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教育观范文

劳动教育观全文(5篇)

劳动教育观

第1篇:劳动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学生社区;寝室

1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意义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同年9月,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再次提及“广泛开展劳动教育”,肯定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单独的智育,也没有单独的德育,也没有单独的劳动教育。”“五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辩证统一体,而劳动教育是其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开展劳动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存在“躺平”“佛系”心态,面对劳动,学生“不想干”“不愿干”“不会干”,出现了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的现象。学生社区是当代“宅”文化下高校学生活动时间最长的场所,可弥补理论教学场所的实践功能,能促进教师、学生、社区员工教育力量的联动[2]。在学生社区内大力弘扬“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观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2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2.1劳动教育不系统

目前,学生社区管理主要由学工、后勤、学生多方参与,而社区劳动通常以“任务型”“通知型”的体力劳动为主,完整的劳动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各学校专职社区辅导员配比不足,社区辅导员一般由学院辅导员兼任,而学院辅导员平时忙于学校、学院的事务性工作,仅凭每月几次的查寝、值班,很难深入宿舍开展细致的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工作。另一方面,学工与后勤之间存在“责任划分不明”的情况,学生仅由学工考核管理,而卫生保洁是外包给第三方物业公司的,受学历、学识、年龄、工资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保洁人员仅仅停留在打扫卫生等基本服务,难以向学生普及劳动知识和开展劳动教育。

2.2劳动认知不完善

当前,高校社区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走形式”“走过场”“重拍照”“重宣传”等现象。很多学生将劳动和体力劳动画等号,将劳动教育简单理解为打扫卫生、做好清洁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缺乏基本的劳动认知,没有接受过专门系统的劳动课程培训,无法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学校缺乏专业任课教师,部分劳动课程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脱节,没有真正引导学生将劳动知识落实到具体实践中。此外,社会上存在极个别人“重智轻劳”“不劳而获”“好逸恶劳”的现象,给学生未成熟的劳动价值观带来了消极影响,导致一些学生劳动观念淡化、劳动习惯弱化、劳动能力退化,学生中超前消费、过度消费、网络贷款等现象也因此而屡见不鲜。

2.3劳动方式不多样

劳动不仅仅是简单的生产性劳动,也可以是学习性劳动。学习性劳动不是指智力活动的劳动化,而是强调现实的劳动操作,它可以培养理性思维、培育美感、塑造心智。发明一种器具,绘制一幅作品,制作一段视频等,都是通过劳动去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学生社区目前主要通过开展宿舍卫生检查、宿舍美化评比等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劳动教育活动缺乏创新,很难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这种重视“劳动”、忽视“教育”的做法,无法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3“三个下功夫”实践路径

3.1整合教育资源,在构建体系、全员劳动教育上下功夫

3.1.1构建全员网格化体系,提升劳动教育渗透力。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第三方外包人员的培训,提升其服务意识,教师要强化劳动素质,用自身实际行动和踏实肯干的品质,为学生做好示范。另一方面,高校要在传统由楼栋长、层长、宿舍长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服务队伍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构建学生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共同劳动的新格局[3],实施“纵横交错、权责明确、层层履职、责任到人”的网格化劳动机制,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此外,高校要引导学生做好日常生活劳动,在学生社区内划分劳动卫生包干区,设立劳动督导员、卫生检查员、垃圾分类指导员等劳动教育实践岗位。同时,高校还要强化学生劳动管理与反馈机制,以少数带动多数,让劳动教育有抓手、有监督、有反馈,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社区劳动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3.1.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劳动教育传播力。每个学院、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高校要鼓励各学院、各专业在学生社区内营造特色鲜明的劳动宣传氛围。学生可结合自身专业,自主设计劳动文化墙,举办劳动作品展。各学院、各专业可利用社区橱窗、楼宇走廊、文化广场、宣传栏、大屏幕等渠道,对先进劳动典型、文明宿舍、劳动标兵进行广泛宣传,以学生身边的榜样引领其加强劳动。3.1.3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劳动教育影响力。一方面,高校要利用好社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社区劳动基地、社区电子浏览室等单位的线下资源,定期开展理论教育和研讨。另一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手段,主动占据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比如建立“网上劳动学习社”,让学生能够不受时间、空间和个体素质差异的限制,自由学习劳动知识、锻炼劳动技能。

3.2坚持以生为本,在增强劳动意识、完善劳动制度上下功夫

3.2.1发挥学生自主性,让劳动意识有实效。劳动教育应该是走心、走实的。高校可结合勤工俭学、校园环境建设、学生管理、社会实践,依托社区学生自治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伍,开设相关劳动教育体验营、训练营,建立节粮教育试验田、节约型校园示范体验中心、垃圾分类示范体验教育区、公寓楼协同党建服务区等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开展校园志愿服务,在美化校园环境的同时,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3.2.2完善课程设置,让课程育人有实效高校应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同等对待,为学生社区劳动教育设置必修学分,并将其与第二课堂、思政课综合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相衔接。高校可在学生社区举办“劳动教育大讲坛”,邀请专业技能教师向学生传授有实践意义的劳动技能,从而将劳动教育嵌入学生社区,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够感受到劳动之美。在学生的实际劳动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与热情,同时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让学生在劳动中认识自我,增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面对各种挑战的勇气和克服困难的决心,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的目的。3.2.3健全规章制度,让劳动成果有实效。一方面,高校要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在网格化的基础上,将学生社团、志愿服务队伍、勤工俭学专项队伍、特色班团队伍、党团学生队伍等纳入劳动教育队伍,扩大劳动教育覆盖面。另一方面,高校要完善劳动教育规章制度,如编制“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手册”,建立社区劳动行为规范、社区劳动监督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生劳动的范围、效果进行规范指导;可通过指纹打卡、劳动签到的方式约束学生行为,使学生认识并重视劳动;可采用教师、同伴、服务对象、第三方等多方参与的多元评价模式,同时对先进劳动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号召更多学生参与劳动。

3.3创新劳动方式,在激发活力、劳动体验上下功夫

3.3.1因事而化,感知劳动艰辛。高校可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邀请大国工匠、省市劳模等进校宣讲,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寻找身边的非遗手艺人、传承人,走近身边的劳动者与家乡的劳动模范。此外,高校还要创新活动形式,可在学生社区开展“社区微视频”“劳动短视频”比赛,引导学生细致观察他人的劳动过程,用镜头记录和感知劳动的不易与艰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还可举办“劳动体验周”活动,邀请学生代表深入学校基层工作岗位,如草坪维护与植物修剪师、食堂清洁员、宿舍管理员等,让学生实地体验劳动者的光荣和奉献,真实感受劳动的魅力。同时,高校还要充分挖掘劳动元素,将专业教育、国家大势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在社区开展“社区环境调研”“身边食品调研”等调研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在劳动中收获。3.3.2因时而进,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劳力劳心,知行合一。一方面,高校要重视实践课堂,将劳动教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相结合,在学生社区组建“红色文化实践队”,讲述红色故事,开展红色调研,演绎红色经典,还要鼓励学生用劳动的双手为公寓党员活动室营造红色文化氛围、拓展党史学习教育空间。另一方面,高校要将劳动教育和技能提升相结合,在学生社区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如插花、雕塑等,以实实在在的劳动技能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的内生动力,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劳动、热爱劳动。此外,高校还可将劳动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相结合,将劳模事迹与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学习生涯教育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劳动创造中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发展能力。高校要将树德、增智、强技、育美贯穿劳动教育始终,唱响劳动教育主旋律,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3.3.3因势而新,劳动教育“云”开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探索劳动教育的新形式,比如可通过设计开发“劳动技能大课堂”线上微课程,调动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劳动和劳动评价也可以在线上进行,高校要引导学生开展“云”劳动,通过“云”记录、“云”交流、“云”展示等途径,让学生在宿舍也能体验劳动之苦,感悟劳动之美。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学生社区劳动教育不系统和学生劳动认知不完善与劳动方式不多样等问题,高校可通过“三个下功夫”的实施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植入学生心中。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邓慧君.“三全育人”视角下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劳动教育的困境及实践路径探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21(5):124-125.

第2篇:劳动教育观范文

1从根本上有效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热情

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其劳动的热情和兴趣,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对藏区家长来说,可以在实际的家庭活动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幼儿更有效地参与其中。例如,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可以创设出农家生活世界,选择相对应的农家教育素材,可以创设劳动生活坊或者农家小餐馆,通过富有藏式特色的农家小餐馆的创建,让孩子们收集相对应的具有藏式特征的食物,然后在准备的过程中把各式食物汇集起来,然后在家长的指导之下进行亲手劳动,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得感的满足,让孩子们在家长的指引之下,可以做中学,在情境性方面进行创设,体现出劳动的丰富性,时效性和可行性。在更大程度上提升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在无形之中使其热爱劳动,更充分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进而切实培养其劳动的兴趣和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对于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

2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进行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培养

对于幼儿来说,热爱游戏是其天性,游戏具有着十分显著的丰富性、趣味性和强吸引力特质,对于幼儿来说,能够带来十分愉快的实践和情绪体验,同时通过游戏活动的有序进行,也可以使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激发和调动,让幼儿更加自觉自愿地融入到相关的劳动教育和劳动活动的推进过程中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针对涉藏地区家庭教育工作而言,可以在幼儿的劳动习惯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的通过游戏活动推进的方法,让幼儿全身心的融入其中,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兴趣。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劳动,掌握相对应的劳动方法和劳动技能,同时感受到劳动的收获和快乐,从而潜移默化的增强企业劳动习惯,养成更加良好的劳动意愿和认知。例如,在实际的家庭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帮玩具宝宝们找家”这样的收拾玩具的游戏活动,与幼儿一起融入到游戏环节中来,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可以使幼儿的积极性得到激发和调动,更加自觉自愿的完成相关任务内容。在以往的收拾玩具的过程中,孩子们通常情况下比较我行我素,游戏玩完了随处乱丢乱放,并没有及时有效的收好,这对于家长来说是比较头疼的事情。针对此类情况而言,在创设相对应的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帮玩具宝贝们找家这样的形式可以使孩子们更有效的融入其中,同时家长也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并且跟幼儿说:现在玩具宝宝们要回家了,他们的妈妈在等他们回家,所以我们要快点把他送回去哦。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促进孩子把小熊玩具,小兔玩具等等都一一的找回来,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说:小猫小狗们迷路了,我们怎么找不到他们呀,他们的妈妈一定很着急,我们一起来找把他送回家吧。通过这样的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体验,让孩子们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其中,纷纷从各个角落来寻找相对应的玩具,一边找还会一边的自言自语说着:宝宝们回家喽,宝宝们回家喽。通过这样的游戏的形式,家长和幼儿一起分享快乐,一起身体力行的劳动,通过这样的生活经验和游戏活动的体验,使得整体的游戏活动更富有趣味性和针对性,让孩子在这样的游戏活动中更加积极主动自主探究,去寻找玩具们,然后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引导,看到玩具们都一一找回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给玩具们能够洗澡的洗一下澡,可以擦的擦拭一下身体,通过自身的劳动使他们焕然一新。家长引导幼儿们看到这样的劳动成果和这种游戏劳动之后的喜悦,使幼儿们可以充分的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收获,进而在内心层面生发出对于劳动的兴趣和认可,进而无形之中有效培养幼儿们的劳动热情和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对于其劳动习惯的培养也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在这种游戏的愉快情绪的激发和调动之下,使其劳动的欲望和劳动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这对其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也有着关键作用。

3通过示范方法使幼儿的劳动习惯得以养成

在藏区的家庭教育工作中,要想确保幼儿的劳动习惯得到有效培养,在家长方面要充分做到身体力行,可以有效通过示范的方法,让幼儿积极有效的模仿把握好幼儿的爱模仿的天性,在家长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之下体现出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传的效能。因为每一个幼儿都特别喜欢模仿,所以家长要创设出相对应的模仿的机会和示范的平台,在这样的示范的情境之下,使幼儿们融入其中,这样可以起到良好的示范效能。例如,家长可以通过打扫家务的形式,引导幼儿们观察打扫家务的具体步骤,流程和相对应的操作要点。在具体的引导过程中,可以事先讲解其中的注意事项和相关内容,让幼儿们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在家长无形之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实际行动中,让幼儿们掌握其中的内容。比如,擦茶几是比较典型的家务活动,可以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让幼儿们也融入其中,可以给幼儿拿一个小的抹布,在家长的引导之下一点一点的擦拭茶几。在擦拭的过程中要注意擦拭的全面性和细致性,同时也要关注动作的轻重迟缓,家长要进行精准有效的示范,在示范的过程中要不断的讲解和完善,让幼儿注意其中的注意事项和动作要点,幼儿们在家长的示范作用之下有模有样的模仿,同时也看到家长认真细致的样子,然后在内心层面也会生发出对劳动的认真态度,进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幼儿对于劳动有足够的热情和良好的态度。同时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因为掌握相关方法,也可以看到十分良好的劳动成果,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示范,幼儿们会有样学样的做起来,不断的强化和激发,在每一天的常规家务行动过程中都可以引导幼儿融入其中,同时有始有终的完成各项操作,这样可以在无形之中确保其具备良好的劳动习惯。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也可以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也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时候他会跟其他伙伴说:我妈妈就是这样做的。通过这种引导和良好的家庭劳动教育,可以使幼儿得到相对应的示范和引导,同时对于父母也有更深的感情和敬佩之情,对于某些比较复杂的劳动通过成人的示范可以更直观有效的学习和实践,领悟,由此示范方法在家庭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为其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4可以有效开展劳动竞赛,强化幼儿的劳动成就感

在家庭教育中要想使幼儿的劳动习惯得到更有效的培养,也可以通过劳动竞赛的形式,使幼儿更有效融入其中,在竞赛的过程中获得相对应的劳动成绩,进而在劳动的自信心和劳动成就感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对于幼儿的劳动意愿,劳动兴趣有着更大程度的激发和促进的作用。在劳动竞赛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出相对应的竞赛内容,满足幼儿争强好胜的心理,同时使整体的劳动竞赛更具有趣味性,竞争性和引导性,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强化幼儿的劳动兴趣,劳动习惯,使其劳动技能也可以得到更有效的掌握和增强。在针对劳动竞赛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出随机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例如,可以和孩子们比赛,在最短的时间内,看谁会把被子叠整齐,也可以创设持久性的比赛,例如,看谁种的花种子发芽更快,开花更美丽,通过这种小竞赛设计和打造,让幼儿更有效的融入其中,在短期竞赛和长期竞赛的推动过程中,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有更为显著的劳动兴趣和劳动热情。在叠被子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相关劳动技巧和相关要领,在家长的引导和调动之下,更加快速的叠好被子,体会到叠好被子之后的清爽感以及劳动的综合效果,这样可以使幼儿感受到劳动竞赛的乐趣。同时,由于自己叠的被子也更有信心,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有更加良好的劳动的意愿和兴趣,这对于幼儿本身的劳动习惯、兴趣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在长期的例如养花、种种子这样的竞赛活动中,保持一种长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的兴趣,希望看到自己劳动的成果,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作用之下,使其更加有效的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事物,对于自己的劳动有更明确的感知。同时也期待自身的劳动成果,在看到种子发芽或者开花的那一刹那,相信幼儿们的内心一定特别喜悦,同时也充分感受到自己劳动成果以及劳动成果所带来的兴奋感和成就感,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和促进,使幼儿们更充分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意义,进而自觉自愿地融入到整体的劳动过程中来,这对于幼儿劳动习惯的有效养成有基础动能作用。

5涉藏地区家长要进行正面的评价和激励表扬

在针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劳动习惯得到更有效的培养,对于幼儿的劳动活动和劳动成果要进行精准有效的评价,要充分体现出激励和表扬的效能,通过正能量的有效强化,这对于幼儿的劳动的积极性和劳动习惯的继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幼儿们对于自己的劳动都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和认可。因此,对于藏区家长来说,在劳动教育和劳动引导的过程中,要充分明确这样的心理特点和幼儿的内心需求,在针对幼儿进行劳动成果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有效的进行评价鼓励和表扬,对于幼儿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行更有效的保护和激发,以此体现出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效果。在激励方面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是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因此家长要明确自身的思想观念,要用科学可行的教育和激励方法,使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和主动探究精神得到激发和调动,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幼儿得到相对应的正确指引和激励,以此体现出更加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使幼儿的劳动习惯得到有效养成。例如,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引导幼儿把自己的书包或者文具整理完毕,对其整理之后的成果要及时效的进行鼓励,可以用一颗糖果或者一个大大的拥抱进行相对应的鼓励,使幼儿感觉到被认可、被尊重。同时通过这样的奖励和引导,使幼儿有更大的劳动和行动的兴趣,更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对应的实践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和被鼓励的快乐,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推动作用,使幼儿在这样的情境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体会到劳动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于幼儿后续的劳动兴趣的激发和劳动习惯的养成,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6强化训练,舍得放手

对于涉藏地区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天生都具有着奔放热烈的个性,同时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劳动能力等特征也十分明显,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要更有效的引导,幼儿们进行更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同时也收获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对此,涉藏地区家长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定位好自身的角色,家长要成为孩子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协助者,要认识到幼儿们当前正处在身体和心理的成长期,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不够平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孩子的特点,在他遇到困难或者劳动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进行相对应的鼓励支持,同时也要做好协助和引领,使孩子们可以解决问题,跨过难关。例如,在带领孩子们挖野菜的时候,孩子们往往对于野菜的特点不能有效明确,或者挖的时候掌握不好力度,这样的劳动对其有比较大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要充分体现出自身的角色定位,要对其进行相对应的引导和帮助使其得到相对应的协助,进而在共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和家长的爱与支持。同时家长也要有效强化孩子的训练内容,要确保相关活动和劳动可以当做任务进行有效完成,让孩子们通过反复的训练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劳动效果。例如,可以在缝扣子,热饭或者洗小件衣物方面进行相应的训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其掌握相对应的操作方法和劳动技巧,在不断的训练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使其掌握相对应的操作方法。家长也要舍得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相对应的劳动,要给他们创造更多的劳动的机会,使他们劳动的权利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样可以使其更自觉自愿地融入到劳动过程中来,进而在内心层面接受和认可劳动的相关内容,不怕脏不怕累,更有效的完成相关劳动任务,以此强化其劳动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7结束语

第3篇:劳动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教学体系

成人教育实践来源于不同教育群体及教育理念,具体的教育活动针对性很强。也就是说,成人教育工作是因为个人、社会特定的发展结果而形成的教育需求,因此教育范畴相当广泛,而且其中必然蕴含一定程度的职业教育成分。然而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不完成等同,与后者相比,它显然更包罗万象。在现实发展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下,成人教育对于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作用就是一项非常突出的特点。

一、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背景

我国依然处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城镇化建设工作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必经阶段。然而在此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怎样让剩余劳动力完成转移和再就业,是解决三农问题、适应新常态下发展趋势的核心任务之一。这项任务,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面对。是否能够完成好这项任务,不但会影响到城乡建设与协调发展,而且也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造成直接影响。在此背景之下,我们应当注意到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面临的几项要求。第一项要求是劳动力为了顺利转移再就业,一定要从原有的劳动形式和劳动体系中转移出去。这种转移既包括空间上的变化,如从农村变化为城市,也包括类型上的变化,如从农业变为工业,由手工业变为商业等。第二项要求是劳动力为了顺利转移再就业,需要有新的职业岗位支持。从本质上讲,即有相关产业及配套的教育内容相支持,劳动力才有转移再就业的可能性。第三项要求是劳动力转移再就业是个性化而非同质化的,即每一名劳动力的未来需求各不相同。事实证明,只有教育安置等项工作满足这几项要求,才能适应此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让转移劳动力真正顺利进入全新的生存与生活环境之中,使之能够在认知上、心理上、能力上做出主动的调整。而毫无疑问,成人教育体系的完善是满足这些要求的必然策略。

二、成人教育对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作用

成人教育的作用在于面向学习者全体,目标直接指向提升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学习者才能够具备相应的转移就业能力,从而达到劳动力转移的效果。在新常态背景之下,成人教育工作需要更加主动地发挥出自身作用和功能,主动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的要求,发现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重点,应用自身教育优势全面提升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劳动力在空间与类型变化后获得一份好工作,从而达到理想的经济发展目标。对于转移劳动力再就业来讲,成人教育的促进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首先,成人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学习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能力。在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的整个过程之中,若劳动力不能具备足够高的文化素质,便会在就业准备与就业实践过程中面临知识和技术的双重障碍。因此,需要使其利用成人教育过程主动配合教师和教育机构提升文化素质。对于成人教育而言,无论是面对面教育,还是远程教育,其核心内容均指向科学文化知识。有计划与有组织地将丰富且有价值的文化知识向学习者方面传输,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升劳动力文化素养。文化知识一方面指政治、经济和自然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指法律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等。这些都和转移劳动力主动适应新生活、实现再就业密切相关。与此同时,还可以注意到另一点:文化素质的高低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之间易于产生比较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能够真正使劳动力文化素质得到提升,则可以帮助其积极转变原有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可以优化其择业和就业观,让其脱离于传统保守思想的桎梏,从而更快接受新鲜事物,主动适应新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而无论是能力的进步,还是观念的发展,都可以说是能力和素质发展的外在表现,它们共同为有效提升学习者未来环境协同水平而服务,使转移劳动力主动适应新的社会化的过程。另外,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一些普通学校教育往往存在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问题,而当面对有再就业需求者时,这样的教育思维和教育形式很显然是不恰当的。成人教育的着重点是使学习者得到专业能力方面的培训,使之能够符合未来市场需求,因此其在能力和素质发展方面的作用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二)终身学习理念的养成成人教育能够促使学习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一种时代所需的先进理念。它已经由最初的理论研究走向如今的实践探索,处在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环境下的群体,普遍缺少终身学习理念和方法,这是影响转移劳动力和再就业效果的巨大障碍。若想使这一障碍顺利清除,一方面应当进行有效的宣传工作,另一方面就是在劳动力转移需求较大的地区开展行之有效的成人教育培训工作,利用成人教育的优势和方法,给转移劳动力提供恰当的、便捷的终身学习产品和终身学习信息。作为一种面向群体非常广泛的教育种类,成人教育具有教学手段多样、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成本较低、教育覆盖范围较宽等诸多特点,能够全面满足转移劳动力群体随时与随地的学习需求,这便可以为其终身学习提供较好条件。通过成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这部分群体能够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从而给其接下来的再就业奠定坚实基础。其中,远程培训这种特殊的成人教育形式,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多媒体课程为载体,尤其可以产生受众面更广的社会化与共享化教育效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等方面促进学习者终身学习理念的巩固。

(三)个性化需求的满足成人教育能够充分满足转移劳动力群体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新常态下社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转移劳动力群体的家庭生活成本较高,所以他们往往会由于工作方面的原因,自身的学习时间受到限制。特别对于一些农村青壮年而言,需要同时肩负家庭经济责任、子女教育责任,学习时间极少。然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就业岗位又会提出全新的要求,这就彰显出比较突出的理想与现实、学习需求和学习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等方面的矛盾。如果不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则学习者必然不能较好地面对就业新常态。而这些矛盾的存在,实际上展现出的是学习者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实用性与个性化的追求。成人教育工作正能够利用自身优势,让参与学习者以更加自由、自主的形式接受成人考试。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远程教育。学习者在家用电脑观看专家授课,学习时间和空间都比较随意,他们不但可以迅速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而且能够及时了解相关的就业市场信息,且接受与了解这些内容时,能够将内容与需求相联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转移劳动力、实现再就业的效果。

三、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方式调整

(一)外部环境优化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方式调整,首要一点在于成人教育外部发展环境的优化。为使成人教育视域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工作顺利推进下去,政府、高校、社会应当联合构建形成完善化的教育发展体系。比如,高校应当与教育研究机构共同做好成人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实践研究工作,系统分析个人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探索可行性更高的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教育路径,让教育与学习者现实发展需求相协调,满足其个人学习与就业的期待,并让教育和社会发展所提人才需求相协调。对于这方面的研究,笔者认为,需要一方面注意到职业教育的现实问题,用理论带动实践,把研究格局进行充分拓展,视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为成人教育中的专门课题,以保证成人教育和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工作的协调统一。再比如,成人教育与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需求相联系,则必然使成人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此时,若想让成人教育效果更好,高校便应当联系政府与社会等进行相应的成人职业教育实践机制探索工作,把教学实践视为成人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关键目标,突出成人教育的实践性与应用性,保证个人再就业的顺利进行。另外,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成人教育有关的法律政策,用法律的形式确立成人教育的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辅助功能,充分保障学习者在这方面的权利与权益,使之能够在当前成人教育体制下得到充分而公平的教育引导,为社会不同群体提供更充足的再就业机会。与此同时,还需要用政策的形式鼓励企业投入到本项工作中来,积极接纳接受成人教育的准备再就业人员。例如,可以用税收优惠政策,让企业进行对接于成人教育的职工职业教育及培训等,让成人教育的体系链条更加完整。

(二)教学体系完善使成人教育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与科学,是发挥出其在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方面作用的重要做法。实际操作中,教育工作者应当突出职业化导向功能,对教育教学发展理念及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视应用能力为教学的首要功能,同时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及个人发展需求,开展与个人再就业及个人职业能力提升相关的教学。也就是说,在成人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突出成人教育的能力和素质的发展、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优势,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化需求和学习能力,制定完善度更高、更具个性化的教育和培养策略,以此确保再就业及劳动力转移辅助功能的有效性。具体而言,要有科学化的专业学科及学法设计,按照地区的不同、人群发展需求的不同,实现专业化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学内容要简洁明了,避免过于学术化和过于理论化的问题出现。与此同时,要注意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和教学体系完善工作相统一,既让教师具有足够的专业化优势,又使教师能够真正高效教学,突出教学的实际价值。最后,成人教育教师要有足够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引导学习者了解职业需求,明确学习内容和职业需求之间的关系,用自身的实践经验给学习者的转移再就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学习直接关联就业用订单式培养的形式,可以进一步突出新常态下成人教育对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促进作用,保证就业率的提升。在新常态下,转移劳动力再就业属于一项关键性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难点任务。通过观察自身因素可以发现:劳动力转移再就业的困难,一方面是由于职业转换技术和能力的匮乏,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技术能力和职业之间的割裂,即劳动力对于新环境、新工作的不理解、不适应,这让其无法有效认清并满足人力供需市场的规则和要求,从而使自身处在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成人教育工作者既要勇于承担职业培训责任,也要用相应的职业素质教育形式,使劳动力人口的学习和就业直接关联,用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再就业率。为了达到上述效果,首先,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利用和企业联合办学的策略,给企业培养其真正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让教育过程和岗位就业过程协调起来,共同为提高转移劳动力再就业率服务。其次,成人教育工作者应当和职介机构开展更加密切的合作,主动获取新常态下市场人力需求信息,并按照需求调整教育方式,以便为学习者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成人教育工作者要与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合作,进行转移劳动力接受教育后的宏观调配,用政策引导的方式促使学习者主动发现就业出路。综上所述,在新常态形势之下,若想真正促进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工作的优化发展,就一定要注意成人教育的天然优势,使之在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方面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考虑到当前劳动力转移与再就业的必要性,应当明确成人教育的文化素质与职业能力训练优势、综合学习理念树立优势,以及劳动力个性化学习需求满足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多项工作方法的调整,使成人教育更加适应未来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吴宝芸.创建新型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发展模式的实践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19,(01).

[2]黄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成人教育促进农业转移劳动力再就业[J].成人教育,2015,(04).

[3]张磊.以职业教育为导向的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策略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2).

[4]赵媛媛.成人教育促进城市“老漂族”社会适应的研究———以J市为例[D].浙江师范大学,2019,(03).

[5]陆玲玲.品牌项目,引领农村成人教育新发展———以浙江省湖州市农村成人教育实践与探究为例[J].中国农村教育,2019,(03).

第4篇:劳动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内涵;路径;核心素养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实施劳动教育也是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中学劳动教育发展至新时代,其育人功能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中学劳动教育实践仍存在发展受阻的现实困境。本文通过明确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一、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内涵

1.从静态到感知: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劳动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目标由最初的在劳动中进行教育到劳动服务于社会再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从静态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向了致力于感知劳动精神、树立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的道路。2020年7月9日教育部颁布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培养劳动能力,传承劳动品德,养成良好劳动习惯。要使中学生积极学习劳动理论知识,并对劳动充满热忱,对劳动工作者衷心敬佩,对他人的劳动成果精心维护,培养中学生基本的劳动技能,让中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养成勤俭节约的品德。

2.从孤岛到整合:劳动教育的新内容

劳动教育的内容始终呈现出新发展态势,反映出当前社会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丰富起来。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在内容上经历了从“孤岛”到“整合”的过程。劳动教育的内容已从单一内容的实践活动拓展到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中学劳动教育与各学科的有机融入,推进各学科实践教学同劳动教育活动紧密结合,不断完善优化成为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劳动教育的新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日常生活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能够做到有生活自理能力,承担一定的家庭劳动,形成劳动习惯。其次,在生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的实践层面体现在校内外的劳动上,要求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劳动教育的实践。最后,在服务性劳动方面,劳动教育要求中学生在社区劳动、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体会无私崇高的劳动精神,增强中学生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3.从工具到人文:劳动教育的新功能

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经历了从工具到人文的根本性变革,劳动由过去谋生的工具性手段转变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内在价值。在过去作为工具性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解决个体的谋生问题。但在如今,劳动教育被赋予了人文功能,提倡尊重人的价值,使人拥有在集体中的劳动使命感与责任感。从劳动教育的功能来看,其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自我价值和存在的意义。首先,劳动教育的新功能重点在于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学生的劳动荣誉感,劳动教育确保学生在劳动中能获得自我价值感的提升。其次,劳动教育的新功能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情感,致力于丰富学生的社会关系,使其热爱劳动,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施困境

1.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

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石,但在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体力劳动的需求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轻视劳动的现象。当前仍有中学教师把劳动教育当成惩罚手段,认为学生犯了错误就要劳动,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劳动教育对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意义。教师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不充分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教师自身没有意识到劳动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缺乏先进的劳动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学校用主干课程来占用劳动活动和劳动课程的情况也时有出现,学校和教师都只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灌输,与升学率和重点率相比,劳动教育的存在根本无足轻重,没能正确认识到劳动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教师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知偏差会直接影响到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

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存在被轻视的现象,相对于文化科目,中学劳动教育没有体系性课程设置,实践层面难以评估效果,缺乏考核机制支撑,导致中学劳动教育不受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对劳动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深入,多停留于表面现象,没有深入地开展教学。另一方面,表现在劳动实践活动上,劳动教育在学校层面多以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大部分学校还没有设置独立的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地位被忽视。劳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教育的实践形态之一,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劳动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劳动实践能力。但是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劳动教育无论是在劳动知识的学习方面,还是劳动技能的实践方面都存在地位不明确的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多方面的努力来确立劳动教育的学科地位。

3.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单一

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较为单一,在劳动实践活动方面,劳动教育多采用班会和班级大扫除的形式来展开,缺乏多样化的教学实施方式。在通用技术课程上,教师多采用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劳动教育,如此单一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更不利于中学生构建完整的劳动教育知识体系。枯燥的劳动教育教学实施方式不能激发出学生的劳动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本质与内涵的认识不够清晰。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才能使他们发自内心地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因此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教学迫在眉睫。

4.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都十分深刻,对劳动的认识反而没有那么深刻。部分学校只注重学生成绩,中学劳动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不会劳动、不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愿劳动,他们认为劳动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只要认真学习,就根本没有必要去做这些体力劳动。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使学生缺失劳动教育。由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对学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对劳动教育的不重视,自然会导致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主动性不强。

三、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实施困境的原因

1.受到传统教育观的束缚

教师深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是引发对劳动教育价值认识不充分的直接原因。传统教育观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却忽视对学生实践锻炼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不是学生成才的唯一因素,教师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思维的锻炼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是学生成才的关键。目前,部分教师在传统教育观的影响下未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所在,导致中学生对劳动观念不清晰,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甚至产生了一定的抵触心理。

2.学校对劳动教育重视不够

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理解不透,重视不够,造成劳动教育地位不明确,缺乏合理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劳动教育课程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已经有一段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在学校却处于相对边缘地位,课时经常得不到保障,课程认同度不高,教师归属感不强,而且劳动教育还未切实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中,没有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独立育人功能。

3.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

教学实施方式缺乏创新是劳动教育教学方式单一的根本原因。我国的教育一直都深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实践与创新。在中学劳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实践证明,仅凭一种教学实施方式很难展现劳动的多种形态,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若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必然无法提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

4.轻视劳动素养评价环节

学生劳动主动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是轻视劳动教育中的劳动素养评价环节。中学劳动素养评价要求从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出发,构建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指标框架,其包括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技能的掌握、劳动实践的锻炼等三方面。但目前学校对中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不全面,相关框架尚未构建,不能发挥劳动素养评价的示范引导作用,无法纠正中学生轻视劳动的错误观念。

四、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1.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强化师资力量,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是解决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问题的有效措施,是从根本上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首先,强化师资力量。要加大劳动教师引进力度,搭建大平台,组建大团队,加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扭转劳动教师紧缺的局面,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雄厚的师资力量是能够高质量开展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的基础。其次,提升现有劳动教师的专业水平。要重视劳动教师数量,还要重点关注劳动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素质是顺利开展劳动教育的根本保障。教育主管部门要把师资培训作为开设劳动教育课的重要抓手,落实好教师培训与培养计划,努力提高劳动教育课教师的水平和能力,为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打下基础。

2.独立开设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要积极设立劳动教育课程,健全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首先,确立劳动教育学科地位,以便加快落实新时代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其次,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工作。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设置具有不同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将劳动教育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最后,要提升劳动教育课程质量,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要配置优秀劳动教育课程教材,拓展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方式,使中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劳动实践能力的提升。

3.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施方式

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中,学校劳动教育往往脱离实际生活,缺乏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教育方式。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要立足中学生实际生活,要依据劳动形态的变化、选择与时俱进的方式有效展开。首先,从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劳动教育,采用举办校园劳动主题活动、劳动楷模演讲、运用多媒体设备观看劳动模范光荣事迹等多种形式,把劳动的多种形态采用多元的方式呈现给中学生。其次,从劳动教育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入手,在实施劳动教育的同时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劳动教师要引导中学生树立劳动平等观念,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劳动思想教育、劳动技能培育、劳动实践锻炼,在理论知识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中渗透劳动思想教育,开展多样化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和生涯规划教育融合起来,引导学生做更好的自己。

4.充分发挥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功能

要充分发挥劳动素养评价功能,健全完善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制度,将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准。对中学生劳动教育的成果及时进行考核与评价,有助于教师改进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有助于引导中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劳动中实现自身价值。中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应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成果等维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并把评价结果与评优、升学、就业挂钩,以激发学生劳动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劳动素养,使学生勇担时代使命,争做时代新人。

五、结语

劳动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实施劳动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措施,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一项长期又艰苦的系统工程,有很多问题仍然需要我们研究和探讨。要实施劳动教育,首先就要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态度,以现代教育为标准,精心组织和安排好劳动教育活动,使中学生成为素质高、能力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实践证明,中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劳动活动,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20.

[2]易臻真,王洋.以社会实践承载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使命———以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劳动教育课程链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9(10).

[3]林克松,熊晴.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逻辑、向度与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01).

[4]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01).

第5篇:劳动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新人

2020年,国家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形成新时代常态化、综合性、科学性和发展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如何高质量地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在中国高校人才体系培养中仍旧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短板,大多数高校虽然都按照政策要求将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公共必修课程,但因为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缺乏系统性、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以及缺乏专业合格的劳动指导教师、体力劳动存在歧视,很多高校大学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劳动频率偏低、劳动习惯养成不佳等使得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价值观与就业观与社会未正确养成,劳动教育效果与社会需要高素质劳动者的期待间仍然存在着一段差距。高校要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有机融合的内在关键,将劳动教育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广大学生的思想,利用劳动教育强化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真正让青年学子理解劳动的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高校要积极探索和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大思政格局,这既是加强实践育人及劳动的表现,又是培养时代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必然选择。

1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努力的道路上,必定将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高校要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坚持持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者相互融合具有重大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探索意义。

1.1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理论意义。1.1.1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新时代劳动教育观是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后的继承与发展。劳动可以说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条关键线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劳动是人们的本质需求,“人不断通过有意识的劳动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生存和更高级的需要,有意识的劳动区别于出于本能的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教育同样属于人类有意识且特有的活动,人类教育是从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慢慢产生的。教育源于劳动,而劳动又需要教育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观的核心就是通过劳动与生产相结合,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与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在马克思观点中,“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1.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内容。劳动教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性和发展性理论的拓展。劳动教育在本质上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劳动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大学生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提升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是相互渗透,彼此影响、相得益彰,比如存在着相同的理论基础、教育目标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在内容上也有交叉,这是二者有机融合的契合点。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核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性,对高校学生坚定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的形成起到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树立正确世界观、把握思想方向的重要平台,更成为淬炼品性、砥砺作风的主要阵地。

1.2二者融合发展的实践意义

1.2.1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任务是要培养优秀合格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二者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他们共同承担并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陶冶性情的重要使命。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时代新人必要要求。通过劳动教育,劳动作为育人的重要实践方法和途径,使大学生能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做到行知合一。通过劳动教育,高校才能使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实现自我价值,如何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价值,更好领会劳动精神,最终为培养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奠定基础。1.2.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阶段是价值塑造,树立理想信念的关键时期。而多元化的实思潮也影响着大部分“00后”学生的价值观,特别是在当前自媒体时代,后占据学校的主体,受多元化心潮的影响,思想上价值观容易被歪曲,尤其是自媒体时代,一些所谓的“网红”为了博眼球和逐利,为打赏搞丑拍错误价值观的短视频,奢靡之风盛行,传播了负能量。另外,一些西方实用主义思想也不断渗透到大学校园,功利、自由及利己主义等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生活在物质条件相对充沛的环境中,容易滋生攀比心理、拜金主义思想,容易被自私自利思想的想法所支配.一些高校大学生由此出现了贪图安逸、奢侈浪费的现象,从思想上不尊重劳动人民,不爱惜劳动果实,劳动精神和重要价值正在被忽视。笔者2021年曾经对南京某高校做过一份问卷调查,超过一半的学生认同如果有丰富的物资资源,就可以不去劳动。劳动责任和劳动担当的缺失是大学生劳动教育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四年是正确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辅助修正错误的价值观念,比如不劳而获,认识到劳动教育“当代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不断历练和磨炼品格,转变崇奢侈、虚荣的价值观念,让学生在独立自主中进行实践,在自力更生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劳动价值”。从而成为从思想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行动上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新时代大学生。

2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路

中国勤劳的优良传统滔滔而至,纵观中国建党100年的历史,中国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可以说是一部历经磨难而又历久弥坚的劳动人民奋斗史,正式广大人民的艰苦奋斗才能使得我们能够取得现在的成绩。中国新民主主义之所以能够成功,也正是结合了广大最朴素的劳动人民。民国时期,一些著名的教育学家就推崇劳动教育。如黄炎培通过劳动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修正社会错误价值观,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史”,将劳动融入课堂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就被毛泽东列为教育的总方针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教育方针的演进以及劳动教育课程文件,劳动教育经历了大概四个阶段的发展,分别为(1949-1956)接续发展、(1957-1977)曲折发展、(1978-1999)重构深化发展阶段和(2000-至今)特色发展与全新构建时期。劳动也在为中国的不断崛起而服务。育人在教育中正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时代,劳动要为人民服务,劳动教育也不断深入人心。

3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虽然高校已经加大了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的培养,但是实际收效与预想还是存在一定差距,高校普遍存在劳动教育教师短缺、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脱位、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困境。

3.1劳动教育教师素质有待加强

当前劳动教育的内涵不断被充实,大学生又是形成正确劳动价值观及幸福观的重要时期,高等学校应当配备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但在实践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缺少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的困境,目前很多高校现有的劳动教师本身就由非专业教师兼任,专业知识狭隘,社会技能不足,劳动教育活动能力开展和意识弱化,劳动教师治理和数量的不足严重制约着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深入和有效开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劳动并非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劳动,是包含着学术科研方面的“脑力劳动”、理论付诸实践方面的“实践劳动”、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力劳动”。因此,高校配置的劳动教育教师也应当是多元化的组成,既要有学术探索能力强的科研型教师,也要有实践能力强的业务型教师,更要有体力劳动的锻炼机会。

3.2劳动教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存在脱节

当前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不完善,内容碎片化,且缺乏完整的课程体系。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基于我国创新发展战略对优秀劳动人才的需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的基本理论,不断充分拓展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资源、创新高校劳动实践教育的课程实施管理模式,在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中不断促使广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现代劳动教育价值观。但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仍有很多高校的劳动教育仅仅停留在文件上。在日常的思政教学中涉较少及劳动教育的内容,思政课与劳动教育关联也比较少,并未将劳动教育的内容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里。“劳动教育自身课程体系的搭建及每一次劳动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都应全方位挖掘其智育、德育、体育和美育价值,让学生在能够充分发挥和发展其个性、体现其创造性的普遍性和连续性劳动中,由衷体验到劳动所带来的尊严感、幸福感和价值感”。

3.3实践与理论缺乏紧密联系

劳动实践是思想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创新,能有效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正确的劳动,是劳动育人的有效形式。但如果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正确理论的引导,教育效果就会大大打了折扣。当前高校劳动实践活动以日常校园清洁,如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宿舍美化和专业课实训为主。大部分高校对劳动的认知还相对模糊,仍然停留在体力劳动层面,容易使学生误以为劳动就是脏累差的体力劳动,造成学生对劳动认知的偏差。如果日常劳动实践缺乏行之有效地引导,就有可能加深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误解,从而变成“盲目”的劳动,引起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抵触情绪。而对于专业课实训来说,教师关注点在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也缺乏与正确劳动理论关联,未真正做到大思政的启发,劳动精神的教育和引导并未渗透到劳动实践过程中。专业课程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劳动创新精神,要认识到劳动与创新并不矛盾,创新必然付出劳动,养成求真、求实的劳动态度。

4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展望

4.1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

高校教师是将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关键因素,优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应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充分支持多元化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多举措培养复合型劳动教育师资,以劳动育人为抓手,全面开启高素质、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促进劳动教育与思政融合,首先在高校的教学理念中需要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构建劳动教育与高校思政结合的格局。只有教师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将劳动教育内容融会贯通。

4.2构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

对于现在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劳动教育培根铸魂。思政教师要深入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劳动要素,找到二者的纽扣,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这本书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章节中讲述铁人王进喜劳动模范事迹,两弹元勋钱学森、邓稼先的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奉献的事迹,以此来培养学生劳动品德及弘扬劳模精神,真正达到对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思想引领。同时,各个高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及特色,坚持构建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程序、方法和标准以及劳动素养综合评价体系,而不仅仅局限在纸上谈兵。高校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过程和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完善劳动教育评价反馈机制”。把劳动素养评价成果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对劳动育人融合的优秀范例及时嘉奖并推广。

4.3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劳动教育实践多元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