乱,学生往往会产生迷惑和抵触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劳动合同纠纷案件来讲授合同中各种理论知识,对于案例中出现的合同意义和各项权利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劳动合同的具体意义。

第6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价值观 生存论 实践方案

依据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基于社会性的职业教育经历了几个时期:学徒制、作为扶贫济困手段、作为富国强兵手段、作为改造传统教育手段、作为社会实践手段的职业教育过程。在职业教育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哪种性质的职业教育,都是为了不断满足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服务社会而存在的教育方式。研究职业教育价值需从构成它的两个基本要素着手: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和作为主体的社会和人。职业教育价值即社会与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职业教育之间的关系。从“关系论”的视角看,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特性价值的存在,是整个关系存在的基础,是主体对其产生需要的必要条件,是职业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职业教育的最终价值观取向具有社会性、人民性和职业性,下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职业教育价值观的相关问题。

一、基于社会性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分析

依据社会性的观点,从职业教育价值观的视角看,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经过延伸和发展,就构成了服务社会的特性。职业教育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职业教育的社会性表现,也就是在工具性价值方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促进经济、维护公平、创建和谐社会。

1.促进经济

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够服务社会的人才的教育,将潜在的生产力挖掘出来,并且通过职业教育的应用和促进,培养出非常多应用科学技术、将知识转变为经济的骨干力量,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2.维护公平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分析,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分层不断加剧,在社会民主不断进步的基础上,国家开始重视基层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工作状态。职业教育价值观的一个方面,就是维护社会公平,提供给人们相同的就业机会,促进公平和谐。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加大职业培养和职业实习力度,能够有效提升职业教育的内涵,并且促进教育的公平性。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教学模式、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等,都能有效加快职业教育就业目标的实现,并且维护公平。

3.促进和谐

职业教育是以扶持弱势群体并提高国民就业率为目的,实现人民就业或者是再就业的一种教育形式,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人民就业,服务社会基层,以此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由于社会科技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且结合我国国情人口众多、处于底层的无技术很多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对劳动者进行再就业技能的培养,从而促进他们能够适应社会工作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家也可有效解决就业形势严峻的问题。

4.案例讲解

相关资料显示,在2008年有8.8万小学毕业生失去上学的机会,215.9万的学生没有机会享受高中教育。2008年年底,由于社会化经济问题导致有2000多万农民工变成了无业。根据这些相关数据分析,职业教育对于培养底层农民工或者是没有机会继续上学的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职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这类人群的技术,并且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促进其就业,也对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基于人民性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分析

职业教育注重民生,关注个体就业、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促进个体在职业生涯中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拓展,将个体价值与社会稳定的目标相融合。

1.促进就业

职业教育对受教育者传授职业理论和职业素养,培养其职业技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升学生素质。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就是培养人的职业技能,并促进其就业的实现,提高就业者的能力,以及拓展其再就业的潜力。职业教育是基层教育,也是就业教育,关系到广大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能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2.促进发展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而机器的产生又使得职业被代替。这就需要劳动者进行专业的技术训练,从而获得属于自身的职业。马克思主义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知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职业教育恰好与这一理念相吻合。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就业与再就业,并且关注人的职业能力的拓展,为促进人的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综上分析得出,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并且最终目标是挖掘人的潜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实现价值

职业教育以职业选择为中介,个体进行职业选择,从而可以有效地将兴趣与职业结合起来,可以依托兴趣和特长,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前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从而制定出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职业教育关注个体的差异,可以由个体进行职业选择,再进行定向的职业训练,从而寻找出属于个体的职业方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得个体获得生存的能力,以及获得职业的稳定性,保障其获得尊重。个人能够在职业生涯中实现自我价值,并满足自我内心需要,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自我信心。

4.案例讲解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从而制定基于人民性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教学实践方案。以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为例,学校方面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并且结合专业的学习,根据就业取向精通一门技术,比如网页设计的学生就应该精通网络后台运行的技术规范、网页设计组织规划方面的问题等等。通过精通一门技术并广泛涉猎其他技术,强化自身的竞争力。二是基于人民性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学校还应该多给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三是学校就业方面专人负责,提升就业质量。四是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目标进行自主择业。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基于人民性的职业教育价值观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就业和社会稳定。

三、基于职业性的职业教育价值观分析

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帮助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技能和职业规划,通过自身的学习和努力,不断掌握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促进自己适应环境,又能适当改造环境。

1.崇尚劳动

劳动者是掌握了生产技能并具有生产经验的一类人才,其进行劳动过程能够创造财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融合已经成了不可阻挡的趋势。科学在不断进步,即使是一线工人,也不再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兼具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操作现代化机器的人才。基于此,职业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型、应用型和能力型的一线技能人才。他们崇尚劳动,并能实现高效劳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2.重视能力

职业教育应该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打下基础。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树立能力本位的价值观,并强化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国际上的四种职业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北美的CBE、英国的BTEC和澳大利亚的TAFE,都体现了职业教育过程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完成任务都需要一定的能力,包括语言、记忆、创造等一般能力,以及音乐能力、肢体平衡能力等特殊能力。职业教育能有效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和生产力,是创造的源泉。所以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应该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基础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开发,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3.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本质的价值趋向就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其目的的本质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的基本属性。就业导向包括的含义有:不断满足社会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体素质以适应企业技能的需要,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掌握专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并且学有所需、学有所用,使得学生能够在所学领域处于主导地位,满足就业需要。职业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以及考虑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实现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4.案例讲解

基于职业性的职业教育价值观是为了培养出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他们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基于职业性的价值观,崇尚劳动、重视能力、以职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基础,以就业导向为目的,培养能够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实用性人才。以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为例子,现阶段,社会上缺乏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不管是软件设计、网页设计还是基础的软件应用方面,都缺乏真正具备技术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人才。基于此,学校应该以职业为导向,采取基于职业性的价值观教学方案。比如,可以建立软件工作室、电脑维护室、网页设计室等等专业性质比较强的合作学习团体,促进学生加强交流、实现职业目标。

四、小结

经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在现阶段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职业性、人民性、职业性这三个方面价值观的培养,从而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学生发展、实现学生职业目标,也是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贡献。在今后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从人民需要、社会需要以及自身社会价值需要出发,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骥,周淑珍.价值观教育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与研究[J].职教论坛,2011(12).

第7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短期培训 多向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253-01

为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更多的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服务型人才,职业学校应具备双重身份: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融合。短期培训因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尤其是实践性教育的特色,短期培训以“实用”、“实效”为原则,讲求简明实用,并可根据所培养人才的不同类型、职业能力和学历层次灵活配置,保证办学目标必须与经济发展的要求保持同步。

职业学校的短期培训,通过灵活的确定培训专业和期限,初、中、高级职业培训协调发展,搞好实作基地建设,突出技能训练,逐步形成占据经济发展和就业需要的主要地位,覆盖城乡职业培训的网络。重点研究短期职业教育,围绕当地地域、资源优势,特别是市场优势,拓展培训目标,形成多向化的社会服务格局。结合我校地域优势、资源优势和社会优势,在十堰地区及周边开展汽车产业职业培训工作的经验,个人认为必须做好如下几点:

一、做好劳动市场需求分析,确定培训主题

劳动市场是劳动力供求双方发生关系的场所,包含企业行业需求和培训机构的供应两大信息。通过劳动市场需求分析,了解市场缺口较大的职业和工种,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和确定培训项目的主题,即“我打算培训什么?培训多少人?为谁培训?” 。

做好需求分析的途径主要有:

1.掌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通过调查、汇总、分析用工单位空岗信息、劳动者求职需求信息等定期公布的供需缺口较大的职业信息;

2.了解社区及街道部门拥有的本地区的劳动市场共需信息,规划针对本地区经济特点和结构的培训目标;

3.收集其他职业介绍机构的用工需求;

4.深入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所得的用工需求。

注意:劳动市场需求分析受时间和数据等因素影响,在确定培训主题前做一定的调查和分析十分必要。

二、做好用人单位需求分析,选择培训内容

在确定培训主题后,通过了解用人单位对职业和岗位的素质要求,与企业共同确定培训内容与要求,保证培训对象符合企业对该岗位的素质要求,即“培训哪些岗位?达到什么标准?”。

确定培训内容的方法:

1.了解用人单位对岗位的职责要求,现岗位从业人员的不足,重点加强或提高的素质和技能;

2.了解用人单位提供实习机会的可能性,便于制定培训计划和寻找实训单位;

3.通过个别访谈、问卷调查和座谈会等形式收集用人单位需求信息。

注意:培训项目应尽可能安排较长时间让学员到用人单位去实习,保证学员接触潜在的用人单位,提高就业的可能性。

三、做好培训学员需求分析,设计培训活动

职业学校短期培训要了解培训学员的现状、兴趣与愿望,融入培训方案的制定中,保证培训内容与学员实际情况、需求及兴趣相融,便于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减少学习障碍,达到培训目的,即“如何培训?”。

做好培训学员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学员个人信息、当前知识与技能水平、培训需求、学习风格、影响因素和条件等。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座谈会的形式获取到职业介绍机构寻找工作和登记在册的求职者、街道和社区推荐的下岗失业人员、参加相关培训的老学员的相关信息,作为制定培训方案的参考。

注意:短期培训的需求分析主要包括劳动市场需求分析、潜在用人单位需求分析和潜在学员需求分析,由于各自分析的目的和对象不同,因此在分析调查结果时,应综合考虑。

四、构建合理的培训体系

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需求分析结论、详细的调查报告、培训目标、职业学校、学员及筛选、培训教材、培训方法、培训教师、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后勤安排、质量检测与评价及预算。

好的培训项目规划围绕如何达到培训目的为中心,希望学员通过培训能理解、评价和运用培训内容去解决实际问题。培训目标一般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技能目标三个方面,通过确定培养目标悬系学习目标,通过学习目标来构建培训体系,即选择职业学校、完善评价机制、学员筛选、选择教师、选择或编写教材、制定经费预算等。

五、设计培训实施方案

积极的培训项目不是无序的活动,而是具有严格逻辑关系的活动。如何将各个活动很好的组合在一起,对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至关重要。

培训活动的三大要素:目标、方法和形式决定活动设计的成功。在设计培训活动时,需要考虑以下基本问题:能否实现制定的目标,了解对学员知识技能的要求,合理设计培训周期,依据学员规模设计培训活动,教师教学创新能力,选择培训方法,布置培训环境等。

六、加强岗位实践培训

岗位实践培训是实施培训项目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使学员掌握实践经验,加强学员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提高在培训结束后就业的可能性。

职业学校在进行培训需求分析阶段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时,应把“是否愿意接收学员在企业实习”和“是否有可能接纳合格学员在本企业就业”作为调查的一个内容,找到潜在的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并在培训开始后及时将实习计划和相应要求与企业进行沟通协调,了解企业状况与愿望。

此外,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与企业进行交流建立联系。

不同职业领域的培训研究发展不平衡,受职教体制、教师培养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培训的组织实施没有统一的模式,作为短期培训的主体人物――职业教育教师应当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正确评价该领域的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有一定的开发能力和较广泛的职业实践能力,能按职业教育规律正确分析、评价、设计和实施职业教育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 乌美娜 . 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 赵志群 白滨 . 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3-12-15

[3] 许凡丁 . 培训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2004.7

[4] 众行管理资讯研发中心 . 培训需求分析与培训评价[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第8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建筑经济》是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工程管理、建筑财务会计等专业的经济基础课,其内容涉及建筑业的方方面面,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在建筑管理类专业开设《建筑经济》课程其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站在建筑业全局的角度,分析建筑业的经济问题,掌握建筑市场的活动规律和规则。高等职业教育所设建筑管理类各专业,一般只涉及建筑业运行中的某些局部环节,所开各课程大多数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某一方面的业务,学生对建筑业的全貌缺乏了解。《建筑经济》课程则弥补这个不足,通过对建筑业和建筑市场的全面描述,使学生了解建筑业的整体状况,知道建筑市场的运作方法,便于就业后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环境,树立建筑业的全局观念,做好本职工作。

因此,我确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经济现象,并能用教材中讲述的理论进行联系和分析,从宏观的层面来理解广义的建筑业、建筑活动的主体、建筑产品的特征、建筑生产的特点及建筑市场和建筑市场的交易方式,对自己将来从事建筑工程专业工作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对建筑工程经济中的各种问题能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计算,使学生对未来自身在建筑业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同时还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自学的兴趣,锻炼他们口头表达和沟通的能力,不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同时注重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更好地认识职业中需要的专业工作态度和和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注重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锻炼和提高。为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课本上的内容以外,我还做了如下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增加中国建筑史的内容,注意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教材中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建筑业的形成与发展,其中有我国建筑业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内容,在这里,我为学生补充讲述了中国建筑史的内容,从原始社会的天然洞穴开始讲述,然后是奴隶社会的夏、商、四周、春秋时期、封建社会初期(公元前475~公元581年)的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社会中期(公元581~1279年)的隋、唐、五代、宋、辽、金和封建社会后期(公元1279~1911年)的元、明、清等朝代的建筑形式和规模,并配上大量各朝代著名建筑物的图片,讲述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我国建筑的民族特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辉煌历史,更加热爱建筑行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后续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相应的计算及分析例题。该书的内容均为文字性的概念和说明,给出的公式只列出了公式和代表符号的意义,没有列举相应的例题,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因此我在讲课中先讲述公式,根据课程内容补充了大量例题,并在课堂上讲述计算方法和解题思路,随后布置作业时视公式难易程度要求学生自己编写计算练习题并予以解答,进一步考察学生掌握概念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各类公式的学习和应用来深入理解教材的内容。

(3)部分课程内容由原先的老师主讲、学生听讲转变为学生主讲、老师讲评的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部分课程由学生先自学后,然后到讲台上面向其他同学讲授本节课主要概念和内容的方式,抽讲的学生在讲课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可以提问,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对概念讲解的清晰和整个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并予以适当的补充和点评,老师鼓励学生上讲台讲课,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口头表扬和学习用品的奖励,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锻炼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逐步地提升学生的自学意识和能力,学生积极上讲台讲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4)改变作业方式。教材课后的习题均为单一的问答题,在讲述完课程内容后,我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自己设计作业习题的方式,然后自己进行答案的填写,例如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习题的方式可以有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对错、简答等,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都不会完全一致,虽然老师批改作业工作量增大,但老师可以详细记录和分析学生作业情况,能够更好地评价每个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和水平,将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后,进行透彻的评讲,对作业好的学生予以点名表扬,并针对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达到学以致用。该书第四章建筑生产第二节建筑生产的主要要素中讲到对劳动力的管理,主要讲到了目前我国劳动合同法的部分内容,没有相应的案例该部分内容在学生走出校门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将有实际应用,因此在讲课中我重点详细地讲解了劳动合同法的全部条款,补充现实生活中有关劳动合同法争议与判决的案例,增强学生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理解和认识,并能对社会上各种有关劳动合同的纠纷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判断,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劳动权利在作业布置中要求学生自拟一份去某企业工作进行短期劳务工作而签订的劳动合同,以考察学生这部分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第9篇:劳动经济学培养方案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 高职教育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建设

一、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倒逼我国经济转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面临着欧洲国家严峻的债务危机、世界范围的金融震荡、经济增长大幅滑坡、滞涨严重、失业率高企等若干矛盾。“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突出,风险挑战增多”,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巨大的挑战,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对我国经济转型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推进经济转型和模式创新”。

(二)我国经济转型赋予高职教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指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在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方面以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办学质量和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根本保证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在制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建立董事会、理事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多种形式的议事制度,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建设、多元评价的运行机制 。

(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途径

必须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岗位调研,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探讨,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职业分析,通过剖析、解构职业任务,进行岗位分析,梳理归纳职业岗位、岗位能力要求,剖析、解构岗位能力要求,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倒推岗位能力培养所需要的课程体系,结合高职教育法规、政策要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形成人才培养方案,提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研究探讨、修改完善,由职业能力的培养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组织实施教学,落实人才培养方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基本保障。课程体系是根据岗位、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的需要组建的,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构建,最终决定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结果和高职育人效果。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下面以我院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为例,来思考和探讨课程体系建设。

1.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专家把脉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重构和完善本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召集专业建设委员会及校外实训基地的行业专家,进行专业建设建设专题会议,就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研讨;

2.岗位、岗位群为入手点,归纳描述典型工作任务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行业专业研讨的基础上,对行业企业、毕业三年以上的毕业生进行调研,明确岗位、岗位群分布,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描述;

3.分析、解构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的能力要求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剖析、解构的基础上,分析、分解各典型工作任务对从业者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即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

4.从业者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取舍课程教学内容;

5.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开发适宜的立体化教材等教学资源,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做中教,教中学,学中做;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和手段,以综合职业能力考核为目标

不夸张地说,考核方法和手段就是教、学活动的指挥棒,有什么样的考核方法,就会对应地有什么样的教法和学法。

以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为目标,会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始终围绕着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个指挥棒来展开,会让课程教学和课程体系始终围绕着基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展开,只有这样,高职教育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才能真正做到“以服务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才能担负起“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时代责任。

三、总结

总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核心保障,课程是落实和实现总体方案和蓝图的载体,课程教学是育人活动的直接手段和方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必须在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完善中,得到落实和实现,课程教学改革和完善是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保证高职人才培养的根本,高职教育的时代责任,最终取决于每一位高职教师的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完善,高职教育必须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来构建高职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把脉2012(1):2012年的世界及中国经济走势》,中小企业投融资杂志 作者:赵瑞强 邓丽敏 柴妍;2012年01月19;

[2] 《国际经济形势严峻 我国应推经济转型与模式创新》,经济日报,2012年03月16日;

[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 《国际货运课程体系改革及立体化教材建设》,《中国集体经济.培训教育》,2011年第四期,作者 王梦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