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范文

临床医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医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医学

第1篇:临床医学范文

1教学问题

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临床课程教材仍为本科教材的缩减版。而本科教材为适应现代中医院校教育需要而编写,分科、分系统、分病种、分证型论述,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但人体是复杂的、整体的,人不可能完全按照教材生病,医生也不能完全按照教材看病,那么教材疾病简化论述反而割裂了人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使得理论与实践脱节。专科教材为体现实用性、操作性,在本科教材基础上简化了理论论述,疾病证型和方药更简单,病种之间的联系和不同证型之间的联系均论述不足,导致学生疾病观和诊治思维缺乏。教师教学时照本宣科,不能培养学生面对临床复杂情况辨证论治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医生及医疗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2017年7月10日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召开,随后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指出“逐步实现本科临床医学类专业一本招生,提升医学生学历层次”。生源质量与医生培养质量确有较大关系。在我国农村及某些城市社区,医学本科生不能做到“下得去、留得住”,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更为稳定。但不可否认目前高职高专医学生生源质量较差。相比本科医学教育,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时间大大压缩,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学习难度和压力可想而知。在高强度的学习中,由于课程多、任务重,学生难以挤出时间进行课外和线上预习、复习。因此,学生难以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没有精力去拓展和探索。目前大部分高职高专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力并不强,临床教学条件不好、水平不高,难以做到真正的校院合一,故中医专业临床课程教师普遍不能教学、临床双肩挑。这就导致临床课程教师临床经验不足,难以理论联系实践。正因为目前存在的教材、学生、教师、教学医院诸多问题,学生难以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毕业后不能快速“上手”。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基础知识与中医临床思维缺乏,解决方案应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夯实基础,反复训练,树立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由于临床工作需要综合应用知识与能力,故在反复训练临床思维的过程中,促使学生复习基础知识。

2中医临床思维

王永炎[1]认为,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生在临床收集疾病信息、分析病因病机、判断疾病与证候、确立治则治法及处方用药过程中的思维活动。中医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体现了临床完整、复杂的思辨过程,这就是辨证论治或辨证施治。国医大师孙光荣[2]总结了“中医辨治六步程式”: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立法组方组方用药。中医专业学生初步接触中医临床思维,可以从中医诊断学课程所讲授的辨证方法入手来培养辨证论治思维,即八纲辨证思维(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病性辨证思维(六淫、气血、津液辨证)、病位辨证思维(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初学中医的学生还未经历临床磨炼,学完中医诊断学课程后,还要在临床课程学习中进一步训练中医临床思维。从教材编写、教学要求和目标来看,中医内、外、妇、儿科学等课程阐述最多的是脏腑证治思维,即要求学生辨出患者的病性、病位证素,分清主次,组织证型,然后处方用药和交代医嘱。这是学生相对容易理解并可能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的中医临床思维,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应该加强训练。在中医内、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整体安排学生进行脏腑证治思维训练,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实习前就“会看病”,有较强的脏腑证治能力。

3脏腑证治临床思维训练

3.1整体安排

三年制高职高专中医专业一般第一学年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学年安排临床课程,第三学年安排实习。对于中医临床课程,一般在第三学期安排中医内科学,第四学期安排中医外、妇、儿科学,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医内科学课程作为其他临床课程基础的重要性质,需先行开课学习。正由于中医内科学课程的专业核心地位,且在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中占比最高,一般医药院校设置课时较多,如我校中医专业中医内科学课程每周10学时,针灸推拿、中医骨伤专业每周6学时。教材内容中,内科诊治所用临床思维主要为脏腑证治思维,内科临床实践亦如此。因此,综合以上条件,在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反复训练学生脏腑证治思维,应把重点放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为在其他课程中进行临床思维训练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复习脏腑证治必需的中医基础知识,如藏象理论、病因病机学说、辨证能力、方药知识等,使学生强化记忆,尽量达到烂熟于心、随手拈来的程度。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训练以脏腑证治思维训练为主,以此为基础,促使学生掌握各课程均需的专业知识,具备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等。在中医外、妇、儿科学课程教学中,注重训练专科临床思维能力,层次递进,整体安排中医临床课程教学中的脏腑证治思维训练。

3.2脏腑证治思维的能力要素

其一,脏腑证治的前提是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中的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理论。掌握藏象学说,有助于快速、熟练辨别、归类各种病象,以内在联系形成证候,为脏腑证治的辨证关键。掌握病因病机学说,则能明确人体生理、病理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在学习中医内科学课程时,需要概述内科病证的共性常见病因病机及整体脏腑病证辨治概要,这一内容可以参考本科教材添加。其二,熟悉八纲、病性、六经、卫气营血等辨证方法与脏腑辨证的相互关系。各种辨证方法均有其实用价值,中医专业学生应全面掌握这些辨证方法的内容,尤其是各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做到重点掌握脏腑辨证而不偏废其他辨证,争取做到熟练判断选择。其三,培养从整体出发的临床决断能力。脏腑辨证的准确与否,与病位、病性的辨别准确与否有关,学生还需善于判断病位、病性的轻重或主次,明确主证与兼夹。辨证准确后,才能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分清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才能明确治疗的先后主次。临证决断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这是需要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作为铺垫的。其四,牢固掌握方药基础知识。掌握方药知识是临证处方的基本要求,而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往往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学生中药饮片辨识能力强,能为理解、记忆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打下基础。方剂的组成、配伍特点及主治均需牢固记忆,多背方,临证时才会有“站得高望得远”的感觉,随手拈来,更为对证,疗效也更好。其五,能随证加减变化组方。能熟练随证加减变化的前提是熟悉中药的性味功效、多背诵方剂和熟练掌握并应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方剂配伍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治则治法理论等,在理论指导下进行药物加减。加味的选药往往是从方中而来,方中有药,药中有方。其六,学会交代医嘱(含辨证调护)。医嘱内容包含中药的煎服法,尤其是特殊煎服法,以及配合药物治疗的饮食、运动、心理调整等养生保健措施。这就需要学生掌握中药煎服注意事项,熟悉中医药养生保健以及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调护措施。

3.3临床思维训练方法

采用情景教学法模拟演绎临床病例[3],尤其能锻炼学生脏腑证治思维,重在问诊,思考病性、病位等证素,分析证素主次得出证型,并据思路处方用药、交代医嘱。这种师生互动情景教学法能大大提高学生积极性,逐渐学会处理临床复杂问题。在教给学生临床问诊基本技巧之后,课前教师精心选择较复杂的临床病例,先给出患者基本信息及舌脉,然后师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按照问诊思路演绎病例,边应答问诊边在黑板上简单记录病历。情景教学结束后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诊断、证型、治则治法、处方和医嘱。下次课一开始教师抽查学生的处方用药,选取个别处方讲解分析。笔者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学生普遍反映操作性强,临证感觉与体会多,尤其是反复问诊思维训练和辨证论治实践使得脏腑证治思维深入人心[4]。情景教学法学生接受度高,得到的临床思维训练机会多,效果较好,但对教师临床能力要求较高,某些年轻教师及临床经验不足的教师感到压力较大。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翻转课堂、PBL、TBL、网络教学平台等,均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5]。这些教学法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网络教学平台的建立,精品在线课程不断涌现并得以共享,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学生线上预习、师生互动、集体讨论等,有助于中医临床病例的展示,有助于讨论、分析和考核。但在高职高专院校,部分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较低,加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信息设备落后,阻碍了混合式教学的开展,不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解某个小专题,如分析病例,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教学相长,促使教师不断加强自我学习[6-8]。但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人数多,课程任务重,这种教学法不可能全面实施,切实得到锻炼的学生不多。

第2篇:临床医学范文

英文名称:Chinese Journal of New Clinical Medicine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4-3806

国内刊号:45-1365/R

邮发代号:48-63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2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3篇:临床医学范文

临床医学论文4000字(一):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论文

[摘要]为进一步深化医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众多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了院校(医院与学校)合作机制建设。本文深入总结与分析了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在医教协同背景下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通过院校合作平台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了基础—临床、理论—实践、课堂—工作环境的一体化教学,探讨了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深度合作机制,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医教协同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院校合作改革

2014年,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应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构建标准化、规范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合作机制,使医学人才培养成为医教协同的系统工程[1]。医教协同作为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策略对高职院校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对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教协同,院校合作”背景下实行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总结与探索,以期为深化与完善临床医学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参考。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现阶段,我国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弊端

一方面,我国为满足城乡居民医疗保健需求正逐步完善初级卫生保健体系,鼓励农村基层订单式定向医学教育,这对高职医学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是极大的机遇[2];另一方面,如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基层医疗工作者,成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目前,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缺乏自身教育教学特点,类似压缩版的本科方案:教学设置上仅有课时与学制长短的区别;教学模式多沿用从基础到临床“2+1”的传统形式职业教育,即两年高职在校理论学习,一年临床实习;理论授课比例高,实践授课比例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不匹配。

2.“1.5+0.5+1”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改变上述问题,我们实行“1.5+0.5+1”人才培养模式,减少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学生仅需1.5年的校内公共基础课与医学基础课学习;后续1学期进入医院,进行临床专业课学习;随后再有1年临床实习。校内教学环境还开展了床旁教学、案例分析教学,以便于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能力、临床思维方法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3]。临床学习为学生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机会,使其更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能深入了解医院机构设置、运行方式,缩短了临床工作适应期,实习效果显著提高。

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医教协同背景下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在调研高职临床医学专业适应岗位核心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整合了医学教育资源与三甲医院进行合作,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开展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培养根本,以典型的临床工作任务为教学重点,以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内容为教学核心,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使其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职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致力于医疗服务行业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2.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与医院共建专业,共同开发课程,行业专家与专业教学骨干共同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规范的教学体系,实行临床专业课医院内授课与实践的模式;共同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构,规范师生管理;共同制定教学管理制度与教学督导制度,以规范教学,保障教学质量,提高了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见图1)。

3.构建适应岗位需求的课程体系

根据临床医学专业所涵盖的职业岗位群,对行业临床医学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素质要求进行调研,由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共同参与,研究临床医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按照工作任务中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设置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驱动[4],以三年制医学高职教育特点为准则,严格遵守基础理论必需(适度)、够用,坚持专业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原则,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任务驱动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临床医学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2)。

(1)理论课程教学。理论课程采用“前期校内,后期院内”的方式授课,学生前三个学期在校完成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四学期进入医院,由临床经验丰富、执教能力强的医师与教师共同授课,完成临床专业课学习。院内教学的安排为早上理论课、下午实践课,实现了理论、技能学习与岗位需求零距离。

(2)实践课程教学与临床实习。实践教学及临床实习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践教学由一线医师讲解,规范性、可操作性强,学生需掌握临床助理医师要求的常用技能操作,如心电图、胸腔穿刺、腹腔穿刺、腰椎穿刺、肝脾触诊等内容;典型病例分析、床旁教学为学生建立了立体化的临床思维,使其对疾病的认知更为全面。学生的临床实习不少于40周,包含内、外、妇、儿、急诊等科室,毕业时学生应具备开展融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服务为一体的医疗服务能力。

4.开展基于培养岗位职业能力的教学

学校以满足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目的,以院内授课为契机,将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向临床实践操作方面进行调整,开展了真实医疗案例结合PBL教学法的专业核心课教学。

5.培养“双师型”教学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是临床教学改革和推进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学校以专业教研室为核心,跨专业、跨院系、跨单位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基于医教协同,学校和医院共同实施教师成长计划。院内授课教师由三甲医院临床经验丰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医师可通过校内的示范课、公开课等活动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校内专职教师也要进入教学医院顶岗实习,以保障教学紧跟专业发展不脱节,进一步提升教师实践能力[5-7];学校与医院共同指导学生临床技能比赛,密切进行医教合作,规范专业教学与实践,为今后合作开发课程奠定基础。学校不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打造一支理念新、能力强,以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为引领,以教学骨干为主体,专兼结合、梯队合理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8]。

6.对教学过程实施全程质量监控

学校成立了以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为组长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项目的框架下,建立符合临床专业实际的教学质量监控办法,从制度入手,论证适用于临床专业建设的实施细则,严格把握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对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教务处质量科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和课程建设质量评估体系,行业专家与教学骨干组成教学督导评估小组会同教务处对专业建设和课程教学的质量进行评估,以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1.立足行业需求,构建“医教协同,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

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医教协同,医教一體化”的教学体系,实现了基础—临床整合、疾病—系统整合、案例—病历整合,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临床课教师将工作中用到的新方法、新药品、新技能渗透于教学过程;专职教师将医学的新发现、新理论、新机制融入临床实践中,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革新课程内容。

2.改革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发展内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医学“工学结合”的理念,即院校合作[9],利用医院和学校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10]。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基层医疗及社区保健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医教协同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工学结合、院校合作、顶岗实习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双元育人,过程共管”的院校合作机制

学校应依托院校合作平台,积极构建双元育人机制,创新医教协同合作方式,探索医教一体化教学体系,致力于培养有质量、有奉献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院校合作使专业建设和临床服务共生发展、螺旋提升;打造了双重身份的教学团队,将“双师”素质落到实处,形成了医教协同育人的核心竞争力[11]。在现有基础上,学校与教学医院共同探索“院中校”,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培养优秀医学人才。

结语

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久、复杂的工程,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安全,提升医学人才质量,使医学人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对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稳定可持续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12]。“医教协同,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对学校、医院两种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学生积累理论知识并兼顾职业能力培养,对学生建立完善的临床素养大有裨益,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院校合作仍需不断完善与深化。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形态学实验考核探讨论文

摘要:文章探讨了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形态学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

医学形态学实验包括解剖學、组胚学、病理学实验等,为医学生进一步学习疾病状态下人体组织器官功能代谢变化、临床表现打下坚实基础。对学生的识别能力、表述能力培养也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医学形态学实验考核多是简单的识别,不利于学生能力培养。本课题将原组胚学、病理学实验融合为一门课程-形态学实验,采用平时考核、期末考核等多种方式进行形态学实验考核,力图从多个角度提高学生基本能力。

一、考核方法

(一)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分为平时考勤、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平时考试成绩,分别占总成绩的5%、10%、20%左右。平时考试成绩主要为每单元或章节学习结束后,学生通过显微数码互动系统、虚拟切片系统对正常人体组织结构或病理变化进行识别,识别对象主要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图像或虚拟图像。

(二)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分为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占总成绩的65%,其中标本识别、标本特点描述为笔试,临床应用分析为笔试加面试。

参照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形态学实验期末考试分三站进行。

第一站,标本识别。识别对象为10个病理大体标本、5张组织学切片、5张病理学切片,标签全部覆盖或撕毁;病理标本为装入透明标本瓶的实物标本,切片放在显微镜下,教师调好观察视野,学生考试时可调粗细螺旋但不得调换视野。每组20名学生,考试开始前分别坐于20个考试标本前,考试开始后考生将标本名称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每个标本识别时间为1分钟,1分钟后由监考老师统一组织学生按一定方向轮转对下一个标本进行识别,每组考试时间为20分钟,考试结束后学生携带答题卡进入第二站。

第二站,标本描述。考生自行挑选在上一站识别的标本(答案考生已写在答题卡上)3~5个,对其组织或病变特点进行描述,考试时间限时10分钟,考生答毕上交答题卡后进入第三站。要求学生挑选描述对象时必须同时挑选大体标本及组织切片,且组织切片中须同时包含正常组织切片及病理切片。

第三站,临床应用分析。考生抽取试题,按要求面向3位监考老师口述答案,每位考生考试时间5分钟。试题主要为某一形态组织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如组织学结构在临床中的应用、病理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等。

考生进行第二站、第三站考试时,采用半开卷考试。考前1~2周时间,允许学生将其本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总结、抄写于一张A4纸上并带入考场,A4纸上明确标记班级、姓名与学号等考生信息。学生进入第二站时,学生可以参考且仅能参考自己总结抄写的A4纸内容。

二、讨论

本课题将原有组织学与胚胎学、病理学实验内容整合成形态学实验。学生学习时将正常组织结构与疾病时组织结构病理变化相结合,将大体病变现镜下改变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训练。课程考核时,考评对象要包括正常组织结构,还要包括病理变化,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提升学生临床系统思维训练效果。

考核形式多种多样,既要平时考勤、平时作业,还要进行期末考核,线上线下相结合,而且试题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这可以从多种方面提升学生培养水平。注重平时考勤与平时考核,也就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工作纪律的培养;线上与线下考核相结合,注重引导教师、学生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同时也不能摒弃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显微镜的使用,病理大体标本的观察等;考核过程中,试题库不断更新,考核内容需不停更换,甚至监考过程都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判断,与传统的单一标本识别相比,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教学相长。

形态学实验三站式考试,模拟执业助理实践技能考试模式,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从一年级就开始熟悉、适应资格考试;其次,三站式考试,既有笔试又有面试,既可锻炼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又能锻炼其口语表达能力,还能锻炼其临场应变能力;第三,既有基础性的标本识别,又有标本特点描述及临床应用分析,使学生尽早将基础与临床关联,提升其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

第4篇:临床医学范文

2.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治疗原发性自发性气胸28例马克峰,初向阳,张连斌,MAKe-feng,CHUXiang-yang,ZHANGLian-bin

3.原发性肺类癌47例临床治疗体会张竞,初向阳,王云喜,ZHANGJing,CHUXiang-yang,WANGYun-xi

4.分子靶向治疗与EGFR基因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方超,初向阳,FANGChao,CHUXiang-yang

5.电视胸腔镜诊治胸外伤的进展徐驰,初向阳,薛志强,张连斌,XUChi,CHUXiang-yang,XUZhi-qiang,ZHANGLian-bin

6.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颈静脉血糖和乳酸的影响田伟千,崔苏扬,姚凤珍,李宝贵,TIANWei-qian,CUISu-yang,YAOFeng-zhen,LIBao-gui

7.川芎嗪大鼠肝脏/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孙磊,朱永康,SUNLei,ZHUYong-kang

8.供者凋亡细胞静脉输注在异种肝移植中所产生体液免疫机理张业伟,孙磊,严栋梁,刘允怡,王太洪,ZHANGYe-wei,SUNLei,YANGDong-liang,LIUYun-yi,WANGTai-hong

9.99mTc-DTPA肾动态显像评估早期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小球功能赵成,华冰珠,刘布骏,孙凌云,ZHAOcheng,HUABin-zhu,LIUBu-jun,SUNling-yun

10.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孙昊,吴昊,栾春业,陆莹,王军,季晨博,陈彦,肖杭,张劲松,SUNHao,WUHao,LUANChun-ye,LUYing,WANGJun,JIChen-bo,CHENYan,XIAOHang,ZHANGJin-song

11.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联合G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观察魏启宏,丁惠珍,陶玉坚,吴峰,杨德春,童建东

12.海洛因依赖者的脑CT表现及不同戒毒治疗方法的疗效研究丁兆生,郁开朗,赵晨,邱阳婴,胡永,DINGZhao-sheng,YUKai-lang,ZHAOChen,QIUYang-ying,HUYong

13.江苏省常州地区自然人群人体测量指标与血压、血脂关系的研究叶新华,胡继红,成金罗,YEXin-hua,HUJi-hong,CHENGJin-luo

14.神经导航下显微切除脑深部胶质瘤冯鸣,周幽心,孙春明,张世明

15.钻单孔置管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脑膜下血肿56例付强,周宏

16.问答

17.上段食管癌不同放射治疗计划的剂量学研究孙长江,张西志,汪步海,李军,花威

18.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宫颈癌18例分析杨纪实,周留林

19.3种方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陈文云

20.LEEP术在治疗高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应用张家云

21.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影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卢志红,吴旭斌,刘伶,李旭平,邱小芩,林英忠,王风,郑萍,阳跃忠,何劲松,许春平,樊志勇,张伟,黄晓明

22.重视特殊情况下使用抗结核病药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李梅梅,孙培莉,黄茂

23.三代头孢菌素引起尿毒症患者药物性脑病15例张鹤

24.微生态制剂治疗肝硬化腹泻56例临床观察赵坚敏,胡荣昕,朱琦

25.参味合剂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的验证汤大妹,汪健,赵勤,邢卫

26.复合乳酸菌胶囊治疗小儿腹泻病的疗效观察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孙缨,童晓

27.急性脑梗死血清基质蛋白酶的表达与病情转归的相关性分析谭晶,臧志忠,欧阳和中

28.低分子肝素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患者D-二聚体水平的影响陈俊,邱玉英,张玉林

29.糖尿病与胰腺癌关系的临床分析陈玉芳,童建东

30.全身化疗联合局部热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彭顺有,刘亚军,何敬波,赵前锋,李清焕

31.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对肺周围型病变的临床价值周雪峰,潘骥群,陈进,王勇

32.成人麻疹并发肝功能损害86例临床分析顾明华

33.20例先天性右室双出口畸形的外科治疗黄陈军,邵永丰

34.本刊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35.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临床分析(附52例报告)姚永忠,桑剑锋,王雪晨

36.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式选择曹乐平,张京平

37.术后早期肠梗阻再手术17例分析陈鹏,楚心策,唐敏

38.股骨粗隆下骨折内固定选择比较的临床研究汤伯仁

39.运用双钢板加植骨治疗陈旧性胫腓骨下段骨折胡智勇,徐南伟,黄建峰

40.后腹腔镜手术合理通气方法的探讨花晓红,谢红,费杭模

41.布托啡诺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的观察戴阳,左美娟

42.16例男性乳腺发育症的诊断与治疗分析查国权

43.子宫内膜癌术前漏诊临床病理分析顾扬

44.BRCA1基因变异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赵善鹏,于泽平,顾军

45.三阴性乳腺癌的内科治疗秦文星,王雅杰,王宁

46.《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年临床综合继续医学教育试题(1)

1.药物延迟预处理减少在体幼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心肌细胞凋亡王欣,张翔,王立清,张晓玲,李守军

2.乳化异氟醚强化停跳液对成年大鼠心肌作用的研究胡强,王娟,常昕,龙村,HUQiang,WANGJuan,CHANGXin,LONGCun

3.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对患者颅内血浆NSE水平影响因素分析金沐,李立环,JINMu,LILi-huan

4.陈旧性心肌梗死所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像学诊断研究刘盛,胡盛寿,陆敏杰,沈锐,赵世华,何祚祥,LIUSheng,HUSheng-shou,LUMin-jie,SHENRui,ZHAOShi-hua,HEZuo-xiang

5.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造影特点分析吴娜琼,王立清,陈旭华,杨跃进

6.mitoKATP和肌浆网钙ATP酶在预适应心肌保护中的相关性研究刘晨,祝宝华,奚群英,LIUChen,ZHUBao-hua,XIQun-ying

7.靶向wnt-1基因的RNA干涉质粒构建及抑制U251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武永康,段晓春,董伦,张恒柱,王晓东,李健,WUYong-kang,DUANXiao-chun,DONGlun,ZHANGheng-zhu,WANGxiao-dong,LIjian

8.乳腺癌中c-erbB-2与HIF-1基因表达相关性研究钱建军,史宏灿,仇丽红,陈建民,QIANJian-jun,SHIHong-can,QIULi-hong,CHENJian-minHttP://

9.利用周期性静水压在水力聚焦生物反应器中构建组织工程软骨刘瑞平,范卫民,高共鸣,张广成,岳海涛,马益民,LIURui-ping,FANWei-min,GAOGong-ming,ZHANGGuang-cheng,YUEHai-tao,MAYi-ming

10.逆转录病毒介导Fcy::Fur融合基因联合5-FC治疗胶质瘤的体内试验研究封林森,马建华,胡卫星,季海明,刘艺春,卢春,唐桂霞,FENGLin-sen,MaJian-hua,HuWei-xing,LiuYi-chun,JiHai-ming,LuChun,TangGui-xia

11.直肠癌远端肠壁浸润及survivin、VEGF表达意义的研究杨传光,梁庆模,YANGChuan-guang,LIANGQing-mo

12.女性腰椎侧位与后前位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郭郡浩,赵智明,姚茹冰,董晓蕾,金洁,蔡辉,GUOJun-hao,ZHAOZhi-ming,YAORu-bing,DONGXiao-lei,JINJie,CAIHui

13.经支气管镜介入带膜支架治疗食管气道瘘的临床应用殷小伟,韦国桢,宋湘云

14.肝脾联合切除治疗肝癌合并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梁重峰,丁海,端木浩,叶正青,易永祥

15.宫腔超声造影术对宫腔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刘九平,霍传玲

16.听骨链重建术治疗传导性耳聋55例陈小东,蒋晨霞

17.凯时治疗多发腔隙性脑梗塞伴颈部斑块的疗效观察李秀莉,王姝

18.艾司洛尔治疗快速室上性心律失常效果分析刘鹏,王仁阳

19.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杨科春,沈默宇,成金罗

20.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观察张航,钱科卿,姜藻

21.丙泊酚复合氟比洛芬酯在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的应用体会陈启国,何莹,赵燕,程珊珊,惠晨驰

22.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胰岛素抵抗、促酰化蛋白水平及意义李先任

23.MRP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孙征,瞿彩平

24.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房颤伴发脑梗死的预防朱玉芳,刘培晶

25.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郑永宏,王珏,阮生荣,狄留妹,潘荣华

26.骨间前神经卡压征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刘宏君,顾加祥,刘彬

27.带锁钉定位装置逆行交锁髓内钉结合髌下小切口在股骨远端骨折中的应用王义国,郑威伟

28.成人陈旧性Monteggia骨折21例疗效分析陆鸣

29.硬膜外腔预注少量肾上腺素防止剖宫产麻醉时导管误入血管的临床观察李向荣,徐万平,姚宏苏,钱夕华

30.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血清中sVCAM-1、IL-6及TNF-α的相关研究方彩云,王斌,梁江红

31.介入化疗前后宫颈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陆枰,孙丽君,施如霞,杨炳,李东林

32.乳腺癌耐药相关蛋白与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进展石晶,滕月娥,赵明芳,刘云鹏

33.细菌耐药与对策研究王彤,童明庆

34.《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9年继续医学教育试题(1)

1.肝素酶:中晚期肿瘤治疗的理想靶位杨仕明,房殿春

2.小鼠肝素酶H-2Kb限制性CTL表位的实验鉴定汤旭东,万瑛,房殿春,陈陵,熊震,余松涛,师红磊,郭军,杨仕明,TANGXu-dong,WANYin,FANGDian-chun,CHENLing,XIONGZhen,YUSong-tao,SHIHong-lei,GUOJun,YANGShi-ming

3.肝素酶RNAi对HepG2肝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熊震,汤旭东,房殿眷,余松涛,陈陵,师红磊,罗元辉,杨仕明,XIONGZhen,TANGXu-dong,FANGDian-chun,YUSong-tao,CHENLing,SHIHong-lei,LUOYuan-hui,YANGShi-ming

4.肝素酶CTL表位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陈婷,汤旭东,万瑛,房殿春,梁光萍,陈陵,余松涛,熊震,师红雷,罗元辉,杨仕明,CHENTing,TANGXu-dong,WANYin,FANGDian-chun,LIANGGuang-ping,CHENLing,YUSong-tao,XIONGZhen,SHIHong-lei,LUOYuan-hui,YANGShi-ming

5.HCCR-2干扰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稳定转染细胞系的建立郭军,房殿春,杨仕明,熊震,汤旭东,罗元辉,GUOJun,FANGDian-chun,YANGShi-ming,XIONGZhen,TANGXu-dong,LUOYuan-hui

6.CTL表位预测的研究进展汤旭东,房殿春,万瑛,杨仕明

7.CTL表位多肽疫苗抗肿瘤研究进展陈婷,汤旭东,万瑛,房殿春,杨仕明

8.不同淋巴细胞亚群NKg2D的表达与结肠癌发病关系的研究刘丹,贾筱琴,龚卫娟,田芳,季明春,LIUDan,JIAXiao-qing,GONGWei-juan,TIANFang,JIMing-chun

9.一氧化氮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白细胞介素-6、环氧合酶-2的影响张蕾,张建初,白明,吴妍雯,ZHANGLei,ZHANGJian-chu,BAIMing,WUYan-wen

10.草分枝杆菌调节SPCA/Ⅰ人肺腺癌细胞生长周期的研究朱慕云,姜正华,吴凤珍,吕元文,卞京文,刘向农,胡茂志,ZHUMu-yun,JIANGZheng-hua,WUFeng-zheg,LUYuan-wen,BIANJin-weng,NIUXiang-long,HUMao-zhi

11.直视微创手术技术在复杂肝外胆道手术中的应用张培建,刘新颜,田明祥,陶立德,冯敏,周斌,张淼,ZHANGPei-jian,LIUXin-yan,TianMing-xiang,TAOLi-de,FENGMin,ZHOUBin,ZHANGMiao

12.NRAMP1基因DNA多态性与海南黎族人结核病易感性的研究林容,薄建萍,蔡望伟,李羲,林峰,赵平锋,LINRong,BOJin-pin,CAIWang-wei,LIXi,LINFeng,ZHAOPing-feng

13.福辛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TGF-β1mRNA表达的影响及意义于春秋,YUChun-qiu

14.癌症疼痛治疗经验"十谈"刘端祺,李慧莉

15.细胞裂解法提取全血基因组DNA及两种抗凝剂对其结果的影响朱玉蓉,李金田,张晓梅

16.胸腔内置入可冲洗胸腔引流管治疗气胸的临床研究金普乐,金风,胡文霞,曹磊

17.射频消融联合紫杉醇顺铂方案治疗晚期肺癌疗效观察游庆军,常建华,蒋锡初

18.应用电视胸腔镜治疗结核性胸腔积液探讨陈仕林,朱成楚,叶中瑞,叶敏华,马德华

19.温热银质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临床观察张飞雄

20.美洛昔康胶囊在人体内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试验李蓉,朱华,贾玲昌,谈恒山,蔡明虹

21.葛根素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李康,秦晓华

22.天晴甘美治疗甘利欣、强力宁无效的慢性乙型肝炎60例观察郑中伟

23.醋氨己酸锌治疗消化性溃疡(PU)临床观察江苏临床医学杂志 李善华

24.早发冠心病患者血浆补体因子H浓度检测及其临床意义孙彩琴,,马根山,陈叶芳,张铸

25.国产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心病的早期疗效高阳,陈开祥,龚开政,李爱华,孙晓宁,张振刚

26.保留贲门胸内器械吻合治疗Ⅰ、Ⅱ期食管中段癌12例分析何光明,王启斌,吕必宏,朱卫东,陈建忠,杨军,何建明

27.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168例临床分析陆鸣,刘山虎,沈书明,刘杰,朱杉,马明

28.Anderson-Hynes肾盂离断成形术24例治疗体会柏林宏,李久平,葛晓伟

29.早期使用小剂量多巴胺治疗新生儿重度窒息50例疗效观察章丽星

30.放疗联合化疗与单纯放疗对Ⅰb~Ⅱa期宫颈癌疗效的对比观察常桂霞,崔建男,吴才凤,杭国红

31.ROC分析CR钼铑双靶摄影与超声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张靖博,陈宝文,王小丽,孙燕,孙红光,李澄

32.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吴春,杨勇,李华,杨邦杰

第5篇:临床医学范文

人类疾病的三级预防概念已提出多年,但目前仍有一些人认为临床医学优于预防医学,不论是在卫生工作实践或是在医学教育中,预防医学仍未得到足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预防医学教学安排的学时少,而内容多,涉及面广,难于突出重点,因而使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学习目的不够明确,预防观点淡漠,觉得与今后从事临床工作关系不大,没有多大用途,因而不重视,不感兴趣,听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不来听课,考试则应付及格。一些临床专业学生并不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存在“重治轻防”的思想,只注重医学基础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对预防医学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预防工作就应该由预防专业的人去做,临床医生专业学好临床知识,为患者解决病痛才是根本。结果,某些学生到毕业时仍不知如何开展健康教育,不具备家庭、社区卫生保健等基本的服务意识。

2教学队伍的教学思维转变不足

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疾病发生、发展与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制定相应预防措施的科学,但目前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侧重以个体和疾病为中心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预防医学教育的意义得不到充分体现。多数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中,对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没有详细或明确地阐述,对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没有明确要求,内涵模糊,缺乏特色。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例偏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课程之间缺乏相互联系,不利于培养临床医学生以医院为中心开展预防保健工作。同时,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对医学全科知识掌握不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也偏离临床及实际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无法在思想上强化“大卫生观”。

3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转变有偏差

虽然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但这种转变在医学教学实践中的进展缓慢,相对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在学校本身教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预防医学教学投入明显不足。重临床,轻预防,重专业技能培养,轻预防医学实践的思想仍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阻碍,特别是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预防战略意识仍然比较薄弱,预防医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之间的学科交叉与融合不够,改革预防医学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和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展缓慢,尤其是预防医学实践与教学环节受到影响较大。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局限于生物医学范畴,忽视了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忽视了人群预防保健和健康促进等知识和能力的培养[2]。

4预防医学教学对策

4.1提高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如何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重视程度,是临床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的关键。目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增加,传染病的危害仍然存在,这些疾病单靠临床医学很难达到最佳效果,这就要求临床医学生看清形势,在学好基础、临床的同时,重视预防为主的大卫生观念,学会在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加强二、三级预防,对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和控制,对人群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提供健康素质服务。另外,国家在努力推广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今后,很多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会成为一名全科医生,而全科医生必须是防治合一的。作为未来卫生队伍的中坚力量,“三级预防”观念的强弱以及预防技能的高低会直接影响我国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医生,对所接触的人群进行预防医学知识教育,其结果都会事半功倍,在某些方面会比预防专业人员的影响更加深远。所以,必须引导他们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培养他们在未来社区医疗中,能从预防观点、群体观点出发,加强健康教育能力、调查能力、分析和处理卫生问题的能力,以提高他们自身实力,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健康。通过在课堂上逐步地、不断地向临床专业学生传输以上信息,把学习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临床医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联系起来,让学生从未来角度、从自身角度、从实用角度高度重视预防医学的学习。

4.2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我国政府对预防医学事业高度重视,中央财政对预防医学专项投资也有了大幅度提高。我国已将公共卫生列入建设公正社会的重要议程。为此必须转变观念,特别是管理层、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近年来,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上都进行了改革,在加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拓宽学生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但因受到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育观念、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等方面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如对培养目标的定位、标准、课程设置与培养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不足;目前,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学队伍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以学生毕业为主要目的,对目前快速发展的生物医学知识掌握不足,同时,对相应的社会学科知识了解也较少,提高一线预防医学教学队伍的专业素质是当务之急。

4.3加强基础、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联系,转变教学模式

第6篇:临床医学范文

1.1培养目标不明确,发展方向难以把握八年制医学教育致力于培养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但是对于一个医生所应该具备的能力,如专业知识、临床能力以及科研水平等,一名八年制医学毕业生具体应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目前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应该偏向临床、科研还是二者兼顾,仍处于探索阶段,难以把握平衡。

1.2传统教学模式不适合八年制医学教育八年制医学教育通常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通识教育、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学习、临床见习与实习以及科研能力训练,如果以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进行,极易出现大量课程集中、压缩式地“填鸭”教学,使学生疲于应付,难以真正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还有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知识重复教授而有些内容浅尝辄止等问题。

1.3实践机会匮乏,综合素质难以提高掌握专业知识是医学生的第一要务,但是,人们习惯将专业知识等同为书本知识,再加上学校资源与医院条件有限,往往无法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模拟和实践机会,使得学生愈加陷入“学习就是背书”的循环中。然而,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远不止书本知识这么简单,诸如职业认同、临床技能、人文关怀、沟通与安慰等等都是通过临床实践中与病人的接触中逐渐培养和完善的。缺乏实践机会,医学生永远走不出校园。

2八年制临床医学生眼科教学经验与体会

眼科学作为医学院开设的临床必修课程,是临床医学中一门重要学科,但与其他主干课程相比,具有课时少,内容多的特点,又由于学生们认为没有内科、外科、妇科和儿科重要,加之临床见实习时间较短,普遍对眼科学不够重视。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医学博士学位的高层次、高素质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因此掌握一定的眼科学知识是是十分必要的。近年来,本科开始承担八年制临床医学的眼科学课程,鉴于目前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只有对传统的眼科学教学做出相应的改变、制定更高的要求,才能进一步提高眼科学的教学质量,以适应培养八年制“精英”人才的需求,现对我科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眼科学的教学工作做以总结。

2.1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应严格把握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和强化诊疗思路等原则。根据军医大学人才培养方案和八年制临床医学课程标准要求,设置理论课20学时,选派副教授以上的教员进行大班教学,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2.2突出眼科学专科的特点眼科学专科性较强,操作多,对于“形象”识别要求极高,一个眼科医生必须首先能看见眼部的各种表现,然后从所见的形态特征中分析疾病的特点并做出正确诊断,对初学者来说难以用文字描述,直观式教学在眼科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用图文并茂、临床典型病例照片和适量的动画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对相关内容进行讲授,对于阐明难点、突出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但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更多的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更容易领会和掌握,提高了学习效率。

2.3采用多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掌握专业英语是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一环。针对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较好,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总体较强的特点,应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采取英文授课,以鼓励和训练学生听英文、看英文。但是学生的英语水平毕竟存在差异,大多数专业词汇对学生而言又比较陌生,因此理解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全部采用英文授课,对授课教员口语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综上所述,英文授课虽然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但以现阶段客观条件而言,效果不一定很好。于是,决定采用中英文对照的双语课件教学。学生普遍反应这种教学方式既掌握了知识点,又学到了很多专业英语,而且不会因为突然面对铺天盖地的英文而产生抵触,比单纯英语教学效果好。

3增加床旁教学

第7篇:临床医学范文

网织红细胞及其荧光强度的测定在临床诊疗中的作用

瞬时高浓度蛋白尿的实验验证及原因分析

蛋白C和蛋白S活性、活化蛋白C抵抗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不同血细胞分析仪血小板测定结果的可比性研究

系统性红斑狼疮抗活化的蛋白C研究

流式细胞技术用于脑脊液细胞分析方法学研究

PC-1基因K121Q变异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与肺功能相互关系的临床研究

细胞外基质蛋白1对乳腺癌MCF-7细胞和HUVEC生物学功能影响的研究

MMP-2,9及TIMP-1与心力衰竭关系的实验研究

肝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表面Fas配体表达及意义

玻璃棒促凝作用在临床实验室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481株分枝杆菌的分离培养及耐药性分析

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在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中的价值

肾病及尿崩症患者尿渗透压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浆AT-Ⅲ、PC、TAT变化与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关系

HBV-DNA定量检测的意义及与HBV-M的相关性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血清胱抑素C在诊断糖尿病肾病中的相关性研究

解析血细胞分析仪直方图

血细胞分析仪的溯源及国际参考方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h1、Th2细胞因子表达异常与T细胞亚群功能失调相关性研究

血清中HBsAg浓度差异在乙型肝炎标志物模式分析中价值

肺癌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糖尿病患者血小板聚集、释放试验及血小板活化分子标志物测定的临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分析

慢性前列腺炎相关病原体的临床研究

血袋保养液在抗-HCV酶免试剂应用中的影响

Twist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

应用抗生素继发真菌感染的临床调查及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机制分类检测的研究

两种检测系统测定胆固醇的比对和偏差研究

联合用药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体外抗菌活性分析

高压氧综合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四种抗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方法应用比较

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管性病变的关系

网织红细胞在肿瘤病人化疗过程中的动态变化

弓形虫感染与孕妇免疫水平检测

应用NCCLSEP9-A文件评价两种磷试剂

关注病原检测技术提高实验诊断水平

尿液分析中几个问题的商榷

妊娠糖尿病孕妇部分凝血指标的检测及其意义

抗结核抗体检测在结核病的诊断和疗效观察的应用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血TNF-α水平监测的意义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分子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监测

溢液中CEA、Fer、β_2-MG和细胞学检查的临床研究

CYFRA21-1、NSE、CEA和CA125检测在肺癌诊断中应用探讨

肇庆市中技学生HBsAg携带状况分析

血糖、糖化血清蛋白、D-3羟丁酸联合检测在糠尿病中的应用价值

300例脓性分泌物细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9638例已婚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检测结果调查分析

母亲HBsAg阳性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研究

血液在不同保存期有形成份及理化指标变化的研究

新疆哈萨克族牧民血脂与相关因素比较

邹平县医院在职职工乙肝五项结果分析

胸腹水生化检查的临床意义分析

125例原发性肺癌胸腔积液涂片分析

贫血的正确分类和诊断

济南市无偿献血者肝炎血清学检测分析

SYSMEXSF-3000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应用评价

第8篇:临床医学范文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791-01

1 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1.2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 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2.1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2.2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3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2.5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 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3.1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3.2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 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3.3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3.4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第9篇:临床医学范文

[关键词]早临床;临床本科生;教育改革

我国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为五年制,第一至三年级在校学习理论知识,四、五年级学习临床专业课,只有三年级见习和四、五年级实习才有机会接触病人,接触临床时间少,对临床病种、多发病和典型病例接触少,导致学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掌握不扎实,这是基础知识与临床教学内容严重脱节的表现。针对目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存在专业理论与临床实践相分隔的的弊端,2012年5月7日,教育部、卫生部以教高〔2012〕6号印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改革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基层见习,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现全国多数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均已开展临床学生的“早临床”实践活动。“早临床”即早期接触临床。临床医学生“早临床”是一种区别于高年级医学生毕业前期在医院进行的实习或见习活动,它主要对象是中低年级医学生,是一种具有医学生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针对西南医科大学临床专业学生、教师、川渝地区多家三级医院临床执业医师进行的分类调查问卷及问卷结果统计分析,以研究西南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展“早临床”活动的情况。

一、西南医科大学“早临床”的实施现状

西南医科大学自2012年起在四川较早实施针对临床医学生的“早临床”活动,其临床专业活动覆盖率达100%。活动要求临床专业学生暑期到相关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两周的临床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大一能够基本了解卫生机构运行框架;大二能够深入科室学习观摩并进行简单地医疗服务;大三能够独立从事如问诊、查体等常规的医疗活动。通过对各年级临床学生的调查,有超过90%的学生认可“早临床”活动的必要性,这也体现了该活动在学生中的响应程度较高。但是由于“早临床”活动在全国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开展的时间均较短,缺少实施经验,西南医科大学在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早临床”活动推广力度不够。通过对还未参与“早临床”活动的大一临床学生的问卷显示,有79%的学生表示不了解该活动的具体形式及目的。而针对另一部分对“早临床”活动有所了解的大一学生的问卷显示,其中64%的学生是通过已经有过“早临床”实践经验的高年级学生了解“早临床”活动。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针对学生“早临床”活动的安排时,学校没有举办过专门的讲座或发放过专门的学习手册告知学生“早临床”活动的形式及其目的。许多辅导员对于“早临床”活动重视程度也不够。同时,通过对西南医科大学教师的调查显示,仅有30%的教师能够经常在教学工作中提及“早临床”活动。

(二)“早临床”活动开展时间过早。西南医科大学针对临床学生大一学年的课程设置是以与临床联系较少的基础课程为主。通过对学校教师的问卷显示,62%的老师认为,临床大一学年学习的主要是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实际联系较小,到临床见习意义不大,且可能妨碍临床工作。同时通过对已参加过“早临床”活动的大二、大三学生的问卷显示,67.8%的学生认为大一学年暑期进行的“早临床”实践对自身帮助不大,主要是由于医学理论知识薄弱,对很多疾病认识不到位。

(三)对学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意义理解不充分。通过对已有“早临床”实践经历的学生的问卷显示,有50%的学生所到的医院并没有系统的安排“早临床”活动的流程,存在随意安排科室,随意指派带教老师的现象。甚至有10%的学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医院出现了针对见习学生收费的情况。平均有48%的学生在“早临床”活动期间,其带教老师很少讲解临床知识,多是安排跑腿送文件的工作,这种情况在大一学年暑期参加“早临床”实践活动的学生中比例达67%。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临床工作的忙碌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另一方面是由于“早临床”活动近年才开展,其活动的安排显得尤为不完善。

二、提升“早临床”实施效果的建议

(一)应加强关于“早临床”的宣传和部署。学校应定期举办关于“早临床”活动的专题讲座,尤其是针对大一临床学生,要系统全面的讲解,同时应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早临床”活动的学习指导手册以及实践医院“早临床”活动实施细则。号召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有意识的补充与“早临床”活动相关的内容。从大一开始就让学生树立起积极到临床多看、多动手的观念,而并不是仅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明确实践医院及带习医生的职责,使“早临床”活动真正达到实施目的而不是流于形式。

(二)可将“早临床”活动推后到大二学年暑期开展。学校可以通过提前临床相关课程的学习帮助低年级学生尽早尽多地掌握相关知识,但始终大一学生所能接纳的东西不多,自身理论知识有限。同时学校针对大一学年临床学生“早临床”实践活动的要求主要是了解医疗卫生机构的运行框架,而当今医疗资源不足、医患关系紧张,安排过多的大一临床学生到医疗机构进行“早临床”活动,有可能妨碍临床工作。了解医疗机构运行框架的要求完全可以与大二学年的“早临床”活动的要求相合并。

(三)应加强与医院的沟通。学校在针对学生暑期进行“早临床”活动的问题上,应该多与医院沟通,提高医院合作的积极性。而且有效的信息沟通能够及时反馈学生在医院“早临床”活动中的表现情况,学校还可以采取多到医院检查,制定学生“早临床”考核标准等措施督促“早临床”活动的顺利实施。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生教育是“回顾性”学习,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单纯地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的转移,而“早临床”教育是“前瞻性”学习,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基础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相比于学校开设的一些理论课程,“早临床”活动这种实际的进入临床工作环境的方式更加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对临床学生将来适应复杂的临床环境也更加有益处,更能体现教育“知,情,意,行”的理念,对于临床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动手能力的培养都具有促进作用。同时,在我们针对临床一线执业医师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超过60%的临床执业医师认为自己带教的临床学生在结束“早临床”实践活动时在其责任感、学习兴趣、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都有提高。“教学相长”的意义也在“早临床”活动中得到充分体现,一些非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真正带教学生的机会并不多,这种“早临床”活动使得一部分基层医院的医生有机会带教学生,这使得他们在给学生讲解临床知识、演示临床操作的同时,既提升自己的临床理论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其严谨的医疗作风。

总之,“早临床”活动这一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举措是我国现行体制下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必经之路。此次问卷调查中超过70%的临床学生表示“早临床”实践活动提高了他们对医学的兴趣,提升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对于增强其人际沟通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帮助。“早临床”活动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其临床思维能力,逐步提高其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实习或独立承担医疗工作储备必要的临床知识和经验。同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地对医生这个职业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早临床”的教学模式明显优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职业能力强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在今后,也必将逐渐成为主流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翠兰,汤曦,邓依凡,等.在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教育中实行“早期接触临床”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6):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