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精选(九篇)

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

第1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历时九天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主要就是对这次活动进行总结,对表现突出的班级和学生进行表彰。刚才,大家听到了整个活动情况的通报,表彰了六个成绩突出的班级和90名优秀学生,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请大家把最热烈的掌声献给他们,同时,也希望我们这次还做得不够好的班级和同学们,一定要认真查找自己的问题,诚心诚意地向他们学习,努力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富有激情,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光彩夺目。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没有必要的劳动教育,学生就不可能得到完整的教育,这是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在课程计划中也规定初中学生每年应该有144学时的劳动教育课,这都是有科学依据的。可现实的情况告诉我们,在近20年的中国教育活动中,劳动教育已逐步走出了校门,目前,有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强烈的呼声缺少劳动教育是中国目前教育中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什么中国有那么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就失业?就是因为我们的劳动教育没有跟上,在人们心目中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大多数青年人,鄙视劳动,厌恶劳动,把自己看来太高,都不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事,实实在在地从基础做起,其实有很多人,他根本就不会做事。中国真的没有就业岗位吗?根本不是。

我们应该知道,劳动是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方式,一个不能劳动的人,他只能寄生一生;一个不愿劳动的人,他只能乞讨一生;一个不会劳动的人,他只能贫困一生。劳动只有简单和复杂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很多成功人士都是从简单劳动开始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一个人如果他连简单劳动都做不好,那么他还哪有能力做复杂劳动呢?所以,在这里,我请同学们记住,你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全面打基础的阶段,你们应该抓住每一个劳动锻炼的机会,从简单的劳动做起。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名愿意劳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珍惜目前的大好时光,把学习搞好。我们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学习成绩也是检验我们劳动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没有吃苦精神。

第三,我们应该懂得我们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今后的劳动。通过学习,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让自己聪明起来,心灵手巧起来,就是让自己成人以后会劳动,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富有,让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

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动课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课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课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在一年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培养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暂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发展思维。劳动课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课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 小学劳动课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课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这些是培养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课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课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例如,在纸工课上,学生折出的东西非常多,有的连老师都没想到,这时,我就适时表扬那些学生,对其作品给予鼓励和肯定,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只有勇于想象,勤于想象,善于想象,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在实践操作中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索,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整个课堂教学非常重要重要,在整个课堂教学占较大的比例,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积累学生点点滴滴具有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书村网 )

(3)在实践操作中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激励全体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小组之间开展竞争,使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最终走向成功。追求学生人人进步为最终目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运行载体,以全员激动为操作手段,以小组团体成绩评价为导向,激发竞争活力,强化合作意识。

在劳动各科教学中,我总是将学生分为几组,最后,评一评哪组做的最好,激励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强调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训练、健康心理素质的养成、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形成,使学生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从集体的利益出发,让他们明白成功的作品属于自己,也属于集体。

(4)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可见,让学生在劳动实践操作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第2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一、重视初中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

在课程的选择中,要密切重视劳动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之间实现互补,提高教学效率。在课程的选择上,要注重贴近社会生活,合理融入生活化、劳动的元素。劳动技术课程,要将教学部门所规定的项目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能力结合起来,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制订计划,加强实践教学,加快发展。为了真正达到教学目的,在课程的选择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这样,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觉融入教学中去。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实际来合理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参与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高自己的兴趣。

另外,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在学生主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和培养,这样,更能够体现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重视在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德育

在初中劳动技术教学中,总是充满着许多问题。这显得在劳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变得非常重要。学生德育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拥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课程学习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加强德育,能够让学生重视劳动课程,培养动手能力,从而树立远大的抱负以及培养为国奉献的精神。

在劳动技术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因材施教,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室中讲劳动技术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的手工制作,融合爱国的道德情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进行道德熏陶。

三、加强创新,将鼓励运用到劳动技术课程中

1.从授知识到授方法。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总是将书本中显而易见的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中,学生也是仅仅接受固有的知识,不去更进一步地思考和创新。这明显与我们的素质教育不符。因此,我们在教学思想上,首先要改变这种传授知识的方法,继而以教授新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教学中,学生势必会亲自动手进行制作,这在实践中,需要我们冷静的头脑和灵活的技巧来应对。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道德素质,防止在动手实践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素养和能力。

3.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是进行劳动技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鼓励学生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劳动技术课程教学中。

四、教学方式实际化,加强实践教学

任何事情离不开实践。当然,在学习中也不例外。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深入到课程教学之外,亲身体验劳动的难易,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收获知识的真谛。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会将学习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心灵深处进行深化,最后改造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是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必修的内容。在教学中引入劳动技术课程可以让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在教学中,我们要着眼于教学方式的改进,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师范教育;劳动教育;学前教师教育;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20)23-0072-05

中共中央、国务院2020年3月20日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备受关注,这对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新要求。职业师范院校是培养一线学前教师的摇篮,职业师范教育中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可以提高幼儿园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职业能力,增加劳动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比重,推动我国开展劳动教育的质量。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未获得独立地位,在职业师范教育中对此也关注不足,这些不足导致幼儿园教师对劳动教育的弱化,进而导致幼儿出现劳动意识淡薄、动手能力差等问题。因此,分析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现存问题并提出可实施的解决路径,是提高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地位的必然要求。

一、劳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一)劳动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1.劳动教育的本质内涵

国内外很多专家学者对劳动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阐释。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劳动教育是对年轻一代参加社会生产的实际训练,同时也是德育、智育和美育的重要因素,能培养人的道德品格和智力品格。”[2]另有学者强调:“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和养成劳动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3]本文认为劳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能有效提升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思想观念和劳动技术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良好劳动行为习惯。

2.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意见》中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4]劳动教育的具体价值包含以下两点。

第一,劳动教育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从古至今,很多教育都是单一地从思想意识层面来增强人的知识,遵循身心二元论的思想,这完全割裂了身体和心理之间的联系。全面和谐发展则意味着要达成一种身心的和谐,劳动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劳动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智育、体育、美育也都能以实际体验为基础,在劳动实践中不断渗透。

第二,劳动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劳动价值观。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有很多学生出现不想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情况,这表明当今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学生没有对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而影响其人生观、劳动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通过劳动育人,通过劳动教育感化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二)劳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能力的诉求

1.从单一走向全面

劳动教育对幼儿园教师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单一方面的,而是整体意义上的,即对其能力的要求更加全面,不仅要有环境创设与利用、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等能力,更要具有卓越的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的能力。教师不仅是教育的实践者、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教育的研究者。在不断的“实践—沟通—评价—反思—实践”循环中,实现劳动教育效果的不断提升。

2.从感知走向实践

劳动教育需要基于儿童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因此更加需要教师具备实施劳动教育的能力,在入职前学习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课程,在入职后给儿童提供“做中学”的机会,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育机会,适时开展劳动教育。

3.從预成走向生成

过往教育过程中更强调幼儿园教师在活动之前的预成能力,提前设计好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甚至是教育情境。预成能力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儿童的学,忽视了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使教学变得僵化,很容易造成教师的“一言堂”,儿童不易对教育内容形成深刻认识。而新时期劳动教育更强调教师的生成能力,教师要在实际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意义的对话教学,要具有教育机智,能够及时捕捉到教育机会,对教育内容作出灵活适宜的调整,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促进儿童主动思考和自主探究,达到深度学习。

二、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开展现状

(一)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偏差

劳动思想观念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观,是对劳动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它决定着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对于劳动技术知识的态度及能否形成正确的劳动行为习惯。当前很多学前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与理解存在偏差,学生轻视劳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学生成长过程中缺少劳动。从社会背景来看,新生代大学生从小物质生活优越,大多没有劳动体验,因此没有对劳动形成正确认识,对劳动教育不理解、不认同。第二,社会上不良现象的影响。目前社会上有些贪图享乐、急功近利、好逸恶劳的人,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就会盲目跟从这些人的思想和行为,严重影响学生的日后发展。第三,社会普遍重视应试教育,忽视劳动教育。在“唯分数至上”的社会观念里,一切不量化成分数进行评价的或与考试等无关的教育内容都是无用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学生都更重视专业文化课程的学习,对于劳动教育的观念较为淡薄。第四,很多教师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的手段。如学生犯了错误,老师罚他负责值日、搬东西等。惩罚的目的是对学生的某个错误行为的控制和抑制,惩罚给人带来的往往是负面的情绪体验,是对劳动教育的消极强化,这样会使学生不能感悟到劳动的积极意义和价值,学生就会逐渐地反感劳动、厌恶劳动、逃避劳动,那么学生自然地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判断。总之,当前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不理解、理解偏差甚至理解错误的情况。

(二)开展劳动教育的措施不足

在师范教学质量评估、学前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强劲的背景下,如何达到质量评估的量化结果以及如何提升学前职业师范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各职业师范院校关注的焦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劳动教育,职业师范院校鲜少关注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处在被边缘化的位置。

第一,培养标准中少有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培养标准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目前职业师范院校培养标准大多涉及职业道德、学科知识、实践能力等方面,但很少体现劳动教育方面的内容。如果说课程设置是弓箭,那培养标准就是靶子,没有明确的靶子作为目标,箭就会射偏。没有明确的劳动教育的培养标准,那么要培养学前职业师范学生的劳动思想观念、技术知识、行为习惯就更无从谈起。

第二,课程教学体系中较少设置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其一,关于课程内容。目前学前职业师范院校的课程内容设置中鲜有单独将劳动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现有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基本分为三种:一是基于学校统一安排的劳动实践活动,但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二是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但时间短、内容少、效果差,而且有些劳动教育内容已经变得陈旧,背离了时代要求,但教师却没有对其及时更新和创新,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三是专业性实践课程,例如幼儿园实习、见习等。其二,关于教学过程。现有的劳动教学过程缺乏难度适宜性和可操作性,形式主义比较严重,教师设置的教学过程没有难度、不够深入,就会导致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在劳动学习中并没有获得思想、知识、行为方面的提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认为劳动教育没有用,总是处于“应付”劳动教育的状态,进而影响其正确劳动思想观念的形成。其三,关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质量的判断。在教学评价方面少有针对劳动教育的评价,缺乏劳动教育相应的评价标准与考核机制。现有的劳动教育评价还存在论断主观、形式单一等问题。不适宜的劳动教育评价势必会影响学前专业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其劳动素养的形成。据此可以看出,当前职业师范院校课程教学体系比较固定,劳动教育相关的教学内容不系统不连贯且缺少时代性,缺少关于劳动教育的适宜的且具有操作性的过程安排以及灵活、多元的评价方式。

(三)缺乏劳动教育实践

目前学前职业师范学生普遍缺乏劳动实践的时间和机会,教师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劳动教育技能的培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从课时安排来看,缺少劳动教育实践课时。目前职业师范院校培养方案整体上缺少实践课程的课时安排,已有劳动教育课程中也呈现出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态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劳动教育中缺少了实践,就会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它应有的效果。

从实践时间来看,劳动实践时间短,无法将内容深入内化。时间是进行深度学习的有力保障。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5]。深度学习要求在实践中逐步加深理解,再通过反思以发现新旧经验、知识间的联系,是一个主动学习的过程。但由于目前的劳动教育实践时间较短,大多数学生对于劳动教育内容还停留在浅层的学习阶段,不足以深入提升劳动技能。

从教学方式来看,缺少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技能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忽视了“做中学”的独特价值。技能是一个在教师指导和不断刻意练习下,通过同化、顺应,从“不平衡”慢慢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建构过程。由于学生就业需要,很多院校把职业教育技能作为培养的重点,没有凸显出学生实践劳动技能的培养。

综上所述,职业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优秀教师的教育,开展劳动教育就更为必要和急迫,但从实际情况分析其劳动教育仍亟待加强。

三、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开展策略

生产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当前,针对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可以从強化理论、提升标准、系统培养、重视实践等方面促进劳动教育和学前职业教育的相互融合。

(一)强化理论,提升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当前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理解与认识的偏差。针对观念上的问题,重点是要强化理论。学前职业师范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学前职业师范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让劳动教育观念在学生心中扎根,引导学生理解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进一步认识到劳动教育对教师职业的重要性。只有学前教育师范学生形成了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才能在入职后的幼儿园教育中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提升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充分利用社会舆论引导学生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企业号等学生热衷的社交媒体在学校范围内宣传劳动教育,报道相关劳动模范人物事迹,开展朋辈交流会,组织“劳动月”“劳动日”等活动,为有劳动经验的学生提供交流平台,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劳动,感悟劳动的意义,提高学生内心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让学前职业师范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劳动教育。

其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勤工助学等社会劳动。新时代倡导的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农民、学习工人等,更重要的是树立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理念与认识。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只有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层面反思劳动教育理论,才能将其反馈到对劳动的认识上。

最后,教师应该时刻注重对学生劳动教育观念的指导。部分学生之所以没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就是因为受“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职业启蒙教育与劳动教育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重视劳动与实践的地位,扭转关于劳动教育的错误观念,认识到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取得高分和成就,而是踏踏实实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提升标准,构建专业劳动教育培养体系

当前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没有构建专门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针对开展形式上的问题,重点是要制定标准。在学前职业师范教育过程中确立专业的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不僅能让教师和学生都更明确劳动教育的目的,还能有更充足的教育依据,为后续开展的劳动教育提供方向。学前职业师范教育构建专业的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前教育师范生人才培养计划。职业师范学校要从政策、培养计划等方面保障劳动教育的开展,制定可实施的教学计划,并设置劳动教师岗位,聘请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的场地。劳动教育培养体系应在劳动教育理论指导下,涵盖特定的培养目标,具备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管理体系、课程体系等,应是一项涉及多项工作的系统工程。

其次,要形成完备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劳动教育与教学实习、社会志愿服务等充分结合,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劳动教育评价方案。评价的内容包括对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具体劳动两方面。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包括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情况、教师的教学态度与方法手段等的评价,以保证劳动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对师范生参与劳动的态度、行为等。多元主体评价,既能保证评价的结果公平,也增强了评价的深度和广度。

(三)系统培养,构建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

当前学前职业师范教育中没有构建劳动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学体系。针对这一问题,重点是形成课程教学体系,落实系统培养。课程是开展教学的载体,传统意义上的课程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并规定学时与学分及具体的学习内容和相应的学习模式。但对于劳动教育来说,不仅仅要设置专门的课程,还应该让劳动教育贯穿到课程体系的每一个过程,让劳动教育课程既有理论根基,又能落地生根。

首先,根据学前职业师范学生的特点和幼儿园教师的岗位需求设置基础性劳动课程。课程实施可以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也可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在线课程,如建立虚拟仿真平台,这种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并从仿真实验中体验到劳动与实践的意义。

其次,多为学前职业师范学生设置专业性劳动课程。专业性劳动课程具体包括学前专业启蒙课程及幼儿园见习、幼儿园实习、幼儿园顶岗培训实习等课外实践环节。只有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性劳动素养培训课程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将劳动教育放在与其他专业课同等的位置。开展专业劳动课程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到职业的兴趣,磨练职业意志力与责任感,增强对未来即将从事职业的信念。

最后,为学前职业师范学生设置拓展性劳动课程。拓展性劳动课程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文明程度,主要包括道德修养、创新创业、艺术文化、志愿者服务活动等。该类课程可以与“第二课堂”结合,如可将个人文明行为、参与志愿活动的次数及寝室卫生情况等纳入到评价考核中,达到考核目的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

(四)重视实践,增加学生实践劳动教育的机会

第4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锻炼学生劳动能力。本学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学工作:

一、学习《大纲》,提高认识

秋季开学初,我们组织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指出:劳动 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小 学开设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技能,在德 、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找出差距,老师们认识到:不认真地进行劳动 课教学,学生就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就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没有热 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健全组织

我们成立了劳动教研组。聘请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组长,两位青年骨干教师为副组长,教研组成员有各班班主任和劳动科任教师。教研组在开学初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和语、数主要学科一样 ,同等对待,督促教师制定并落实教学计划,使之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进程安排合理。在教研计划中 规定,其中要检查劳动备课和作业;每个科任教师必须执教一堂观摩课,从中评选出优质课,期未进行考试、 考核和总结。

三、落实常规

抓好劳动课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我们把住备、教、辅、改、考五个教学环节,使劳动课教学同其 它学科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研组严格督促科任教师先备课后上课,不备课不得进教室。按照教研计划,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各年级7人次劳动观摩课,老师们普遍重视了劳动课的实践性,如废物利用手工品制作、折纸模型、烹饪,师生共同操作,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调动了积极因素,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走出教室

除开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教育。学校与社区、敬老院保持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受到好评。

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加强了劳动课的教学管理,重视实践,使学生既学会了一些劳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了 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又美化了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接手担任四年级的劳技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要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劳技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本学年劳技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劳技学科在学校教学中次科,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薄弱,普遍不感兴趣。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通过对身边环境的感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一些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本特点。接着,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劳技的枯燥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2、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不敢以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自居。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

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中,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取得成绩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

第5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服务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教育消费市场监管力度;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勤工俭学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我区勤工俭学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1、提升我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品位。完成岗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示范场所创建工作。

2、继续办好其它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使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开展全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推动我区素质教育的发展。

4、完成全区勤工俭学安全检查专项工作,落实勤工俭学工作的规范、安全的管理。

5、做好区局勤工办的办公>!

6、做好市局勤工办布置的各项工作。

7、做好常规性工作

三、重点工作

(一)以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一是开展好岗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以岗埠场所为试点,开展农村劳动场所的,课程开发、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成果展示等方面的探索,不继总结,为我区其它农村实践场所提供工作经验。

(二)以加强后勤保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办好区局教育用品供应站的工作,加强学校后勤保障规范化建设,保障教育教学、服务师生需要、维护教育公平,尽快提高教育的普惠性

(三)在全区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全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竞技比赛。

四、具体措施

1、打造好岗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岗埠劳动实践场所基础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2014年有主要任务是发挥场所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主要做的工作:一是请教研室帮助做好岗埠场所的课程开发,编写教材,争取完成一套有本场所特色的实践教材;二是做好教师配备与培训,教师配备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选择爱岗敬业,有创新思想和一定技能的教师任教。同时将当地的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聘请作为客座教师。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产的办法,通过学习观摩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三是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探索办学新路,改进实践活动方式和内容,使场所的活动更能体现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示范性的特点。计划用一年的时间表总结出一定的经验,为建设浦南农村被动实践场所提供作借鉴经验。

2、继续开展好浦南、云台农场、和岗埠其它完小教学点的学生实践活动。打造好农场小学的劳动场所的 “农娃乐园”教材开发、使用和活动。做好做足“农”字文章,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优势,加快校内做好校内生态园、蔬菜种植园建设。努力建设特色劳动实践场所。利用东、西两个校区的校内空地,筹建120平方米植物园、300平方米蔬菜种植园。同时继续做好二小实践场所的种植区、大棚区、垂钓区、花卉区、育秧区、养殖区、教学区和柿子园几个板块的开发建设,将其建成一个规范的“生态农庄”,成为农村学校学生劳动、探究园地。

3、继续做好浦南小学的劳动场所建设。浦南小学是一个中心校下辖四个完小和三个教学点,布局分散,但学校没有闲置用地。劳动场所主要是和学校周边的农户建立协议共建,借助周边农户的生产农地、大棚做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场所。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建立相对稳定的共建关系,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与探究,是2013年的主要工作。区勤工办将积极帮助学校做好共建,指导开展实践活动。

4、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场所建设与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在进行场所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对三个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主要是对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劳动技能、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学校领导的办学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和专业水平,通过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重视课程开发,促进场所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优势,组织学校、教师挖掘具有本地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建立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劳动实践场所课程。因地制宜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分层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6、在全区积极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在2014年十月在全区开展一次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让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区办的更具特色。

7、继续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围绕服务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需要,结合各校实际,着力办好教学用品供应站的服务性工作,保障教育教学、服务师生需要、师生安全健康活动、维护教育公平。加强中小学校后勤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逐步完善中小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对进入教育市场消费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三无”产品进行学校。

第6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 科创;引导

【中图分类号】G6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46-01

1 课题研究,指导发展

1.1 “科创”教育构建的理念

把握现代劳技教育的目标,强化劳科创教育的整合,发挥课程的共通能力,拓展学生的劳技学习空间,提高劳技课的科技含量,就是提高劳技课本身的质量,现代劳技教育应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载体。在这些理念的指导下, “ 劳技、科技、创造” 一体化教育新体系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推广性价值。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技教育充分融合于实践活动中。综合实践课是人文精神与劳科创教育结合的典型课程,它能有效地使学生获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劳创教育整合的道路已经开通。这是现代劳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完全符合当今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

1.2 “劳科创”一体化教育的操作模式

以劳技动手实践为基础为原动力(称为“帆” ),以现代科技教育,培养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为重点(称为“船” )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称为“航向” )。

1.3 “劳科创”一体化教育的操作途径

“一体化”教育已经从认知领域拓展到情意领域,改变了科技教育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着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实现了科技教育与学科教育充分整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整合,科技教育与学力教育充分整合,形成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格完美同步,走出了一条“科劳”育人的五彩路。

2 课程改革,适应发展

进一步深化“生活与劳动”课改革,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知识编排重复等“浪费”现象。加强劳技课与不同学科知识间的整合,以有限的学习时间,不同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技能。我们的做法是适当调整“生活与劳动”课内容,开设校本课程(创造教育课、现代科技课)。

2.1 优化“创造教育劳技课”

在劳技教育中强化科技教育。我校生活类多数内容归于常识课,手工类部分内容与工艺美术合并。强化了课内课外创造教育劳技课的动手动脑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造” 。

①借题发挥,引导联想。

在劳技课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启发联想,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有意识的点拨,师生的互相启发,培养了联想的品质(方向性、准确性和深刻性)。小发明作品也由此应运而生。

②改变原有,发展求异。

在劳动技能传授课中,我们始终以学生的“动”为劳技课的主要形式。让智慧在手指尖上闪光。学生浓郁的创作兴趣,敲开了了五彩的智慧门帘。

③展示形态,启发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火花。在劳动课教学中,教师结合原作品引导学生变式想象。如在拼盘比赛中,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由此及彼发散式的想象力,每人给拼盘取一名,并进行广告语比赛,学生在联想中驰骋万里,想象创造。

2.2 开设“创造性思维训练课”

我们根据创造性思维的三特点(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对学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训练,教师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由此及彼的发散式思维能力,使学生见景生情,揽物感怀,思绪万千,在联想中学习创造。

在上课中我们应强调“四个主导” 。发挥教师组织驾驭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及其过程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的主导作用;发挥教师的点拨作用;发挥教师动手演示的主导作用。

3 科劳活动,主体发展

3.1 开展研究性学习,努力提升科学素养。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落实了“ 四个突出” :突出“ 玩” 中学:激发兴趣。突出“ 创” 中学:培养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突出“做”中学:培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突出“用”中学:运用科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有所发现。在劳科实践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做到“ 五个学会” :学会关心环境,学会实践研究,学会创造创新,学会科技服务,学会科学评价。

3.2 小科学院的日常活动是以研究型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形式,强化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主体研究中落实。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开课、结题、科学小论坛、小课题经验交流会、小科学院的年会及科学讨论会) ,指导主题活动的普及。

3.3 增学力――铸造科技金钥匙

①面向全体分层推进:在活动方式上我们采用参与意识的单项研究性学习的普及层和小课题研究性学习的提高层相结合开展活动。在智能学习上,我们努力建立合理的科劳知识与科学方法学习相吻合的层次结构。如低段通过小种植、小养殖着重训练用感官观察;中段通过劳技制作着重训练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后,找出异同点。科学方法学习的层次由“低级科学方法加工”向“初级科学方法” 递进,科学知识学习的层次由对事物的感知发展向理性思考递进。

②模块主题课程优化

第7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学习方法 资源 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这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因此,开拓课程的学习资源,构建开放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指导,让他们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突出重点。

一、面向生活,挖掘开放型的学习资源

面向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体系化的教材,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实际体验,发展综合的实践能力。

1. 到自然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之一是“亲近周围的自然环境,热爱自然,初步形成自觉保护周围自然环境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接触自然,丰富对自然的认识;欣赏自然世界,发展对自然的热爱情怀;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理解人与自然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知道如何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并身体力行。

自然界本身就是一本神秘又生动的“活”教材,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到广袤的大自然去开展活动,去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理想素质,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2. 到社会中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学生“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出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社会课程反映的是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它本来就来源于社会。因此,只有把社会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在社会中学习“社会”,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使课本的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

3. 在劳动中学

劳动是一门重在实践的技术型课程。传统的劳动教学因场地、器材紧张,或无学生劳动实践基地而常常忽视或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只是面对书本学习,学生所接受的只是书本上的劳动知识,却无力面对真正的劳动。创建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出路,在劳动教育与生活实践中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克服传统教育脱离生产、生活的弊端,解决学用脱节的矛盾,使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能真正协调发展起来。

以劳动为主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非活动结束就完事,还必须同平时的生活结合起来,延伸到课外、校外,以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巩固劳动教育的成果。

4. 在生活中学

现代生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应有的生活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人生观念,使学习时间由青少年延伸到人的整个一生,使学习场所由学校发展为整个社会,使学习成为学生维持生计和创造新生活的手段。显然,在这一生活教育的背景之下,必然要以“以人为本”的宗旨来实现生活教育的全过程。必须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使儿童能够主动地将自己导入其中,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改变自己,在实际问题中获得全面进步,最终形成适应未来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素质,使儿童了解生活、热爱生活、适应生活,形成创造新生活的能力,迎接未来、驾驭未来、创造未来。

二、注重实践,运用体验性的学习方法

我们的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活动本身的结果不一定重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学生通过自己观察、交流、调查、访问、操作等多种体现主体精神的学习方式,获得对生活中许多问题的正确认识。为此,我们提出了“拆”、“试”、“看”、“评”四种学习方法。

1. “拆”,注重过程。

“拆”是一种掌握技能的好方法。英国儿童博物馆墙上有一段著名格言:“我听过的就忘记了;我看过的就记住了;我亲自动手过的就理解了。”在活动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拆,这无疑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的机会。

学生在亲自动手拆的时候是有目标、有条理的“拆”。边拆边看边思考,这样“拆”的过程才真正形成学习过程。如在学习《自制潜望镜》(绍兴版6年级)一课时,教师先把制作好的两个样品交给两个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让其回去“拆拆”,自己边拆边观察怎么做,然后自己制作,有的学生甚至创造性地进行了改进。

2. “试”,允许失败

“试”,就是采用尝试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按各自的方法尝试着去做,做成功了,就说明自己用的方法是正确的;不成功的就会去思考什么地方不对,发现了问题,才可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尝试着去做,不要怕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最后再取得成功。

教会学生“试”着去做,使学生既学会了技能,又培养了他们不依赖别人,自己去获取知识、学习技能的本领,形成了良好的心理定势,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 “看”,明确目的。

“看”,即观察。通过仔细观察,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就可能有创造发明。瓦特就是通过观察水开时壶盖会跳动的现象,发明了蒸汽机。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家的创造发明都是从观察开始的,因此学生从小就要养成观察的习惯,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

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观察可以分为有序观察和比较观察,整体观察和部分观察。有序观察要求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设计必要的观察思考题,有层次、有顺序、有计划地进行观察。使用比较观察要有必要的指导,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再让他们联系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事物的异同点,最后进行归纳概括。从整体去观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操作材料;从部分去观察可让学生知道操作方法和工具。

4. “评”,强调合作。

“评”,即评论、交流,是让学生反思总结自己的实践和学习过程,得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并通过互相交流经验,取长补短,改进各自的学习方法。交流方式,一种是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发现某一学生对某一问题解决特别好,应立即鼓励他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另一种是让学生独立进行,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学生之间总结的学习方法,符合实际,有较强的实用性,学生易接受。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学习方法有很多种,在同一活动中可以交叉使用、互相配合。

综上所述,作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开发课程资源,强调体验性的学习指导,给学生实践活动以更广阔的空间,放飞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课更适合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高等教育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第8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活动指导内容

根据《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可知,小学阶段劳动与技术领域的主要活动方式包括设计与制作、生产劳动体验以及家政服务三方面内容。因此,在进行活动实践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常用工具、仪器以及简单图纸、产品说明书等相关内容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认知并学会使用常用工具、仪器 要顺利开展劳动与技术的学习活动,首先要认识和掌握常用工仪器,通过了解各种技术工作需要工具的名称、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掌握各种技术工具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及要求,为安全有效地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而准备。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跨距较大,对于工具的认识和使用学习要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加深,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剪刀、美工刀等常用“纸工”工具的用法,开展锤子、滚子以及泥刀等常用“泥工”工具的认知。对于较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钳子、起子以及电熨斗等小电工工具的用法,以及螺丝刀、钳子和扳子等五金工具,小木工工具和菜刀等食品加工工具。根据年龄的认知程度逐渐跟进学习。

2.指导学生认知简单的图纸 图纸是人类外出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例如在出去游玩时需要认识线路图,在制作活动中需要看懂设计图,裁剪图等图纸。因此,认识并会读简单的图纸,是安全、有效地开展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认识图纸主要是帮助学生区别不同类型的图纸,并可以根据图纸示例看懂图纸,设计出可以表现作品构造及制作过程等设计思路的图示。认识图纸主要分三部分完成:首先,通过观察和对照物体和图示,认识常见效果图,例如十字绣的效果图。其次,引导学生对图示和图意的理解,学会看图。最后,通过分析和讨论掌握制作步骤,为进一步实践操作做准备。具体认识图纸的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年级增高而逐渐跟进,例如,低年级学生可以学习“纸工”加工中的一些剪切线、粘贴面等符号,高年级学生可以结合外出活动认识地图以及外观图等图示。

3.指导学生认知和阅读产品说明书

阅读产品说明书可以更好了解产品的外观、性能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小制作和小手工,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规范、严谨地按照说明书操作的科学态度。阅读产品说明书主要包括了解产品各部件名称、功能以及用途,明确各部位操作步骤,重视“警告”“提示”等注意事项,从而锻炼学生根据说明书进行制作玩具、了解家电使用方法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劳动与技术活动实施方法

1.适当调整课程设置,重视劳动与技术教育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四大领域之一,劳动与技术课的课程设置往往被忽视。因此,要充分实现劳动与技术的高效教学,首先要适当调整课程设置,将劳动与技术课调整成与信息技术一样的每周一节课,另外需要安排统一师资对同一班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进行教学,这样有了课时保证和师资保证,才能够真正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引入探究学习方式,创新劳动与技术实践 劳动与技术课既具有操作性,还具有实践性特征。学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情况,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当地经济创新劳动体系,恰当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引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例如,通过组织《水果大观园》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发现水果之美”、“探寻水果之秘”的实践活动,感受“水果拼盘之乐”,不仅锻炼了学生使用工具的能力,而且体会到了动手操作的乐趣。

3.整合实际实践资源,开发有效的实践内容 科技教育活动是激发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设计方案探讨、制作和实验操作以及总结分析,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另外,劳动与技术课程可以设计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活动,通过让学生清理、维护以及布置校园的树木花草、教室墙面等,让学生体验劳动技术与实践的乐趣。最后,通过走出学校,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家庭劳动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和社会责任感。例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为老人做事,打扫敬老院的卫生,清理社区街道卫生等。

第9篇:劳动教育实践课总结范文

关键词:劳动实践 育人 知行合一 崇实尚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秉承“修德、砺能、笃行、创新”校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办学理念,在学生成才过程中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新机制和拓展实践育人的新平台,着力推动实践育人规范化和制度化,逐步探索了一条通过实践育人助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常态、长效机制。劳动实践课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劳动实践课的实施背景

为践行“知行合一,以行为本”的教育思想,提高学生“三自”服务能力,促成长成才,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并借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开设《劳动实践课》的先进经验,2012年11月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率先开设劳动实践课程,旨在通过劳动实践锻炼,使学生将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和坚强意志,培养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年多以来,实践课迅速走上了正轨,收到了预期效果。中山市电视台、中山商报等媒体先后大幅进行报道。目前,已有6千多人次参与此课程,5千多名学生顺利通过考核并取得学分,劳动实践课取得初步成效。

二、劳动实践课的组织过程

1.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

劳动实践课课程列入人才培养计划,作为必修课并计算学分。课程实施对象为大学一年级新生,纳入素质拓展项目。所有大一新生必须在一年内完成不少于35个小时的劳动实践课程,才能在该必修科目拿到0.5个学分,顺利毕业。如果不能在大一按时获得学分,可申请在下一学年重修。

2.明确部门职责,规范考核流程

劳动实践的开展,各部门分工明确。学生工作处负责劳动实践课管理办法的制订、组织开展。总务处负责清洁工具的发放管理、各院系负责课程的实施,做好课程时间、地点的统筹安排。学生劳动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各教学院系教室、实训楼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保洁工作。各院系配有专门的学生助学进行日常检查考核,每周在校内网站公布劳动实践课程的考核结果,对连续3次考核不及格的班级或小组提出预警,期末考核结果纳入辅导员、系部考核。

3.配备指导教师,严格日常管理

为保证劳动实践课的效果和质量,各院系分别为劳动实践课指定了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劳动实践中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通过劳动积累相应经验和提高技能。对于在劳动实践课过程中态度不端正、行为散漫的学生,指导老师及时通过谈心等教育手段,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劳动实践课与其他专业课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体现了劳动育人的效果。

4.加强宣传推广,落实劳动实践课

为使劳动实践课不停留于形式,在每一届新生军训期间,各院系通过海报、网站、微信、QQ群大力宣传,每年开展“我与劳动实践课”征文比赛、劳动展映照片展、劳动感悟等活动,让劳动实践活动充满活力。

三、劳动实践课的育人效果

1.端正了学生的劳动态度

通过积极开展劳动实践课,学生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端正了劳动态度。劳动实践课的锻炼,使学生体会到长辈们的艰辛,在感恩父母的同时更加珍惜今天的劳动成果,领悟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并通过自身的感知,进一步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2.培养了良好行为习惯

自劳动实践课开设以来,大部分学生在个人卫生习惯方面更加自律。校园环境有明显改观,课室的地面、讲台、窗户、走廊干净整洁,学生们通过自身的劳动,学会尊重、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现在学生寝室的卫生比以往有明显的改观,学生也更加注重个人的卫生。

3.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劳动实践课推行之初,部分学生抱怨抵触,但在劳动中,逐步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学生之间逐渐熟悉,加深了解,气氛活跃,课室也干干净净,同学们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劳动实践课的产生的影响是细致入微、潜移默化,能够有效提高学生们的生活自理意识,能够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逐步克服懒惰的习惯,培养良好的动手能力。

4.提升了学生个人道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呵护有加,成长阶段很少做家务或其他劳动,有的甚至缺乏基本的独立生存能力,形成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大学生接受劳动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自身的存在感,培养了主动参与公共活动的意识,更加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5.树立了正确就业观念

现在的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思维敏捷、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但他们也普遍存在意志力薄弱、做事懒散半途而废、不够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缺点。劳动实践课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转变就业的观念,培养“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精神。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脑力的智慧与灵巧的技术操作相结合,才能实现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6.提升了班级凝聚力向心力

劳动实践课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提升了班级凝聚力。从陌生到熟悉,从个人到集体,学生们更加团结合作,互相帮助,更加懂得团队精神、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这种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劳动实践课中,对其他的学生日常活动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例如团日活动、班级活动等。

四、劳动实践课的特色

1.立德树人,知行合一

在大学生中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的举措,旨在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现知行统一。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良品德,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2.发扬传统,崇实尚能

劳动作为每个学生应尽的义务与责任,伴随着他们成长的每个学习阶段。劳动教育作为一项传统的教育方式,甚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有目的地进行劳动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自立,掌握生活的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的范围不断扩大,学生掌握的生存技能也越来越多。当学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时,他们已经基本成年,逐渐能够应对生活的种种考验。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延伸,最终达到劳动育人的目的。

3.育人为本,全员参与

开展校内劳动实践课,是落实教养工程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更好地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有助于培养爱护环境、珍惜环境的个人品质,有助于推动学生自主参与校园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全员参与校园劳动,可以倡导全员师生共同关注和爱护校园环境的良好氛围,对保障正常的教学秩序、促进良好的校风学风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载体丰富,形式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