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文学语言的真实性精选(九篇)

文学语言的真实性

第1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论文摘要】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水平的提高问题被广泛研究。在视听说课堂教学中利用英文电影的欣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口语素材,使学生在观赏中学习和掌握真实的语言使用情景。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口语水平是一个极其有效地途径。

引言

视听说教学是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融视、听、说为一体,将语言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视听说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语言真实度较高的各类视听材料的理解与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视、听、说、写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表达训练。听说课堂中英文电影无论是从输入材料的真实性、口语输出活动的真实性和包含文化内容的广泛性来讲都是视听说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素材。

一、英文电影在培养学生口语提高的可行性

语言形式本身蕴涵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的事实决定语言教学必然涉及文化教学,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必须在教学中得到有机结合。而电影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境又包罗万象——语音、文化、思维。学生在观看英语电影的同时学习了真实的语言使用语境、异国文化等知识。我们无法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英语语言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影这样的“生活复制品”来再现英语国家的文化生活等,无论从真实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

1、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rost (2005)曾经强调了听力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原则:语言应该旨在真实,即使用母语的人自然使用该语言时涉及的特点:如语速、节奏、语调、停顿等。而电影是在母语环境中由母语者制作,从这点上看电影所提供的是真实的语言输入,有很多真正口语中出现的语言特征如俚语和非正式表达,这些正是母语使用者所用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传统的教材上没有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电影中真实再现的这些语言现象有意识地介绍和总结,指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中语言使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语言输出活动的真实性

通过视听说课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是该课程的最重要环节。英语电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形象生动而又丰富的素材,精心挑选的电影加上精心设计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张口说英语的欲望。围绕观影所设计的活动就是学生和电影这种视频材料之间的互动,具有真实性。如预测活动、模仿活动等,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对电影的理解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锻炼了语言能力。

3、呈现文化的真实性、广泛性

电影把语言放在生活的情景中展现出来。而这些情景中呈现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文化和各种非语言行为,学生可以看见电影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也能观察到某一情景中的肢体语言,说话人的距离等信息。非语言行为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该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和习俗规范的影响。包括跨文化交际在内的任何交际都离不开非语言行为,而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展示平台。此外,电影通过对不同故事的刻画去折射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通过对电影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习俗、交际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

二、视听说课堂活动的组织

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应该把握视听前、视听中和视听后三个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真实、有效的课堂活动,此外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任务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更加注重教学活动和练习的设计。

1、观前活动:其作用是给学生提供背景和动机,以文化导入为主,减少文化背景知识所造成的认知障碍: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有准备的讨论或报告来激活背景知识。在课前教师把将要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正式放视频资料前组织学生把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背景知识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同学。这样在放映中避免了以往由于人名复杂、人物关系复杂、中间有一些隐含的小故事等原因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电影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做成幻灯片。图文并貌地给大家讲述出来,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2、观中活动: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视听。由于电影一般都比较长,可以在不影响故事观赏性的前提下,把影片分成几个片段来观看。并在每个片段结束处停顿,同时根据交际法设计符合真实性原则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在有文化信息点的地方停顿,以引起学生注意并进行介绍。这样能有效地加工信息并最大限度地使用输入内容。此外,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可以把整个电影的观看留给学生课下完成,课上只观看、讲解重点片段。

3、观后活动:由于能力培养是视听说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wain(1985)指出,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第二语言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还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电影教学中常用的观后活动。

第一、对比练习:在文化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发展和行为调整的过程。在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实践,使这些文化信息和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和体验进行反思。与本族文化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敏感性并增强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观看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对比,可以是英汉文化差异的对比,并把总结成果口头向全班展示。

第二、改编练习: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让学生给电影编一个短小的续集或者对电影的结局进行改编,并表演出来。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使用在电影中所学的俚语、习语以及地道的表达方式。这一练习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小结

英文电影内容丰富,文化特色突出,语料真实。电影引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多彩、真实鲜活的素材。在视听说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电影特有的优势,根据视听说教学的基本原则把握好每个环节,科学地设计真实、有趣、又具挑战性的课堂活动,电影必将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口语水平,解决“哑巴”英语的病症。

参考文献:

第2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一、实现激励性语言的多形式表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仅可以采用口头语言激励性方式,还可以采用书面语言激励、肢体语言激励等方式。只有做到不拘一格,才能在教学过程灵活应用激励性语言,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喜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结合教学实际,现激励性语言的多形式表现,促进学生学习。

如,在教师要求诵读课文时,可以根据学生朗读的情况以真诚的表扬学生:“你读的真好,在听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你的真情实感,继续保持。”这样学生在得到教师的口头表扬和激励之后,会更加注重在朗读课文时加入自己的情感。在作业评价中教师也可以借用书面语言激励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如学生的作业完成的较好,教师可以评价:“你的作业完成的很棒,希望你继续努力。”如果学生的作业中存在问题,教师可以评价:“你的进步很大,但是仍然有点小问题,希望你继续加油!”这样通过这种激励性语言就能够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样这种书面语言激励方式还可以应用在写作评价中,以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当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眼神鼓励、肢体鼓励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并使学生获取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在激励的过程中融入教师的真实情感

人是情感动物。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并融入一定的真实情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表达更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语言时也应当重视融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应当多关注学生心理动态,用细腻丰富的感情,感受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尤其是对于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教师更要重视给予多方位的关心,并采用激励性语言重新焕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少年闰土》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同学们还记得之前学过的鲁迅先生的哪些作品吗?”让不同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教师再给予鼓励。之后教师可以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完成表演之后,教师就可以运用激励性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教师应以激励为主,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避免打击学生积极性。同时在使用激励性语言时,教师还应要丰富自己的语言融入真实情感。如:“你表演的真好,将人物都演活了,惟妙惟肖。但是有一丁点的瑕疵需要改正”,这样学生就不会感觉到教师是在敷衍,从而能够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表演的过于生硬,教师也应当重视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并肯定学生的努力。这样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情实意,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的学习中。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师在运用激励性语言的过程中应融入真实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心,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重视激励性语言的持续性运用

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制力不强,在学习中容易半途而废。为了使学生能够长时间地投入到语言学习中,也为了能够提高使用激励性语言的成效,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激励性语言的应用持续性,从而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潜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心理发育特点采用不同的语言激励方法,以此实现激励性教学。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综合考虑学生兴趣、性格、学习状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激励性语言,从而使激励性语言能够发挥出关键作用,不断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用小红花、小红旗等来表现出教师的激励。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可以用书本、文具等进行鼓励,同时要加强精神激励。另外,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教师都应不吝啬语言激励,用语言提升激励效果。总的来说,持续性激励需要教师坚持,更需要教师结合实际,合理运用语言激励。

第3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关键词:交际测试理论 交际能力 真实性 听力测试

引言

本文尝试用交际测试理论来探析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听力考试的效度问题。四级考试作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大学英语考试,虽历经多次改革,多年来却一直饱受诟病,倍受质疑。原因之一就是,很多学生以很高的分数通过了大学四级考试,实际生活中,真实语境中,却张嘴结舌,不能很好的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听”是交际的基础,如果听不懂,交际就无法正常进行。正常的听力能力对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部分 理论背景

不同时期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不同,语言测试的方法自然也会不同。随着人们语言观的发展,语言测试经理了前语言测试,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阶段和交际语言这四个阶段。[6][9]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发展迅速,社会语言学家Hymes 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还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Hymes的交际语言能力使人们认识到外语教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语言能力。从而引发了一种新的教学法的产生――交际式教学法。[10]

交际教学法认为,语言的学习不单是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是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10]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不能摆脱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只有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中才会有意义。基于以上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测试所测量的也就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是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90年代初,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Lyle.F.Bachman对此作了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交际性语言能力模式的理论框架。他认为语言能力是多成分的,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具体能力和总体能力构成。该模式包括: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三个部分。据此,Bachman 与Palmer 提出了衡量语言测试质量的重要标准,测试有用性。测试有用性包括六大要素:信度,效度,真实性,交互性,测试影响和可行性。[4]近30年来,真实性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Hymes,Canale和 Swain等都有论述尤其是Bachman在测试使用论证里突出了真实性的重要性。[1][3]下面就从语境、任务设计、材料及受试者与测试任务互动性等方面探讨四级听力测试的真实性问题。

第二部分 影响听力真实性的因素

一、语境的真实性

语境真实性主要表现在“考生所接触到的语言应是他们听到或读到的语言,考虑要完成的测试任务是他们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任务,对考生成绩的评价标准时他们在多大程度上完成了测试任务,达到了交际目的。”[10]因此在测试的过程中,测试者必须保证提供给考生的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符合交际目的的语境,而不是人为改编过的,更不能将短文读出来用作听力理解,还要考虑所选的材料对特定受试是否真实。在2010年6月份的四级听力中,对话都是用男女对话的方式呈现。对话也基本都是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日常对话。为了呈现更真实的场景,还会有背景的场景声音出现。但是不难发现四级听力的材料的语速和语调都是极不自然的,很明显是找人录制而成的,句式却略显正式。真实的口语交际中会出现的省略等现象都没有出现。例如,Did he have any other distinguishing marks? 这是一句补充问话?目的是想看对方还能不能补充其他关于目标任务的其他特征。上文也已经提到特征的问题,所以正常的情况下是会省略问话,如,Any other distinguishing marks?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境的真实性。

二、材料的真实性

材料的真实性是语言测试真实性的核心所在。Widdowson 指出“真实性是文本和读者互动。”[2]材料的选择不仅要选择当下的即时信息,还要考虑到这种材料对目标听众来说是否自然,被试者的参加程度以及是否涉及到被试者的交流互动权。尤其要选一些有积极作用的具有人文价值取向的文本。四级材料的选材涉及日常对话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大学生活、学习、以及日常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以2010年4月的听力测试为例,两篇长对话分别发生在警察局和面试现场,都属于日常对话。用词也都较简单,且是常用词,句子结构也不复杂。但是材料缺少了校园生活中,课堂生活的部分,如校园讲座等。作为学生,课堂是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所以测试中应该要涉猎课堂中的内容。

三、任务设计的真实性

任务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题目设计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题目的设计要符合真实的交际语境。

M: Why didn’t you stop when we first signaled you at the crossroads?

W:Sorry. I was just a bit abscent-minded. Anyway, do I have to pay a fine?

Q: 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The woman knows how to deal with the police B The woman had been fined many times before C The woman had violated traffic regulations D The woman is good at finding excuses.(2010年12月 CET-4)

这样让考生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正确答案的题目设计,也就是常说的多项选择题的设计,虽然从信度上来说是客观的,公正的,对于判别受试者对听力材料的理解上有很高的甄别度,但是这样的任务设计的最大弊端却暴露无遗。这种设计让被试者被动的接受语言听力的输入材料,并不会引起受试者积极主动的回应听到的内容,并且严重违背了语言测试的真实性。因为现实交际中,不会有说话一方这样问另一方问题,何况是又另设四个选项供对方选择。针对上述题目来说,完全可以让受试者回答接下来对话双方会出现什么样的对话,警察又会对女士说些什么等等。这样受试者才会积极的进入语境中,完成交际任务。

四、受试者与语言测试的互动真实性

所谓互动性指的是完成测试任务中受试者个人特征参与的程度与类型。互动程度越强,试题的真实性也就越高。与测试相关的个人特征包括设施这的语言能力,话题知识和情感图示。概括来说就是强调语言使用者与语境和语篇之间的交互性。目前的听力测试,除了听力测试外,其余的对话大都提供背景声音,虽然对话很短,但是有了背景声音,受试者会很快从背景音中获取语境信息,调动受试者的情感图示。情感图示会对语言使用者完成语言任务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对话中的背景音会第一时间调动受试者的情感图示,把受试者带入到真实的交际场景中。从知识层面上来说,四级听力测试涉及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考虑到了受试者的日常交际需求,也没有受众较小的专业性极强的知识。而对于语言能力方面的真实性,听力测试里基本体现不出来。听力测试中70%左右都是多选题,听力测试方面,多选题几乎看不到受试者单纯的语言能力的体现。剩余的听写测试,也只是单一的将听到的内容填到对应的空白中去,极少需要变动。因此对于语言能力的测试是微乎其微的,更谈不到对于语言能力的真实性的反应。

小结

测试的真实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仅受受试者,受试任务,受试者与任务互动性的影响,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制约,如,命题者的素质,考生的动机等等。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全部实现实际交往中语言使用的各项条件。[7][8]在语言测试中这种真实性是动态的,相对的概念,指的是测试的任务,测试语言等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条件相一致。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的听力部分,在材料选择上基本全面真实,基本涵盖了受试群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测试任务的设计上,听力测试大多采用客观题目的方式,如上文中提到的那样,这样方式很难保证测试的真实性,受试者甚至可以通过猜测等其他与语言能力无关的方式得到正确的答案。大量客观选择题的方式会对听力测试的真实性无益。随着测试理论的不断发展,对于真实性的问题也会有更科学,更全面的解释和实现方式。因此,四级听力的真实性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Bachman 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23-30

[2] Widdowson H.G.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 Oxford: OUP, 1978:80

[3] Canale M, Swain M. 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sting [M] NewYork: Longman,1992.

[4] Bachaman L.F, Palmer 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5] 邹申. 语言测试[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 韩宝成. 语言测试:理论、实践与发展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

[7] 孔文,李清华. 语言测试真实性的多维分析 [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8] 李清华. 交际测试中的“真实性”[J]. 外语界,2001.

[9] 戴曼纯,肖云南. 现代语言测试发展:理论与问题[J]. 湖南大学学报,1999,(3)

第4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语言形式本身蕴涵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使用离不开文化环境的事实决定语言教学必然涉及文化教学,因此,语言与文化的必须在教学中得到有机结合。而电影融语言与文化为一体,创造了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这个语言环境又包罗万象——语音、文化、思维。学生在观看英语电影的同时学习了真实的语言使用语境、异国文化等知识。我们无法提供给学生真实的英语语言生活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电影这样的“生活复制品”来再现英语国家的文化生活等,无论从真实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学价值。

1、语言输入的真实性

Rost(2005)曾经强调了听力教学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真实性原则:语言应该旨在真实,即使用母语的人自然使用该语言时涉及的特点:如语速、节奏、语调、停顿等。而电影是在母语环境中由母语者制作,从这点上看电影所提供的是真实的语言输入,有很多真正口语中出现的语言特征如俚语和非正式表达,这些正是母语使用者所用语言的一部分,也是传统的教材上没有的。教师可以通过对电影中真实再现的这些语言现象有意识地介绍和总结,指导学生如何处理现实中语言使用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语言输出活动的真实性

通过视听说课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是该课程的最重要环节。英语电影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供了形象生动而又丰富的素材,精心挑选的电影加上精心设计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张口说英语的欲望。围绕观影所设计的活动就是学生和电影这种视频材料之间的互动,具有真实性。如预测活动、模仿活动等,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和对电影的理解应用到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锻炼了语言能力。

3、呈现文化的真实性、广泛性

电影把语言放在生活的情景中展现出来。而这些情景中呈现的不仅仅是语言还有文化和各种非语言行为,学生可以看见电影中人物的面部表情、手势。也能观察到某一情景中的肢体语言,说话人的距离等信息。非语言行为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受该文化世界观、价值观和习俗规范的影响。包括跨文化交际在内的任何交际都离不开非语言行为,而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实生动的展示平台。此外,电影通过对不同故事的刻画去折射文化,是一种包罗万象的文化载体,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民族文化,包括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通过对电影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西方的社会习俗、交际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

二、视听说课堂活动的组织

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应该把握视听前、视听中和视听后三个环节,科学合理地设计真实、有效的课堂活动,此外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任务为中心的现代教学观念更加注重教学活动和练习的设计。

1、观前活动:其作用是给学生提供背景和动机,以文化导入为主,减少文化背景知识所造成的认知障碍: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根据主题进行有准备的讨论或报告来激活背景知识。在课前教师把将要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有关资料,然后在正式放视频资料前组织学生把他们搜集到的相关背景知识用多媒体形式呈现给同学。这样在放映中避免了以往由于人名复杂、人物关系复杂、中间有一些隐含的小故事等原因学生不能充分理解电影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把找到的资料做成幻灯片。图文并貌地给大家讲述出来,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

2、观中活动:这一环节就是要求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视听。由于电影一般都比较长,可以在不影响故事观赏性的前提下,把影片分成几个片段来观看。并在每个片段结束处停顿,同时根据交际法设计符合真实性原则的教学活动,也可以在有文化信息点的地方停顿,以引起学生注意并进行介绍。这样能有效地加工信息并最大限度地使用输入内容。此外,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还可以把整个电影的观看留给学生课下完成,课上只观看、讲解重点片段。

3、观后活动:由于能力培养是视听说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所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Swain(1985)指出,如果学习者想使他们的第二语言既流利又准确的话,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提高第二语言的流利程度和准确性,还可以使学生有成就感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电影教学中常用的观后活动。

第一、对比练习:在文化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认知发展和行为调整的过程。在信息和知识获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和实践,使这些文化信息和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对所学的知识和体验进行反思。与本族文化对比。从而培养文化敏感性并增强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观看后让学生进行总结对比,可以是英汉文化差异的对比,并把总结成果口头向全班展示。

第二、改编练习:教师可以根据情况让学生给电影编一个短小的续集或者对电影的结局进行改编,并表演出来。同时要求学生尽量多地使用在电影中所学的俚语、习语以及地道的表达方式。这一练习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5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语言运用,没有语言运用的实践,语言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为人在不断记忆的同时也在不断遗忘。只有通过不断的运用,持续对大脑形成信息刺激,使获得的语言能力成为一种条件反射般的习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习得。语言表达一旦成为习惯,学习者对于文字的形状和语音的反应,即语音和字形与意义之间的转换时间就会很短,就像我们使用母语一样。 

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效率之所以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使用英语的频率太低。大部分的语言运用都发生在课堂上,课外时间只是涉及到少量的英语材料阅读和写作。实际意义上的利用语言与人沟通的机会几乎没有。这对于掌握一门语言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很多到英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在开始专业课程学习之前,由于英语水平达不到大学要求,都被要求学习大学专门为留学生设置的英语培训课程,通过所有的测试后才能正式开始学位课程的学习。但是在经过不到一年时间的学习,大多数留学生都能流利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其进步之大让人惊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处在一个存在有使用英语必要性的环境当中。课堂以及平时学来的英语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反复使用,最终成为了他们本身的一部分,使用英语成了一种条件反射般的习惯。这种高效率的产生并不是英国的语言培训课程有多么的精妙。事实上,那些语言课程相比国内大学的英语课程,其内容要简单的多。其难度大致相当于高中的英语课程。效率高低区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国外环境存在英语使用的必要性,而国内环境不存在这个必要性。 

二、语言运用的主动性 

一个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环境除了语言运用的必要性之外,还应包含语言运用的主动性。海外留学生英语学习效率高这一现象使得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只要到国外呆上一段时间,英语自然就学好了。事实远非如此。因为学习者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会想办法克服这种语言运用的必要性。笔者在访学期间对留学生的调查表明,有很多留学生由于无心学习,或者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原因,离开课堂之后就很少使用英语,甚至尽量避免使用英语。他们只和中国人交朋友,购物也尽量去中国人开的超市。不得不使用英语的时候就会让别人帮忙,甚至请别人做作业,写论文。由于语言运用的主动性的缺失,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进展很慢,只能延迟专业课程学习,继续上语言课程,直到通过所有的语言测试。有些学生甚至在英国呆了两三年还是不能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而不得不放弃留学。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真实语境还包含语言运用的主动性这一特征。也就是说,学习者完全接受语言运用的必要性,不会设法克服它,而是把这种必要性作为学习英语的一个有利条件,主动地使用学到的语言技能。通过反复使用,使之成为永久记忆,从而最终完全掌握英语这门语言。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国内学生在英语使用氛围很好的环境中也学不好英语的原因。 

因此,真实语境并不是指地理意义上的国外环境,只要存在语言运用的必要性并同时存在语言运用的主动性,该环境就具备了真实语境的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国内的英语教学环境中,只要教师能为学生创造使用英语的必要性,同时学生自己又有使用英语的主动性,那么我们就能创设一个有利于英语教学的真实语境。 

三、语言模仿的可能性 

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模仿的过程。不同语言风格的存在证明了这一点。在不同学习环境中学习的学习者所习得的语言习惯也不一样。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和在英国留学的学生说的英语,风格上肯定是不一样的。真实语境的另一个要素就是语言模仿的可能性,即学习者有语言模仿的对象。对学生而言,语言模仿对象主要是教材和教师。因此,语言规范,内容丰富的英语教材以及称职的英语教师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必要条件。语言规范的教材能让学生通过模仿学到正确的,好的英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内容丰富的英语教材应该包含各种风格的英语语料,这样学生就能模仿到各种不同语言功能的英语表达。而能够说流利英语的教师则是对文字教材的一种补充,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的语言交际进行模仿、练习。 

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模仿虽然也有主动与被动的区别,但区别不大。被动的语言输入同样能够对学习者形成有效地信息刺激。 

四、语言模仿的多样性 

无论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还是在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语言模仿的可能性都是存在的。区别在于模仿对象的多样性和可靠性。在这一点上,在英语国家学习英语自然有很大的优势。虽然文字运用即英语材料读写的模仿上,两种环境几无区别,在国内,也能够获得内容同样丰富、语言同样可靠的阅读材料,比如教材,英文文学作品,英文报刊杂志等等。但是,在口语方面,在国外学习英语优势就很大。先不说课堂上的英国老师,到超市购物,去银行办理业务,等等,都可以听到地道的英语。而且这些语言都发生在具有情景的日常生活当中。因此,无论是主动地模仿还是被动的,由于每天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要学习者没有拒绝模仿,效果都是很好的。这也是在国外学习英语效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学习者处在一个英语所属的文化语境之中。关于文化语境,这是另外一个概念,本文不做详述。 

在国内,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来弥补文化语境的缺失,使得学习者可模仿的对象同样具有多样性。除了编制系统的英语教材,培养优秀的英语教师这两种供学生模仿的主要资源之外,我们还有许多途径来达到这个目的。比如由外籍教师负责的语言学习中心,可以创造超市,影院,沙龙,舞台等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还可以特地编辑一些适合的电影,编制影视教材。另外还何以利用互联网的聊天工具,与母语为英语的人交流,从而达到语言模仿的目的。 

第6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论文摘要:商务英语作为特殊用途英语的一支,在教学方面对实践性和理论性两者结合的要求比较高。商务英语项目教学的理论来源是多元丰富的,包括整体语言教学、学习理论及社会文化观等三个方面。只有先明晰其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一、外语教学理论——整体语言教学

迄今为止,整体语言教学流派的核心概念“整体语言”尚未有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定义。K·古德曼认为,“整体语言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且不是有关语言教学的狭隘教条,它同时是课程统整的重要方式和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弗鲁斯对整体语言作了操作性的定义:“整体语言是以儿童为中心和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尽可能地使儿童浸没在真实的沟通环境中的一种语言教学方法。”所谓“真实的沟通”指的是在言语实践中既要有讲述者,又要有实的听众,双方尽可能的互动。因此,弗鲁斯的定义诉说了语言学习资料的整体性和学习过程的整体性。迪查特对上述观点作了评论:“这些描述,每一种都站在它自己的立场上,聚焦于整体语言的某个特殊方面,最恰当地,应是把整体语言作为一种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加以描述”。他引用史密斯的话进一步指出:“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儿童真正在学习阅读……在这种环境中语言写作创造了意义,在这种环境中,一个有自主权的、独立开展项目的教师承担着学习的批评者的角色”。

以上论述表明:除了把语言本身看作是个整体以外,还把语言教学的范畴扩展到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其他各个方面。语言教学要和文化、社区相结合,教师要和学生相结合。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需要,为了能够进行有意义的人际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只是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因此整体教育被认为一种重要的教育哲学。在这一哲学中,有一些基本的观点是被普遍接受的:首先,语言是人类活动自然发展而来的,它是为了交际目的而存在的社会现象。所以,语言与真实的生活密不可分,语言应在真实的环境中,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习得,而不是在远离生活的情境中通过机械地、反复地操练加以学习。其次,在教学中要尊重学习者的独特性和兴趣,语言的学习和教学必须是个性化的。语言学习需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的目的是表达个人的观念和思想,而不是简单地模仿正确表达。甚至,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也要视情况做出纠正。再次,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世界创造意义中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学习语言,要置放在整体的背景中。这意味着把语言分割成听、说、读、写或肢解为语音、词汇、语法,然后孤立地进行单项训练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整体语言学习强调有意义地学习,需要在一定背景下,使得学习变得更加容易。这是一个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再回到整体的过程。综上所述,整体语言教学是通过对学习环境的整体性、学习者的整体性以及语言本身的整体性的强调来界定自身的。

二、学习理论

一是活动原则。项目教学法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对教学过程有特定的要求。首先是“从用中学”的原则,即在交际行为的直接演练中学习语言。语言学习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获得“反馈”,不论是正面证据还是负面证据都是语言学习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只有在真正的交际互动中,学习者才能获得适时和真实的反馈;二是任务原则。即那些使用语言来执行有意义的任务的活动可以促进语言的学习。语言交际任务的完成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涉及到各种语言技能,它会使学习者在整体练习中发展综合使用各种语言技能的能力。再者是意义原则,即任何语言活动都应该让学习者融入到有意义和真实语言使用中去,而不仅仅是语言结构的机械练习。强调“有意义”实质上是希望语言交际教学应该模拟语言活动的真实心理过程。任何真实的语言心理活动都开始于想传达某种信息的动机,它的核心机制是信息差,有了信息差语言才有意义,语言交际才能发生。学生在这些交际活动中才能获得真正的交际心理体验和真实的语言交际能力。进而是范例原则。它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强调学习者利用以图式为基本结构的记忆系统的资源,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模式习得语言。或者说,从认知的角度来看,语言学习不仅依赖规则的作用,更多依赖记忆的作用,特别是记忆中块件的作用,块件的组合构成了人们的知识系统。记忆块件是熟化的经验,以图式的方式贮存于人们的大脑中,强调记忆的作用就是要说明语言习得的一个重要方式是通过范例为基础的系统,通过一般归纳推理来实现的。例如在商务英语中,就存在大量的特殊用语和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们往往难以用规则来分析,学习者可从意义出发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这些受语境编码的用语和表达式,熟化并记忆他们,然后再逐步进入句法化过程。这也暗示学习者不是通过教师直接灌输规则,而是在与外界的互动中经历各种经验范例,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知识。

三、社会文化观

项目教学法秉承交际教学法思想,主张突破语言结构系统本身的局限,从更广泛的视角来考察语言。把语言的使用、语言的社会功能、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语言形式之外的诸因素以及他们与语言之间的互动关系纳入视野。反映在教学上就是:交际作为人类自然语言最根本的功能,应该是语言学习的起点和归宿、目标和手段。因此语言教学不仅要考虑学生对形式和结构规则的掌握,也应该重视学习者对语境的感悟和把握。这里,语境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社会环境,包括信仰价值、制度规范、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等软环境和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居住条件等硬环境。情景语境是其在某一交际事件中的具体体现,它可能是一个词、一个短语、一个句子、一个篇章,即一个意义的表达。学生应该把握在语言交际中把情景语境上升到文化语境,把文化语境投射到情景语境的能力。商务英语教学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应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的综合能力,其中又特别重视通过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来理解和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跨文化交流才能并最终实现在走出校门之后能很快地融入到社会中去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关键词]原版电影;英语教学;优越性

英文原版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它能真实地反映英美文化,呈现真实情景,地道语言,活泼形式,生动情景,创造了一种活生生的语言环境,有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掌握英语语言风格,丰富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利用真实的视听材料如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受益匪浅。

一、原版电影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优越性

1 原版电影语境的自然、真实性。

目前,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使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而缺乏在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中习得的条件,原版电影的作用是提供真实、自然的语境。因此,看电影时,学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这等于把语言学习放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无疑使语言学习十分真实自然。在英文电影所反映的真实情景中,学生不仅亲耳听到人们在各种场合进行的交际言语,而且还能亲眼看到各种具有文化特征的场景如表情、手势、着装等超语言线索(extra-linguistic clues)。

2 原版电影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

欣赏一部优秀的英文经典影片对观众来说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使人的感官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在英语课程中利用优秀英语电影进行欣赏能够把学生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将单纯的言语描述转变为直观的语言交流。给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将英语学习衍变为一种自然的交流活动,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原版电影有助于学习者听、说训练。

英文电影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熟悉英语环境,还可以提高听力水平,锻炼口语表达能力。电影中的精彩对白、原汁原味的英语环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练习听力和口语的极好机会。如《阿甘正传》、《北非谍影》、《罗马假日》、《音乐之声》等,主人公语速较慢,句子完整,语音清晰,让人百听不厌。实践证明,借助电影剧本的注释,能够较快地适应现代英语口语的正常语速,即不同语音语调。有人说,看一部美国老电影,相当于在美国生活10天,只要持之以恒,就能取得好的成效。

4 原版电影有助于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英语电影从多方面、多角度展示英语民族的文化,包括英语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无论是故事的叙述、情节的发展等都和中式思维存在着很多差异。通过对电影情节故事的了解,可以挖掘出它们所反映的社会习俗、交际方式、政治体制、法律制不同的文化内容。只有对这些差异有充分的了解,加以总结用心体会东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才能真正看懂英文原版电影。

5 原版电影陶冶学生情操。

电影中的经典对白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蕴含人生哲理。语言是人类灵魂和性格最重要的体现途径。思想都必须建立在语言材料基础上。电影中的不同人物通过他们的诠释迥异的个性,或善良可爱,或坚毅勇敢,芸芸众生相,溢于言表。如ForrestGump《阿甘正传》中:“My momma always said.Life islike a box of chocolate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gonnaget.”阿甘这句富含哲理的箴言,激励着善良真诚、乐天向上的阿甘脚踏实地,努力拼搏,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原版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选题适当、适度。

选择适合的影片,影片中语言的难度不要太大,情节不要太复杂,时间不要太长,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所反映的内容积极向上,还能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理念。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从观看动画片开始,如《狮子王》、《走遍美国》,语言浅显,语音清晰,语速较慢,易于接受;高年级的学生可以结合他们所读的一些名著,如Heaven Earth,Troy,Patriot,既能提高听力,口语又能提高他们的文学赏析水平。

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发挥电影语言教学优势,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应课前查找有关文字资料,设计课堂讨论题及练习,让学生把自己看成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产生场景感,使学生看完影片产生回味,激发他们的思维热情,展开讨论、进行影评等活动,提高他们创造性地应用所学语言的能力。

第8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关键词] 英文电影;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路径

一、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意义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语言的形成,都必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洗礼和凝练,因此,该民族语言当中无不渗透着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语言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一种语言并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本身,而更为重要的是学习目的语当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目的语所承载的文化知识系统,掌握不同文化习俗国家之间的差异,使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正确地判断所接触到的英语语言信息和文化信息。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的日益增多,英语教学中以课本为基础,传授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要,因而,必须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思维方式、道德、习俗、地理环境等文化现象进行全面了解,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作为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国际交际语言,在我国教育体制中逐渐被重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更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减少因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失误。

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所以,在英语语言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音、语法、词汇等传统知识内容的传授,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目的语国家的风俗人情,从而在实际应用中进行合适、得体的语言交流。

二、英文电影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势地位

电影自1898年诞生以来,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以独特的形式承载人类文明、文化、科技、历史的同时,也在不断展示着人类语言的文化精髓。[1]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以承载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传播国际文化的重要媒体。英语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电教设备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育技术,把英语电影承载的语言文化精髓生动、形象、直接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电影画面的真实展现,给学生创设一种逼真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了解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文电影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应用环境和文化背景知识

电影中的语言来源于生活,经过加工和制作,凝练成为电影语言。电影中生动、贴切的语言,再配合电影中的画面和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英语的语体、语感等元素,使学生较为容易接受。学生通过观看英语电影,可以直接领略到语言表达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同时通过模仿地道标准的英语语言,使学生自然地发掘英语语言中所蕴涵的内在规律,掌握英语的语感和语言表达习惯。

电影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是人类生活的再现与加工。英文电影直接来源于英语国家,英文电影中的语言是西方文化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地域风情等,使学生可以通过电影媒体直接感受到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地西方文化知识和历史背景,以更好地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交际习惯。电影通过形象逼真的视觉效果和生动地道的语言声音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习得语环境,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优势。

(二)英文电影运用自身独特优势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

现代英语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四位一体能力的提高,不仅训练学生的语言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技能。但是,我国学生平常学习用的听力材料,包括一些视听资料,大多是经过编排处理的,这就会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语言应用产生一定的差异。英语影片中的对话则是生活的真实再现,它包含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人物说话各具特色,具有不同的语音特点,如小孩的发音平缓,语调夸张,成年男性语音刚毅等。[2]

英文电影糅合了语言、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元素,通过影视画面与声音的完美结合,给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通过观看英文电影可以听到标准地道的英语口语,感受到真实的语言环境以及电影当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听觉、视觉上全方位地感受到真实语言环境的刺激,潜移默化地受到语感影响,习得大量简单、口语化的表述,并在逼真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句型的使用环境,多渠道、多方位地增加自己实际运用语言知识的技能,从而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三)英文电影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电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娱乐为目的,尤其深受年轻人的喜爱,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恰好处于敏感时期,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特别是在电影中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更倾向于去学习和模仿。电影中演员的精彩表演,将情感、体态等无声语言和有声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能刺激学习者的模仿行为以及语言实践的热情,使其“间接兴趣”逐步转化成“直接兴趣”。

英文电影的素材来源于绚丽多彩的生活,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通过画面、声音、文字等多种艺术元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享受精彩电影的同时,把听觉和视觉充分调动起来,提高了学习兴趣,达到语言和文化学习的目的。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利用英文电影欣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热情逐步转化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英文电影对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路径探索

英文原版电影是集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和文化载体,具有情景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多样、语音纯正的特点,通过观看英文原版电影,有利于在形象的语境中获得语言知识,掌握交际方法,是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3]英文电影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和资源,其中生动的语言、直观形象的画面等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英文电影在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优势地位,在引导学生欣赏英文电影的同时,汲取到原汁原味的语言文化信息的学习素材,从而达到学生有效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一)拓展教学模式,提高英文电影中导入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效果

电影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其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通过生动直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了易于接受的资源。以电影《阿甘正传》为例,这是一部反映当代美国文化的经典影片,影片融神话、历史、战争、爱情、奇迹和普通人的故事于一体。[4]《阿甘正传》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再现了美国二战后的社会现实、文化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安排英文电影欣赏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教学素材,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挖掘学生的理解力,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运用英文电影教学是一种提高学习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路径选择,因此,英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模式,在利用影视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差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二)精心选片,把难易适中的经典英文电影推荐给学学生

英文电影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但是,并不是每一部英文电影都适合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上,要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影片才能真正让学生受益,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英文电影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接受能力强弱等特点,选择难易适中的电影,特别把一些经典电影推荐给学生欣赏,使学生在欣赏经典电影作品的同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如《绿野仙踪》《乱世佳人》《飘》《傲慢与偏见》《美丽心灵》等经典之作,这些英文电影作品语言含量充足、语言难易适中、发音标准地道,同时还囊括了西方国家丰富的文化知识底蕴,电影传递的思想积极健康,适合学生用于影视教材资源。因此,教师在利用英文电影作为教学资源过程中,一定要在选片上下工夫,选择语言难易适中的电影,避免过难或过易给学生带来不良情绪。另外在选片内容上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用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对语言精华的领悟,达到英文电影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利用英文电影欣赏把看、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掌握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非语言手段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英文电影融合了语音、语感、词汇、语法等多种英语学习元素,对增强学习的听、说、读、写能力有天然的优势地位。然而,并不是让学生多看英文电影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要求教师予以正确的引导,避免英文电影教学的负面效应,实现英文电影教学的目的。

学生通过观看英文电影,可以逼真地体会到电影语言的表达习惯,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等。利用英文电影欣赏教学重点不是在于看,而是在于通过观看英文电影,使学生深刻地了解到英语语言表达及其所蕴涵的文化。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观看完英语电影后通过课堂、课后的自我学习,如课堂讨论、情景表演、写影视评论等方式,使英文欣赏课程模式更为规范,从而让学生更为透彻地了解到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电影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将生动形象的画面与逼真的声音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创设一种犹如身临其境的感觉。利用英文电影进行英语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英文电影营造出一个真实的目的语学习气氛,使学生在欣赏英文电影的同时掌握英语世界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尹晓云.论原声英语电影对大学英语的教育学意义[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2] 徐小红.英语电影对提高我国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J].长江大学学报,2006(04).

[3] 马井欣.浅析观看英文原版电影学习英语的优势作用[J].电影文学,2009(24).

第9篇:文学语言的真实性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育人文价值缺失有效对策

一、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的缺失

(一)传统教育思想、阻碍英语教育人文价值发挥

长时间以来,英语教育始终局限在以功利性目标和能效为主要追求的工具论理念当中。英语语言只是被看作成一种沟通媒介,英语教育的目标被单纯的视为帮助广大学生掌握一门沟通和交流的工具,课程教材的编写只注重与真实内容的呈现,教学实践也只是停留在语言能力训练层面上。新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虽然明确指出了英语教育应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但依旧将综合应用英语作为基本教学目标,而人文价值的追求则被摆在边缘位置,处在为了促进语言应用目标实现而设定的次要地位。与此相对应的是课程指标中对语言知识和能力详细且明确的评价标准,以及对人文目标空洞的说法。英语教育当中的人文价值看上去受到了重视,但实际却是被作为工具论的附属品,人文性追求并未得到真正体现。英语教育依旧是将工具性追求作为核心目标,本应处在主要地位的人类全面发展、求真求善的内涵探索、个性发展及健康成长被弱化,语言自身所包含的真善美内涵受到遮挡,语言教育中所蕴藏的人文价值遭到限制。

(二)注重文化价值、严重忽视英语教育人文内涵

有些专家和教育人员意识到英语教育即是传授给学生知识的一种沟通工具,同时也应是学生作为具备特色化、生命化、现实化有价值个体的培养,必须要重视工具性文化和能力以外的人文内涵追求。可在实际教学中却依旧存在着单方面注重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价值,严重忽视其教育的德智美价值的问题。当谈及到英语教育中人文价值时,大部分人通常直接想到的只是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所包含的历史、理念、思想、风俗等文化性、事实性的事物,注重在教学当中解释语言所蕴藏的文化内涵,重视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化内容。但对于英语教育中的语言美学价值,应用者在实际运用中所体会道德韵律美和情景美,对语言形式隐藏的思维习惯和认知模式,对语言素材所包含的道德内涵,对教学过程中将会形成的智育、美育等情景,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造成的后果便是英语教育当中的人文价值缺失,将人文价值追求错误的转换成了文化价值追求,无法进一步挖掘英语教育的深层次内涵,进而无法实现其成就人的根本目标。

二、英语教育中提高人文价值的有效对策

(一)积极转变理念

英语教育当中的工具理性导致了英语教育目标的迷茫,为探索英语教育自身价值的实现,需要积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语言观念必须从工具论转变成人文论,英语教育思想从实用作用转变成以人全面发展为终极追求。教育的根本属性是人的发展,是人性的上扬,是情感、道德品质的体验、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将来生活与人性解放为指导的全面发展。英语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学生将来更好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一基础,不单纯是为了满足基础生存的外部工具而打下基础,更应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精神、内心、人性、真善美的体会、思维的深度、感情的丰富而奠定的基础。英语教育应同时具有工具理性与人文思想,只有真正从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角度上出发,才能够找到运用及掌握工具性的便捷方法和有效途径。此外,英语教育中的人文思想不能脱离工具性而单独存在,这是因为英语教育中包含的人文性内容的传授和表达只有在文化知识与基础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英语教育整个过程的整体统一。对此,英语教师应积极转变理念,将多元价值观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衡量标尺,不仅重视其教育的工具价值,也要努力探索其中所蕴藏的人文内涵。这样才能为广大学生带来成长中最宝贵、最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全面深化内涵

教育的人文内涵有着显著的多角度、多层面的特征,对于英语教育科目的特点来说,文化水平的提高充分表现了英语教育对人文内涵的根本追求,但以人类发展为导向的人文教育还要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全方面发展。英语教育不仅要追求语言自身所蕴藏的文化知识传授和跨文化交际水平的发展,同时还要追求人情、人格以及人性等方面的发展。人的主要价值和幸福追求关键在于自身在实际生活中对美好事物的发现及感受,对善的思索与实践,对生态、社会以及个人事件的深入思考。只有将这几方面有机结合,将审美、求真、至善、文化认知整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英语教育当中的人文价值。过去以文化认知为基本追求的内涵,忽视了英语语言及其教育自身所带来的内在统一关系,仅能片面性的实现英语教育目标,导致英语教育自身内涵价值的丧失,并且也无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动学生的健康成长。英语教育必须要彻底转变知识教育中人文偏失现象,努力向深入挖掘英语教育中学生人文水平的有效提高方向迈进。

(三)重新构建实践

工具理性引导下的英语教学通常更多的是注重教学的能力型目标,严重忽视了结合语言特征的人文价值方面的追求。目标的脱离造成实践教学中以应试为核心,教材创编以及教学规划都始终围绕期末考试成绩,忽略教育对人类长期发展生存的重要生命价值,不重视人内心的真实情感和价值观念以及思维能力。人才的全面发展才应该是教育的重点。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系统的含有认知、道德观念、情感等多重感受的活动过程,从学生发展构成要素上看,其一是情感上的发展,其二是思维上的锻炼,其三则是生命的铸造。英语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既要重视语音、单词和语法这些基础知识,以阅读说明书、咨询道路和购物等实用性活动为基础,同时还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角度入手,以学习文化、启发心智、陶冶情操为追求。教学过程的策划,应真正以学生为核心,注重教学过程中广大学生知情意等方面的提高。教学评价应注重语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认知、道德素养、思维能力以及文化水平的提升,评价方式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某一阶段所达到的语言技能,还要强调在特定时间范畴内学生取得的进步和成长,充分突出教学评价的过程性、持续性以及动态性。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英语教育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