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力调查的困难范文

劳动力调查的困难全文(5篇)

劳动力调查的困难

第1篇:劳动力调查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河南;失地农民;就业培训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大省,近些年来,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大量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造就了数量庞大的“失地农民”,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现代农业稳健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职业技能不足、思想观念传统、适应力差等问题,使得河南省失地农民在再就业中面临诸多困难。通过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成功案例,只有使政府、社会、企业、个体多方合力,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才是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关键。

一、河南省失地农民现状分析

为了研究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笔者在河南省抽取了郑州市、焦作市、平顶山市、南阳市等4个城镇化率较高的城市,对300名失地农民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一)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现状分析。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的300名失地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就业人数仅仅占比57.33%,其中包括正规就业的8%,非正规就业的35.33%,还有自主创业的14%;处于失业状态的失地农民还有128人,占比42.67%,其中还包括16%的从未就业人员,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状况非常不乐观。随后又分析了失地农民就业率低的原因,在诸多因素中,文化及技能水平低、获取就业信息难度大、就业渠道缺乏是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几个主要因素。造成这种就业情况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河南省本地劳动力市场提供就业岗位有限;第二,与其他待就业群体相比,失地农民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就业竞争力较弱;第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对失地农民就业不利。(二)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现状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00名被调查对象中大部分愿意参加就业培训,仅有18人不愿意参加就业培训,且不同年龄、文化水平及技能水平的失地农民其培训需求存在较大差异性。随着失地农民的逐年增多,近几年也有部分县市开展了针对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项目,但主要有国家出资,当地政府组织的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且没有考虑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培训项目缺乏针对性,且侧重农业生产的居多,远远满足不了河南省失地农民的多样化就业培训需求。(三)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经问卷调查,河南省大部分失地农民对技能培训有迫切的需求,但目前失地农民的就业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部门更多的将其看作政绩工程,开展的培训更注重数量,而不是培训目标和培训质量。具体问题表现为如下几点:第一,培训机构大多为政府劳动部门承办,性质单一,没有引入竞争机制;第二,培训内容简单、层次不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培训资金投入不够,资金管理制度有缺陷;第四,缺乏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和跟踪反馈机制。

二、河南省失地农民加强就业培训的措施

经过对河南省实际情况考察分析,提出了以下几条加强就业培训措施:(一)完善政府对失地农民就业支持体系1、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相关规章制度。为了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2008年河南省根据中央文件制定了《关于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各县市也都有相应的办法出台,也确实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障,但实际效果还不够理想,很多就业培训流于形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太好,因此还需要各县市建立健全相关的法规,为失地农民就业保驾护航。2、加大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资助力度。河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数额有限,没有形成企业、个体、社会等资金资助的多渠道,为了提高就业培训效果,应该在资助资金上多下工夫,一方面要完善资金使用管理监督机制,提高现有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使其物尽其用;另一方面加大宣传,鼓励多渠道资金筹集,形成合力,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专项资金的巨大缺口。3、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一站式服务”体系。目前,河南省大部分县市的就业指导与职业培训是分开的,导致信息沟通不畅,提供不了针对个体和市场特点的就业培训,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就业率不高。河南省有必要借鉴国外先进的“一站式服务”理念,把失地农民的就业培训跟就业介绍、就业指导以及劳动保障等衔接起来,构建多方合作的“一站式服务”体系,从而建立起由政府主导的就业服务中心及社会职业培训机构辅助的多元化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以加强培训效果。(二)构建基于“混合学习”模式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目前,河南省传统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缺点是对培训对象研究不够,培训课程不够多样化,实践较少,不能充分发挥培训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导致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不好,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技能培训体系基础上,设计了符合河南省实际的“混合学习”培训体系,培训体系框架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内容:(1)培训需求分析,主要分析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失地农民培训需求;(2)确定培训目标及预期效果;(3)确定相应层次的培训内容,根据失地农民参差不齐的文化水平,河南省的就业培训分成基本技能、中高级和自主创业三个层次的培训,供失业农民自主选择;(4)对应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针对参加就业培训失地农民的个体特征和三个层次的培训内容,在培训中对应采用三种混合学习方式,即技能驱动型、态度驱动型以及能力驱动型;(5)培训效果考核与评估,考核评价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主要评估培训的有效性、培训的经费投入和产出,以便对整个培训过程进行掌控,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以保证最终的培训效果和质量。“混合学习”模式充分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技术,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授课结合起来,能够实现学中做,做中学,兼顾理论与实践,体现培训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发挥培训对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降低培训成本,提高了培训的实效性。(三)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保障体系1、加强新型城镇化劳动力市场建设。第一,加大对劳动力市场政策的宣传力度,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帮助失地农民了解相关法规政策,推动劳动力市场政策的贯彻实施,为实现劳动力就业转移服务;第二,完善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要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依托,构建以郑州市为中心,向其他各地市辐射,并且把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等服务项目集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网络,让失地农民能够更高效、快捷、及时地获取就业信息和职业技能。2、扩展失地农民就业渠道。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扩展就业渠道:第一,充分发挥政府、社区、企业职能作用,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第二,加强失地农民省外劳动力转移;第三,完善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机制,提高自主创业成功率。3、完善失地农民就业保护制度。失地农民受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的限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完全不占优势,因此要对失地农民进行就业保护,第一,保护失地农民劳动权益,严格按照劳动合同法要求,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失地农民的社会地位和就业权利,增强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感和集体存在感,从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第二,建立积极的失地农民失业保障机制,对失地农民优先进行职业培训和职业介绍,促进失地农民的二次就业。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河南省几个典型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获取了失地农民就业与培训情况的一手资料,实证分析了其就业和培训现状以及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培训体系的对策和措施,为河南省失地农民可持续发展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高艳.失地农就业培训支持系统[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

第2篇:劳动力调查的困难范文

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转移进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待岗或转岗人员的庞大队伍,亟需掌握新知识、技能,以便适应新形势和新岗位。为此,成人教育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劳动就业的培训重任,促进就业的充分和优化,以利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有两种现象形成突出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十分庞大,转移任务相当艰巨。1990~2002年,尽管我国乡村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由73.7%下降到66.4%,但农村富余劳动力仍在1.5亿人左右。二是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工人却十分短缺。企业缺工主要发生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地区,重点地区估计缺工10%左右。劳动力技术素质不高是造成这个强烈反差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使中国制造业面临挑战,高技能人才数量短缺,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4月对40个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供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调查还发现,企业当前最急需的前三位人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分别占调查企业需求的14.4%,12.1%和10.9%。对一般技术工人的需求排第六位,占8.9%,加上企业对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需求,企业对技工岗位的需求比例为31.9%。这种供需之间的不和谐制约了我国工业的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成人教育跟不上去。从中可以看出,成人教育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只接受过基础教育尤其是仅有初中程度的进城青年农民,今后在城市求职将十分困难,即使进入某些企业也难以得到发展。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前所长陆学艺先生指出:“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证明,工业化、现代化过程,是农民无论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逐年减少的过程……其就业总的趋向是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成人教育应该也必须在这种“转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在其中捕捉自我完善的机遇。成人教育的充分发展,必将迅速提高农民工的职业素质、在城市中的生存能力,并进而融入城市,和谐城市秩序,提高我国工业的产能和质量。

二、成人教育促进城市社会安定与整体和谐

成人教育与城市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关系,可从三个方面来考察。一是从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来考察。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迅速扩大,大片的乡村划入城市,数量巨大的昔日的农民失去往日赖以为生的土地,成了市民。失地农民没有城市中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很难一下子融入城市生活,一些人情绪低落,无所适从,成为社会不和谐、不安定的因素。培训这些失地农民,是成人教育的重要任务。二是城市农民工的职业培训。随着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增加,大批农民工也涌入城市。但是,由于他们文化素质低,职业技能差,许多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明明有一些工作岗位,却因为自身的职业技能达不到要求而无法上岗。现实的矛盾,只有通过系统的大规模的职业培训来解决。三是城市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据资料统计,2004年,我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目标是500万人,帮助“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目标100万人。到9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口821万人。从城市人口总量上来说,这个数字也许不大,然而,这部分人的就业、生活问题若解决不好,将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安定。搞好成人教育,可促进再就业问题顺利解决。

第3篇:劳动力调查的困难范文

近年来,滨海农村经济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与盐城市内兄弟市县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例如从全市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看,2013年滨海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702元,与盐城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最高的东台市15312元相比相差23.6%,在盐城市排名倒数第二。

二、滨海县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不合理

农村产业结构是由第一产业———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第二产业———农村工业,第三产业———农村服务业组成。近几年来,我县农村产业结构虽然经过了一些调整,已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我县的农业仍然基础薄弱,后劲不足;农村工业存在着较大困难;农村服务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经济需要。二是我县的农业内部结构也不合理。一,种植业内部的粮食生产和经济作物生产结构不合理;二,农、林、牧、副、渔之间结构不合理。

2.就业结构不合理

产业结构配置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我县就业结构的不合理。一是大量剩余劳动力聚集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二是第二产业吸收的劳动力增速有限。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限制了就业范围地扩大,无法大量地吸纳闲置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力资源。

3.基础建设落后

近几年来,我县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所改善,但与盐城市内兄弟市县相比仍然落后。农村基础建设相对落后,主要是因为县政府对我县农村的给水、排水、道路、交通、电力、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4.农民受教育程度和就业技能低

根据劳动力状况抽样调查结果推算,在我县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左右。我县农村熟悉农业生产技术的青壮年纷纷“弃农离田”,转向其他行业,现在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妇女和老人。他们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意识不强。同时,他们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也较弱,不善于利用农业科技。

5.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我县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存在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等问题。二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和农民的要求存在着许多不协调的地方。三是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很多农业科研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上,转化为实用新型的成果较少。

三、发展滨海县农村经济的战略定位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培植优势特色产业

一要确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明确“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功能多元”的新要求,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按照“稳定粮食、做强蔬菜、提高养殖、发展加工”的思路:

1.1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质量和种粮效益。

1.2调整农产品结构,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3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林业、畜牧业及渔业。

1.4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二要培植我县优势特色产业:如省道327沿线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渠南片区规模养殖示范带;瘦肉猪产业带等。

2.培植规模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近年来,滨海县按照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农民的思路,把着力点放在以海大食品、汇利食品、正大苏垦等龙头企业的培植上。为了培植更多的规模龙头企业,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绿色通道,对从事农副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企业的有关收费、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这些企业的负担;二是实施财政扶持,对龙头企业、产业基地给予财政扶持;三是大力培育农副产品的加工社会化和服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中介服务组织在信息、技术、管理、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向,及时了解先进生产技术,先进管理经验。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环境

在我县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宜居水平。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按照我县“规划一盘棋,建设一张图,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完善全县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根据工业主导镇、农业主导镇功能定位,编制完善镇区统筹发展、集镇建设、产业等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新农村居住点布局,积极打造工业强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和富有地方特色、乡情浓郁的新型农民社区。加快镇村建设步伐。探索建立农民集中居住推进机制和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积极有序地引导农民集中居住。突出抓好试点示范引领,加快八滩、五汛两个市级统筹城乡发展试点镇建设。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如新建八滩水厂,蔡桥水厂;铺设一级管网、二级管网;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农村路桥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和新建小农桥,改造危桥,进一步扩大村通公交覆盖范围。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整村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一批星级康居示范村庄;加快建立村庄环境长效保洁机制;实施农村绿化工程。

4.鼓励农民投资创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要构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政府就要鼓励农民投资创业。县政府要大力实施农民知识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农民通过培训和辅导,提高知识水平和技术技能;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造浓全民创业的氛围,制定更加优惠、灵活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投资兴业。劳动力的合理外流在一定时期内为地方政府既解决了就业压力,挣到了劳动所得,又使劳动者学到了相关知识、技术。政府要加快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要强化领导,积极发挥组织推动作用。一是健全组织机构:各镇(区)应帮助有离土创业愿望的劳动力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务;二是搞好宏观调控。政府要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全面性、战略性任务,统筹考虑,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方便和服务。二要多元推进,拓展劳动力转移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和绿色食品,华宝、金昉公司的棉花加工,震洲五题浆、粮油等加工,都需要做大做强,从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二是大力发展林、牧、渔各业生产,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种植业转移,以此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三是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政策措施。县政府要为我县劳动力转移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一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林、牧、渔各业生产所需的资金,金融部门应予以适当照顾;二是对离土创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予以保护,使其进有增收之田,退有保本之田。

5.发展农业科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5.1加大对科教兴农的投入。一要加大县财政对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转移支出。二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科研究推广,特别是农业产业企业要加大投入,促进自主创新。三要提高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人员的待遇水平。

5.2加大农业科技改革力度,创建新型农业科技体系。要建立与市场和农民要求相符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体制。

第4篇:劳动力调查的困难范文

[关键词]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人力资源管理

1现状

1.1管理观念落后

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人力资源调剂全部推向市场,但是相关管理部门的观念转换不及时,存在思想落后、服务缺位等现象,跟不上新时展的要求。《山东省人力资源市场条例》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促进公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基层公共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将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沂源县人社局由于办公场所、经费等问题的限制,2020年度人力资源市场平台升级建设项目暂时搁浅,服务功能和手段与淄博市先进信息化服务市场存在明显差距。另外,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市场流动。就业服务部门的工作范围比较广,在编专职服务人员数量少,导致职业指导规划、绩效薪酬管理咨询等细化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1.2缺少专门的管理人才

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多是调岗或者是晋升来从事管理工作,缺少经验或是人力资源专业知识,而多数企业和单位注重发挥个体的最大贡献率,倾向于日常管理服务,安排员工参与专门培训的机会少,忽略了专业管理的财力投入,普遍存在专业人才培养提升的短视行为。缺乏有效的激励体系支撑,没有长远的专业管理价值观念,就导致了人才流失等问题。

1.3供求匹配度不高

人力资源市场调查显示,沂源县人力资源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部分企业用工流动性大,职工招不到、留不住、干不长,特别是工资低、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的企业更明显。低层次劳动力闲置,部分劳动力对岗位要求高,一般的活看不上眼,没有专业技能,存在闲置的问题。高层次人才、专业技能人才紧缺。我县企业普遍存在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现有企业培养职工人才慢,人才引进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引进少,造成人才短缺。

1.4新成长劳动力资源少

我县平均每年考出本专生4200人左右,每年到沂源就业创业约800人。因近年大中专职业技术院校扩招,大多数初、高中毕业生选择升学,而绝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毕业后不愿回乡就业,以淄博电子工程学校为例:2017—2019年累计招生3920人,现在国家要求中职学校升学人数必须达到85%,每年参加高考班的学生占招生总人数的88.75%,仅有11.25%的学生拟毕业后直接就业;直接就业的754人中大多数到了县外待遇更高、人文关怀更好的企业就业,如淄博美林电子、青岛海尔集团等公司。另外,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已融入城市生活,回乡就业的意愿不高。

2加强就业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

2.1转变管理理念

倡导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的服务理念,加强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搭建高效服务窗口平台,实现政府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劳动力资源、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信息互通和即时共享,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扎实开展基层服务、基础人力资源服务,引导求职者转变就业观念,针对性进行职业指导规划、绩效薪酬管理咨询、岗位匹配推荐等个性化服务,量身定制个人就业方案。定期开展企业用工、个人求职意向、服务满意度调查,实时掌握人力资源供需动态和服务需求变化,不断更新完善管理工作,优化服务方案,调整管理的侧重点,有效落实发展管理计划,积极促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工作计划的开展,以有效促进人才服务质量的提升。

2.2落实惠企惠才政策集聚人才

发挥各项援企稳岗、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创业担保贷款贴息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税收优惠政策认定、社会保险费减免、社会保险费缓交等政策援企稳岗的积极作用,稳定现有人力资源。认真执行2019年《淄博人才金政37条》新政策,逐项落实人社部门牵头的高校毕业生生活补贴、一次性购房补贴、亲情引才奖励、正高级专技人才补贴、大学生创业项目扶持资金等17项政策,提高服务效率,及时兑现政策红利,吸引高校毕业生和优秀人才到沂源就业,壮大青年人才队伍。

2.3完善管理制度体系

提高企业对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视程度,加大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投入,树立长远的价值管理理念。沂源县2019年组织了首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班,培训上市公司、规模以上等65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72人,30余人考取人力资源管理师四级资格证书。通过专业系统提升,科学完善和设置人力资源规划、招聘、能力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体系,拓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的人力资源管理能手,力促企业高效利用和开发人力资源,为服务县域企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2.4多渠道培养引进人才

加强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水平。结合我县实际合理设置培训专业,对失业人员、残疾人、贫困户、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人员就业技能。2019年,共培训学员4422人,2020年计划培训5200人。做好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工作,提升企业职工技能水平。组织县内部分企业按照要求规范开展培训工作,动员和组织沃源面料、绿兰莎啤酒、成和商厦等企业与淄博技师学院、淄博电子工程学校进行合作,2019年共培训纺织、啤酒酿造、化工等技能人才150人以上,2020年计划培训100人以上。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优化全县技能人才队伍结构。推荐优秀技能人才参评全国技术能手、齐鲁首席技师、淄博市首席技师等活动,促进高精尖人才成长。2020年计划新增高技能人才260人,新招收博士后2人,充分优化全县技能人才队伍结构。

3结论

公共就业的工作效率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始终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也同时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资源利用的各类指标,已被纳入各级人社部门事业发展计划,人才队伍建设、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形成有机的联系整体。相关部门、企业都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共同重视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工作,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人才服务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秦好奎,高洪伟.浅谈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档案规范化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9(18):47.

[2]陈希勇.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8(22):117.

[3]王丽霞.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15):134.

第5篇:劳动力调查的困难范文

针对我国目前高校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问题的解决措施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

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受重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65岁以上人口为6923万人,比2012年增长了12万人。老年人口的抚养比也从12.49%增加到12.70%。大多数老年人都不希望增加子女的负担,而选择自己养老。但是,老年人由于身体条件和社会对劳动力要求的限制,需要养老保险来对其老年生活进行保障。

1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现状

养老保险,全称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这种保险制度可以给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民希望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前往城市寻找工作。长期以来农民工作为一个城市中的边缘群体,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较大,所以用人单位都是以临时工的形式雇佣的。有很多临时工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这就导致了养老保险办理的困难。而且养老保险的缴费,是一个个人账户的积累过程,流动过程中很容易中断,一旦中断之后继续的缴费也存在程序上的困难。目前国家对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问题,2001年12月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关于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都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但是由于缺乏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用人单位缺乏强大的执行力,导致农民临时工的养老保险问题迟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作为保险主体来说农民临时工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对于法律知之甚少,有时根本不知道需要和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许多用人单位正式利用了这一点,来谋取私利。农民临时工虽然付出了自己的劳动,年老后仍然得不到生活保障。

2农民临时工办理养老保险所存在的问题

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调查人员在高校进行了实地调查,主要调查对象为高校中的宿舍楼清洁工、管理员;教学楼清洁工、管理员;学校的门卫、保卫处保安以及餐厅的清洁工。调查的内容为这部分群体是否办理了养老保险、如何领取养老保险金、怎样保障其养老问题、在达到退休年龄后依然工作是否缴纳领取养老保险金、养老保险的参与率与普及率等。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增强被调查对象对调查内容的理解。通过第一手资料,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临时工的年龄分布在50岁以上、文化程度较低、目前的工资多为所在城市最低工资、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并且对养老保险相关政策没有太多了解。农民工远离家乡赚钱,对于养老问题不希望过多地依赖于子女,想要通过自身努力来减轻子女的经济负担,对养老保险的办理非常渴望。但是有诸多因素让农民临时工的养老保险办理之路变得异常艰难。国家为解决农民工养老问题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相对多的政策以及不断地修订,使得农民工对于多变的政策缺乏一定时间去理解,不利于政策的推行。对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的理解和执行,各级行政部门缺乏统一标准,容易形成一级一个模式的混乱局面,使农民工产生误解。有些地区存在着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地的人员养老保险政策不统一的现象,应采取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体现出公平原则。农民临时工缺乏维权意识,与用人单位并没有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也未办理养老保险。随着年龄的增大,养老问题也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农民临时工工资水平偏低,城市生活的开销也较大,经济来源仅为工作收入。没有多余的钱去缴纳养老保险的个人部分,致使个人账户建立也存在困难。

3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问题解决措施

(1)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国家出台相关法律政策。目前国家对于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以至于有很多用人单位在运营过程中有意避开法律规定内容。因此,当务之急是健全养老保险法律法规。制定各地区相对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避免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接续困难的情况。农民临时工流动性较强,本人及工作单位为了节省办理参保手续的时间、金钱及精力,不愿意参保,养老保险推广起来十分困难。因此,制定地区相对统一有效的养老保险政策,能够最大程度上解决异地转移续接难题,提高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将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并轨,改善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服务质量。目前我国存在多种养老保险政策,据国家统计年鉴显示,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每月最低生活保障为202元,农村居民人均每月最低生活保障为85元,城镇居民远远大于农村居民。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失地农民逐渐增多,在养老保险方面,城镇居民优势更加突出,因此,为了便于统一管理,应当将城镇养老保险与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并轨,为农民临时工提高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简化农民临时工参保程序,改进社保部门服务手段。农民临时工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复杂繁多的办理手续,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民临时工的参保。因此,社保部门需要适当减少养老保险运行程序,使其更加统一高效,提高社保部门办公效率。根据农民临时工工作特点适当降低参保缴费比率,提高养老金发放比率。据调查显示,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较低,部分原因是其缴费率高而养老金较低,农民临时工对政府目前的养老保险政策采取不信任的态度。且农民临时工工资较低,物价上涨速度加快,他们不愿意拿出有限的工资来支付养老保险金,还要担心货币的贬值。

(2)社会各方面加强监督,保障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进行不定期抽查用人单位社会保障实施情况,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养老保险参保情况,并且加大惩罚措施,严惩蔑视法律法规的行为。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加强对执法部门的监督,严惩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加强社会保障监督体系的行政监督和专职审计监督,建立一个独立有效、具有法律强力支持的社会保障监督部门。社会保障监督部门必须分工明确,职能清晰,社会保障的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之间应当明确领域,保证既不缺位也不越位。构建社会保障监督体系,不仅要与资金筹集、管理、运营等体系相互适应和配合,而且要与其他金融监督机构保持一致,形成一个有序运转的整体。加强社会监督。加强媒体舆论对养老保险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网络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等优点,利用社会媒体对养老保险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使用人单位养老保险公开透明化,既有利于落实养老保险政策,又有利于构建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3)对外加大宣传力度,普及法律知识,对内提高员工素质,增强其责任深入农村开展养老保险知识讲座,宣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据社会调查显示,90%以上农民临时工对国家目前出台的养老保险政策了解较少,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理解其细节及内涵。政府应成立工作小组,深入农村进行宣传教育,普及相关政策知识,加强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信任感,提高农民临时工的参保的积极性。从基层教育做起,完善相关教育工作,使养老保险积极作用意识深入人心。养老保险有利于社会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群体的正常代际更替,保证就业结构合理化;劳动者老有所养,免除后顾之忧,有利于社会安全稳定;养老保险金与工资挂钩,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有利于资金的积累,提高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加强对社保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提高其服务质量。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政策了解少,部分社保部门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两者之间沟通出现障碍,产生疑难问题无法解决。因此,应提高工作人服务素质,增强其责任心,对问题妥善处理。工作人员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征集缴纳、投资运营、管理支付进行完整的了解,避免养老保险基金在过程中出现缺失滥用的现象。

(4)用人单位自觉遵守政策法规。用人单位内部普及养老保险知识,成为企业文化一部分。日本实行年功序列工资制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在起点工资确定之后,工资便随着年龄逐渐上升,以保障生活费用为原则,从而使职工有一种稳定感,能力能正常发挥。如果用人单位给农民临时工养老保险参保,能够给予员工归属感与自信心,留住技术型人才,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用人单位实行临时工工作岗位劳务外包。用人单位若想避免与农民临时工在养老保险方面发生劳务纠纷,可以将工作岗位交予劳务派遣公司,由劳务派遣公司承担农民临时工的养老保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临时工在工作单位、工作岗位之间流动性大的问题,同时也为其养老保险提供保障。对遵守法律法规的企业实行奖励政策。加强对遵守法律法规的用人单位进行对外宣传,适当推行一系列奖励政策,在全社会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一股用人单位积极主动为农民临时工参保的良好风气。

(5)农民临时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树立维权意识。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权益。农民临时工多为中老年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自身法律意识不高。因此,需要他们自身的积极主动维护自身权益,自觉参与养老保险。也可以依靠工会,以及国家提供的法律援助机构,为自身权利做斗争。增强个人技能,改善工作岗位。在维护自身权益的时,还需要增加劳动的价值量,增强个人技能,争取在更好的工作岗位上劳动,使农民临时工摆脱工资低、缴费率高、对养老保险不信任的状态,从而实现自我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黎建飞.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毛艺.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与解决途径探讨[J].经济研究参考,2011(11)

4吕学静.社会保障基金管理[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