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网范文

文学网精选(九篇)

文学网

第1篇:文学网范文

一、走进网文世界,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

网络文学作为新生事物,其部分超越传统文学的地方还是深深吸引了喜好新奇、向往轻松自然阅读的广大青少年读者。因此,我觉得对于新兴的网络文学,我们不但不能漠视它的存在,反而应给以关注。在我校的网络教育环境下,我和学生们一同走进网文的世界,置身于“橄榄树”和“榕树”之中,漫步于网络文学的芳草地,感受着那份惬意与自然。一个学生说“与课本上的文章相比,网络文学不仅情节简单,叙述方式自由,而且大多写的是个人经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还有的学生认为“网络文学讲述的都是内心的感受,真切、压抑、好像是自己心里想说的,读完后,能让心里感到轻松一些。”听过后我感到很欣慰。因为他们在品读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引导学生有批判、有选择、有理性的鉴赏网络文学作品,既拓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又能让学生从中领略到网络文化的魅力。这也正是我的初衷。

二、领略网文魅力,培养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

21世纪被人们称为后现代社会,无深度、平面化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特征,而网络文学正是这一特征的集中体现。不像传统的文体——诗、文、戏剧、小说那样,网络文学不把意义的深刻性作为其终极的追求,而是强调文学作品对人的情感的宣泄效果,强调文学作品对接受者的娱乐功能,作品直指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袒露心迹、展示真诚,也正是网络文学的魅力所在。当然,在网文世界里,鱼目混珠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让学生们学会选择,有批判的品读网络文学作品。取其文学作品之精华,读之、赏之;遇其文学作品之糟粕,弃之、批之。试以“网络上第一部畅销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例,作者(蔡智恒)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诠释爱情全新的一面——网恋,这不能不说是小说中一次全新的尝试。以网民“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小说采取了一种口语化的平易叙述方式,以唯美的爱情取向,跳跃的短句,创新的符号化语言,表述了当代青年的情感感悟,最终体现网恋的一种悲剧情结。在品读之中,引导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而达到能够对作品会审美、会鉴赏。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大语文教育过程中,所追求的,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审美鉴赏能力。

三、鉴赏网文精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第2篇:文学网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学 博客文学 手机文学

“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传播媒介密切相关,如今,新型的数字媒介已经催生了两种文学:一种是网络文学,一种是短信文学”①20世纪文学发展史上最突出的表现是“文学大众化”。与以往不同,当代“文学大众化”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由于电脑网络在城市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虚拟的世界,并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共享资源。“网络文学”正是依托了大众传媒而迅速崛起。“崛起”是一种繁荣,也标识了一种扩张。网络文学主要是强调作者与读者的特殊性。

一、网络文学的特点

网络文学(Network)――依附于网络这个新生媒介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是用电脑软件进行创作,借助于互联网发表、传播文学。对于网络文学有多种不同的理解,但大多数人认为主要可以从三方面来定义网络文学:首先,网络文学必须借助于互联网这种传播媒介,而且要经过电脑软件处理后所有在互联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也就是说,只要出现在网络上的文学作品都属于网络文学。这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最重要的区别;其次,网络文学是指在互联网上的原创文学,不能抄袭或者借用他人的作品。第三,网络文学必须与超文本和多媒体相结合,它不仅表现在文字载体的不同,还有创作方式、作者身份和文学体制上的许多改变;

首先,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不同首先在于,网络文学的作者绝大部分都是匿名的,虚拟性是网络文学最根本的魅力所在。网络文学的虚拟性既带来了自由、宽容、平等等网络文学得以繁荣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喜欢这部作品的读者往往对刚刚看过的段落进行评论、批评、促使作者加紧创作,而不少网站和个人有意组织大家写接龙小说,或者作者与读者发帖、回帖本身就可以发表出来作为网络文学作品,这些就更体现了所谓网络作者与读者间的交互性。

其次,“传统文学文本以字、标点、句、段、篇、等固定形式下来的一线性结构,而且每一页都编了页码,情节十分连贯,一气到底”。②网络文学则突破了这一限制,它将文字、音乐、图画等进行超文本连接,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网络文学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随着当代社会个性对自我倾诉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出现了网络文学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即――博客文学。

二、博客文学

博客(Weblog),又译为网络日志、个人日志或网络日记,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和格式的要求。在管理上,博客没有指定的一类人管理,而是由每一个个体独立编排进行控制,博客上文章的顺序通常是根据时间顺序来排列的。有的博客是专门对一些现象以及事件做评论,另外的一些则抒写自己个人感受和心情日记。一个博客需要结合文字、图像、声音或其他网站、以及与它相关的主体和个体相连接,当然也可以只有单纯的文字内容,读者可以在博客下方留下自己的看法、留言以及观点,这些是组成博客的重要要素。

在博客文学中每一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不用经过商业的重重关卡,只要想写,写什么都可以。人人都可以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作品,没有阶级、文化水平等各种因素的限制,无论是书写自己的心情,还是记录自己的游记,都显示出文学日渐的大众化、平民化。博客似乎使文学回到了它产生的初始状况:渴望“表达”。在没有稿酬的前提下,倾吐就像呼吸一样顺畅自由。

三、短信文学

短信文学也称“手机短信小说”或者“手机小说”,它是借助于手机这一传播工具进行文学创作,是“拇指运动”催生的一种文学样式。客观上,短信文学也与网络有很大的联系,短信中的大量的文字和图片都需要借助于网络下载、转发。因此,短信成为网站新的经济增长点。短信文学以短小新鲜、活泼生动的语言吸引用户,短信文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004年6月,由《天涯》杂志、海南在线天涯社区和海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联合发起“首届短信文学大赛”成为短信文学被正式文学所认可的开端”。 ③当代手机短信频繁的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文字是短信的载体,这些更是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文字创造能力。在网络上,也出现了靠短信创作为生的专职作家。与网络文学相比,短信文学明显更属于新兴事物,号称“中国短信第一”的戴鹏飞,于2004年8月出版了中国第一本短信小说”。

与博客文学相比,短信文学没有明确的分类,它突出的特点就是:短小、精炼。用有限的字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完全符合当代这样一个浓缩的时代,浓缩就是精华。短信小说没有什么实质的意义,娱乐性很强。有人曾经预言过,短信文学定将成为日后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一点,我十分的赞同。随着手机的逐渐普及,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手机可能成为代替网络的又一新型的传媒工具。短信文学反应了网络时代,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特征。因此,它的生存状况还是让时间来检验,但它必定会处在不断发展之中。

四、网络文学的弊端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网络文学亦是如此。在繁荣发展的同时又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现在出现的网络文学作品主要是抒发个体的情绪和感受。这种情绪和感受大都会有一种悲伤和颓废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些甚至是一些无病、哗众取宠的消极作品。创作个体应当多创作一些反应现实社会生活的作品,而不应带仅仅带着主观主义、悲伤主义、颓废主义的世界观去创作。其次,大部分的网络文学中,“娱乐性”倾向严重。这种娱乐性主要表现在追求感官刺激,对阅读者产生不健康的心理暗示, 他们的作品时尚,但是内容浅显,实在难登大雅之堂 。

五、总结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新的文学形式在我们的文学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不仅具有大众化、贫民化的特点而且拥有互动性、交流性的长处。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它个人主义膨胀和过多强调娱乐性的问题,正如上文所提,我们要避开那些不好的影响。总之,网络文学将会成为未来文学发展的主流,而当前在网络文学成长过程中,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尽力消除和打击网络文学中腐朽,肮脏的内容,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健康,丰富的网络文学环境。

参考文献

[1]陶东风,《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3版

[2]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1日版

[3]杨冬著,《文学理论》从柏拉图到德里达,北京大学出版社,209年3月第1版

[4]刘象愚 杨恒达 曾艳兵,《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2版

注解

①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下)》,出版单位,出版时间,580页

第3篇:文学网范文

米周的书有3本,《旅行故事》、《冰岛日记》和《南下打工记》,属于非虚构文学作品,都已经在豆瓣阅读上出版,其中《旅行故事》和《南下打工记》将会在不久后变成纸媒出现在书店里。“如果没有豆瓣阅读,我是不可能出书的。”1988年出生的米周其实是名飞机发动机的工程师,在朋友的鼓励下开始写作自己的旅行故事,最开始以豆瓣日记的形式发表,之后被豆瓣阅读的编辑看上,联系他在豆瓣阅读出版。

他写的这些确实是网络文学,只是在这里,网络文学不是某种特定的文法,而是一种产业形态。 泛化的网络文学

网络文学从诞生起就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今天人们对网络文学的印象,其实是其自然生长的结果。

最初的网络文学可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作者和读者大多是海外留学生,他们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并在新闻讨论组中发表自己的作品。他们写作的动机是表达自己,寻求精神认同。当时最为人称道的是网名为“图雅”的作者,被称为“网上王朔”。他的文字流畅严密,作品富有社会关怀。此时的网络文学见不到任何利益回报和商业运作。

到千禧年前夕,台湾作家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陆出版,发行量达50万。它是中文世界里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网络文学作品,其在大陆的火爆让出版商和创作者看到机会,自此无数人加入到网络文学写作的队伍中。如今活跃在传统文学领域的安妮宝贝和编剧行业的宁财神其实都是当时写作大军中被挖掘出的几位,只是现在他们已经不再创作网络文学。这些作家之所以纷纷转型,正说明当时网络文学产业并未成熟,很大程度上,互联网只是这些人的一块跳板,成名之后便会选择离开。

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一个产业并表现为今天这个样子,是从盛大对起点中文网的收购开始的。2004年10月盛大收购起点后,就利用其通过游戏业务建立的渠道,将点卡卖到所有能上网的人手中,聚集了一群愿意付费的读者。吸引读者后,自然伴随着作者的大规模涌入,使得起点拥有了业内90%的作者资源,让其他网站几乎没有生长空间。在此后的10年里,盛大文学一家独大,几乎成了网络文学的代名词。

它不仅理顺了网络文学产业的商业模式,从无到有,做出10亿产值,也一手打造了年入百万的网络作家财富神话。与此同时,在商业力量的运作下,网络文学也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内容模式:这些作品以连载形式呈现,为几十万到几百万字的长篇,每部作品都有明确的读者定位。一个典型表现是网络文学有“男频”和“女频”之分,“男频”定位于男性读者,多为仙侠、玄幻等主题,“女频”则专门提供都市言情一类的作品。

经过10年发展,这种印象实在太根深蒂固,以至于对豆瓣阅读这种后来者而言,只能小心避开这个概念。其豆瓣读书产品总监戴钦表示,“并不想重新修改这个词在读者心中的含义范围”,而将豆瓣阅读定位为较严肃内容的数字出版,避而不提“网络文学”这个词。但自今年初开始,豆瓣阅读在默默进行的网络出版实践,其实已经在给网络文学注入与此前完全不同的内容,并正改变着网络文学的含义。

而就在上个月,腾讯以“全文学”概念正式进入文学领域,则将这件事往前推了一大步。

“网络文学是整个文学的组成部分”,说这话的不是别人,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这位没有QQ号、用纸笔写作的严肃文学作家坐在腾讯文学布置漂亮的舞台上这样表示。和他坐在一起的还有苏童、阿来和刘震云,都是传统文学领域首屈一指的作家。腾讯文学将这次会选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又是一个标志性的地点,并让这4位作家的身影充斥在活动的每个角落。如此种种努力,这家市值千亿的网络公司想传达的信息再清楚不过――腾讯要重新定义网络文学。

今年开始,腾讯公司将分散在内部的各条与文学相关业务线调整到互动娱乐事业群下,成立专门的内容与版权业务部,并于9月举行会宣布进入文学领域,并提出“全文学”概念。

“网络文学只是全文学的一个分支, 腾讯文学能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结合起来,模糊二者之间的界限。”张蓉是腾讯文学运营负责人,说这话的时候他面前的桌上摆了3本书,其中两本分别是莫言的《蛙》和苏童的《黄雀记》。他解释说自己既是传统文学读者,也阅读网络文学,目前这种区隔只是阶段性的产物。

上一个阶段的网络文学形态,是技术、渠道、商业模式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已经拥有了2亿多用户,并涨势惊人。然而,移动互联网来了,它带来了更多机会和变化的可能性。 盛大文学CEO侯小强直接将盛大文学定位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 网络阅读大爆炸

2011年10月24日,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去世3周后,售价4.99美元的唐茶版《史蒂夫・乔布斯传》在App Store上线,短短13小时后,成为App Store中国地区付费排行版第二,当时盘踞榜首的是售价在0.99美元的“切水果”游戏。在上线不到24小时后,它把“切水果”从第一位挤了下来。

唐茶是一个手工作坊式的从事电子出版的小团队,他们强调高品质,这体现在字体、排版、设计等细节上,追求移动端阅读体验。其创始人李如一对用户付费有着执著的坚持,认为唐茶的未来在于拓展愿意为优质东西付费的人。当时《史蒂夫・乔布斯传》的实践证明了这个方向的可行性,现在唐茶的书架上已经有600多本电子书。

嗅到这一机会的不只是唐茶,也是在这年,基于Kindle研发的阅读软件多看推出iOS App,并在次年推出电子书城。与此类似的阅读类应用开始进入内容领域的还有QQ阅读、掌阅、熊猫看书等。而今年6月Kindle正式在中国发售,标志着这家在美国其专属出版物下载量超过1亿次的公司进入中国出版市场。 在此之前,它已经筹备达一年之久,甫一上线就推出了5万本电子图书。如今,腾讯在QQ阅读的基础上又将在手机QQ这种坐拥近6亿用户的巨型渠道上接入“QQ阅读中心”。

网络阅读进入大爆炸时期,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首先是智能手机用户数的增长,据艾瑞咨询的《2012中国手机应用市场年度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数达到3.8亿人。这些人有阅读的需求,这种需求之庞大之复杂,已经是之前的产业形态无法承载的。

同时,移动支付一年比一年成熟。如今,不管支付宝的手机钱包、亚马逊的“一键下单”功能、还是微信新近接入的微支付,都让移动端的小额支付变得快捷简单,这接上了整个移动阅读的最后一环,让整个产业飞速转动起来。

这种大爆发可追溯到移动互联网的起点――2010年,只是当时趋势还不明显,并没有像今天这样被这么多人盯上,可当时身处行业内的人还是无形中受益,这就不得不提盛大文学。

盛大文学价值的爆发正是从2010年开始,那一年的标志性事件的起点中文网开始盈利。在此之前,2008年,起点的收入不到3000万,整个盛大文学收入也不过4000万;2010年,盛大文学的收入达3.93亿人民币;2011年,6.8亿,几乎翻了两番;2012年,达到10亿规模。

也从2010年开始,媒体中开始出现网络作家年入百万的报道,多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的网络文学作家如南派三叔、唐家三少等人也都是在那个时候首次出现在榜单中。

但这种爆发的速度太快、能量太巨大,以至于产业内已有势力已经跟不上它的节奏,于是曾经还得益于这种爆发的盛大文学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内部发生分裂,这就是今年3月备受关注的起点中文网团队出走事件。

起点中文网创始人吴文辉曾对《商业价值》解释这次分裂的原因:原先的网络文学市场在盛大文学之外是很小的,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潜在市场在变大,“起点1300多万的UV,但问题是腾讯和百度是多少?微信有多少?”

移动互联网不仅带来阅读人群的爆炸式增长,还重塑了网络阅读的渠道。这种渠道不再是之前盛大文学的主要渠道中国移动阅读基地,而是移动端的通信工具、浏览器、各种阅读类APP等。

盛大文学不是没有看到这个机会,它也开发了云中书城、起点阅读等移动APP,其CEO侯小强直接将盛大文学定位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并表示“哪怕现在撞的头破血流,也要坚持做移动互联网。”但移动互联网上用户裹挟的速度如此之巨大,微信在短短2年时间里已经拥有数亿用户,并没有留给盛大文学多少时间来抢夺移动渠道,作为内容生产者的起点中文网自然不得不焦虑。

网络阅读的爆炸也是获取新用户的机会。因为跟沟通一样,阅读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阅读的人群可以非常大,以至于可能会反哺渠道,这也是腾讯的手机QQ接入阅读中心如此顺利的原因之一。有微信借助沟通这个基本需求扩大用户群体在先,手机QQ也不是不可能借助阅读吸引更多样的用户。 张蓉是腾讯文学运营负责人, 他认为:网络文学只是全文学的一个分支, 腾讯文学能将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结合起来。 对内容的反作用力

网络阅读大爆炸不仅向外影响读者和行业,还向内改变作者的创作和内容的形态。

关于这点,游戏行业的变化最典型。手游爆发的本质是“人人皆Gamer”,移动互联网扩大了游戏人群,让之前不玩游戏的人也开始玩游戏,这意味着内容必须低门槛、甚至零门槛。同时,与PC端游戏不同的是,受限于手机屏幕大小、性能,手机游戏也无法实现PC端大型游戏的效果,所以手游大多比较简单。此外,由于移动互联网上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游戏时间以几分钟、十几分钟为单位。所有这些最终导致《找你妹》、《我叫MT》这种形态的游戏的火爆。

“腾讯在移动互联网上有几个亿的用户,需求很多样性,我们做产品的思路就是满足用户多样性的需求,文学也是这样。”腾讯文学运营负责人张蓉称腾讯提出“全文学”的概念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移动互联网上人人皆读者,这自然要求有更丰富的内容构成。

腾讯文学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网络文学外,还有来自于传统出版物的数字版。此外,还提供开放平台接受其他外部内容。对于原创部分,腾讯文学采取不同的福利体系,不再只按千付费,还有包月付费、按本付费等方式。更重要的是,有编辑专门挑选质量上乘的作品,这些作品一旦被选上,腾讯文学会提供给作家每月几千元的保障基金,让作家免于更新的压力,可以专注于写作,以作品质量为创作目标。

同时,基于移动端阅读碎片化的特点,特定类型的作品开始出现。尽管豆瓣阅读接受并欢迎所有形式的投稿,但尤其提倡“短作品”的新体裁。这指作者自己投稿,首次发表在豆瓣阅读平台上,长度在3~5万字,2小时内可以读完的作品。“我们鼓励作者不需要为了出版纸书而有数十万写作字数压力,尝试在更短小的篇幅内精确完整地写作。”戴钦说,“这样也可以更好地利用读者的碎片化时间”。

移动端带来的另一个机会则是社会化阅读。移动互联网中的人时刻处于社交状态中(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微博的时间流),人的阅读动机往往发生在翻看朋友状态的过程中,于是阅读的内容被推送到用户面前,而不是用户主动去寻找。相对于后者,前者显然更能激发阅读的兴趣。

这正是手机QQ阅读中心的重要功能之一。以后阅读文章,可以在感兴趣的地方添加批注,当朋友也看到这本书的这个地方时,就会看到你添加的批注,并可参加互动评论。另外,看到喜欢的部分可以直接获取书摘并分享到社交网络中,激发他人的阅读兴趣。

同样基于社区的豆瓣阅读也有这方面的实践,典型的如“睡前一起读”。用户先购买豆瓣阅读中的一部作品,在晚10点后用豆瓣阅读的任何阅读器开始读。当读到有趣的地方,推荐这部作品,在推荐语中加上#睡前一起读# 。如果在10~12点之间发出了上述的广播,周三会收到豆瓣阅读的礼券,刚好是之前购买这本书的钱。

此前的沉浸式阅读反对被打扰,因为所阅读的内容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而这种社会化阅读的对象不可能与沉浸式阅读相同,这可能也会反向影响到内容的创作。读者、作者、内容这三者的关系在移动端被重新建构,最终所呈现的内容将不会与我们现在看到的一样。 无网络不文学

“我只靠写作的收入甚至不能满足日常开销”,六六是最近几年走红的作家,她多次在媒体中抱怨写作收入低,“我算是出书频率很高的作家,一年至少能出一本,还都是畅销书,更别提其他作家了。”与此相对的则是知名网络作家6位数的年收入。

互联网能让文学实现更大的价值释放。传统出版的困境是获取和到达用户成本高,互联网渠道则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莫言这些传统文学作家之所以愿意跟我们合作,是因为通过我们,可以让他们的作品到达更多人。”张蓉表示。 互联网渠道的用户以亿计,这是传统出版商不可想象的量级。

在提供新的传播渠道外,网络的呈现形式也带来了新的可能。互联网改变了整个出版的流程,缩短了出版的链条和周期,这也会产生新的价值,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的实践很好地说明了这点。

今年1月,斯蒂芬・金将新书《枪》直接放在亚马逊上出版,这是一本8000字的非虚构作品,这种文章对于绝大多数报纸或杂志来说都太长了。如果他把书给传统出版商的话,可能需要好几年时间才会成册出现。可当他在周五将书提交给Kindle Singles后,周末就有人读过这本书,并有1654条评论。而且跟传统出版比起来,他挣了更多钱。因为亚马逊直接将收入的70%分给作家,并按月结算,同时还让作者保留版权。

文学界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来表示这种很难立刻被出版社出版的作品――抽屉作品。它一般指作者的中篇、短片、游戏性作品,要集结出版的话不知要等到哪一天。网络出版则完全没有这种顾虑,这里的单位再也不是“书”,而是“篇”。只要作者愿意,可以任意形态到达自己的读者,直接的。

网络不仅是呈现和传播的渠道,互联网公司还承担了版权的角色,将文学作品作为源头注入到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实现更大价值。豆瓣阅读已经成功帮作家将文字印在纸上,腾讯文学则构建了一整套泛娱乐产业链,涉及到游戏、影视剧、戏剧、动漫等多个领域。已经有多部作品被翻拍成电影的苏童仍然存在“没有人来找我”的问题,对新人来说就更困难,而一套运作良好的产业链将会吸引内容的靠拢,实现价值的正向循环。

移动互联网不仅在改变整个文学领域的增量――网络原创内容,即传统概念中的“网络文学”,也在改变存量――传统文学作品。在移动互联网这个全新力场中,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正互相靠近,最终将交融在一起。

第4篇:文学网范文

美国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在《文学死了吗》(原书名为《On Literature――Thinking in Action》)里说:“就西方的情况来看,文学必然伴随的文化特征是什么呢?西方文学属于印刷书籍以及其它印刷形式(如报纸、杂志)的时代。西方实现了几乎人人识字的局面。文学与此有关。没有广泛的识字率,就没有文学。”

其实这不仅仅是“西方的情况”。没有文字就没有文学,这是举世皆然的公理,与方位无关。但在印刷术普及之前,在竹简上、雕版上刻写的文学,无论在容量还是在传播量上都受到极大的困限。是吞吐量巨大的印刷机给文字和文学以近乎无限的排兵布阵的版图,并借助越来越发达的交通工具,实现无远弗届的传播。没有印刷,就没有文字极限的破解,也没有小说的盛行。

在纯印刷时代,文学的传播还受限于出版机构和交通工具。作品被送抵读者手上之前,要通过出版机构的允诺之后才能付梓;作品能传递多远,也取决于运送工具的能力。这些印刷时代的文学障碍在网络普及时代已被轻易跨越。作为作品的载体,网络的门户几乎完全开放,作者不再经由编辑“门卫”的许可,就能登堂入室陈列自己的作品;作品的传播也不需要经过汽车、轮船、火车、飞机等运输工具日夜兼程地传送;在能上网的地方,都能和接收。如果说印刷时代的出版机构像百货公司,文学产品要进入百货的陈列架,需要先经过各种管理机构和百货经营者的认可,那么网络载体就像没有工商税务城管等管辖的完全开放的地摊,谁都可以在那里划地摆摊。

网络媒体的划时代作用在于,它拆解了文学的权力垄断,让所有作品都能进入用户的可能视域,而且以不加剪裁的完整形式进入。现在唯一能够在后期操纵文学作品的人是网络编辑。他们的权力与印刷编辑不同,一是变前置审查为后置审查,二是有推荐权而无限制权,在一般情况下,他们也没有修改的权力。网络编辑可以通过在显要位置推荐作品,使之获得更多的关注,但有时不被推荐的作品也能经过“口口相传”而引人注目。

第5篇:文学网范文

关键词: 网络文学 华文文学 全球化

1.引言

不论在任何时代,文学的创作、传播和鉴赏都是以一定的媒介为依托的。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曾经有过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的区分,在电子技术获得广泛应用之后又出现了文学的新品种――电子文学(如广播剧脚本、电视剧脚本等)。如今,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登上了历史舞台,网络文学也因此应运而生。在全球范围内,网络文学的作者、读者及相关网络商的活动,从一开始就随网络的互联而拓展。随着Internet的建立,网上信息的跨国流动成为家常便饭,世界各国的华人因此得以共享网络文学资源,这种共享的便利程度是传统的印刷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网络华文文学的兴起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息息相关。

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网络文学是相互关联、彼此呼应的。如《新语丝》正在朝成为国际网站的方向发展,其读者有1/3左右来自中国大陆。美国的阿瑟、亦歌,北京的老猫、洪亮,上海的一华,天津的Sunny,长沙的Dove,哈尔滨的叶振宪等都对它的建设颇有贡献。2000年初,都会报(CityMedia)与热巢网(CityHot)共同主办“当代华人极短篇大展暨线上征文比赛”,通过自身和网络同学会共三个网站同时展出台湾、大陆和香港的作品,并进行征文比赛,相关网址为省略。时至今日,赛伯空间虽然还没有可以和屈子、李杜、鲁迅等文化巨人比肩的大师,但已是新秀迭出、“星光灿烂”。这些人甚至以其成就吸引了精明的书商,通过网络文学的印刷版将自己的光辉投射到赛伯空间之外。反向的运动是传统华文作家纷纷上网,借助于网络的国际互联使自己拥有“世界性”。上述双向运动同样发生在评论界,其结果是横跨现实空间与赛伯空间的华文文学世界的形成。

2.网络华文文学发展的平台

若想让网络成为文学新家园,不仅文学主体要上网,而且文学对象也要上网。文学对象上网至少包括三种含义:其一,描写对象上网,或者说,文学主体在网上可以找到创作素材。其二,奉献对象上网,这意味着文学主体可以指望自己的作品在网上找到受众、觅得知音。其三,师法对象上网,亦即形成一支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创作队伍,并有可供学习的范作、可供遵循的惯例。因此,文学在网络上的繁荣有赖于网民队伍的扩大。可喜的是,网民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快的。时至今日,网络化的华文文学已经拥有自己的读者群。比起传统文学的读者来,他们更富有参与精神,更强烈地追求精神自由,更不甘于为现实世界所束缚。“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已难以形容他们在网上漫游的速度,“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也无法概括他们的冲浪精神。正是这些读者以旺盛的需求呼唤着文学创作的推陈出新,并且为这种推陈出新提供强大的预备队。当然,没有必要过分夸大网民读者与传统读者之间的区别。事实上,由于传统作品“上网”和网络文学“下网”的缘故,二者的区别正在缩小。

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作为平台而发展起来的。它的繁荣离不开网络商的支持。近年来,网络商与文学界的互动日益频繁,文学站点亦有不少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例如,在海外,《花招》成了公司,兼顾服饰、饮食、保健、理财、美容、旅游;在国内,喻汉文将“黄金书屋”(省略,曾被评为中国大陆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个人主页之一)卖给了门户网站多米来。在文学网站成长过程中,文学与商机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对立的一面。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关系到网络华文文学的命运。1996年底,《新语丝》面临着被商业公司“亚美网络”吞并的危险。这种外部威胁导致了内部分裂:《新语丝》的创办人方舟子毅然决然地在纽约正式将它注册成非赢利机构,另一些人却因此退出《新语丝》,去为亚美网络办《国风》。自那时以来,方舟子坚持自己的办刊宗旨,有效地避免了商业网站“烧钱”的通病。目前,该网站有两个镜像站点(国际版省略,国内版省略),其点击数合计约40万,在海外中文网站里名列前茅。由于访问量大,带来的广告收入完全可维持运行费用。上述历史经验可资借鉴。

3.网络华文文学的特色

如果我们不是一般地谈论“网络文学”,而是着眼于“网络华文文学”的话,可以从所使用的语言、所认同的传统、所形成的观念三方面把握其特色。

(1)跨语言参照:工具与目标。

促使《华夏文摘》、《郁金香》等杂志的编委及其作者群在谋生之余孜孜不倦地耕耘于电子文学领域的动力,与其说是身居异邦的怀旧心理,还不如说是难以消释的文化情结,即对于华文或汉语的认同。对于这些人来说,外语用得再熟练也毕竟是“外”语,只有汉语才是母语,它不仅构筑了他们的文化家园,而且决定了他们的文化存在。这种存在导致网上华文文学初露头角,其影响逐步扩大到整个汉语文化圈。作为华文文学写作手段的汉语,在网络化过程中经历了巨大的转变,成为有别于传统口语和书面语的电子语。这种电子语也许是口语化的书面语(像在众多文学网站上经常可以见到的那样),也许是书面化的口头语(主要见于字符界面的聊天室),自然也可能是比较纯粹的书面语(最常用于将印刷媒体上的文学作品搬上网),或者是货真价实的口头语(利用音频流技术进行实时传递)。与此相应,我们可以区分出网上的书面文学、口头文学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口语化书面文学、书面化口语文学。姑且不谈实时聊天是否正在创造一种崭新的口头文学,也不论接龙写作是否正在新的技术条件下复兴集体创作的古老传统,令人欣慰的是,汉语(尤其是有简、繁体之分的汉字)网上传输这一瓶颈一旦被突破,超越媒体、跨越平台的华文文学世界便将呈现出勃勃生机。

(2)跨义法参照:怀旧与思新。

在1996年7月多伦多“电脑网络与中国文化”会议上,方舟子将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认为其特点是“怀旧”和“描写文化冲突”。就海外留学生的作品而言,上述看法是有道理的。这些作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边缘人”,他们游移于母国文化和父国文化之间,对二者都有所认同,但也都难以完全认同。他们目睹父国之长而叹母国之短,有感父国之短而思母国之长。这构成了网络华文文学的早期特色。在《新语丝》发刊辞中,方舟子(2000)写道:“我们相信,这张网伸到汉字的发源地,让亲人们听到我们的心声的日子不会太远。”果然,没几年工夫,互联网便连到了中国,《新语丝》也成了第一份回归祖国的中文网络刊物。中国本土所兴起的网络文学,与其说是“怀旧”,还不如说是“思新”,浸淫着对“另类生存”的追求与渴望。世界各民族不仅有不同的语言,而且有不同的义法(包括道德、礼仪、法律等社会规范),由此形成了迥然有别的文化。网络促进了跨文化接触的频繁化。这一点对于网络华文文学所表现的思想倾向相当重要。中国本土的“网络”,或许是由于经常上网的缘故,不仅对于世界各地的风云变幻更加洞若观火,而且更多地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思想观念,更常追踪(甚至追逐)时尚。中国的现实世界还在为实现小康而努力奋斗时,赛伯空间却已弥漫着某种后现代情调,这不能不对网络文学的基调有所影响。当然,正如笨狸所指出的:“不可否认,后现代的解构主义不是网络文化的主流,网络上连具有反叛精神的真正黑客,其目的也不是摧毁不是解构,而是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是一种以重构为诉求的积极性的技术嘲弄。”(2000:39)网络华文文学所追求的“新”,同样应是一种积极的建设。

(3)跨行业参照:父根与母根。

对于网络文学的定义,国内已经有所探讨。李寻欢认为网络文学不是“写网络的文学”,也不等同于“网络上的文学”,准确定义应该是“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母亲是文学,其真正意义就是使文学重回民间。有网友反对李寻欢将网络文学的基点看成网络的“父根意识”,主张“母根意识”(即文学意识)。他运用归谬法来反驳李寻欢的定义,举出的例子是:当年“楚辞是楚人在竹简上发表的供楚人阅读的作品”,而1000年以后,唐宋时期的人读写在纸上的楚辞时,它还算不算文学呢?至如今,我们在电脑上读楚辞,它是不是也算文学呢?有鉴于此,他认为网络文学主要是个应用上的现象描述而非学术上的现象描述,它的概念内涵及外延将由事实来归纳给予而不是由演绎来强行定义,这就势必使它的定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的使用。

上述不同角度的考察表明:英语与汉语、中华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科技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参照,对形成网络华文文学的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上述参照并非网络时代所特有,但是网络本身加速了参照的进程,强化了参照的力度,并且提高了参照的价值。必须看到:网络化正在促进华文文学形态由文本向超文本的转变。对于超文本来说,有意义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文本单位,而是它们之间的链接。正是这种链接将《新语丝》导向《枫华园》,将《花招》导向《橄榄树》。它在显露所谓互文性的同时,为世界范围内华文文学的整体性提供了直接的证明。

4.网络华文文学的处境

现阶段网络华文文学的处境,是在精英与大众、网内与网外、中国与世界等关系中显现出来的。网络文学的倡导者肯定它对于大众文化的价值,而网络文学的非议者则对此加以质疑。其实,网络应用普及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精英”与“大众”的传统划分的挑战。与此相应,网络文学兴起的真正价值,也在于对“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传统划分的挑战。如果上述两种划分至今多少还有点意义的话,那么,由于划分而形成的矛盾两极事实上已经处于不断的变动中。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类知识更新明显加快,原先的计算机高手只要短时间不学习、钻研新技术就可能落伍,这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在包括文艺在内的其它领域,知识更新同样逐渐成为对于“精英”们的严峻要求。相比之下,如果说在传统社会中大众转化为精英的门槛相当高的话(封建时代举子们可能科场屡败而终身无成),信息时代为人们自学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所有这一切,无疑都促进了精英与大众之界限的模糊化、动态化。与此相适应,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泾渭分明。事实上,在世界各国,网民几乎都构成了整个人口中平均文化水准较高的群体,理当追求较高雅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网络应用正在迅速普及,随着信息家电的开发,上网正成为一种普通生活技能,这又孕育着使网络文化朝通俗方向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如果我们认定高雅文化体现的是社会精英的追求、通俗文化体现的则是大众所秉承的观念的话,那么,精英与大众之界限的模糊化、动态化必然影响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分野,使二者的划分变动不居。其实,“精英”抑或“大众”,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基于价值观的选择。消解二者的区分,并不是“数字化生存”的目标,“个性化”才体现其精髓。

5.结语

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文文学世界”的发展进程,与全球化的大趋势是一致的。一元化与多元化的矛盾,不仅存在于华文文学内部,而且存在于华文文学与其它语种的文学之间。面对着Internet上英语文学、文化的强势或者霸权,华文文学在新世纪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网上华文文学是否必须走职业化老路以培养自己的“正规军”,是否必须仰仗联合国通用网络语言开发计划来维护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基,如何摆脱“儿女情长,风云气短”的现状进入新境界值得进一步探讨。概言之,21世纪的华文文学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在“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意义上,对创作和研究来说都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禹明华.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影响[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03):37.

[2]马季.网络文学的三次冲击波[J].红豆,2006,(03):80.

[3]琳.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01):30.

[4]笨狸.缘分[J].程序员,2000,(03):39.

第6篇:文学网范文

网络作家完全丧失自主性了吗?也不是。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不可能单一存在,完全商业化的文学,或者所谓“纯文学”只是特定场域下的一种相对存在。从根本上说,失去了文学性,任何文学都是没有出路的,只能是昙花一现,传统文学里有没有昙花一现的作品?当然有。网络文学就不用说了,其中哪些是好的、有一定价值的作品,需要时间来判断。就当下网络文学而言,商业化也同样必须尊重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但若将文学性视为排他的价值标准,便成了一种不切实际的“妄语”。其实在九十年代已经花了很大力气来讨论类似问题,比如关于“好故事”和“好小说”之间到底有多远?哪个更重要?等等,实际上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好与坏还是要看它的成长环境和历史价值。回到前面的话题,分析当下受众喜爱的主流网络文学作品,网络作家的自主性更多地表现在他们的文化选择上,比如,接续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已成为这一代网络作家默认的文化密码,他们以各种形式、各种笔法在古老的文化传承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头。《诛仙》和《天行健》运用西方奇幻手法结合东方神话元素,描述异类空间和冷兵器时代的战争。《隋乱》《窃明》《回到明朝当王爷》《新宋》《唐砖》架空历史,在尊重历史人物、事件的前提下,以现代人的思维方式诠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地师》《天才相师》融入中国古老的易学,感应地气运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此来架构故事。《将夜》《搜神记》《完美世界》借鉴古代白话小说笔法,将东方玄幻故事与虚拟空间对接,产生新的文化符号。《医道官途》采用反穿越手法写官场谋略和奇特的医技,出神入化。仙侠神话小说《佛本是道》受《封神演义》影响,糅合了中国古代大量的神怪故事,描绘出一个独特、完整的庞大的仙佛世界系统。除了幻想、仙侠和穿越等追古题材,网络文学还有很多当代题材作品,最为大众所喜爱的是都市类,比如职场商场、婚恋家庭、浪漫言情、青春校园、当代军事、悬疑恐怖等,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网络作家写不到的领域。但问题也出在这里,网络文学的类型化发展,原本是一种自然状态,市场却给这些类型贴上了商业标签,哪些是热卖品,哪些是大路货,哪些是滞销品。这样一来,不网络文学研究仅把类型固化了,而且形成了“跟风”的习气。《杜拉拉升职记》一火,几十种“升职记”立刻成燎原之势风靡网络,《和空姐同居的日子》一红,上百种“同居”乌泱乌泱潮水般涌来。同质化成为类型化的寄生物,严重影响了网络文学持久发展。我将此比喻为:市场挤兑,文学无语。市场最大的特点是不确定性和从众性,而文学有时候恰恰需要孤独和冷静,这两者之间的冷暖、阴晴,需要网络作家用智慧去把握,用个性去面对。应该相信网络作家当中的精英作者,会慢慢摸索出一条既符合文学规律,又不违背网络市场规律的道路,解决好市场与文学之间的矛盾。对于这个问题,网络作家月关这样认为:“网络文学几乎每三年就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当前网络文学市场的发展在度过一个爆发式的发展期后,还有极漫长的路要走。现在的网络文学市场可以用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来形容,因之也不乏浮躁的气氛。相对于传统文学的漫长发展期,它还不是很成熟,同时因为崛起得太快,势必还有一个被认识、被接受的过程。”我觉得月关的观点是理性客观的,表现出一个作家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网络文学来说,市场选择大于文学选择只是一个阶段性的变量,是其发展过程中必须走过的一段路程。

二、审美层面的变量:传播方式大于文本形态

早在1936年,德国文学批评家本雅明就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对现代技术社会里交流我们自身经验的能力表示怀疑。在他看来,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经验的贬值、叙事能力的被剥夺,正在加剧并且不可逆转。在网络传播介质中,文学无论如何不可能保持原有的样子,本雅明的观点用来解释今天网络时代的文学变革仍然适用。换句话说,中国网络文学借助新媒体的传播实践,对21世纪全球文学的变化、发展是具有探索价值的。网络文学的不确定性因素,其实包含有利与不利的变数。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丰富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表达艰难尴尬的时代。丰富自不必说,艰难尴尬体现在文学对当下现实把握的无力,体现在个人经验的大众化、雷同化,体现在文学想象的狭隘、直观,毫无艺术穿透力。为了确保“真实性”,小说的创造性空前下滑。从属性上分析,文学想象从来不是专门为某种文学手法服务的,它是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一旦缺少了文学想象,人类乌托邦的理想就被束缚在现实之中,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但乌托邦不是一个满足物质欲望的天堂,而应该是一个精神的归宿之地。在这个节点上诞生的网络文学,能否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为文学审美提供新的养分?我认为是值得期许的,我们应该用变化、发展的长远眼光注视这一时刻的到来。那么,网络文学究竟有哪些审美特性,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它的价值呢?网络文学与传统纸媒文学在生产方式上就已经“各寻各路”,网络文学在线写作、在线更新、即时互动、持续连载的传播方式确立了其“草根性”和“去精英化”的审美范式。其他如月票、打榜、打赏等传播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影响。作家每日更新,受众每日追文,两者之间不断磨合、相互影响,使文本产生了“合谋”效应,在传统纸媒文学看来特别重要的小说结构,在这里被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所替代。传统纸媒文学对生活“可能性”的书写,在这里转换成了对生活“不可能性”的书写。白日梦、超级异能、架空历史、穿越现实、死后重生、外宇宙幻想成为一种叙事的常态。网络文学的读者相对比较年轻,其中相当一部分人涉世未深,他们更需要一些象形生动、相对浅白的故事来感知社会、认识世界。

网络作家天下归元曾经在《网络文学的审美切入点》一文中写道:“那些清澈而茫然的眼睛,很多是在网文潜移默化的缓慢灌输下,开始看见世界大千,渐渐懂得为人、处世、行走、存在的真义。”网络文学努力要做到是为最广泛的大众阅读人群提供通俗小说文本。然而,网络文学虽然呈现的是文学样式,实际上却扮演了多重角色,它在审美上必然要超出传统文学固有的范畴,尤其在大众性、娱乐性方面发挥着文化整合作用,特别是在互联网传播渠道上,它是继电视传媒之后对受众影响最大的传播途径,也只有在这方面出色的网络文学作品才能够获得更大的社会空间。如改编成电视剧的《甄嬛传》《步步惊心》,改编成网游的《诛仙》《斗罗大陆》輯輥訛,改编成电影的《失恋33天》《裸婚时代》輰訛輥等等。网络作家的生存方式和写作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网络文学的审美特性。网络上的写作者,最初大多是文学爱好者,当他们尝试写作的时候,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因此他们必须在与生存的抗争中摸索出自己的写作之路。一方面他们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作,另一方面他们的写作又是对生存的直接反映,网络作家这种“在生存中写作”的方式更接近文学的原生状态,缺乏技巧,却有鲜活的在场感。和打工者在生存中寻找生活是一个道理,生活对网络作家而言不是观察物而是感受物,即便是职业网络作家,有了几十上百万的粉丝,他们往往也不以作家身份自居,而把编故事当做一种生存技能。在传统文学领域,作家是“在写作中生存”,写作成为他存在的一个理由,只有写作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新的传播方式还改变了写作者与受众的关系,由此改变了既有的文学生态系统,凸显出两种写作之间的不同之处。网络文学与受众建立的是“参与式”的双向关系,受众在线阅读时被称为“用户”,他们的潜在身份是消费者。既然是“用户”,“用户体验”对“产品”来说是第一位的,如果你的“产品”不能激发用户的消费欲望,这个“产品”就必须“下架”。这和美国好莱坞的大片制作几乎是同一个模式。而传统文学作家与读者的关系是单向的灌输和引导,这种隔空对话要求作家必须具备强大的思想能量和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折服”读者。严格意义上讲,虽然和主流文化有所交接,网络文学目前仍属于亚文化,或者说俗文化范畴。但我们应该改变雅文化高于俗文化的旧思路,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中国的雅文化是在俗文化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产生的,也就是说,失去了俗文化的土壤,雅文化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堆积是需要慢功夫的,中国的文化生态曾经一度荒芜,如今借助网络传播方式俗文化得以复兴,新的文化高峰进入了孕育期。我以为,这是网络文学之于中国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文明古国,其文化的发展变迁可谓海纳百川、包容并蓄,有着强大的生态调节能力。网络时代,文化流动加速信息含量暴增,文学作为整合文化信息的重要系统,在互联网上找到用武之地,发挥了巨大能量。一般来讲,文化形态的丰富性代表着一个社会文明程度,流行文化则体现社会文明程度的平均值。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在任何时期都存在一定的变量,存在主流文化、边缘文化、正在崛起和逐渐消亡的文化生态组合。中国当代社会已经步入这样的文化变革时代,它对网络文学的包容,使得这一新生的文化形态迅速成长,发展壮大,并在审美上与传统纸媒文学形成明显差异。

三、表现方式的变量:故事行云流水语言短兵相接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经历近百年西学淘洗之后,峰回路转,21世纪的新生文学———网络文学重回古老的讲故事现场,这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实际上,西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也面临同样的境遇。英国文学批评家迈克尔•伍德在《沉默之子:论当代小说》輱輥訛一书中说:小说正在面临危机,而故事开始得到解放。显而易见,小说起源于故事,而不满足于故事承载的容量,当小说越走越远一时找不到新路的时候,重新回到故事现场,仿佛游子回到故乡一样。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两部代表性的作品《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1967年《百年孤独》出版,其形式创新震惊了世界文坛,成为摆脱“故事”的小说典范,为他在1982年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基础,但1985年出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却被作家本人称为“一个老式的幸福的爱情故事”。网络文学从中国古代故事里脱胎、演变形成了一套新的讲故事的方式,所运用的手法包括延伸、翻写、借境、重塑、重构、羽化等,这正好和网络作家的民间身份、草根意识高度吻合。俄国学者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在他的《故事形态学》輲訛輥中指出,一切成熟的文学体裁都具有游戏的性质。我理解普洛普所讲的“游戏”实际上是指保留在某个民族内心的特定的“故事记忆”。在中国传统叙事文学中,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志人小说、传奇体小说、话本、神魔小说、人情小说、公案侠义小说和狭邪小说等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叙事策略,其“创作记忆”无疑对网络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当然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现当代文学,包括当代西方奇幻文学、科学幻想文学等,更是直接影响了网络文学,只不过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网络文学更接近中国古代小说传统。早期网络作家今何在的《悟空传》輳輥訛直接取材于西游故事,结合现代文化视野重新塑造故事里的人物形象,贯穿以现代文明思想: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江南的《此间的少年》輴訛輥则是金庸武侠小说的当代校园版,用戏谑的笔法表现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校园的荒芜时光和美好的青春岁月极尽言表。萧鼎的《诛仙》以老子《道德经》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主旨,书中反复探究的一个问题就是“何为正道”。忘语的《凡人修仙传》輵訛輥讲述一个普通的山村穷小子,虽然资质平庸,但依靠自身努力和合理算计修炼成仙的故事。烟雨江南的《尘缘》輶輥訛从一块青石偶然听得一巡界仙人颂读天书,得以脱却石体修成仙胎。故事独辟蹊径,讲述世俗意义上的青梅竹马和非世俗意义上的日久生情之间的较量,让人隐约看到作者将佛教文化与现世生活进行精神对比所产生的文化含义。从上述例子不难看出,网络作家对小说的故事性的追求可以说是锲而不舍,甚至于南派三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大胆直言:凡不以好看为目的写小说都是耍流氓輷訛輥。他稍显过激的观点显然和中国古代小说重于讲故事的传统有关。

其实网络上产生一定影响的文学作品差不多都和传统文化根脉有某种联系,并且有效地与现实生活对接。受大众喜爱的网络文学作品,总是能够让人在悠远处闻到“花香”,在挣扎中看到人生的价值之光。网络小说越写越长是当下议论较多的一个问题,多数人认为这是商业化导致的结果,事实也是这样,但如果仅仅这样看还是有所欠缺,不够全面。分析一下网络文学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网络超长篇小说规模化出现是在2010年移动阅读基地正式商用之后,在此之前,网络文学在线付费阅读模式已经较为成熟,但250万字以上的超长篇小说是极少出现的。这就说明,移动阅读是造成网络小说越写越长的主要推手,反之说明,移动阅读人群才是网络文学最大的用户群。2013年移动阅读营收达到62.5亿元,差不多是在线阅读收费的5倍,尽管在线阅读用户的隐性数字被盗版所遮蔽,但移动阅读收入的真金实银成为了撬动网络文学向前发展的重要杠杆,这恐怕是毋庸置疑的。按照我们通常的理解,手机上的文学阅读应该以“段子”为主,照这样的话,移动阅读理应是“微型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天下。实际情况大家都知道的,并非如此。带着疑问,我在移动阅读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得出的结论出乎预料。根据移动阅读基地对用户阅读信息的整理,发现网络小说的篇幅越长越是受用户欢迎,在抽样调查中,用户的回复被整理成这样的观点:手机阅读主要是利用碎片时间,如果读物是零碎的,用户的时间就真的成了碎片,但超长篇小说可以把碎片时间有效粘合起来,让用户的碎片时间成为一个整体。针对这个问题文学网站也有自己的观点,起点中文网常务副总编辑碧路黄泉輮訛輦表示,文学网站从来没有要求网络作家无限拉长作品,我们认为连载的长篇小说不低于200万字,且保证订阅数,这部作品就算成功了。作者本人也不愿意无节制地写一部作品,由于时间拉得太长,有时候写到后面,前面的情节都已经忘记了,经常闹出笑话来。但用户不干。用户会说,你的故事里还有很多“坑”没有填,我关注的人物还没有结局,我花钱买你的故事,你的故事里还有很多事情没有交代,你这样结束是对我不负责任。既然“上帝”不高兴,那只有听命于他,于是,为了把故事编完整了,只能越写越长,当然网站和作者收入也随之节节攀升。对于一件当事者三方都能受益的事情,有什么理由叫停呢,何况移动阅读那边传来的信息也是“越长越好”。几股力量的聚合,逐渐形成了当下网络长篇小说越写越长的创作趋势。尽管故事已成“行云流水”,网络小说的语言却不能拖沓。我曾经推荐一位传统作家的科幻小说到文学网站,三分钟不到就被打回了。结论是:不适合网络阅读。网络阅读必须是短句子,三言两语就要换行,一段话绝不能超过三行字,否则用户不接受。为什么?道理很简单,眼睛受不了。如果全文皆为短句子,每个章节固定在三千字,网络文学的叙事方式和节奏自然就有别于传统的纸媒文学,这是可想而知的结果。说到语言问题,不能光说网络文学,作为基础工具,文学语言是饱含最大信息量的介质,它是一个民族精神谱系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试想,一段几分钟写出来的文字,能经得住几百年、上千年,无数人的阅读和品味,如果作者不是经过千锤百炼修得这样的功夫,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作家如果成为伟大作家,最大的贡献首先是对民族语言的贡献,而不是贡献了什么样的故事。语言是米,米若不好,手再巧,也做不出好饭来。中国古代的语言是非常优秀的,我们读流传下来的古人的文字,比如《逍遥游》,比如《岳阳楼记》,比如《捕蛇者说》,乃至《病梅馆记》,你会发现无法改动它,一个字都改动不了,它已经非常准确、生动和细致,它和你气息相通心灵相通。中国古代的语言变化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唯一的突变发生在近现代,就是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化,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节点。

第7篇:文学网范文

1.1网络时代

唐诗、宋词、元曲、名小说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大量的文学大家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古人和今人共同搭建了一座巨型的“文化大厦”。通过对各个文学大家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他们都重视经典文学。网络时代的来临对这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也逃不过网络时代带来的冲击。网络时代改变了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作家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和作家的生活地点、生活状态、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文学家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呐喊》等作品都同它的生活有着密切联系。每部经典作品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先驱者的结合,经过漫长的时间而形成的一代人的精神的合集。经典文学使人文价值能够永恒的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但对这种价值的挖掘和发现往往都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然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使经典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虽然剥夺了文化精英对文化的掌控权,但是却没能获取到经典文学的正真价值,造成了在网络时代下,文学作品发展出现了空心化。

1.2阅读方式的变化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传统的数据逐渐走向了边缘化,并且在逐渐走向消失的途中。电子书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传统书籍,人们的阅读方式和习惯都在逐渐的发生着变化。阅读方式的变化使阅读变得更加便捷的同时也使文学经典的形成发生变化。在网络时代,作家创作的作品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在网络上和读者见面,同时和读者就作品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探讨。通过网络,作品将成为作家、读者、批判家的探讨对象。网络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文学作品的发展速度,也使人们的思考形式发生了变化,文学作品的欣赏逐渐变成了快餐文化,许多的文学作品都成为了仅仅是追求感官刺激,不在是为了心灵冲击和精神上的愉悦追求,这种变化使文学经典阅读逐渐缺失。

2解析经典阅读方式

对于文学的学习不能仅去听,要去读去想。只有通过读和想才能真正的体会到文学作品的内涵。在阅读中,我们往往摆脱不了政治因素对心理造成的影响。钱理群教授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由于长时间受政治元素的影响,我们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时,都会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而带着政治色彩去阅读就很难走进读者的内心。虽然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承载着历史价值和革命价值,如果带着历史情结去阅读,那么文学作品的独立性和艺术性将会消失在阅读之中,这种情况不仅仅会在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在其它文学家的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浓厚的政治因素将会使部分读者(年轻的读者)失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久而久者人们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将会消失在变化之中。经典的文学作品重要的不是其政治性的体现,而是其文学价值的体现。一部具有文学价值作品可以起到净化人心灵,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同作者在心灵上产生共鸣,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读者在经典阅读中,往往因时代的独立性而带有严重的政治色彩,从而心灵同经典阅读之间将会形成隔膜,使读者的心灵和文学作品之间产生距离,缺少了读者的支持,作家写作的动力也会逐渐消失,长时间的发展下去,经典阅读将会消失在文化的海洋之中。网络文学的出现使阅读受到了一种新的解析方式,自从20世纪90年代网络文字兴起后,经典的阅读方式受到了强力的冲击。城市快节奏生活,巨大的生活压力使深度阅读已经成为了历史,反观轻松的现代网络文学更加符合现在人们的生活状态和阅读形式。网络文学的特性、读者在网上交流不会受到年龄、性别等因素的限制,促成了所有以读者身份上网人员在网上进行交流的局面,而且所有网民在交流中相互都是独立的,不受到任何人的约束,这种“绝对自由”导致了戏弄经典、嘲讽经典、改造经典情况的发生。

3解析传统文学价值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人都有着一颗具有历史责任感的心,因此他们在创作之中都带有着浓厚的时代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着改变,但其根本性质并没有消失。从古人的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真实情感写照,对读者的心理都会产生的巨大的冲击,这种文学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深度阅读才能够体会到。网络文学作品的兴起同传统的文学创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网络文学作品更多体现的是娱乐性质,而不在是历史使命感,正所谓“茶余饭后”当不得真,仅仅是消遣而已。娱乐形式的小说在我国的文学道路上曾经遭受过道严重的批判,将文学当作失意或者得意时的一种消遣游戏应该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掩埋,然而在网络时代,这种创作呈现了一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景象。从当代的一些作品的文学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那种使命感已经不再存在,多数文学作品都是娱乐性质,供人消遣,调侃经典之作。可以说文学经典阅读的消失很大原因是因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缺失。例如我国当代的代表作家郭敬明,从其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中体现的是深厚的物质文化,这种体现并不是由于作家本身的思想造成的,而是作家受到了生活环境的影响。名车、名包、名表、在小说中层出不穷,这对读者的思想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而现在的80后,90后对这样类型的小说却是独钟,久而久之,造成了传统价值观的丧失。

4结束语

第8篇:文学网范文

一、网络文学内涵及特点

网络文学普遍存在着以下特点:比如平民化的创作主体,自由化的创作意图,快捷化的发表反馈,多变化的语言风格等。此外,网络小说能够流行与出版商的利益、创作者的自由、读者的迎合也是分不开的。有需求才有市场,网络小说强势发展与其自身所具备的审美特点有着直接关系。它们虽不一定崇高、优美,但他们或新颖或动人,总之也是符合了人们的美学期待,并且具备了各种审美要素:比如感知、情感、想象、回忆、联想、理解等,网络文学甚至打造出了崭新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美学。

二、网络文学的审美特征

网络文学在传承传统文学审美特点的同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特征。网络文学的美是清新奇丽的,是超凡脱俗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在创作主体和读者群体的大众化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文学最初起源于社会底层,表达劳动人民的真情实感。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分工,文学创作几乎成了文人士大夫的专利,他们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他们让文学成了“载道经国,讽喻美刺的工具。”网络文学的兴起则改变了这一现状,网络作家来自天南海北、社会各阶层,覆盖了各行各业:公务员、企业高管、贩夫走卒等。他们名不经传,可能并不具备高深的文化造诣,却有着自己特殊的生活阅历,创作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影响的广度与深度有目共睹,虽未成燎原之势,但却宣告了文学回归民间时代的到来。创作的体裁涉及穿越、玄幻、都市、修真。描写了众多平凡人的网络恋情、孤独寂寞、官场生态及个人的一些私生活,作品并不追求美学中的崇高与悲剧、优美与壮美的风格。大多数读者对文学并不是很了解,但可熟练操作PC,同时因为生活、工作、学习、交友等遭遇,恰好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排遣郁闷、打发无聊时光。他们不仅是读者,也是作者,不仅是倾听者,也是诉说者,审美由世俗走向了大众。

(二)美在即时互动性

由网络提供的平台,使得网络文学在这个平台上百花齐放。由于可即时回复与跟帖,便于大众的抒情言志,可以迅速反映读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需求的新变化。一时间使得网络文学呈现出交响齐鸣,多姿多彩的奇丽景象。而这一点,正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传统文学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观察事物,体验生活,不断搜集资料,创作一部作品要做长时间的准备。文学作品在发表前要接收主编严格的审稿,作品的人文价值,社会担当,人伦关爱,审美倾向,至少要和主编相一致,否则像《平凡的世界》这样优秀的作品,可能要被扼杀在一审的手里了。而网络文学的创作大多数依靠网民的共同参与,其优劣与好坏在于读者的点击率,跟贴与评价是决定作品能否上排行榜的前提。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写作与欣赏变得畅通无阻,超越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介。同时读者对网络小说中人物的期待与交流,可随时抒发审美感情,而这正是艺术审美理想多年的追求。

(三)美在风格多变,娱乐怒骂,具有巨大的娱乐性

电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读屏多于读书,看网络文学成了人们常见的一种娱乐和放松的方式,好的作品可以产生阅读的愉悦感。作者把我们带入了另一个充满想像的生活空间,它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嬉笑怒骂的方式吸引读者,让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有一种,不免产生审美联想,仿佛自己置身其中。虽然看过后不会留下很多的思考与记忆,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娱乐性,并具有高层次的审美性。不仅悦耳悦目,悦心悦意,而且畅神畅志,还能使人抒情愉意,不断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如网名今何在的作品《悟空传》,颠覆了传统《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形象,让“无性石人”悟空和紫霞谈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恋爱,升华了孙悟空不畏权威的形象。当我们头套着各色“金箍”,在满是规则的社会里打拼,忘记了最初美好的愿望,在渐失自我时,紫霞的一句“我要你记住你是一只猴子,因为你根本不用去学做神仙,本性比所有的神明都高贵。”让读者产生回归自我的渴望,引起强烈的共鸣。

(四)美在情节曲折离奇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离不开情节的生动有趣。网络文学也不例外,就连诺贝尔奖获得者莫言也谦虚地说过:我只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莎士比亚剧作情节的丰富与生动也曾使得恩格斯大为赞赏,认为只有通过生动丰富的情节,才能表现出作品的思想深度。排名较前的优秀网络小说,关山月的《醉枕江山》,讲述了武则天时代的一个乞丐,为了弄清血案真相,进入皇宫,终于报仇雪恨的故事。学者欧阳友权对其进行了恰当的评价:“一是故事曲折婉转,结构开合有致;二是成功的细节描写。不管是写宫廷杀斗,还是写计谋,每一场戏,每一段命运纠葛都有精心设计的计谋和心机。”“它是以作者为中心,情节结构适合于网络阅读,故事性、传奇化、小人物的成功史、善恶相报都是作者的巧妙设计,因此能够令作者形成稳定的阅读群,受到读者的青睐。”网络文学美在情节,故事起伏一波三折,在情节的矛盾冲突中,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读罢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真正和故事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作者通过想象与虚构把自己的审美追求,融合于故事情节中,激发起作者强烈的心理需求,使情节更加生动迷人,读者也会获得极致的审美体验。(五)美在真实网络文学的真实美,是指经过作家对生活的审美把握、审美反映,提炼、概括、想象、虚构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的真实。把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美,它体现着作家的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相互观照的结果。文贵真,真即美。网络是虚幻的,文学却是真实的,虚拟的背后却是自我本真的袒露,网络小说中诸多的虚拟正是弥补了我们生活中许多不足的真实。无论玄幻,官场,修真,穿越等各类小说的成功无疑迎合了现代人的审美享受和精神追求。修士、神人、仙怪等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些人物长相怪异、行为荒诞,却有着常人不能企及的智慧,甚至有的还具备了特异功能,可谓魔力无边。《斗破苍穹》给我们展示了神奇的斗气世界,天才萧炎因为突如其来的变故,沦为路人不耻的废物,在经历了一番风雨后,终于从斗师一跃成为一代斗帝。主人公坚毅、果断的性格,对朋友的率真,对敌人咬牙切齿的恨,让我们看到当代青年执着的精神。作家抓住了人们的心理,以浪漫的笔调满足了人们内心的需要,极大地发挥了网络文学审美的作用。“不图卖字为生计,惟愿我手写我心”,表现的正是网络文学的真实美。

三、网络文学对美学的启示

(一)对美的本质认识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仅能能适应自然,而且能改造自然。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自由创造活动,是为了满足各种实际生活的需要,而美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的自由创造。自由创造是人在认识自然客观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能动地改造。不仅自由创造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作家还发展了自己。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学载体、新生的文学形式,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相比传统文学更具备创作自由性的特点,它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在语言风格上,每个写作的人都可张开想像的翅膀去自由发挥,无厘头搞笑的、怒骂的,口语化的,甚至字符图像化的。他们尽情挥洒饱蘸激情的笔墨,或调侃生活,或嘲弄经典,或打造时尚。作品可以由个人独创,可以由几个人进行接龙式创作,也可以加上读者的感受。其从内容到形式无不彰显出网络文学的自由性,使得网络文学更有活力。但创作自由,决不是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恰恰是对创作自由的误解和亵渎。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任何绝对的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说“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人的整体生活不可能全部成为文学的对象,只有那些跟美发生联系的生活,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网络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的对象和内容应当具有审美价值。美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属性,它跟审美主体即作家和读者的主观作用关系密切。美是客观存在的,应该用美的眼睛去发现美、创造美。只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产生美。自由创造产生了美,有理想的作家,应以社会责任、法律和道德来约束自己。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循着美的足迹,遵守美的规律,浓缩美的本质,在提炼现实美的基础上再创造出来的网络文学作品,这种带有持久性和普遍性的美才是历久弥新的,才能更加彰显美的本质。

(二)理智地看待网络文学带来的新变化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审美方面表现出的新奇与差异,给美学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审美对象与范围在扩大,审美意识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创作与阅读,功利与无功利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经济的长足发展,为审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我们不应静止地去研究美的形式,美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永恒的绝对的美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网络中,形形的人都可以对喜欢的网络文学作品做出自己的审美评价,审美的基础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崇高的优美的,典雅的粗俗的,都可以审美或非审美的方式万花筒般地呈现出来,开拓了人们的审美思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在网络上进行文学活动时,会自然地把自己的审美意识表露出来。在官方精英审美意识里,那些无病的作品,恰恰是被认为是民间的、大众的,甚至充满活力与生机的。网络本身的开放性,使得所有参与其中的受众都有平等的审美权利。很多网络文学作品的创作者,在最初发表作品时,并不图名利,兴趣和激情才是他们的创作动机,很多是率性之作,是一种非功利的创作,后期也不排除其赚钱的动机。读者本着自己的审美倾向,带着自己的情感需要去阅读,这种有着生命体验和情感共鸣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审美阅读,是非功利化的。我手写我心,我心读我文,展示的正是美学迷人的一面。针对网络环境下,网络文学带来的这些新变化,当代美学应寻找一种合适的方式对此进行审美观照。网络文学所表现出的美虽然简单粗糙,但却是对传统美学的有益补充,也是当代美学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对美育的启示

第9篇:文学网范文

网络的介入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颠覆,不论是在载体还是创作模式上,亦或是传播方式以及表达形式上,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都存在诸多不同。

(一)载体不同

传统的文学作品主要通过竹简、书本、杂志等予以承载,基本无法更改,而且载体的容量相对有限。而网络文学则以符号的形式存储于电脑甚至是云端中,这样就使文学创作本身更具随意性与开放性,且可随时对内容进行更改。

(二)创作模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作者要基于个人的生命体验感悟,经过长时间的磨砺以及艺术构思,才能打造出一部优秀的作品。作品不仅是为了抒发作者对生活与境遇的一种感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向人们传递一种观念。如曹雪芹历经10载,批阅5次,才写出我国4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还有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更是经过三十四个春秋才得以完成。网络文学则不然,它为我们每一个人在文学层面上都创造了平等的机会,只要有想法、会使用计算机,人人都能成为“作家”,而且写作具有随意性。

(三)传播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的传播方式是线性的,也就是作者将作品通过媒介传递给读者。由于在网络中传递信息具有即时性及方便性,因此网络文学的信息传播方式是环形的,作品在将作品传递给读者之后,读者又将自己对于作品的感悟反馈给作者。甚至有些时候,网络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二者通过在网络上的交流,读者将对作品的欣赏变成了创作,而作者又变成了新作品的欣赏者。

(四)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

传统文学特别注重情感的表达、景色的渲染以及气氛的烘托,受作者生活背景及文化传统的影响比较大,用词上文学气息浓郁,时代感强烈。而网络文学由于受众面广,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更加追求简单、直观,一些用语的缩写以及符号的运用逐渐变成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五)方式不同

在文学创作中,以往那种伏案疾书的写作方式已经逐步地被轻松自由的网上写作所代替。当作品需要发表时,作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将作品通过网络发送至对方的邮箱或者网站特定栏目下,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既方便又快捷。对于这种变迁,美国的保罗•利文森认为“:计算机以及它对写作的影响可以被看成是写作缺陷的一种补救。”

(六)结构不同

网络文学的娱乐性、随意性更强,注重的是作品能否给网民带来愉悦与放松,因此在结构上常常显得松散、不规范。而传统文学注重作品结构的层次性及合理性,因此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紧密。

(七)创作的目的不同

传统文学作品或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是作者所处年代的缩影,亦或是鼓励人们与罪恶进行抗争,所要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与期望。如诗圣杜甫的《春望》,诗人以长安城内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的景象,表达了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又比如屈原的《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意欲借诗歌来抒发一种忧国忧民的思绪。而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绝大部分的创作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营利、渲泄和自我娱乐。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虽然与传统文学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网络优势的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的人都转向了网络文学的创作。这似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文学的发展,其实则不然,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模式,它在许多方面都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继承和丰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一样都还属于文学的范畴,二者只有融合发展才能促进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一)网络文学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文学的表现方式

随着网络文学的不断发展,以往根植于我们思想里的传统文学艺术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网络中的类型多种多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文学的类型进行了拓展。例如在关于爱情的网络小说《火星之恋》中,作者在描述故事的同时,还加入音乐、图像等,这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拓展。同时网络文学还有其它表现形式,比如超文本链接:传统文学是一种平面展示,而超文本链接则在平面显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将多种平面文本叠加,呈现立体化开放性网状结构。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方式的融合发展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方式上虽有不同,但二者各有特点,相互间取长补短才是文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传统作家在不断地将自身作品按以往方式的同时,也通过建立博客,在网上进行作品的宣传以及与读者进行交流;而一些网络作家在将作品放到网上的同时,也将作品印刷成书或者期刊,以此来获取传统文学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网络文学还是传统文学,这种改变都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了加强。

(三)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思维观念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