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节资料范文

劳动节资料精选(九篇)

劳动节资料

第1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劳动节手抄报素材劳动节手抄报资料1. 我有着魔法师般的法力,从你接到此短信起,你的手将不会离开你的手机。请闭上眼睛从五数到一,当你再睁开眼睛的时候会发现世界如此美丽。五一节日快乐!

2. 五一小长假快到了,送你5个“一”:一定要快乐,一定要开心,一定要吃饱,一定要玩好,一定要想我。呵呵,祝福你劳动节“没事偷着乐”!

3. 五一小长假将至,送你两件劳动节吉祥物,保你心情温暖,好运不断,健康常伴,幸福心头乱窜,那就是:扫帚和抹布。到我家来领吧,顺便把卫生弄了!

4. 五一小长假到了,可以轻松地歇歇了,别想那些开过的花儿,放下那些做不完的事儿,联系那些要好的伴儿,聊聊那些开心的话儿,做个劳动节最快乐的人儿!劳动节彩信动态

5. 五一小长假,心情放放松,笑容挂脸上,喜悦上眉稍,幸福穿身上,祝福送给你,开心伴你行,欢乐绕身旁,劳动节快乐。

6. 五一小长假,天天齐欢笑;出行多注意,饮食要健康;朋友聚一堂,情侣出游忙;回家看父母,开心唠家常;五一劳动节,祝福亲朋好友,快乐比天长!

7. 五一怎么过?请你轻松过。休闲别放过,娱乐别错过,开心要通过,好运要经过,郁闷要穿过,烦恼要越过,快乐要超过,欢乐要度过!

8. 五一在眼前,愿你天天“五”忧烦,幸福“一”线牵;送你“五”湖四海钱,“一”生有财源。愿你五福临门好运连,一句问候情万千:五一劳动节快乐!

9. 五一又到眼前,快乐从不停歇:旅游平安相伴,狂欢笑声不断;朋友欢聚一堂,侃侃烦恼不见;安全放在心间,节后还得上班。祝你劳动节快乐无边!

第2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 劳动力资源 经济发展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资源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体力和智力之和,其价值是由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在生产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同时,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重要前提和要素,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和剩余劳动的唯一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的量与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呈下降趋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非生产领域。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节约和使用劳动力资源,允许劳动力全面流动,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自然增长。

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特点

(一)劳动力资源是存在于人体之中的体力和智力之和

马克思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与其他社会资源不同,它不能独立存在,当然也就不能独立地进行运用;它只能存在于人体之中,作为人体的机能才能运用;它不是指人体之中存在的其他东西,而仅仅是指一旦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就能够创造出社会财富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二)劳动力再生产费用是由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首先,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维持正常生活状态。其次,劳动力价值规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要素。再次,由于劳动力是会衰老的,因而“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总和,要包括工人的补充者即工人子女的生活资料”。最后,劳动力价值还包含一定的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三)劳动力资源在生产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与其他任何经济资源作为存在于人体之外的客体不同,劳动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通过人体的有意识的活动体现出来,“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而其他经济资源作为存在于人体之外的客体,则只能在劳动力的支配下得到运用,没有任何主观能动性。

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一)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生产的重要前提

马克思指出:“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人们要进行社会生产,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前提,即生产资料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生产资料资源是生产过程的客观要素,劳动力资源是生产过程的主观要素,二者相互存在、相互依赖。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生产最重要的资源。

(二)劳动力资源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

马克思指出:“只有一个人一开始就以所有者的身分来对待自然界这个一切劳动资源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把自然界当做属于他的东西来处置,他的劳动才能成为使用价值的源泉,因而也成为财富的源泉”。生产社会财富,不仅需要生产资料,而且也需要劳动力。如果没有生产资料,再熟练的劳动力也无用武之地;如果没有劳动力,再丰富的生产资料也不能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正是由于劳动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重要源泉,因而人口的数量基本上反映了社会劳动力资源的状况,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三)劳动力资源是剩余劳动的唯一源泉

马克思指出:“一般剩余劳动,作为超过一定的需要量的劳动,必须始终存在”。首先,剩余劳动的产生与劳动生产力有关,因为没有一定发展程度的劳动生产力,劳动者的全部劳动都是必要劳动,而不可能提供剩余劳动。但是,一定发展程度的劳动生产力只能是劳动者生产剩余劳动的自然基础。剩余劳动的真正的、唯一的源泉应该是劳动者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其次,在社会劳动生产力有了一定发展的自然基础上,劳动者的全部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必要劳动生产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最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剩余劳动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是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劳动表现为一种对抗的性质。由于劳动力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得不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马克思曾经预言,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必须存在剩余劳动,不过这种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之间的对立早已消失。

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趋势

(一)劳动力的量与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呈下降趋势

马克思指出:“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是生产赖以进行的两个基本要素。二者相结合才有现实的生产,才能生产出物质产品。生产资料与劳动力之间的结合,不仅有质的关系,而且有量的比例,它们之间的比例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可见,随着人类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劳动力的量与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比呈下降趋势。

(二)农业劳动力向城市集中的趋势

马克思指出:“使农业人口同非农业人口比起来不断减少,因为在工业(狭义的工业)中,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的相对增加,是同可变资本的绝对增加结合在一起的,虽然可变资本相对减少了;而在农业中,经营一定土地所需的可变资本则绝对减少;因此,只有在耕种新的土地时,可变资本才会增加,但这又以非农业人口的更大增加为前提”。在工业中,由于生产资料有一个不受限制的扩大生产趋势,虽然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比相对减少,但可以在增加更多生产资料的同时增加劳动力数量。但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土地,土地是极其有限的自然资源,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原有面积的土地就不可能容纳原有数量的劳动力。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业劳动力则必然减少。在农业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的同时,非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对劳动力的需求,这就使越来越多的农业劳动力集中于城市。

(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和非生产领域

马克思指出:“从事加工工业等等而完全脱离农业的工人(斯图亚特称之为‘自由人手’)的数目,取决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自己消费的农产品的数量”。可见,“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当农业劳动生产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农业劳动力与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相比相对减少,大量绝对过剩的人口便流入城市。由于工业部门大量生产资料的存在,自然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但是,工业部门吸收劳动力就业并不是无限度和唯一的。当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之后,就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发展社会分工,发展为其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非生产性产业。因此,大量劳动力便转入到非生产性产业之中。

(四)劳动力就业总量趋向增加

马克思指出:“很明显,随着生产的大规模进行,尽管所使用的劳动对资本的比率降低,所使用的劳动总量却可能增加,因此,随着资本的增加,不断增加的工人人口所需要的产品量也会增加,这是不可阻止的”。尽管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力与所推动的生产资料数量相比会相对减少,但这只会在农业部门绝对减少劳动力的就业。由于社会生产规模从总的趋势上看是扩大的,因而在投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大幅度增长的同时,投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也会趋向增长。

合理节约和开发劳动力资源的基本途径

(一)节约劳动力资源

马克思指出:“正像单个人的情况一样,社会发展、社会享用和社会活动的全面性,都取决于时间的节省。一切节约归根到底都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认为,时间的节约是一切人类社会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存在的一条首要的经济规律。节省劳动时间,就能够节约劳动力资源,使有限的劳动力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马克思曾经设想,一旦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未来社会取代了资本主义社会,“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二)开发劳动者的智力

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通过专门训练或教育,获得专门的劳动技能、技巧的劳动力,是熟练劳动力或复杂劳动力;而没有通过专门训练或教育,未能获得专门的劳动技能、技巧的劳动力,则只能是非熟练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对于劳动力的发挥从而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高质量的劳动力能够创造出很高的劳动生产力;反之,低质量的劳动力只能创造出较低的劳动生产力。为了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就必须提高劳动力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三)允许劳动力全面流动

马克思指出:“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过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资本和大批工人从一个生产部门投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劳动力的全面流动性,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劳动者适应这种需要而作出的能动反映。当社会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之后,企业内部劳动者的分工以及原有社会内部的行业分工、部门分工都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力供求的变化,必然引起劳动力的全面流动。只有劳动力随着大工业技术基础的变革不断流动,才可以克服在执行职能中的片面性,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劳动者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没有劳动力的全面流动,就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四)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加

恩格斯指出:“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这两种生产密切相关,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作为生产者必须与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为条件,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就会因为缺少劳动力资源而难以进行。人作为消费者,必须与社会所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相适应,人类数量的增加必须以此为限度。因此,当人类数量增长超过这个限度时,就应当从道德上限制生殖的本能,恩格斯认为这“是对付人口过剩的最容易和最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人民出版社,198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人民出版社,1974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人民出版社,197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 [M].人民出版社,1979

第3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资本积累;劳动力;生产资料

中图分类号:F11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0-01

一、理论分析

(一) 生产的本质

物质资料是维持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离开劳动力,生产资料不可能直接转换为物质资料;同样,劳动力发挥作用,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或文化科学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否则,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也是不能进行的。

(二) 资本和剩余价值理论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货币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 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经过流通取回更多的货币。这个增值了的部分,即剩余价值,货币只有作为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时,才成为资本。资本就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三) 劳动力

在价值规律的要求中,商品交换的过程中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所以在资本理论中,有一个矛盾是十分明显的,资本流通过程中,资本不仅保存了其自身价值,而且带来了剩余价值,这与价值规律相违背。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在流通领域中,等价交换是前提,那么剩余价值就不能从作为资本的货币产生,也不能从商品出卖的阶段产生,所以这个矛盾诞生的原因应当在于第一阶段所购买的的商品上。该商品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不同,必然有着特殊的属性,它特殊的使用价值在于可以成为价值源泉,换而言之,它可以创造出比本身更大的价值,该特殊商品即为劳动力。

劳动力作为商品,依然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大属性。

其价值包括三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以满足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基本生活需要。二是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可持续供应。三是劳动者教育和训练的费用。

其使用价值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创造价值,并且创造出超过其本身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基于这个特性,投资者才到市场上寻找这个商品。

(四) 资本积累理论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由于每一次生产过程都会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同时也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所以只有从生产出来的物质资料中拿出一部分再转化为新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资料等,生产才能连续不断得进行。

伴随着物质资料再生产的是资本价值的再生产。在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过程中,工人生产物质资料,获得工资,以劳动力理论来衡量,其所获得的工资正是其在前一时期劳动创造的产品价值的一部分,换而言之,资本家只是用工人创造的价值来购买其劳动力。而工人创造超出其工资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所取得,成为其个人资产。在不断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资本就完成了积累。

二、历史实证分析

从以上的理论综合来看,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因为生产的过程需要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所以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基于生产资料分配不均的情况,每个劳动力不能都有各自的生产资料来从事个人生产,为了个人的生存工人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就成为了商品。相比于劳动力,生产资料显得更为短缺,所以生产资料拥有者在生产过程中比劳动力拥有者更具有优势地位。鉴于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即创造剩余价值,生产资料拥有者在支付劳动力的成本即工资之后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就成为了其个人资产,他可以将个人资产再投入在扩大生产之上,即将剩余价值继续当做资本运作,就完成了资本积累。

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是生产资料的拥有者,通过剥削劳动力获得剩余价值,资产阶级财富越来越多,可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进一步加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脱节,这无疑使得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造成社会不公平和不稳定。

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历次革命或者动乱的起源大多来自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严重脱节,在小农社会中,每个劳动力拥有自己的土地可以从事生产工作,而随着历史发展,一部分阶层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大量占有,形成了地主阶级,使得劳动力失去生产资料,不得不出卖劳动力。而当这种差距过于悬殊的时候,就爆发了革命。纵观中国历史多次革命的口号,从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黄巢的“天补均平”,李自成的“均田免粮”,直至近代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再到新中国成立时的“打土豪,分土地”,其实都反映了对生产资料严重分配不均之后对重新分配的迫切需求。

三、社会主义资本积累

所以,在以上理论综合分析和历史实证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大多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源自于生产资料或者财富的分配不均,或者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严重脱节。因此,为了保证生产资料可以和劳动力相结合,马克思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为广大劳动群众所有。他们即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者,生a资料与劳动者不再互相分离,而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直接结合。劳动者既为社会的公共利益劳动,又为自己的个人利益劳动,劳动得越多,他们得到的也就越多,生活就越富足。

而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剩余价值同样被创造,但与被资本家个人占有不同地方在于,这部分剩余价值被国家所获得,用于满足劳动大众的普遍需求。

但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必须加以注意和监督的是被获取的剩余价值流向,否则,如果劳动大众的剩余价值被个人非法侵占,那本质上而言,剩余价值无非是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转换到了一个新的阶级手上,所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监督管理体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关键词:技术进步;一般利润率;提高

一、引言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出了“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即如果剩余价值率或劳动被资本的剥削程度不发生变化时,通常利润率会逐渐下降。究其原因,一般是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而社会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由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的共同作用形成的。所以,有些人认为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使得技术进步,进而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而实际上,技术进步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利润率,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考虑。

二、一般利润率的影响因素

一般利润率等于社会剩余价值总额除以社会总资本。对平均利润率,不能理解为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均,而要考虑各个部门的资本在社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考虑一般利润率的形成原因时,要同时考虑到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求出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简均数)和平均数中不同利润率的占比。而投在每个特殊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多大的部分决定了一般利润率。”个别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为p'=m/(c+v)。由此公式可见,个别生产部门的利率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资本的有机构成,即c:v,二是剩余价值率,即m/v。因此,一般利润率通常由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决定。另外,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也会影响一般利润率。

本文主要从技术进步对资本的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以及周转率方面研究其对一般利润率的影响。

三、技术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与一般利润率

技术进步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资本和降低不变资本各要素的价格。

1.技术进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

个别生产部门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增强竞争力,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获取更多的相对剩余价值,激励研究更加先进的技术,这也是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手段之一。当其他部门发现之后,也会采取该技术进行生产,从而整个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相比于提高之前将需要更少的劳动力,使得不变资本相对于可变资本增加,从而提高了资本有机构成。

置盐信雄对以上分析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资本家进行生产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采用先进的技术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技术进步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不确定的。另外,即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由于没有统计数据,所以也不能判断其对资本有机构成的影响。

综合以上观点,而且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存在,笔者认为技术进步为了使资本的有机构成得到提高而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效果是有限的。

2.技术进步通过节约资本而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

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可以通过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进而达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生产不变资本的劳动的节约不能达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而是要通过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资本存在着两种趋势:一、通过利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聿欢霞跎俨品生产所必要的劳动,进而尽量节约直接使用的活劳动;二、在最经济的条件下使用这种生产产品压缩到最小的必要的劳动,即压缩利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到最低限度。”

通过技术进步而改良机器是节约资本的主要途径之一。机器的改良所引起的不变资本节约,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改良制造机器的材料,使机器耐用;二是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使生产资料价值下降;三是改良已有机器,使它们更便宜或更有效地进行操作;四是废料可以通过使用性能较好的机器减少。“凡是使机器从而全部固定资本在一定生产期间内的损耗减少的事情,不仅会使单个商品变得便宜......而且减少这段时间内的资本支出。”而由机器改良引起的利润率提高,实际上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社会内部的分工和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会使生产力得到发展。资本家利用的是社会分工制度的优点。在为资本家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中,劳动生产力通过降低资本家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价值,达到提高利润率的目的。”

3.技术进步通过降低各要素价格而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

不变资本的各种要素变得便宜,就是生产资料价值的下降。它可以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原因是:

第一,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生产资料的数量要不断增加。但是生产资料价值的下降,使不变资本的价值并不与生产资料的数量成比例地增加。因此,生产资料价值的下降使得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放缓,从而延缓了利润率的下降。第二,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单位产品价值会下降,生产资料价值也会下降,从而现有以生产资料价值存在的不变资本就会贬值。

4.资本有机构成与一般利润率

综合以上三方面,笔者认为技术进步降低了资本有机构成。从一般利润率计算过程可以看出,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的有机构成与一般利率是负相关关系。所以,技术进步通过降低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了一般利润率。

四、技术进步、剩余价值率与一般利润率

技术进步会对剩余价值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一般利润率。

1.技术进步提高剩余价值率

技术进步会同时导致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提高,但是相对于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提高得更多。其原因是,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分析,社会中少数人拥有着大量的物质财富。人类生产的发展过程伴随着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带来的利益全部被资本家占有,工人仅仅变成了更复杂的劳动力。资本家剩余价值生产的需求使得劳动力变得复杂。因为资本家希望得到更高的剩余价值率,如果技术进步使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同比例提高,那么资本家也没有动力寻求技术进步。

所以,从原始社会和现代社会两个时点的总量比较,可以这样说,技术进步一定会使剩余价值率提高。

2.剩余价值率与一般利润率

由于技术进步的存在,不同行业的剩余价值率不同。拥有先进技术的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均较高。基于平均利润率相等的经济事实,一个行业生存的必要条件:技术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倒数的减量与剩余价值率的增量之和为零。如果有限的剩余价值率提高要求过多的不变资本,或者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不能达到太高的技术要求水平,那么这样的技术都不会被采用。技术落后的行业,资本技术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均处于较低水平,所以这些行业也可以获得平均利润率。

由于技术进步不仅具有内在规律,还存在巨大的外部效应,不由资本家控制得使所有行业获得外部收益。这导致了平均利润率的存在。技术进步有劳动力价值增长的需求,同时劳动力价值存在超强增长的特性。因此,如果技术受到影响进步速度减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将会同时减少,进而使得利润率下降,导致经济危机。

五、技术进步、周转速度与一般利润率

除了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外,周转速度也会影响一般利润率。所以,技术进步可以通过影响周转速度,进而影响一般利润率。

1.技术进步加快周转速度

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实现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缩短,进而提高周转速度。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达到缩短生产时间的目的,通常人们称之为工业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引起生产时间的缩短,从而缩短周转时间,可以提高利润率。如果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要添置昂贵的机器,引起总投资的大大增加,也可能降低利润率。技术进步缩短流通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改进交通。

2.周转速度与一般利润率

周转时间由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构成,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任意一个要素的减少,都可以使剩余价值量增加。究其原因是,用于生产的资本仅是全部资本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流动资本体现为货币和商品资本的形式。生产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闲置的资本就越少,用于生产的资本就越多,生产的剩余价值就会越多。由于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因此剩余价值量增加,利润率也就提高。

六、总结

技术进步对一般利润率的两方面决定因素: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它们的影响体现为是资本的有机构成降低,而使剩余价值率提高,它们分别使得一般利润率提高,所以综合起来也是得一般利润率提高。虽然此结论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认为技术进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得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有限的,此观点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在其他方面都严格论证了技术进步对一般利润率的正向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

[2]彭必源.对国外学者非议马克思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8(1):1-5.

[3]沙洛姆,煞.马克思利润率下降理论中的技术进步和价值:一个注解[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10):186-207.

[4]余斌.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及其争议[J].经济纵横,2012(9):9-13.

第5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在劳动力商品化之后,如果完全按照商品经济中等价交换的原则,那么,劳动者的工资不再是按劳分配所得,而是在流通领域内靠出卖劳动力所得,其实质是劳动力的价格,即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因此,在劳动力商品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一个时期以来,有的作者撰文提出了按劳分配就是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观点。其实,二者名同实异,区别是明显的:

首先,本质内容不同。按劳分配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所构想的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它是指在社会总产品作了各种必要的扣除以后,归劳动者消费的消费资料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量这个统一尺度进行分配的一种分配制度;按劳动力价值分配则是指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所得的工资,其实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它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

其次,受制约的因素不同。按劳分配的工资以企业经济效益高低为转移,其上浮不受劳动力价值的限制;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下,围绕劳动力价值上下波动,其上浮受劳动力价值的限制。

再次,实现的环节不同。按劳分配是在分配环节上实现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在生产经营之后依企业经济效益情况而定;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是在交换环节上实现的,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在劳动力买卖时就已决定。企业经济效益再好,原则上已与劳动者的收入无关。

第6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一、活动内容

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包括四个单项活动,即“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和“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

“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组织学生诵读《中华经典诵读文库》及《西方经典诵读文库》(该两册书由台塑集团免费提供)为主要内容,旨在倡导弘志明德、勤劳朴实的校风,以达到传承中华优良文化、吸取并融合西方文化精髓,面向世界、开创未来的目的。

开展“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是要将所有可以作为教育和训练学生的工作及事务分配至全体学生承担,使学生养成勤劳朴实、服务互助的美德。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环境保护、资源回收、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藉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爱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正确人生态度。

开展“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要结合推进校园绿化、美化、公园化工作,结合“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与学校的公共形象。

二、参加范围

参加2012年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的范围是:自2005年以来在各地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明德小学(新建而未招生的学校不在此范围)。

三、活动形式

各项目学校组织实施明德小学素质教育活动时,应向省明德小学项目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项目办公室)报送以下资料。

(一)各项活动的详细文字资料,具体为:

1. 学校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规划实施方案,包括“读经”办法制订、“读经”进度安排、“读经”教导规划、学习效果记录及经典读本保存管理办法等。学校经典诵读整体执行情况、学习效果、特性以及本年度经典诵读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等内容。还须提供《中华文化经典诵读资料统计表》和《西方文化经典诵读资料统计表》(见附件1、2)。

2.“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包括劳动服务工作的编排、划分、分配与辅导方式(包括标准操作手册),学校整体劳动服务情况与特性、本年度劳动服务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要提供学校行政和教学区、校园绿化区、资源回收区的劳动责任区平面图(A4纸大小),以及清洁考核成绩记录。还须提供《劳动服务资料统计表》(见附件3)。应鼓励学生参与校园附近社区的环境劳动服务活动,同时也应提供相应的规划实施资料,包括责任区平面图、标示及相关记录。

3. 学校开展“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的校园绿化公园化情况与特性,本年度绿化公园化推动项目与未来计划。还须提供《校园绿化公园化资料统计表》(见附件4)、校园面积与绿化公园化面积配置图,图上须标注上年度与本年度增减范围。

(二)数码相机拍摄的数码相片电子文件(须加注日期,3寸×5寸),具体要求为:

1.“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照片横式6张(一至六年级每年级1张),粘贴在《中华文化经典诵读相片》(见附件5)表中,须标注学校、年级及诵读经典章节。

2.“西方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照片横式4张(三至六年级每年级1张),粘贴在《西方文化经典诵读相片》(见附件6)表中,须标注学校、年级及诵读经典章节。

3.“劳动服务与勤劳朴实美德培养活动”照片横式4张(行政公共教室厕所、校园绿化区、校园资源回收区、校园附近社区环境四大责任区域各1张),粘贴在《劳动服务相片》(见附件7)表中,须标注学校、责任区及优点。

4.“校园绿化公园化活动”照片横式6张,粘贴在《校园绿化公园化相片》(见附件8)表中,须标注学校、地点及特性。

(三)4个项目VCD动态影片数据资料,分别约5至10分钟。

四、奖励原则、名额和评比办法

台塑集团将对获奖学校予以颁发证书和奖金的形式进行表彰及奖励,具体奖励如下:

(一)明德奖1名,颁发6000元奖金及证书。获明德奖的学校还将被推荐参加全国范围内的评选。

(二)优等奖,具体奖励名额为参加评比活动的所有明德小学的5%(最多5所),颁发4000元奖金及证书。

(三)甲等奖,具体奖励名额为参加评比活动的所有明德小学的5%(最多10所),颁发2000元奖金及证书。

第7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的图片欣赏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的图片1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的图片2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的图片3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的资料:五一劳动节诗歌献给——五一劳动者

作者:缘源圆

不要问我来自何方

也许,五湖四海

也不要问我情归何处

或许,只为服务人民

我们本来很渺小

渺小的有点不愿让人想起

然而,渺小的事物却光彩夺目

就像是沙砾中的一颗珍珠

不由自主让人眼前一亮

五月,是一个艳阳的季节

五一,一个纪念的日子

我们的青春奉献品格

就像是一股清香的气流

注入每一份事业香味四溢

我们曾挥汗如雨

我们曾淡泊名利

我们曾爱岗敬业

我们曾艰苦奋斗

这一切,太值得,太有价值

我们不可能被人一一镌刻

我们也不可能被人一一羡慕

不要问我为何如此

也许,只为轻于鸿毛,重于泰山

不要问我归去何兮

或许,化为——钉子汗水粉笔

五一劳动节手抄报的资料:五一劳动节祝福语1、祝:日子红红通通,生活火火风风;事业马到成功,赚钱决不放松;现在如沐春风,将来傲视群雄。五一快乐。

2、五一送你五个一,一份是工作顺利,一份是万事如意,一份是抬头见喜,一份是好的运气,一份是注意休息。祝劳动节快乐。

3、小小的五一小小的你,短短的信息短短的福气,我小小的心灵给你大大的祝福:祝你天天开心,时时顺心,五一劳动节秒秒舒心!

4、人丑人俊,顺眼就好;人老人少,健康就好;钱多钱少,常有就好;家穷家富,和气就好;人的一生,平安就好;祝劳动节愉快!

5、五一到,放假了:花儿俏,鸟儿吵,太阳照,轻风飘;雾非雾,花非花,忘烦恼,多逍遥。找找乐,开口笑,问候到,祝安好!

6、五一到,种下一棵幸运草,引来一群快乐鸟,鸟语花香将你绕,为你筑起幸福巢,累累硕果挂树梢,厚厚福荫将你罩,从此高枕永无忧。

7、距离遥远,思念点点满心间;雨丝绵绵,情谊浓浓不曾浅;字里行间,寥寥数字诉情怀;五一节,对你关怀在心田,祝你快乐幸福多一点。

8、劳动创造了文明,文明产生了科技,科技发明了手机,手机承载了信息,信息传递了词语,词语表达了心迹,心迹肯定了问候:五一快乐。

第8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劳动的虚拟化使劳动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跟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1个与物理空间相对于应的新空间———塞博空间(cyberspace)愈来愈显示其首要性,在塞博空间从事的虚拟劳动,无穷地扩大了劳动的空间、劳动的时间、劳动的对于象、劳动的手腕,尤其是人工智能或者软智能体的呈现,更使劳动主体虚拟化,劳动方式也被虚拟化。

劳动方式的虚拟化将对于社会经济发生巨大的价值功用:它极大地增强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拓展了认识空间。数字化虚拟为人类打开了探索事物存在以及发展的多种可能性的空间,超出现实时空以及物资前提的局限,自由地将事物的多种可能性外化为对于象性存在,为人类开辟了新的认识空间,增进认识的深化。它增进了出产力的加速发展。劳动者对于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以及运用能力空前增强,并增进知识劳动者的呈现与快速增添;劳开工具的智能化、网络化,增添了出产中的知识以及科技含量,为高科学技术及时向现实出产力转化提供了便利前提;扩大了劳动对于象规模,使数据、信息、知识等都成为了新的劳动对于象;跟着电脑以及网络技术的深化利用,社会出产力将会发生加速度的发展。它创造了新的多维的社会交往方式。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每一个主体还可以同时从多种角度与多个对于象交往,这就使主体之间的瓜葛出现出多维度(血缘、地缘、业缘、网缘瓜葛等)、非中心化的状况。交往方式的网络化、多维化,无疑大大地提高了交往频率,加快了社会资源的流转以及组合。劳动方式的虚拟化,在人类历史上第1次构建了超出地域限制的全世界性网络,地域界线被弱化,实现信息以及知识同享,加速了出产要素在全世界规模内的自由活动以及优化配置,对于各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糊口方式的影响是巨大的、繁杂的。

劳动方式的虚拟化与可延续发展

未来学家的1系列钻研成果警示人们,大自然的天赋是有限的,必需走可延续发展的道路,尽可能减少对于于自然资源的损耗,尤其是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而以劳动方式的虚拟化为特点的虚拟经济,恰是减少资源损耗、公道配置资源、以信息化带开工业化、增进科技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令人力资源优势患上到充沛施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劳动环境的虚拟化,减少了对于于物资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损耗。塞博空间使劳动减少了对于于实时空间的依赖,因此也减少了对于于公共交通设施等物资资源的损耗。传统的劳动(或者流动)是需要在必定的物资空间内以及统1的时间内进行的,但是在信息时期,有了塞博空间,许多劳动(流动)包含国际流动在内,统1的实时空间变患上没必要要,而且在更加广泛的规模内,进行了劳动资源的组合,减少了对于于交通、社会公共设施以及物资资源的损耗。比方,大量的专业网络,如电子商务、电子银行、电子政务、电子商场、电子物流……大大减少了复杂的结算、洽谈、采购、会议等,因此也减少了对于于大量的人力、物力和1系列社会资源的损耗。

劳动对于象的虚拟化,大大地减少了实验本钱。人们为了减少实验进程对于于物资资源的挥霍,常常树立1些仿真系统,这样就使劳动对于象虚拟化,这类情况在智力劳动中普遍运用,如“数字化虚拟人”就是医学钻研对于象人的虚拟化,还有投资巨大的水利工程,运用仿真系统,使钻研对于象虚拟化,节省了巨额的物资损耗。可以预期,跟着虚拟经济的逐渐发展壮大,劳动对于象的虚拟化将逐渐扩展,将愈来愈显示出劳动对于象虚拟化对于于可延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第9篇:劳动节资料范文

关键词:马克思;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途径;现实意义

1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资本的运行过程,就是无休止地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而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创造的,因此,企业的生产行为就表现为资本对剩余劳动的剥削行为。资本是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到达赚取剩余价值的目的。“我把通过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相反,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因此,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就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2 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

2.1 资本主义企业社会责任缺失所造成的后果

资本主义企业只顾追逐剩余价值不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第一,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心身健康。“资本由于无限地盲目追逐剩余劳动,像狼一般地贪求剩余劳动,不仅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而且突破了工作日的纯粹身体的极限。它侵占了人体的成长、发育和维持健康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苦、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第二,造成了资本与劳动不可调和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决定了资本是根本不关心工人的健康和寿命的。“人们为体力和智力的衰退、夭折、过度劳动的折磨而愤愤不平,资本却回答说:‘既然这种痛苦会增加我们的快乐(利润),我们又何必为此苦恼呢?’”尽管可以通过法律的强制手段来稍微缓和矛盾,例如19世纪60年代英国的通过了工厂法把初等教育宣布为劳动的强制性条件,但是“资本主义按其本质来说,只要超过一定的限度就拒绝任何合理的改良。” 比如,“法律关于工场中的每个工人应占有必要空间的强制规定,就会一下子直接剥夺成千上万的小资本家!就会动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基,也就是说,会破坏大小资本通过劳动力的“自由”购买和消费而实现自行增殖。”第三,导致资源危机、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出现。资本为逐利,不仅以牺牲工人阶级的基本权益为代价,而且还从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中获利。“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2.2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

(1)对员工的责任。企业在追求经济利润过程中,应该保障劳动者的生存权、发展权等基本权益,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综合能力,促进劳动者的全面自由发展。

首先,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的责任。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企业应该制定合理的工作时间,使劳动者有正常的休闲娱乐时间。马克思批判地指出了资本为了追逐剩余价值而无限制地延长工作日对劳动者和企业造成双重损失的后果:一方面,损害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延长工作日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经济利益,因为“资本无限度地追逐自行增殖,必然使工作日延长到违反自然的程度,从而缩短工人的寿命……已经消费掉的劳动力就必须更加迅速地得到补偿,这样,在劳动力的再生产上就要花更多的费用……资本为了自身的利益,看来也需要规定一种正常工作日。”

其次,提供良好工作环境,营造和谐劳动氛围的责任。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在卖给资本家以后才实现的。劳动力不同于其他“死的要素”,劳动力是带有主观意志的“活的要素”,劳动力的使用,受劳动者意愿、情绪、态度等主观因素的影响。生产过程中,劳资双方紧张和对抗的劳动氛围,会使劳动者产生不满和逆反的心理,将不利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的发挥。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才能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最后,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的责任。资本主义企业的经济利益建立在牺牲劳动者的发展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决定了,在企业内“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一切发展生产的手段都变成统治和剥削生产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发展,成为局部的人,把工人贬低为机器的附庸品……这些手段使工人的劳动条件变得恶劣。”这种以牺牲劳动者来谋求经济利润的方式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续的,现代企业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发展的方式,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一定的资本投入下,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多的利润。

(2)对消费者的责任。商品的出售价格以商品的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平均利润。商品生产者为了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实际销售的价格,只有采取各种措施降低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即成本价格,用较便宜的费用进行生产。资本家通过压低工人工资的手段降低可变资本;通过减少生产资料的费用来降低不变资本,不惜偷工减料,生产出劣质低质产品、出售过期产品,甚至生产损害消费者健康或对消费者造成潜在危害的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攫取更多的利润。这种节约生产生产资料的狂热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的掺假上,“德国工业有一条基本原则:只要先给顾客送好样品,然后给他次货,就能使他满舒服。”这是典型的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3)生态环境责任。“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资本主义企业在片面追求资本利润最大化过程中环境责任的缺失已经造成了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因此,在对自然界作资本化利用的同时,必须强调企业的生态责任,培育企业的生态伦理,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企业在管理理念、生产经营、制度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生态化导向。

2.3 我国经济发展中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途径

(1)重视企业内的分工、协作和团队管理。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必须降低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就要求同量生活资料能以更少的时间生产出来,这就必须提高劳动生产力。“许多人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或在不同的但互相联系的生产过程中,有计划地一起协同劳动,这种劳动形式叫做协作”。 通过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新的生产力。第一,在协作中,“劳动者在有计划地同别人共同工作中,摆脱了他的个人局限,并发挥出他的种属能力。” 第二,协作可以扩大劳动的空间范围、可以与生产规模相比相对地在空间上缩小生产领域。第三,协作可以节约生产资料,这既表现在使商品变得更便宜,从而使劳动力价值降低,也表现在改变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例,从而提高利润率。因此,加强协作可以带来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先进的管理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团队管理,有效协调生产的各个环节,营造和谐的劳动氛围,优化企业内部的要素配置,把企业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发挥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缩短制造产品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2)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将会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

第一,对单个资本家而言,企业创新能合理利用资本,增进企业效益。在商品货币条件下,如果技术落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生产的商品交换不出去,用来购买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就得不到补偿,更不能实现增殖,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企业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把有限的资本用于生产出质量高、性能好、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才能提高资本利用率,增进企业效益。

第二,企业技术创新诱发产业创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业创新以企业技术创新为启动点,在竞争规律的强制作用下,其他的资本家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从而促进产业的发展,“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同一规律,既会使采用新方法的资本感觉到,他必须低于商品的社会价值来出售自己的商品,又会作为竞争的强制规律,迫使他的竞争者也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其结果会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节约资源,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指出“正象只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扩张能力。”技术创新能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节约资源,而且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能源,代替自然的不可再生能源,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努力实现产品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就个别资本来说,“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所以,企业要紧跟市场消费潮流,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卖出较多的数量,实现利润;另一方面可以因独特的竞争优势,适当提高市场价格,实现利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王永年.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二重性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8,(1).

[6]贺立龙.产业创新.一个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7]郭跃军.论马克思的生态和谐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兰州学刊,2008,(8).

[8]张健.构建和谐社会与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建设[J].经济体制改革,2008,(1).

[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66.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6.

[1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4.

[1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11.

[1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55.

[14]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580.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07.

[1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3.

[1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8.

[18]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580.

[19]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8.

[2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82.

[21]贺立龙.产业创新.一个马克思经济学的解释[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5).

[2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