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文学中的艺术精选(九篇)

文学中的艺术

第1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学生每天都要写字,面对枯燥的作业,不是要求他们会写字,把字写对就可以了。把书法艺术引进课堂,将写字教学合二为一,在教学中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通过鉴赏和学习书法,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能力,而且使学生充分了解并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关键词】 写字; 书法; 兴趣; 艺术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阅读”与“写作”。在阅读中品味语言,孩子们获得的是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学生在阅读中汲取了语言营养,又在不断练笔中提高了写作水平,这两种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但笔者认为,教孩子们认认真真写好字也是课堂上不容忽视的教学内容。很多人认为,现在计算机这么发达,书面文稿多是打印出来的,学生根本没必要再潜心写字了。但我认为这种说法是片面的。虽然用计算机可以“写” 出隶、楷、行、篆等字,可是个人特有的那种独特流畅的字体是计算机所表现不出来的。俗话说:“字如其人”,若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体,那我们体验到的将是令人陶醉和富有个性的“艺术”魅力。

我们学校是河南省的“写字特色学校”,因此写字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自编的《快乐写字》这门课程作为校本课程教学已实施了几年。在教学中,我不单单是指导学生认认真真写字,而且将“书法”这门古老的传统笔墨艺术带进课堂,使孩子们在书写和欣赏的同时,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变化无穷,富有魅力的书法艺术。在教学中,怎样将“写字教学”和“书法艺术”合二为一呢?我在此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1 故事引路,培养兴趣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课前我总要讲一个学生爱听的书法小故事,以此来提高他们对书法的认识。古人俊秀飘逸的书法作品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书法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和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先使学生对字体的间架布白有所了解。然后对帖字再分别讲解,通过不断地先摹后临,使学生初步掌握书法之精奥。当然,在此间,有些学生不用心,总是很快就临摹完了要写的字,可这些字的书写根本就不规范,这时我会告诉他写字不但要动笔,还要用心,这样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写出来的字体,就仿佛是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跃然纸上,所以,不是把字写出来就行了。

2 正确书写,给予鼓励

由于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是儿歌,所以我编写了许多书法儿歌,如“执笔歌”:“三个好朋友,合作抱住笔,拇指在左食指右,中指用力抵,离尖三公分,手心不能实,笔杆倾斜四十度,心静好写字。”写字前,这样先唱一遍执笔歌,不但提高了学生写字的兴趣,同时也利于检查自己的握笔方法是否正确。然后通过教师对字的示范、讲解,最后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书写,教师不断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帮助纠正。运用爱受表扬这一儿童心理特征,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及时予以鼓励,使他们不断喜欢写字并热爱书法艺术。

3 观赏作品,提高审美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也是新时期教改的要求。各类艺术都是相通的,为了营造学习书法艺术的氛围,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鉴赏力及审美情趣,每节课快结束时,我会让学生唱唱学过的歌曲,感受一下歌曲中节奏的快慢、音色的高低与书法中的行笔、收笔异曲同工之处。另外每两周我会组织学生观赏书法名家的作品或欣赏一些美术作品,作品种类很多,形式、风格各异,或俗或雅,人们常说“书中有画,画中有书”,通过鉴赏各类作品,对学生潜移默化美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有这样丰富各门艺术学科内容,学生们才更加博学。

4 展示作品,激励创新

第2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在我们的课本中和平日所涉猎的杂志中,里边的选文可大致分二类:文章与文学。文章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杂文等。文学包括了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而在这儿

所谈的就是诗歌。

诗歌起源于中国。在唐代时发展到鼎盛时期。那时的文人无不吟诗作赋。凡是做学问的人,都要学写诗歌。所以,当时诗歌在社会上流行甚广,乃中华之国粹。读书人不会做几首诗是会被人耻笑的。我们今天的语文课本上所学诗大抵都是从古代的优秀诗赋中选来的,而现代诗极少。诗歌的发展为什么会随着我们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倒退?几近封杀。这种精练,感情强烈,节奏感强,语言优美的文学艺术。为什么会在文坛中淡化?值得我们深思。

作者队伍在缩小。文坛中的诗人,在不断减少,没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此类作诗大家。人们不重视诗歌,没人去专业地作诗。试想若诗仙李白迄今在世,他的生活会怎样?整日烂醉如泥,写诗发牢骚,恐怕要处于现今社会的低层了,哪里有他适己容身之处?现代在变革,中华国粹在被人们淡忘,文学艺术在抖动,在碰撞,变为文明的碎片。蒙昧---野蛮—文明,人类演变三部曲依旧上演。心不在诗,岂能作诗?

国家不重视诗的发展。大家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语文考试中,都有习作,但习作的要求是,一行刺眼的大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多么冷酷的命题?多么无情的命题老师?多么干涸的作文?

第3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教学艺术;备课;课堂教学;课后

中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旧课程体系,在培养“人”的个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教师强调其传授指导,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知识的学习架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教师强调学术,轻视实践,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被严重忽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人格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社会本位走向个人本位,把个体、社会、自然、文化很好地整合起来。因此,教师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就成了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之间关系的关键,也成为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

在教学实践中,改变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经验中心课程体系,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并在教学中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了。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英国哲学家、教育学家罗素认为:“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笔者认为,凡是称之为“艺术”的东西都是有魅力的东西,教学的魅力就体现在教师的风度、谈吐、举手投足、言传身教等方面,把学生带入知识的天堂,提高教学的质量,同时使学生得到蓬勃的发展。

一、备课的艺术:教师要有端正的态度

教师的教学是创造意义、生成意义的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语文教学是艺术,这门艺术首先要求教师有端正的备课和教学态度。

对于教师来讲,备课是热爱教育事业和对学生负责的表现,《论语·卫灵公》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该总结过去教学的得失、经验教训,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越来越高。

备课时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及其需要,艺术地确立教学目标。教师可从心理、生理、语文学习的基本情况及语文学习环境等方面进行,可以与学生谈心、家访、座谈,还可以通过批改作文、日记等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心中有数,才能确立自己的备课目标——不仅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只有教师了解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才可能在教学中使学生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哈贝马斯曾经说过理解的“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彼此认可的规范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对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教师也应该从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出发来确定自己的技能行动。这样教学目标的制订就是从人的知、情、行三方面出发的。教师的备课态度可以影响学生的心境以及参与学习的热情。因此,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教师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备课。

二、课堂教学艺术: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

教师在授课前根据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恰当的教案,接着就是课堂教学了,但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形式,使学生取得最佳效果,这就需要运用合适的课堂教学艺术。

《孟子·告子下》曰:“教亦多术矣”,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融合的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双边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沟通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心理。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是教学的起点。古诗云:“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在教学中要做到推心置腹,就需要教师有驾驭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能力,并灵活掌握这些形式。

1.指导激励式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意识,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同时,教师也要激励学生发挥自学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诱导启发式

《论语·子罕》中孔子弟子颜渊对孔子的教育大加赞赏:“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渊从侧面赞美了孔子教学的诱导艺术,教师应对学生进行诱导,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但诱导也要有一定的技巧,首先要诱导学生正确理解,启发式诱导可使学生运用联想和已知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论语·述而》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可以进行正面诱导,也可以进行反面诱导,还可以运用侧面诱导,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灵活掌握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3.合作互动式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以教为主,教师的“讲”占了大量时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课堂中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建构一种师生双向讨论、交流、沟通的合作教学活动氛围。

要做到师生合作互动,使得课堂和谐融洽,教师应首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问题提出的多种看法。通过引导,使学生正确掌握知识。其次,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学生自信心,进取的锐气,活泼的灵性,往往来自教师的肯定、赞美、鼓励。恰如其分的赞美能创造奇迹,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增进师生关系。

三、课后艺术:做正确的课堂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使教师及时地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教师要在课堂结束后对自己的教学展开自我评价,这样就可以对自己长期从事教学实践所产生的理论认识进行总结,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论的指导,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课后进行教学评价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艺术,而要正确运用这种艺术,就应该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方向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有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语文教学是丰富人性、培养完整的人的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师生的共同进步为目的。因此,课后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在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人格力量得以提升;教师与学生沟通是否产生了思想的共鸣和精神的融合,使学生产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精神力量。

2.实践性原则

教学评价要有评价的客观尺度,在评价反思过程中,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知识论上的理解并不能保证实践上的接受。因此,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看成是实践自己教学理念的参与者,从客观的角度去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效果。

3.广泛性原则

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完整人格的教学,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注重人的知识的增进程度和智力发展水平。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从多方面着手,包括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体验、合作意识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教师无论以何种方式进行自我教学评价,看起来是很简单的任务,而事实证明是非常困难的。而一旦明确了目标,运用了正确的评价方式,就会在处理专业问题和师生关系问题及课堂教学技能等方面发挥惊人的效用。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它以独特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高涨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在学到知识的愉悦的同时,也得到了强烈的艺术享受,而教师也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是教师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为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乐学精神,而采用的恰当的手段、方法、技术等。

语文教学过程是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知、情、意合一的过程,是真、善、美合一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正如近代学者俞子夷所说:“我们教学生,若没有科学的根据,好比盲人骑瞎马,实在危险。但是只知道科学的根据,而没有艺术的手腕处理一切,却又不能对付千态万状、千变万化的学习。所以教学法,一方面要把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法。”因此要攀摘“神乎其技”的教学艺术的宝珠,作为语文教师就不得不在备课、授课和课后自我评价中运用语文教学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尔[M].商务印书馆,1978.

[2]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第4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尊重个性 真情激励 随机应变 精当引导 给予启迪

一、尊重个性,因人施评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发展个性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环节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给每个学生不同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因人施评”的尝试。将全班学生分为三类:尖子生、中等生、学困生。尖子生,他们已经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对于他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因此我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不停留在简单肯定所学课本知识的层次上,而是选择独特视角,开阔学生视野,激发深入思考、探究的欲望,使他们的学习进入更深层次。中等生,他们在班内占多数,他们有向尖子生靠近的愿望,但学习积极性不持久,学习的潜力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我在评价时就侧重对他们学习态度的鼓励与欣赏、对知识正误及学习方法的点评。学困生,他们通常理解能力、记忆能力及主动学习意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对他们的评价是最难的,“左”倾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右”倾了,无法起到整体优势的作用。他们的共同点是缺少自信心,最需要的是鼓励。我在评价他们时更加小心谨慎,不敷衍了事,要从他们身上去发现并让他们自己认同的优点,侧重在学习态度方面进行评价。如“虽然你没有把问题答对,但你能善于动脑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很了不起,勇气可嘉。”“今天你读课文没有错字,一定是认真预习了。”教学中我发现他们听了我对他们的评价后,能激发他们努力学习的愿望。因此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评价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

二、把握时机,真情激励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在这方面,我有一个成功的教例,不妨大家欣赏一下,领略一下激励性评价的魅力。

2008年下学期我班上的一位学困生,从前上课不听讲,不做作业,考试不及格。在学古诗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将一个简单的问题先提别人回答,紧接着让他答,答错了,全班哄笑,我马上制止,说:“徐飞刚才没听,听了,他准会答,不信?再来一遍,你可听好了。”还是同一个简单的问题先提别人答,紧接着让他答。咦!答对了,及时表扬他“恭喜你!答对了!你真不错!”这下可把他乐坏了,憨厚的脸上露出自信的笑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此,上课听讲认真多了,作业也交了,期中考试一结束,他马上来说:“老师,默写古诗我都写对了。”期中考试果真由原来的四十多分上升到六十多分,期中总结会上,还主动上台发言,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深地体会到:在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中,应多发现他们值得肯定的东西,把握时机,加以激励性的评价,有时,老师的几句赞赏性、激发性的评价会让学生兴趣大增,信心十足,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因境而异,随机应变

案例:有一次,我正在上语文课,就在同学自由朗读课文的时候,突然天色变暗,空中飘起了鹅毛大雪。学生的视线几乎全部转向窗外,只有贾丹、王丽等几个人在聚精会神的读着。于是,我灵机一动:“同学们,这场大雪在为我们班贾丹、王丽等同学祝福呢!你们看,她们读的多么认真呀!简直被书中的语句所吸引,竟然没有发现窗外世界的变化。而你们呢,对外面的大雪很感兴趣,咱们把这节课上完,下节课我们上节观察课,满足你们的好奇心,好不好?”这时学生又积极的朗读起来,不知不觉中又形成了一个教学高潮。

第5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性;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中小学的基础课程,对学生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对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和改进,不断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追求艺术性的必要性

语文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并且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具有丰富多彩的特征,同时作为母语,应该最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出现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危机,即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致使语文学习的效果不好,需要引起语文教师的反思。

认真分析当前语文教学的特点,总结出出现语文学习兴趣不高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重视了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艺术性,更缺乏语文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只是对知识进行系统的讲授,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灌输,这样就把语文的艺术性美感淹没了,将情趣盎然的知识肢解为零散的知识点,导致了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在长期的恶性循环中使学习效果降低。

二、提高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要重视语文的艺术性,需要从导入、课堂设计以及结尾三个方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一)提高中小学语文导入的艺术性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需要加强艺术性,这就需要从本节课的实际特点着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要讲求艺术性,又要提高教学效果。

1.开门见山,解析课题

作为文章的眼睛,题目是对整篇文章的提炼,要充分地利用题目,进行有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我有一个梦想》中,利用一首简洁优美的诗歌,引起学生对梦想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憧憬,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可以直截了当清晰明朗。进而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课题,呈现疑难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点燃其思想的火花。

2.变换刺激,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要在语文教学的导入中讲究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刺激。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利用实物或者实际操作,对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例如在《这个世界的音乐》中,教师利用音乐导入法,引导学生边听边思考,然后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重视发现生活中的音乐以及生活中的美。

3.巧设悬念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导入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去探索知识,进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孔乙己》中,让学生对故事进行续写或进行改编,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二)提高课堂设计的艺术性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是关键,需要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把握,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考虑。首先,要对知识进行酝酿,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做到情感飞扬,引导学生对传神语言的捕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与读者进行对话,达到情感的共鸣。其次,要精心的构想,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出发,就教材中震撼人心的有价值的东西着手,进行个性化的构想,对教学内容和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另外,要很好地驾驭课堂,要把握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灵活地处理课堂问题。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具备综合的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进而真正地驾驭好课堂。

(三)语文课堂教学结尾的艺术性

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结尾是对整个课堂的升华和总结,可以起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作用。一般来说,要做到结尾的艺术性方式有以下几种:

1.总结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要结束时,利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节的内容,加强对重点的强调,可以使学生从整体上对知识进行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孤独之旅》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小说中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进行阐述,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然后教师对环境因素进行总结,起到渲染故事情节气氛和烘托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便于学生领会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问答测验式结尾

在新课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问答检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检查,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设计,组织学生进行回答,进而实现对知识的消化,可以采用抢答、选答等多种形式。

3.对比式结尾

对比式结尾是指在课程结束后,将新学的知识与以前学习的进行对比,通过对照,概括出知识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进而总结知识特点,把握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通过对婉约诗和豪放诗的对比,总结区别,习得两种诗歌的特点。

总之,要想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性,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从课前导入、课中和课堂结尾等方面进行设计,加强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艺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孔庆东.审视中学语文教学[J].汕头大学出版社,2009(07).

[2]张金宝.加强对语文导入的艺术性[J].中学语文教学,2007(02).

第6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文本;镜头艺术

一、小学语文文本中的镜头艺术解读

影视镜头里所表现出的内容是其他艺术形式很难表达出来的,影视镜头集合了音乐、场景、情感和特殊的主题,在影视镜头中,把这些东西进行创新的结合,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视作品。人们通过这些作品可以触及人们的内心,从而引发内心的思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导向。慢慢的就行成了艺术素养。而艺术素养也是学生语文能力重要的一个方面,所以,通过艺术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想象能力,对于自己的语文写作能力也是非常好的提升。特别是镜头中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如场景的变化,从远到近的镜头的描述,叙述的时间点等,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好的提升。正是有了这些优势,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也慢慢的融入了镜头艺术。在语文课上合理运用影视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勿庸至疑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故事性强,画面感强,它们或来自中外名著,或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有关,且有不少改编成了影视,或电影故事片。这样一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影视中的镜头艺术资源,把课文与镜头艺术相结合,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更好的去理解和分析课文,这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小学语文文本中的镜头解析

在日常的教学中,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现在的学生不能想象到课本中出现的情况,从而导致了学生不理解文中的内容。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由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课本中的插头并不能反映当时的情况,所以借助影视作品是一个非常有用和有效的方式。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这样的场景,当时的惨烈和悲壮是用语言和图片无法形容的。在课堂上的教学中,有些学生就很不理解。这对于学生的爱国教育就起不到作用,通过影视中的镜头艺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电影镜头通过艺术的渲染,对当时的场景进行了真实的还原,学生在看到里面的场景后,也渐渐的融入了当时的场景。在电影中,一些镜头给学生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如随后战役的打响,为了保护大部队的撤离,只有少数的人抵挡日寇猛烈的攻击。镜头使用长境的方式,突出的描述了演员脸上的表情,淡化了旁边的事物,从而使观众专注于演员的表情。演员用正直、果敢的表情演绎了当时人们为了国家、民族不怕牺牲的决心和勇气,镜头中演员表情的描述将是学生写作非常好的引导,学生被镜头深深吸引的同时,也记下了这类表情的描法,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被大量使用。学生的写作能力会有非常大的提高。战斗打响,我军的装备和人数都不如日寇,我军边打边退,一个个战士倒下,战场上狼烟四起,场面异常惨烈。在这个镜头中,导演使用了短镜和长镜相结合的方式,使用短镜突出场面的惨烈,战场上都是尸体,而长镜主要突出某一个战士,身上有很多伤痕,模糊旁边的事物。导演通过这种突出某个人的方式更容易打动人。这些镜头也深深的记在学生的脑子里。到了最后,只剩下5名战士,在打完最后的子弹,战士们不想被俘虏,就跳下了狼牙山。此时音乐响起,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这样的教育效果比课本的教育好很多,通过镜头的美化、虚拟、音乐等因素,把当时的场景进行了真实的显现,让学生们深深的融入但是的场景,从而记住镜头中导演对物、人、事的从远到近、从近到远从突出到暗淡的描述方法,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参考这样的写作方法。

镜头具有直观性、开放性、形象性等,它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帮助教师教学、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结构。更重要的是方便学生了解课文中不能想象的事物特征,可以把听、看、思有效的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加生动,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会独立思考。

在我教学的《白鹅》中,就采用了影片里镜头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鹅大模大样、步调从容的像京剧里的净角登场”,这段话先描述了鹅的形态,让学生门直观的感觉鹅的步态。通过鹅的走路和京剧的净角出场比较,可以让学生们学会联想,通过联想进行比较思考,这对于以后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这样利用影视作品的中的片段对于我的教学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都启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影视镜头艺术的作用

影视镜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对教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解读文本,完成教学,丰富课堂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语文的乐趣。第二是对学生,通过影视镜头可以使学生融入到当时的场景中,古代、近代等场景都能很好的展现,由于新奇所以能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印记,再听老师的讲解课文里面的思想,就能很好的理解其主要内容,对于自身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从长远来说,学习语文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使非常有用的,对于自身思想、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利用优秀的影视作品中的镜头,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与传统作文学习的方法相比,把镜头艺术和写作学习相结合后。老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的扩展作文的范围、形式和内容。在对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可以使用镜头中色彩鲜明的画面为学生写作提供想象的场景,这有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思路扩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作文综合能力。利用影视作品中的镜头,让学生在写作文前先进行影片镜头的欣赏,这样就能打开学生的单一的视觉表象、听觉想象和动觉想象,而且在脑海中可以形成一个非常清晰的综合表象。其实很多学生的作文能力不好,一方面是自身的语言功底、艺术修养和文学基础较弱以外,另一方面就是学生的想象力不够,在脑海里没有场景的勾画,所以也就缺少写文章的点。要改变这样的情况就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现能力,通过课堂上的影视教育就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写作前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从而带来思考,写作出优秀的作文。

四、如何利用影视镜头

通过上述几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影视镜头的好处和优势,那么现在就要考虑利用影视镜头的方式。影视镜头的是否能起到帮助教学的目的是和如何利用有直接的关系的,在教学中不能盲目的使用影视教学,要让学生对影视教学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最大程度的记住。

使用镜头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首先要分析镜头艺术的特点,并把这些艺术特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艺术素养。例如上述提到的《狼牙山五壮士》电影中的镜头,通过对战士表情那个镜头,在教学中可以逐步的分析。首先教会学生事物的整体描述,在这个镜头中出现的事物是如何显示的,突出了什么,淡化了什么,通过突出和淡化导演要表现那些思想。根据这个突出和淡化可以为学生出一道小题目,让学生使用这样的方式描述一下环卫工人的辛苦、盖房工人的艰辛等。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类的主题的描述手法。再者通过长短镜头的不断交替来表示一些深刻的主题,如战士到最后跳崖的时候,镜头首先给了几个战士的短镜头的特写,然后镜头拉长,表现出狼牙山的高和陡,从而展现出战士为了国家、名族不怕牺牲的爱国精神。通过这类镜头艺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大量的描述手法,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描述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优秀电影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实证研究》课题成果汇编(由中央电教馆汇编)

[2]彭吉象.影视鉴赏[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第7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爱伦•坡短短的一生只有四十年(1809-1849),69篇小说和63首诗奠定了他作为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的文坛地位,他的文学作品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爱伦•坡文学作品中的短篇小说也是电影界改编翻拍的宠儿。电影离不开文学,电影繁荣与否,首先要看文学繁荣与否(李尔崴,1998,10-1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学界、文艺界对爱伦•坡作品的深入研究,爱伦•坡的短篇小说被越来越多的导演改编成电影,从小说文学变成了电影文学,从小说的文学艺术变成了电影的影视艺术。《厄舍古屋的倒塌》被改编成了《厄舍一家》;《黑猫》前后被不同的导演改编为《魔鬼双瞳》和《恐怖大师之黑猫》;《乌鸦》和《丽姬娅》被进行同名改编。这些都证明了爱伦•坡文学深具影视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也很适合运用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爱伦•坡的短篇小说极富情节和戏剧性,以此为蓝本改编而成的电影也蕴藏离奇神秘的气氛,这些元素都深得学生的喜爱。采用电影欣赏来辅助文学文本的讲解是近年来英美文学教学的新趋势,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确实很适合与英美文学教学相结合。

2影视艺术与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模态

在本文里指人类通过感官(如视觉、听觉等)跟外部环境(如人、机器、物件、动物等)之间的互动方式。用单个感官进行互动的叫单模态,用两个的叫双模态,三个或以上的叫多模态。这个定义跟计算机科学里研究人机互动时对模态的定义接近,用这个定义看,教学中个体之间的互动都是多模态的。(顾曰国,2007:3)。所以,多模态教学应指在教学活动的互动过程当中,运用视觉、听觉等感官感知学习内容的活动。听觉可以用解说、对白、音乐等手段;视觉可以通过图像、屏幕文字来感知。现今英美文学教学与多媒体相互结合,教学模式逐渐朝视觉和听觉等多感官结合的多模态化趋势发展。影视艺术的发展也是多模态化的。从开始的黑白无声电影对观众视觉单感官的刺激到现在的3D立体电影对观众视听触觉等多感官的刺激,一路从单模态艺术发展为多模态艺术。这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妙。影视艺术丰富的感觉刺激正弥补了英美文学作品纯印刷文字当中的冗长、枯燥和艰涩。而且,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学生在喧嚣的经济环境中多少有些浮躁,希望获取知识的速度跟上经济的发展,读书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影视作品在课堂参与文本的解析可以稍微加快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文字立体化,以弥补文字阅读过程缓慢的缺陷。影视艺术参与英美文学的多模态教学,正是学生个体感官的需求、教学发展的要求。

3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在英美文学多模态教学中的运用

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历来是多模态的,多模态感知是人类千百年来形成的惯性认知心理。人们通过视觉阅读或听觉理解来感知语言文字符号。无论是语言文字或图像画面都是一种表意的形态,是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因此,含有视觉信息、听觉信息等不同形态的文本就是多模态信息文本。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文本着眼于引发读者内心的恐惧,要产生恐惧的效应就必须用文本的文字创设情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感官,令他们感应到惊恐的气氛。由此透过文本传递的感知是多模态的。爱伦•坡的恐怖短篇小说就是含有多模态信息的文本,由此改编而成的电影文学也极具多模态性。教师可以通过对电影静态图片以及动态视频的截取配合作品的讲解,甚至可以利用电影的音乐效果增强小说文字的感染力,帮助学生理解。爱伦•坡文学影视艺术具有丰富的多模态元素,很适合运用在英美文学的多模态教学中。

第8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 艺术高中语文教学 激发兴趣 绿色课堂 课外拓展

现代汉语词典对“幸福”的定义为:①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②(生活、境遇)称心如意。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首先,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的欢乐和幸福。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接受美好的教育意味着一生的幸福。教育应当包含幸福。科学的教育,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幸福;科学的教育,其内容和过程应该能够激起学生的幸福感受,让学生感到满足和兴奋。

艺术高中学生除了学习文化科目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学习专业内容,时间紧张。经过中考的拼搏后,在高一时出现不同程度的松懈,高一艺术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高中语文学习不适应,内容多,时间紧;高二学年,艺术学生要通过所有学业水平科目测试;高三学年,艺术学生要通过专业高考和文化科目(语文、数学、英语)高考,艺术学生专业不同,高考文化要求不同,艺术生的高考文化要求逐年提高。面对基础薄弱及高考压力,既要避免艺术学生过早“高三化”和过度“理科化”,又要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寻找艺术生语文学习的幸福,非常有必要。

一、寻找幸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

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学识,懂得它的人赶不上喜欢它的人,喜欢它的人赶不上醉心于它、以它为乐的人。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促使他们增强学习情绪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课前5分钟导入,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高一学生有一个初高中衔接的过程,要结合高中学习内容和要求,利用课前5分钟,加强引导。每堂语文课安排1名学生上台演讲,分别有美文推荐、名人介绍、古诗欣赏、成语推荐、名著欣赏等项目。学生课后认真查阅资料,精心准备,不少学生说:“我站在讲台上发言不像以前那么紧张了,而且我还学到了很多课外知识。”

2.创建班级文化,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

利用黑板报、教室内墙布置班级文化;利用课间时间,创建班级文化;学生根据每课介绍的内容,自己编写班级语文报;建立班级QQ群,利用网络,消息,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增强班级凝聚力。

3.开展适当的语文竞赛活动,让学生的兴趣得到保持。

根据表播专业学生特点,组织美文诵读比赛;根据美术专业学生特点,组织硬笔书法比赛;根据教材特点,组织演讲比赛;根据高中教学要求特点,组织年级拼音、名句默写比赛;学生反映良好。长时间的兴趣积累会形成一种乐学语文的情绪,逐渐养成爱学语文的习惯。

二、寻找幸福,营造“绿色课堂”。

1.体会教材的精美。

希腊时期新喜剧作家代表人物米南德说过: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让艺术生享受语文学习,享受语文教材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课堂参与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本身就是愉快的精神旅游,不仅可以使人智慧,而且可以使人享觉温馨。如《荷塘月色》的静美淡雅;《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月是故乡明”进一步体会家园之思和大自然之美,激发自己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提升审美品位。《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与地坛》,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反思;“湖山沉思”,能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经典的力量”,从基本的“读书求知”意识逐步上升为自我完善、服务人类的精神追求。

2.课堂是师生的精神家园。

(1)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发展。

寻找学生语文学习的幸福,首先保证教师学习的幸福。教师要有幸福感,爱是永远的理念,提高教师的素养,注重教师发展,不断超越自己。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怀有强烈的热情和激情,要有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多带点东西进课堂。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亮相,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其背后的东西都很重要,以至于决定了一堂课的吸引力。教师要带给课堂精气神,平时要努力修炼两门功夫:一是每堂课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真切地将自己袒露在学生面前;二是平日的学习和体悟,“90后”艺术生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其广度和深度甚至超过了老师,所以老师要“终身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提高,自我发展。

(2)师生间相互欣赏。

著名管理学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人性最本质的愿望就是得到赞赏。人需要欣赏,渴望别人的欣赏是人的一种基本精神需求。因此,作为日日相处的教师和学生,需要相互欣赏。教师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学生的优点才能充分展示出来,学生的才能也才会被充分挖掘出来。有些艺术学生专业出色,但是语文成绩不理想。教师要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由衷地信任学生。信息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社会上各种观念和思潮对他们产生强烈冲击,尤其是艺术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想法更加多样,思想观念呈多元化趋势,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存在多种看法。教师要与时俱进,包容理解学生,允许并且尊重学生的看法。艺术班学生个性更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专业不同、智商不同、语文基础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等方面,因而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成绩必然不同,教师要欣赏学生多样化的个性,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潜能的挖掘。

《学记》有语曰:“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于教师的欣赏,主要表现在对教师的尊重上,学生尊重教师,一要尊重教师的人格,二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学生尊重教师的人格,首先对老师有礼貌,无论校内还是校外,学生看见老师都应该主动问好;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致敬;课堂发言先举手。其次,听从老师的教诲,履行老师提出的要求。学生尊重教师的劳动,就应该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积极配合,积极参与,师生课堂良好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教师,主动进行自我展示、自我提升。

三、寻找幸福,课外拓展,阅读写作。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人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人越来越少了。简言之,传统经典文化遭冷遇,流行受青睐,文化价值观失衡。

艺术高中学生是有艺术特长的高中学生,艺术和文学关系密切,提高他们的语文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推荐相关阅读书目,引领学生经典阅读和兴趣阅读相结合,进行读书笔记交流。同时向家长推荐书目及文章,希望能影响家长,促其和子女共同成长。

学生说:“寻找我语文幸福的方法是看自己喜欢的书。当我沉浸于自己喜欢看的书中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从中得到的是巨大的精神享受而不是痛苦。”

学生又说:“为了寻找我的语文幸福,我自己也应该多写文章,自己尝试那些没写过的文章。我写文章时就如两只手,在钢琴上把自己想听的音弹出来,连在一起如一首曲子,可能会是慷慨的英雄交响曲,也可能是宁静的致爱丽丝,或是抑扬顿挫的卡农。”

徐银燕的《长征精神》获“弘扬长征精神,树立理想信念,争做文明小公民”主题征文省一等奖、市一等奖。黄小益的《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获省三等奖。陈莹的《龙王爷逃荒》荣获“节约苏州校园行”图文创作大赛征文类市一等奖。任若雯获苏州市“金鸡百花杯”首届影评大赛二等奖。韩丽在“我和我的祖国”读书征文中获苏州市高中组特等奖。

正如学生所说:“有人说生活像杯苦咖啡,我认为语文就是加入苦咖啡中的一块方糖,它能为苦涩的生活增添一丝香甜。”“幸福就是快乐,体验到了语文的快乐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参考文献:

[1]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

第9篇:文学中的艺术范文

【关键词】:中文教学 语言艺术 综合评述

任何时候,语言都是一门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在成人高校的中文教学中,由于成人的社会生活经历相对丰富,对语言艺术的要求则更高。

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美仑美奂为这门课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语言技巧应用到位,传达信息精准到位,语音语速表达到位,趣味与幽默、包容心与情感的含量足够,那么一堂完美的中文课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下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感受,谈一谈有关成人高校中文教学中语言艺术的肤浅认识。

一、教学语言要简明有理

在语言教学的问题上,简明是第一要义。为什么这么说呢?比如最近热播的一部电视剧《后宫?甄嬛传》,里面有段台词特别扭捏,惺惺作态,本来几个字就可以表达清楚的,结果洋洋洒洒用了一大段文字。不知道这是秀中国文字的博大之艺术呢,还是完全为了描述一个讨厌的人太“事儿妈”。在成人中文的教学中,这是一个负面的典型,千万不能提倡。能用两个字表达清楚的,绝不用四个字。这是教育的原则,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扬弃掉那些八股的、牵扯不清的、不利索、絮絮叨叨的因素,让一切变得“小清新”,会让人倍感舒服。其实论中文,古典文学中的文言文是最简洁干练的。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古人特别讲究“炼字”,往往一句话,一阕词,字字经典到位,以至于你根本不能增一字,也不能减一字,这就叫功力,是现代文学所不能及的。当然,只要你愿意,现代的白话文也可以有非常典型的代表,如果一个教师上课不能保证这点,那么他的讲授注定是失败的。中文课不就是讲究语言文字的艺术么,如果连起码的简明都做不到,凭什么让学生接受和喜欢呢?

二、教学语言要悦耳动听、生动有趣

教学语言中,声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比如“铿锵有力”、“琅琅上口”、“掷地有声”等等这些词都是形容比较好的声音的。一个人的声音可以称为“乐音”或者“噪音”,这两者给人的感觉差别是很大的。譬如一个人外表靓丽,但一说话却嗓子沙哑,是一件大煞风景的事。如果声音听起来不够悦耳,会影响其本身的魅力值。除非他的声音很有特色或很有个性,赶上某种风潮,比如前几年流行音乐中非常受人欢迎的“小豆沙包”的声音,特有的沙哑比如阿杜,就风靡了一阵,否则,表达效果将大打折扣。针对整个声音来说,音色占了很大一部分作用,教师以声音为媒介传达知识,有副好嗓子是基本条件。虽然教师授课不象声乐系、播音系要求那么高,但至少要让人听着舒服,不反感。像赵忠祥老师播纪录片,其浑厚有力的男中音就占据了很大一部分的因素,为什么别人说起来就那么吸引人呢?究其原因就是音色优美,如果音色一般,你还想要授课内容吸引人的话,那就得在内容上下功夫了,让内容变得诙谐有趣,即使声音不美,而表情、动作比较到位,也可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上课就如同一种享受。打个比方吧,一般上音乐课,只要是热爱音乐的人,他一定会全情投入,全神贯注,如果一堂中文课能有像音乐课那样轻松愉悦的氛围,那么整堂课的效果一定会得到充分的肯定。

三、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性

在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的融入也是相当重要。以前常听说,“真感情就是好文章”。通常情况下我们说的真感情是特指一个人写作的情况,而很少用在教学过程中。其实这点也是一堂优质课不可或缺的因素。这是大多数时候我们容易忽视的部分。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感情上的全情投入,那就是一杯白开水,无味无趣。没情感的讲话,自然就不能吸引和打动学生,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就像上文提到的例子,赵忠祥为《动物世界》配音,如果赵老师本身心底没有对动物浓浓的爱与兴趣,他的声音也不会那么具有穿透性和感染力,也就不能打动那么多的观众,《动物世界》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央电视台的经典栏目。同理,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发自心底的对教育事业和语言艺术的热爱,他也不可能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情感,让整个课堂生动活泼起来。只有自己融入情感,才会带来语言表述的情感,而任何伪装都是徒劳的。缺少情感介入的课,要么干巴巴,要么毫无表情,像是沉浸在空洞的世界里一样,至于什么气场啊、感染力啊、吸引力啊等等学生们的最爱,可能就与授课者无缘了,离成功将渐行渐远。

四、语文教学语言要富有启发性

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还有一样东西绝对不能少,那就是启发。为什么这样说,教师原本就有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循循善诱。这是授业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目的是让学生触类旁通,去领悟很多东西的必要过程。我们都知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如果学生学的东西永远停留在课本上非常局限的范围内,仅限于书本上那点内容,那么书本以外的大千世界,浩瀚的知识领域就不可能学习与领悟。所以老师在授课时授课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当然,除了老师要不断加强引导和启发以外,另一方面还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悟性,去体会和领悟很多课文之外的东西。我们常听人说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领就是我们一再强调的引导、引领和启发,而“修行”的部分要靠本身的勤奋度,还有悟性,每个人能做到的程度都不一样。当然,教师能做到会引导这点就有点不容易。就像我们平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个就要跳出课程之外,传授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便于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可以自己通过能力想办法解决。这个启发,主要给的是大方向,大思路,而不是细节的东西。

五、善于使用成人语言

在成人教育中,成人语言的使用也不失为一种语言艺术。就成人而言,他们有其自身特点:经历多,见识广,因此也就显得特“油”,如果我们成人高校的教师在授课中一味用教授普通高校学生所用的“学生腔”或者反过来用所谓“学者腔”,都会使得授课效果与预期有较大出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使用语言的时候尽量贴近成人的生活实际。既要通俗又要生动;既要风趣,又要幽默。成人的理解能力强,而记忆能力下降,如果我们再授课中运用好通俗、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艺术,对帮助成人提高记忆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从而激发成人的学习兴趣及自信心,为顺利完成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六、结语

总之,成人高校中文的教学是特别讲究语言艺术的,它不是一个单方面的因素,除了声音的接受度、情感融入、简洁有效、趣味性以外,还要有情感的融入,教师善于循循善诱以及成人语言的运动等诸多方面,如果能把这些统统把握控制好,那就叫教得好,会处处赢得喝彩,处处收获掌声,学生说不定因此而爱上这门课程,爱上语言的排列组合,爱上文字的艺术,爱上一种说话的方式,爱上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最精髓的艺术。

参考文献:

[1]春树. 成人语文教学研究[J],成人教育之窗,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