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电子合同的风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合同的风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合同的风险

第1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给商务活动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随之产生的电子商务在日常生活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电子商务作为企业新销售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不确定性,从而给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带来很大风险,识别和控制这些项目风险因素能更好地促进企业开展电子商务。

对电子商务项目风险的分析与评价是进行项目风险管理的前提,也是制定和实施风险控制与应对措施的基础。由于电子商务项目的复杂性、多变性以及数据搜集的难度,这样就会使项目成员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出现偏差。因此,选择合适的风险分析与评价方法可以有效地对项目风险进行监控与管理。

1、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因素分析

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是对一个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风险程度的定性和定量描述的结合,它在提出电子商务风险因素类别的基础上,定量地反映企业开展的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水平。其中,识别和分析合理的风险指标因素是进行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的第一项关键工作。

虽然国内对电子商务实施风险的研究刚开始,有不少学者对风险的来源进行的分析和分类。很多学者对企业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研究,如宋健等设计了一个含有16个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战略规划、应用技术、管理和环境等各个方面的风险。刘倩等从产品、客户、市场竞争、物流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风险因素。因此,本文依据实证研究结果,对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因素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员工风险、管理风险、技术风险、产品风险、资金风险、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具体描述如下:

(1)员工风险,是指由于员工感知风险而带来的人才流失风险,员工技能水平低、个人素质带来的系统安全风险,领导不重视以及项目管理者管理失误等风险。一般包括员工感知风险、员工技能风险、高层管理者不支持。

(2)管理风险,项目开发计划制定不合理,任务分配不恰当。一般由于交易流程管理、人员管理、交易技术管理的不完善所带来的风险。

(3)技术风险,项目开发人员由于缺乏经验、计划不周等原因使交易系统在某些功能上有所缺失。其主要包括技术选择风险、数据库存取的风险、网络环境风险等。

(4)产品风险,指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进程中,企业产品本身的性能、价格、服务、配送以及满足市场程度等因素导致的风险。一般包括产品的差异性、不易获取风险和便利性风险等。

(5)资金风险,资金不能适时供应或使用不当而导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终止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可能性。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初期的效果往往并不一定能够显现出来,可能不会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且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收益和风险呈不对称性使得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面临着较大的资金风险。一般包括企业资金实力和追加投资的能力。

(6)环境风险,主要指宏观政策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和法律的滞后性与不完善给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带来的风险。一般包括政策风险、法律风险等。

(7)市场风险,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势必对企业传统的销售模式带来变革,新的模式将要求企业不仅有适当的产品定位,还要有市场、分销和销售部门等参与,这将重新构建出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必须事先对市场信息尤其是竞争对手有充分的了解,辨析市场需求,竞争对手水平等情况,以降低不确定性与风险。一般包括价值链的可获得性和竞争对手了解。

2、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在实际案例中,一般决策的问题具有复杂性,决策者主观判断、选择的模糊性,同时还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AHP法的评估结果会有所偏差。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是层次分析法的一种,用于处理含有模糊性的决策问题,克服了AHP的弊端,拓宽了AHP的运用范围。

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分析问题时,一般只用它来进行指标权重的分析,而不对决策问题进行综合的判断,因为它缺乏一个对决策问题进行总体评价量化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专家对风险的主观判断,利用模糊数学原理来综合各位专家的评估意见,从而获得总体评估结果。

综上所述,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过程中,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风险进行综合评价。

首先,在企业开展电子商务项目风险因素识别和分析之后,依据各风险因素分类及其所包含子因素,构建包含三层指标的电子商务项目风险评价因素的递阶层次模型。

然后,构建模糊互补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向量,并根据模糊一致性矩阵的性质可以计算得出各层元素的权重值,根据权重值进行层次单排序。

最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5、结束语

第2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现阶段电子银行仍处于发展阶段,为降低不当管理导致电子银行服务受限制,并建立良好的创新及竞争环境,199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设立了电子银行工作组(EBG),对电子银行领域内的监管事务进行重点研究。尽管传统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原则适用于电子银行业务活动,但因特网传送渠道的复杂特点表明这些原则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在线银行的各种业务活动及其引发的对风险管理的挑战。2001年,EBG发表了《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确定了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十四条基本原则,该原则是电子银行进行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然而网络的普及改变了金融服务业提供服务的形式与渠道,信息网络的科技特质也使得银行业又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EBG通过对G10国家的银行业进行普查后,发现了可能影响银行风险的下列要素:一是银行与非银行业快速引进新金融商品与服务,使得电子金融服务产业的竞争白热化;二是计算机软硬件及通讯科技急速革新,促进交易速度大幅提升;三是银行管理者与员工缺乏对电子银行风险的专业知识;四是银行大多依靠第三方提供的服务来增进与非金融业者间之间的合作;五是在全球化架构下对科技的应用范畴、适应性及相互运用有极大的需求;六是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下,由于对客户的授权与认证缺乏标准的商业处理程序,增加了欺诈等潜在犯罪行为;七是有关电子银行活动规范与现行法律的司法权及应用的不确定,导致法律及规范的模糊;八是客户数据储存、收集与分享所引发客户隐私权的议题,对银行可能产生潜在的审慎风险。面对现阶段网络发展对银行业提出的挑战,管理者需就目前电子银行发展所面临的风险,重新评估传统银行风险管理准则。同时,管理者也需就电子银行采取新的规范及管理政策,以确保银行的安全与稳健经营。目前关于管理者在运用电子银行时需考虑的风险中,除了传统业务面临的策略风险、经营风险、声誉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汇率风险以外,还增加了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其主要原因是电子银行依赖现代网络技术及应用,同时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

二、对银行管理者影响及改革建议

1.影响

就银行管理者而言,电子银行风险增加的类型、潜在的重要性、以及对银行影响的程度是目前较新的议题。风险评估应随时应对,不论是以快速的科技创新支持电子银行,还是外部资源系统的增加,亦或是网络开放空间下使用新产品及服务,都需纳入风险管理程序中。银行管理者应有全面性风险评估程序,包括电子银行的风险评估、如何控制风险产生及监管风险等;同时积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以及时处理电子银行发展中涉及科技复杂的部分,不断适应市场的发展。

2.建议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银行必将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现今电子银行的发展建议如下:一是随着电子商务在金融服务业的逐渐普及,金融服务业以科技为基础提供服务将有助于吸引更多客户群;二是银行业可结合市场发展研发新产品,为非银行企业提供全面性金融服务;第三是构建有效的科技架构。电子银行是整个科技系统与应用的整合,许多银行面临电子银行业务与目前业务系统的整合,传统业务系统与电子银行业务系统整合不良必将造成经营上的风险。另一方面,除了加大对电子银行业务的科技投入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以减少风险:一是加强内部控制管理,防范内部风险诸如电子银行业务流程上可能产生风险的漏洞,业务员违反流程和规则操作,业务员未充分告知风险,业务开办和交易行为超出该业务的风险程度,甚至违反国家法律,银行与客户建立的业务关系中权力义务模糊导致法律纠纷等。二是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针对电子银行业务风险影响波及广,扩散速度快等特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体系,做好风险事件的应急处理。三是加强对客户的安全教育,在客户注册电子银行后给予必要的培训和操作引导,确保客户能安全便捷地使用电子银行。四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发电子银行业务保险市场,即对电子银行交易本身进行投保以减少风险。

三、结语

第3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电子信息;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TU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75-01

一、 电子信息档案数字化标准

符合规范性指的是在利用信息时,要遵循电子信息使用规则了解信息的来源、阅读和使用信息时不应超出管理规范。严格遵守电子档案信息资源使用规范的相关规则目的在于提升整个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便利性,方便对档案信息进行采集、整合、存储、传送以及利用并进行统一系统化管理便于反馈和查找。在整个管理系统中精准性、真实性和实时性是需要把握的关键,精准性和真实性保证了档案信息的真实、可靠,实时性保证了档案信息的价值,在管理这些信息时,按照档案价值进行合理利用,充分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符合规范性是管理电子信息档案的首要标准。

符合一致性和完整性指的是档案在经过数字化处理之后要与实际的档案信息内容完全相同并能完整呈现。一致性就是要保证用户在使用电子档案时与真实使用档案有同样的感受,照片和图鉴都要清晰、真实呈现。完整性是要保证电子档案在数字化之后具有完善的结构和内容,保障可以查询到互联网上记载的相关文件,能够清晰明朗档案包含的信息并便于日后查阅。

符合共享性和安全性指的是在提升档案利用率实现共享的同时保障数字档案信息的安全。共享性旨在为档案信息提供一个可以被充分利用的平台,方便信息间的传递和高效运用,而安全性则保障了这一便利的正常使用,安全性的保障不仅要从已经录入的档案信息着手,保证信息不外漏,也要注意在储存和扫描档案文件时做好检测和约束工作。

二、 电子信息档案的风险管理

(一) 电子信息档案管理保密工作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信息化的全面推进,给电子信息保密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首先,我国的《保密法》在对于保护电子信息档案方面还不够健全,规章制度不够明确;其次,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保密观念淡薄,保密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再次,我国网络信息保密技术相对落后,不能给信息档案带来全方位的保障。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制定一个较为完备的措施来做好信息档案的保密工作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首先,从制度上说,要完善电子信息档案保密管理制度,有了良好的制度,才能按照制度执行操作和监督。在制度上要注重对信息档案资料的登记、查阅纪录、复制和销毁制度的管理,不同权限的管理员只能按照制度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信息档案进行修改,不能越权执行。为了确保机要信息不被泄漏,做好各层级的保密工作是对信息保密的重要保障,而严格遵循信息档案保密制度才能将这项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其次,从管理信息本身来说,加强对电子信息的保管和整理是必要措施。管理档案信息不仅需要对纸质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整合,对于电子信息还要对磁盘和光盘类文件加密防改写,储存的时候要注意避开有损关盘、磁盘的环境。另外,在档案管理如有必要则需要单独设立一个档案库与办公室和阅览室分开,并对档案库设立门禁系统隔离有损档案文件安全的外界环境。最后,做好保密工作还需要工作人员认真履行电子信息档案查询使用系统相关使用制度,并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知识做到及时的更新。遵循电子信息档案使用制度,如借阅档案信息必须授权批准,秘密登记较高的电子档案信息要避免对其进行拷贝,因此要做好防复写加密处理,如工作需要借阅电子档案信息必须加强保密工作,对人员的权限进行严格控制,不得将秘密信息非法外传,借阅时要将整个借阅过程纪录下来。及时更新电子信息化知识,主要针对日益发展的电子信息系统,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可以对保密工作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知识上的更新培训,还可以从多渠道、多方式上对保密人员进行教育和知识的传导。例如,加强密码加密技术、数据保护技术、鉴别技术等等。只有拥有了高素质的保密工作人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性。

(二) 电子信息档案管理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与保密工作是相辅相成的,除了上述对保密工作的阐述外,风险控制也有相应的避免措施。如果说保密工作是事先的、全面的保密工作,那么风险控制则显得更加紧急、更加具有针对性。积极引进最新的信息技术以及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是及时消除风险、预防风险、保护电子信息基础。对风险的控制可以从缓解风险、分散风险以及评估风险三个方面着手。

缓解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将风险降到最小,将外界问信息的干扰最小化。目前最常见的缓解风险的措施是转移风险,即制定应变计划或者重新布置等手段来恢复受干扰的电子信息减少损失。一定要记住的是,不论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在第一时间对风险情况进行及时处理才是最重要的。分散风险则是利用更改配置设置、外包给分支机构处理、购买保险等等方式分散风险,还可以与供应商协调优化原有的电子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简化风险问题。当然,外包的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对这部分的风险需要严格审核外包人员的资质,因此分散风险的关键是要遵守相应的标准。评估风险有助于防范可能发生的风险,对风险进行评估其目的是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探究引起风险的因素,并了解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带来的危险性,从而制定出合理的防范方案。电子信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难以预测的,其危害性大,只有制定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系统才能有效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完善的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不仅要从系统标准上着手进行基础性建构,更重要的是注意电子信息档案管理系统在运用过程中的保密工作和风险防范工作。保密工作需要不仅需要对文件进行加密保护,更重要的是对人员的专业素养及时更新和教育,而在风险控制中,除了及时处理风险问题分散风险和缓解风险外,还应当对风险进行评估,防范于未然。

参考文献

[1]张贵芬.《浅谈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中的保密工作》[J]. 管理科学. 2013(6):49-51

第4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一、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关系的认识

在分析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问题之前,我们应该要加强对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关系的认识。而要真正认清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风险与安全有深刻的认识。在新华字典中,对风险的释义是“危险;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毁灭的可能性。”对安全的释义是“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从两者的释义中,我们不难看出风险与安全是有密切关系的,都是通过与“危险、危害、损失”的关系来体现的,但这并不是说风险就意味着不安全,这跟人们日常的理解可能有出入,在大多数人看来,风险就是安全的对立面,风险的存在就意味着安全事故的发生,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风险其实主要强调的是“可能性”,而“可能性”就意味着风险的发生可能会引起安全事故,造成危险、危害或损失,也可能不会。另外,还必须认识的是风险包含威胁和机会两层含义,即风险造成的影响包括消极的威胁和积极的机会两面,而不仅指传统意义的威胁。威胁与机会的转换关键是在于平衡安全、成本和效率之间的关系。正如电子文件的 网络 化利用,可能比传统纸质化利用面临的风险要大得多,但不能因为风险大就不利用电子文件,之所以电子文件网络化利用迅速 发展 ,关键在网络化利用给档案工作带来的机会更大,利用成本更低、利用效率更高。其次,要对风险管理与安全管理有深刻的认识。风险管理是指管理组织对可能遇到的风险进行计划、识别、评估、应对、监控的全过程,是以 科学 的管理方法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实践活动的总称。③风险管理主要通过风险评估来识别风险的大小,通过制定信息安全方针,采取适当的控制目标与控制方式对风险进行控制,使风险被避免、转移或降至一个可被接受的水平。应该说,风险管理本身就是安全管理一部分,而且是核心组成部分,它既是一种安全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安全实践方式。安全管理只有在风险管理正确、全面地了解和理解安全风险后,才能决定如何处理安全风险,从而在安全的投资、安全措施的选择、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等问题中做出合理的决策。基于风险管理的安全管理体系就是将风险管理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安全管理体系中,这种体系并不能完全消除安全的风险,只是尽量减少风险,将攻击造成损失的降低到最低限度,从而达到安全风险、成本与效率的平衡。

二、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是解决如何确切掌握信息及其依赖信息系统的安全程度、分析安全威胁来自何方、安全风险有多大,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应采取哪些措施,要投入多少人力、财力和物力,确定已采取的信息安全措施是否有效以及提出按照相应信息安全等级进行安全建设和管理的依据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的重要指导理论和方法。从这个视角来看文档工作我们会发现,一直以来,文件、档案安全管理工作都是沿袭传统档案载体保护工作来开展,以此形成的相关理论也是以传统档案载体研究为基础的,随着电子文件的出现,传统以档案载体保护为核心的档案安全管理理论就很难适用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虽然档案部门也对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做过很多理论探讨,提出“前端控制思想”、“全程管理思想”、“文件连续体理论”、“后保管时代”、“文件运动理论模型”等理论来强化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并不是专门的安全管理理论,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由此指导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种种疑难点,如电子文件安全事故衡量标准是什么?如何选择安全产品?安全控制全面吗?是否冗余?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安全等级如何划分?安全代价如何衡量?这些疑难点的出现,归根到底就是因为现阶段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缺乏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与方法指导。

(二)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提倡的是一种适度安全,即风险是绝对的,安全就是在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同时也强调树立风险意识,并通过风险的大小来度量信息的安全性,将“信息”提升到“资产”的高度来进行安全管理。然而,传统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对此认识却存在偏差。

1、追求绝对的安全。一直以来由于档案部门缺乏安全风险意识,总是想找到绝对安全的方法和措施来追求档案各安全属性(如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不可否认性、可追究性和可读性等)的绝对安全。然而,从理论上讲,风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永恒的,安全是暂时的。而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也就是风险管理工作。电子文件的每个安全属性都有相应的保证级别作为其强度的测量尺度,在实践中追求各安全属性的绝对安全,并不能达到最佳安全效果,也是不切实际的。同样,从信息安全保密的实践 历史 来讲,安全保密是一个动态过程,安全事件是一种随机事件,很难做到百分之百安全。祈求“绝对安全”将在人力物力上付出极大代价,造成严重浪费。因此,档案部门将安全管理目标定位于“系统绝对安全、数据永不丢失,档案永不泄密,电子文件万无一失”,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2、风险意识薄弱,对安全风险认识存在偏差。一些安全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信息安全知识不足,却津津乐道“太平盛世”,双耳不闻“盛世危言”,甚至认为,谈风险是“杞人忧天”,说安全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根本没有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度量电子文件的安全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正确认识安全形势和树立科学的电子文件安全风险观。

3、忽视了对“资产”评估鉴定。从目前情况看,文件、档案管理部门虽都认识到电子文件的重要性,但绝大多数部门只是将电子文件作为日常办公的一种辅助帮助,并没有将电子文件提升到“资产”高度来管理,就更谈不上对“资产”进行评估鉴定。然而,从安全管理角度讲,一个组织系统内的资产在没有被评估鉴定前,是不可能成功实施安全管理并进行维护的。④

(三)管理环节不完善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强调对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管理,包括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环节:风险计划的制订、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监控。从这个视角来看,当前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首先,安全管理计划缺乏依据。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计划的制订,绝大多数是凭借个人经验或者参照其他管理部门计划来制定的,而不是依据风险应对、风险监控实际情况来制订的,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其次,缺乏关键的风险评估环节。风险评估是电子文件安全管理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没有风险评估,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决策行动的依据与方向,由此而引发的安全管理措施就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虽然大部分管理部门强调采取各种措施来确保电子文件“万无一失”,但大多是“人云亦云”,进行简单的跟风或对安全产品与技术进行简单地堆叠,没有针对性。对于引起本组织电子文件风险的因素没有深入探究,甚至谈不上什么了解,对于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更谈不上什么研究,对其用途更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在风险来临之时,不能有效地控制风险。最后,安全监控力度有限。电子文件是动态存在的,其安全现状也是随时在变化的。在采取安全措施后,还必须强化电子文件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监控,实时监视残余风险、识别新风险,执行风险应对计划,以及评估这些工作的有效性。然而现有的电子文件安全监控力度十分有限,绝大部分是局限于电子文件载体的温湿度控制,而不是对整个生命周期的残余风险、新风险的监控。

(四)缺乏系统性和动态性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基于系统、全面、 科学 的安全风险评估,强调对信息的全过程、动态控制,对信息进行系统化安全管理,使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从而实现系统安全的动态平衡。传统的 电子 文件安全管理,一方面,绝大多数是针对电子文件载体本身的安全管理,采取的是往往单一的安全管理措施,对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容易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弊病,最终还是不能避免电子文件风险的发生。⑤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强调要收集全电子文件相关的背景、结构信息,但具体实践中由于没有科学界定电子文件安全管理范围,其背景、结构信息也就难以收集齐全, 自然 安全管理工作就不系统。另一方面,忽视整个电子文件保管环境的安全管理。电子文件保护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于其自身及其所依赖信息环境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从风险管理的角度讲,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不仅要对电子文件自身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其依赖的信息系统风险进行综合管理。而这点是传统电子文件管理所被忽视的,传统的安全管理大都是从电子文件本身风险因素出发而制定安全措施的,这很难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上取得实质性效果。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大多是静态地管理,更多的是实践经验的 总结 与应用,一般将文件按其形成过程分成若干阶段,分析各阶段潜在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表面上看,这种方法也适合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但毕竟是以静态的眼光来分析风险,各个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缺乏必要和有机的联系,没有将各阶段的安全工作、工序和风险因素统一起来进行综合考虑,很难应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电子文件安全问题。

(五)忽视了对安全风险、成本和效率的权衡

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宗旨之一,就是在综合成本和效率的前提下,找到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之间平衡点,通过安全措施来控制风险,使残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范围。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安全风险、安全成本与效率关系示意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当安全风险与安全成本控制达到平衡点时,安全效率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实际上,绝对的安全是没有的,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也不是“越安全越好”。不同部门不同种类的电子文件,对于安全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份电子文件其安全保密性超出安全保密的管理需求不但没有必要,而且还会造成资金上的浪费。正如一扇门配几把锁取决于门内放的东西的重要程度,锁越多,门的安全成本也就越高,而门的使用效率就越低。然而,当前的电子文件管理重安全,却忽视了对安全、成本和效益的综合权衡。很多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在没有对本部门安全现状和安全需求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追求安全就不惜成本盲目地追求新的安全产品与技术,结果采用了一大批新安全产品与技术,却收效甚微,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此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强调以纵深防御体系设计作为安全管理的核心,这种防御体系强化安全管理的纵向层次和深度,侧重安全管理的宏观指导,但在指导安全管理的具体实践方面,缺乏科学依据和方法,无法对电子文件的安全风险进行度量,自然就无法权衡电子文件的安全、成本和效益,结果在实际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工作中,安全投入成了一个无底洞,安全管理成本经常是远远高于电子文件所带来的效益,最终安全管理失去原有的意义。

三、结论

传统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基本上还处于在一个局部的、静态的、少数人负责的、突击式、事后纠正的管理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不能从根本上避免降低各类风险,也不可能降低电子文件安全事故导致的综合损失。而基于风险管理的电子文件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系统化、程序化和文件化的管理体系,基于系统、全面、动态、科学的安全风险评估,体现预防控制为主的思想,强调遵守国家有关信息安全原则前提下合理选择控制方式以保护电子文件,使电子文件安全风险的发生概率和结果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这种管理体系更加适合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因此,文件、档案管理部门应尽快建立自身的电子文件风险管理体系。

注释:

1、吴世忠:《信息风险管理动态与动态与趋向》,《 计算 机安全》2007年第4期。

2、冯惠玲:《论电子文件的风险管理》,《档案学通讯》2005年第3期。

3、 陈国云:《档案信息建设的风险管理》,《档案管理》2008年第1期。

第5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外贸电子商务风险是指由于外贸电子商务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外贸电子商务主体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外贸电子商务是一种风险型商业活动,其风险既有来自外贸企业内部的,也有来自电子商务交易对象间的和外贸电子商务交易平台--Internet的。管理和降低其风险的第一步就是要意识到这些风险的存在;然后,在全面识别外贸企业电子商务风险的基础上,研究降低和规避风险的方法,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二、我国外贸电子商务主要风险

1、网络技术风险

安全是外贸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时最担心的问题,也是影响外贸企业有效开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我国网民对安全的担忧一直居高不下。据2006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1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有70.1%的网民用于上网的电脑在最近半年内受过病毒或黑客的攻击,61.5%的网民不进行网上交易的原因是交易安全得不到保障。外贸电子商务活动中存在的网络与计算机技术问题,即技术风险,正是造成外贸电子商务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包括:网络产品风险、网络基础风险、数据存取风险与加密技术风险。

2、信用风险

从电子商务登陆中国以来,诚信一直都是影响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之一,信任的缺失已成为当今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网民对厂商信用的担忧近几年来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如图一)。信用风险亦是外贸企业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国内外客户与外贸电子商务企业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相关信息平台进行交流,双方减少或失去了面对面直接沟通的机会,这种虚拟性特征,使电子商务比之传统贸易存在更加严重的信用风险。其主要包括:由电子商务贸易伙伴引起的信用风险、由外贸电子商务企业引起的信用风险、由电子商务的技术特性引起的信用风险等。

3、法律、法规与制度风险

外贸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方面的风险主要起因于相关电子商务立法的滞后和全球环境下各国法律和制度的差异。立法的滞后严重制约我国外贸电子商务的发展,在法律不健全的条件下,企业只能做到尽量不违背现行法律,但企业会担心今后遇到法律冲突[4]。而外贸企业即使能够完全做到符合本国法律和制度,也难免会与他国法律发生冲突,各国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的差异使外贸企业不可避免地陷于风险之中。我国外贸电子商务当前最主要的政策环境障碍是对电子合约的保护不足,电子商务立法不成熟,相关法律不健全,电子合同执行与监督难,在行政许可法框架下政府对电子商务推进的职能和作为模糊不到位。另外,国际电子商务标准、税收和法律的复杂性方面,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习惯做法不同,技术差异,概念不统一,本来就有不同的标准、税收和法律,而新的电子贸易方式又给现行制度和规则带来了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

4、企业电子商务管理风险

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管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流程再造风险。电子商务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商务模式,企业必须重新设计和建立企业内部及组织间的商务流程。然而企业内部流程与外部合作流程的改进并非一蹴而就,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整个贸易过程不但涉及企业内部各部门、各贸易伙伴、银行、运输系统,还涉及海关、保险、商检、税务等几十个部门,在这繁琐而复杂的系统中,不但外贸企业内部电子商务流程再造至关重要,而且各贸易伙伴及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再造也直接影响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的成功实施。其次,交易流程管理风险。在电子商务过程中,贸易双方通过网络洽谈、传输电子文件、签订电子合同,由于这些环节中的电子商务管理对我国绝大多数外贸企业来说直到现在都是一个新课题,因此使外贸电子商务流程存在大量的新而复杂的管理风险。最后,人员管理风险。人员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近年来,我国计算机犯罪呈现内部犯罪的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员工职业道德修养不高、安全教育和管理松懈、制度不健全。

5、信息风险

外贸电子商务中的信息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首先,信息不对称。参与电子商务的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将相关信息当作商业机密加以封闭,不愿与其他交易各方共享,面对国际互连网,由于网络信息海量,搜索不利,部分国家进行信息封锁,使电子商务各方难以获得全面的信息。其次,信息被盗用、滥用。因特网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当用户进入网络时,由于技术上的不完善,容易造成信息安全问题。

6、网上支付风险

网上支付是外贸电子商务的重要环节,它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例如网上银行的存款有被盗取的可能,就是一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形式。外贸电子支付,不但涉及国内跨行网上支付,更存在跨国网上支付问题,这种特殊性,使外贸电子支付比其它行业更为复杂和困难。由于电子支付、网上银行都是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中国人民银行对于如何监管这类业务缺乏经验,尤其对其所涉及的技术问题缺乏了解,无法制定规则。例如遍布全球的中国外贸企业如何在网上申请外汇、进行外汇核销,多笔外贸业务如何通过网络简化手续等等,都缺乏统一的制度和管理。加之外贸企业电子商务90%以上都是B2B型大额支付,使其网上支付和汇兑风险更为突出,成为制约外贸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三、外贸电子商务风险规避

1、加快技术研发与应用,应对网络威胁

第一,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努力提高商品代码标准化程度,尤其要做好EDI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在推出系列EDI国际标准。一方面,我国要积极参与EDI标准的研讨和制定,另一方面应积极参照国际标准,在此基础上发展和推行我国自己的国家标准。

第二,推广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建立并不断完善安全防范系统。首先,设立防火墙、加强访问控制。防火墙是将专用网络和公共网络隔离开来的网络节点,由硬件和软件组成,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建立网络通信的过滤机制,控制和鉴别出入站点的各种访问,进而有效地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同时防火墙技术的使用可以防范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络遭到病毒的攻击,使计算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从而保证网上交易的正常进行。其次,采用数据加密技术,保证网络中数据传输的安全。网上交易涉及外贸企业的市场、生产、财务、供应等多方面的机密,必须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企业可合理划分信息的安全级别,确定安全防范重点,制定有效的保障措施。保密工作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对密钥的管理。大量的交易必然使用大量的密钥,密钥管理贯穿于密钥的产生、传递和销毁的全过程。密钥需定期更换,否则可能使“黑客”通过积累密文增加破译机会。

第三,强化外贸企业信息化安全管理。外贸企业应加强从员工、部门、企业到Internet平台以及国际出口的多级信息安全控制,强化企业信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如图二所示。

2、加快相关法律与政策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外贸电子商务制度环境

我国外贸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环境建设,应参考国际《电子商务示范法》框架。我国应根据国情,制定一部用以全面规范我国电子商务活动的示范法律,以解决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法律法规问题。我国电子商务立法,应包括电子合同的效力问题、电子支付及金融管理、税收与保险、网络管理与信息安全保护、电子证据与电子签名的法律认定、政府的强制性措施及审查机制、市场准入规则、知识产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司法的国际管辖和国际协助等等。同时应制订相应的法律,用法律的手段严惩那些违反商业道德、恶意获取他人机密信息等犯罪行为。

针对目前各国对电子商务认识不一致,而相关法律、法规又不完善的现实,外贸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一个法律风险防范的控制系统,以回避风险。如及时搜集国内和贸易伙伴所在国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或通过相关的咨询部门及法律部门以获取相关专业信息,为企业正常运作寻找法律依据,避免因法律不清而使企业陷入不必要的纠纷或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约束性电子商务信用机制

信用问题是事关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问题,涉及厂家、商家、网站、银行、消费者等多方面利益,必须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我国外贸行业应在社会各界的指导和监督下,搭建一个共谋诚信、共同发展的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电子商务服务,加强电子商务的可信度、安全性和稳定性,保护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

第一,设立强制性信用认证机构,并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贸易各方在网上交易时,可利用第三方数字认证机构鉴别对方是否可信,通过该认证机构颁发数字证书来确认各方的身份,保证网上交易的安全性、高效性和专业性。但目前我国第三方数字认证机构众多,未形成统一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缺乏权威性,难以得到国外客户的信任。因此,建议国家设定一个唯一的、权威的、专门的、强制性的“外贸行业第三方数字认证机构”,使数字证书持有者在国际电子虚拟市场中真正可信。

第二,制定电子商务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建立基于数字平台的“国家级电子商务诚信平台”和“城市电子商务诚信平台”,作为政府部门职能的延伸,在全球范围内披露外贸企业诚信问题。目前,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主办的中国电子商务诚信联盟(),已起到一定的诚信披露与约束作用,但其基本上属于民间性质,缺乏强制性和约束性,因此我们建议应建立由政府主导的电子商务诚信平台,以提升管理级别。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公民的诚信意识,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强公民的道德教育,使全社会建立起一种自己守信同时也相信别人守信的健康心态。

4、慎选第三方外贸电子商务平台,分解电子商务风险

目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得到较好的发展,外贸企业应重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应用,慎重选择信用良好、稳定可靠的平台以分解电子商务风险。

在国内,外贸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考虑选择“中国国际贸易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外贸业务。2006年4月16日,中国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正式启动该平台。同日,由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和华美泛亚科技联手推出的大型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执行平台“贸自通”正式亮相。该平台不但信用级别较高,而且有利于简化外贸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中外贸易伙伴的沟通效率、降低外贸企业的运营成本,实现外贸企业内部无纸化操作和对外电子数据的高效交换。这种基于互联网 模式的数字平台,还可对国际贸易流程进行快速分析,为外贸企业提供规范的国际贸易操作流程,并将逐步实现与国内政务平台、其他商务平台、政府监管系统、服务企业系统的对接,对我国外贸电子商务发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5、倡导构建完善与协同的电子商务平台,提高外贸企业信息化水平

完善的电子商务平台应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一体,实现企业内部、外部信息高效、安全交换。如图三所示,在企业内部,通过数据库服务器作为数据中心,为电子商务提供信息支撑;通过WWW服务器,建立外贸企业电子商务门户,为网上客户提供信息服务;通过安全服务器,实现相关认证与信息加密、解密;通过Internet与银行等外部系统进行沟通。从协同角度看,一个完善的外贸电子商务平台,应集成CRM、ERP、商务平台等系统,使全球的供应商、采购商、客户、其它合作伙伴以及员工、管理者、决策者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能够以各种方式,通过接口访问相关数据,实现高速互联、高效决策、管理与营销,为企业提供一个涵盖生产、技术、财务、人力、库存、销售、客户、服务等各种资源的整合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系统,如图四所示。

6、强化外贸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安全电子商务

第一,建立CSO制度,提高安全管理级别。外贸企业电子商务安全管理,应从企业制度上体现。外贸企业的安全风险比其它行业更大,CSO(首席安全官,Chief Security Officer)应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职位,他不仅要处理信息技术,而且要承担全部的安全职责,需要与执行团队进行有效的合作,来共同实现企业的商业目标。CSO不但需要具备熟练的交流、谈判以及领导技能,还应掌握信息技术和安全硬件等方面的技术知识。

第二,强化企业相关人员培训,培养风险防范意识;实施工作责任制度,对违反网上交易安全规定的员工进行及时的处理;还要加强合作伙伴的管理。企业在网上对消费者有种种承诺,如:十天内交货等,为实现承诺,企业的供应链必须完善。不但要加强同供应商的及时联系,以保持货源的充足;同时,还应借助信息系统对货运公司加强管理,以便使顾客购买的商品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切实送到顾客的手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借以维持顾客的忠诚度。

第6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摘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是一类特殊的B2B电子商务市场,近年来发展迅猛,但市场风险问题也日益凸显。在对比分析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特点的基础上,从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参与主体的角度探讨了其风险状况及特征,并针对相关风险提出了控制规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 大宗商品; 电子交易市场;风险分析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是一类现货远期交易市场[1],是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间的过渡市场,在两者之间起到了衔接和互补的作用,并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进一步加速了现货贸易流通的发展,成为商业流通体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目前,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作为一类特殊的B2B电子商务市场,分布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尤其是在江浙沪、京津冀、穗深莞佛等都市圈,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十分活跃,涉及化工、钢铁、塑料、食糖、橡胶、茧丝、粮食、水果等诸多领域。但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监管政策缺失或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市场风险事件时有发生,损害了市场相关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2],也影响了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因此,系统地了解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及期货市场的联系与区别,针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特征,探讨控制规避相关风险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体系特征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传统现货交易形式相比,在优化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同时又比期货市场的交割更便捷,形成了自身不同于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独有特征。

1.1 大宗商品市场体系的多层次架构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大宗商品多层次市场体系的建设,使我国新时期大宗商品市场体系呈三层式架构。第一层:传统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该层参与者最多,市场占比最大,是大宗商品市场不断向上发展的基础;第二层: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该层提供现货中远期交易,是完善的现代大宗商品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现货市场向期货市场发展的过渡市场。第三层:期货市场。该层诞生在发达的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与电子交易市场(即大宗商品中远期仓单市场)之上,是大宗商品交易市场的一种高级组织形式。

我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一般经历“现货批发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期货期权市场”三个发展层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物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为连接现货与期货市场搭建起了一座便捷的桥梁,在不同层次市场间起到了衔接和互补作用。

1.2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市场的区别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与现货交易比较相近,其核心作用是整合资源、提升效率、创新交易模式,主要进行标准化交易。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不同于传统的消费类电子商务,比如天猫、京东这一类的B2C电子商务平台,连接的都是终端客户;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连接的是商品生产的上下游企业,交易的商品是工业原材料等影响国计民生的大批量买卖的物质商品,发挥的是渠道、定价、流通、金融支持等作用,其与传统消费类电子商务平台在业务特色和模式上也有很大区别。

相比于现货市场,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突破了时间限制和地域限制,而且达到了扩大贸易规模,降低贸易成本的效果;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价格有公开透明的优势,贸易环境相对于现货市场更加平等。此外,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能够形成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相对权威公正合理的价格,为企业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能够确保以保证金交易,并可通过较少资金锁定采购成本或卖货价格,从而稳定企业利润;能协助企业规避信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违约和债务风险。

1.3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的区别

期货市场由于受到的限制条件较多,其商品交易品种相对较少;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品种覆盖面则相对比较广泛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期货市场商品交易品种较少的不足。大宗商品电子市场大多位于商品生产地或现货贸易集散地,侧重为现货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有关货物的采购和运输服务;而期货市场则往往更多地偏向金融领域,其作为大宗商品价格稳定器的功能通常占据主导地位,且具有较强的避险功能。在交割方面,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基本以现货交易为基础,交割仓库分布较为广泛,比期货交割更便捷;而期货市场的交割仓库则通常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与期货交易的对比特征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更贴近于现货市场,在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市场空间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通和协调这两类市场的作用。

2、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风险分析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借鉴了部分期货交易机制,采用了多种交易模式,具有交易的商品价格波动大、标准化程度高等特征[3],导致这类市场在交易过程中的参与主体多于普通交易市场,而不同参与主体都可能带来不同类型的市场风险。从交易主体的角度来看,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对会员所缴纳保证金的挪用风险;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的交易信用风险;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结算银行的交易对手风险;大宗商品交货仓库的监管质押业务风险;大宗商品交易客户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认知风险等。

2.1 电子交易中心对会员所缴纳保证金的挪用风险

电子交易中心(即电子交易市场)是指为交易商(电子交易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及时开展现货交易所需的电子商务平台及配套物流服务的法人。电子交易市场存在注册资金偏低、交易门槛低、会员资格审查不严、涉嫌价格操纵、投机炒作严重、没有现货交割、没能对交易商及代理商进行有效管理、相关工作人员挪用会员缴纳的保证金等一系列可能带来市场风险的问题。

交易中心对会员所缴纳保证金的挪用风险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其一,交易中心直接挪用会员缴纳的保证金,是交易商资金被挪用的主要形式,风险点主要集中在营业部层面。其二,交易所或其员工可能通过违法修改清算数据来挪用会员缴纳的保证金、透支交易挪用会员缴纳的保证金、虚拟交易商身份或擅自修改客户资料变相挪用会员缴纳的保证金资金等。

其三,客户或交易商违反金融监管规定,利用交易所端进行套现等操作。

2.2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的交易信用风险

交易信用风险是指在以信用关系为纽带的交易过程中,交易一方不能履行给付承诺而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最主要的表现是企业的客户到期不付货款或者到期没有能力付款[4]。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信用风险与期货投资的信用风险类似,其风险形式通常表现为代理风险或连带责任风险,即当为大宗商品投资者进行结算的结算会员或该结算会员名下的其他投资者出现保证金不足且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补足,或因其它原因导致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对该结算会员名下的经纪帐户强行平仓时,投资者的资产可能因此被连带强行平仓而遭受损失。

2.3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结算银行的交易对手风险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结算银行是由电子交易中心指定,协助电子交易中心进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结算、资金划拨的银行。

交易对手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履约的风险,包括交易对手违约风险与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可能与传统的借贷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有联系,但又不同于这类风险,具有其特殊性。

交易对手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风险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风险,在大宗商品交易过程中从始至终都会存在。与传统借贷风险相比,大宗商品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存在动态风险敞口和双向风险敞口,其合约价值可为正也可为负。当自身浮盈时,大宗商品交易对手可能违约,自身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而当自身浮亏时,自身可能会违约,交易对手存在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与传统信用风险相比,交易对手信用风险与金融机构的信用水平高度相关,对市场波动更加敏感。

2.4 大宗商品交货仓库货物监管质押的管理风险

大宗商品交货仓库通常由电子交易中心认定,是电子交易商品的存放地,交货仓库负责对入库商品的外在品质进行检验,并负责对其进行保管。

大宗商品交货仓库在货物监管和质押融资中的管理风险通常可以从企业内部风险和企业外部风险两方面来考虑。企业内部风险主要包括大宗商品业务管理风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内部管理制度和流程设计风险等;企业外部风险主要包括客户资信风险、交易市场风险、业务操作风险、社会法律风险以及监管场所硬件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可能带来的风险。

2.5 交易客户对大宗商品交易的认知风险

认知风险是指交易客户对电子交易业务程序不了解而导致的风险。交易客户对大宗商品交易的认知风险通常表现出可控性和即时性等特征。

3、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风险的控制对策

企业应对风险一般可以采用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分担和风险承受四种策略。为了促进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对于这类市场所面临的上述各类风险,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抑制降低与规避。

3.1 电子交易中心对会员所缴纳保证金的挪用风险控制

针对上述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对会员所缴纳保证金的挪用风险点,可以采取如下监管措施:其一,会员缴纳的保证金可在存管银行单独立户管理,明确存管银行对于客户资金的存管责任。其二,会员缴纳的保证金封闭运行,并建立严格的两层对账机制,保障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账户的资金安全。其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后台实行集中管理,防范营业部内部层面的风险。其四,监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与完善外部监管,要求存管银行提供完整的会员保证金第三方存管运行报告,并通过交易中心监控系统的数据接口和存管银行提供的账户数据,对不同数据源的独立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及时监管会员保证金的异动和风险。

3.2 交易中心的交易信用风险控制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的交易信用风险控制一般可以从其产生的根源入手,建立和完善针对各类交易主体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与相关信用风险的约束机制,努力实现外部监管与内部控制的有机结合。具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风险约束机制以规范信用行为。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确定授信额度;对个人建立个人信用档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人在授信时进行选择等。

(2) 健全信息披露制度以减少不确定性风险因素。要求企业真实全面地披露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尽可能降低交易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程度,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发生。

(3) 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强化风险监管机制,建立完善风险预警体系,防止可能发生的信用危机的扩张和蔓延,从而提高授信者的决策精度。

3.3 结算银行在融资服务中的交易对手风险控制

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结算银行在融资服务中的交易对手风险主要体现为各类信用风险问题,建议针对交易对手的不同风险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规避。

(1)交易对手内部的信用风险问题。企业在选择交易对手过程中,应注意调查企业资产和负债在整体与分层结构上是否相平衡,分析交易对手自身的利益分配机制及其业务模式本身是否有诱发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的可能性,并据此及时对交易对手的业务权重进行调整。

(2)评级环节的信用风险问题。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目前大多采用市场化运作,为了能够赢得市场的信任,信用评级机构会尽力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信用风险评估服务。但由于被评级对象在拥有信息或内容解释权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信用评级机构往往需要借助被评级对象来获得基础数据和评级模型依据;此外,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属于商业机密,存在评级人员不能抵御扩大收入的诱惑而泄密的风险。要规避上述风险问题,需要了解评级机构的业务管理是否规范,评级方法机理和信息数据是否科学真实可靠,并密切关注交易对手在各个主要评级机构体系中的评级指标的形成过程。

(3)经济循环中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市场经济有着内在强大的涨落机制,对于经济循环中的交易对手信用风险问题,建议建立信用风险数据库,并对行业和机构实体进行从上至下的风险评级。

3.4 大宗商品交货仓库的货物和融资质押监管风险控制

大宗商品交货仓库的货物监管和融资质押管理业务风险主要通过风险降低和风险分担进行控制和规避。风险降低是指采取相关措施以降低发生不利后果的可能性,通常可从事前(承揽阶段)、事中(操作阶段)和事后(总结阶段)三个环节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1)事前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事前控制一般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内部环境建设,建立融资质押监管组织执行机构和考核激励机制,健全项目合同等相关档案管理,并根据市场情况和评估结果控制融资上限,以防范和降低企业内部风险;加强对出质客户资质的审查评价,建立客户资信档案及其调查核实制度、客户信用动态分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以防范信用风险;建立项目评审机制,依据业务操作流程制订合同,注重合同的完备性和操作性,以防范法律风险。

(2)事中控制是防范风险的重要环节。大宗商品交货仓库的货物质押监管风险事中控制应注意以下两点:其一,在处理货物质押监管业务的过程中,要重视现场管理,严格执行货物仓储保管规则和相关协议,定期收集、交换监管商品的信息数据,对质押财产定期进行现场核库,防止因监管人员的工作失误所带来的风险;其二,要建立和完善机制灵活快速的大宗商品信息收集和市场信息反馈体系,以防范因质押物价格变动而可能带来的市场风险。

(3)事后反馈控制是防范风险的必要环节。大宗商品交货仓库的货物质押监管风险事后反馈控制是在事前、事中控制的基础上定期对执行完毕的项目进行总结、评审、考核、评优和反馈,发现项目执行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值得推广的经验,并及时地用于指导当前正在执行的项目或今后将要进行的项目。

3.5 交易客户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认知风险控制

控制交易客户对大宗商品电子交易的认知风险,可从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大宗商品电子交易中心应针对交易商的主要特点制定合理的电子交易流程和相应的管理办法,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公告电子交易中心的所有交易商。二,交易商应与电子交易中心签订电子交易合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一定的交易模式进行货物、货款交换与结算,按合同约定认真履约。

参考文献:

[1] 贾风莲,秦承敏,刑伟.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风险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13):109-112.

[2] 石晓梅,冯耕中,何朝阳等.2008年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回顾与2009年展望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8-2009)[R].北京:物资出版社,2009.

[3] 石晓梅,冯耕中,邢伟.中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经济特征与风险分析[J].情报杂志,2010(03): 191-195.

[4] 张晓莉,刘大为.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企业信用风险分析方法[J].企业经济,2012(08):77-80.

[5] 刘斌.我国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03):99-100.

作者简介:

第7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一、第一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对比

可能导致损失的风险因素很多,课题组在第一轮调查问卷中,共挑选了21个“关键风险因素”供专家评估,如表1所示。这些风险因素涉及机构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中1.1、1.2、2.1是外部环境因素,其余主要是机构内部因素。

为便于专家评估,课题组将风险因素的危险程度分为5个等级,对应着5个分值,最高危险等级为5,意指风险因素的“负面影响会带来严重的损失且波及范围较大”;其次为危险等级4,意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危险等级3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有限且一目了然”;危险等级2的含义是指风险因素“负面影响极为有限”;最低的风险等级为1,意指风险因素“几乎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措施”。每位被调查的专家需要分别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确定分值。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根据危险等级平均值(以下简称评估值)的高低,将被评估的风险因素分为四组,第一组为极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5以上:第二组为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4.0~4.5之间,第三组为较严重风险因素,评估值在3.5~4.0之间,第四组为中度风险,评估值在3.0~3.5之间。

中外专家的第一轮评估结果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如下方面:

1.专家们的评估结果表示电子文件风险客观存在。虽然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专家个人背景、知识结构等方面的影响,但由于评估者皆为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资深专家,故结果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电子文件风险的一般认识。中外专家给每个关键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都在3以上,所有风险因素评估值的平均分为4,这说明课题组挑选的风险因素切实存在于电子文件管理之中,它们带给电子文件管理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确系关键风险因素。

2.相对而言,国外专家的风险意识要高于国内专家。国外专家评定的危险等级超过4.5的极严重风险因素有4个,其中有2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为4.83,另外2个为4.6。国内专家评定的极严重风险因素只有2个,且评估值仅为4.5。这也许是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时间长,电子文件管理不当的惨痛教训较多的缘故。

3.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系统功能缺陷(3.13)、未迁移(3.18)是双方共同认定的危险程度很高的风险因素。国外专家评估结果表示,“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排名第一,评估值为4.83,系最严重的风险因素;“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排名第二,评估值为4.6,是极严重风险因素;“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排名第四,评估值为4.3,属严重风险因素。

国内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为4.38,并列排名第二,属于严重风险因素。

双方专家给这三个因素的评估值都大于4.3,排名靠前。这三个因素都和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缺失有关。其中,管理标准为电子文件远离风险指明了关键的管理步骤和管理方法;而设计合理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则是满足电子文件管理需求的终极手段,①电子文件管理最终要依赖以软件系统为中心的综合性管理方法;②信息系统的频繁变迁给具有系统依赖性的电子文件的阅读输出造成极大的障碍,这是电子文件管理者需要面对的首要难题,迁移是应对该难题的一种解决办法。中外专家对这三个风险因素危险程度的共同认定,反映了对科学有效的电子文件管理方法的迫切需求,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4.国外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内专家。除了给3.18打了高分之外,国外专家对另外两个威胁电子文件可读性的因素的评估值也明显高于国内专家。这两个因素分别是“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和“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

表1关键电子文件风险因素及其评估值

编号关键风险因素国外专家国内专家国内专家

评估值第一次评估值第二次评估值

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3.004.134.38

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4.834.384.75

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504.004.13

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4.004.254.50

3.2资金严重不到位3.504.133.88

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3.834.254.38

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4.603.383.75

3.5文档人员素质不高,技术、管理能力差(如错误操作等)3.503.883.88

3.6机构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文件操作程序4.174.134.00

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673.883.63

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834.003.75

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304.003.88

3.13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没有完整捕获文件内容、结构或者背景信息的功能4.334.384.38

3.14没有规定文件的格式3.673.003.25

3.15没有对文件生成、管理、利用过程进行监控、审计4.174.004.13

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4.004.504.63

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3.834.504.25

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4.604.384.50

3.19未保存生成电子文件的软硬件4.173.383.25

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4.834.134.38

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4.403.884.00

.国内专家对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均高于国外专家。“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和“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是威胁电子文件完整性的风险因素。国内专家将最高评估值??4.5给了这两个因素。而国外专家的评估值并不高,分别为4和3.83。这种差别反映了中外文件管理工作对文件质量的不同追求。相比而言,我国更重视电子文件的完整,而国外更重视可读和可用。

6.国外专家对自然因素的评估值明显高于国内专家。在21个风险因素中,有两个风险因素是与自然因素直接相关,分别是“3.20没有文档保管场所安全保护措施”和“3.21没有针对本地易发天灾的防范措施”。国外专家对这两个风险因素危险等级的评估值分别为4.83和4.4,排名分别为第一和第三;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只有4.13和3.88,危险等级排名为第五和第七。

出现这种明显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9?11事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冲击。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倒塌,位于这座大楼中的许多公司,因为其所有业务数据被毁,无法继续业务活动,只得申请破产。世界著名的摩根?斯坦利银行的总部及其数据也毁于这次事件中,但是该银行采用了数据备份系统,在数英里外的新泽西州的蒂内克保留着备份数据,在重新安装好硬件系统后,第三天就恢复了营业。③

国内专家给自然因素打低分的理由是,虽然火灾、洪水、地震等自然环境风险一旦发生,造成的损失往往是毁灭性的,但是发生的概率比较低,而且风险应对方法比较简单,比较容易防范。根据以往历史记录,这种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损失不是很突出。

7.国内专家对法律、体制和资金因素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国外专家。在所有风险因素中,中外专家对“1.1政府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普遍认同”的评估值差别最大。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排名最后;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高达4.13。对电子文件实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就是承认电子文件作为正式文件的法律地位,即电子文件是电子的真实记录,是政府行使职能合法、有效的凭证,是政府记忆得以延续的手段。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尽管《电子签名法》颁布,但是现实世界中电子文件的凭证效力仍然备受怀疑,绝大多数单位采用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方案,忽视电子文件的全程管理与长久保存。而没有单轨制的政府电子文件管理,就不可能有全面的电子政务战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没有一个发达国家将双套制、双轨制作为电子文件管理的解决之道,所有的研究与探索都以电子证据的长久保存与资源共享为目标。国内外评估值的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尚不够深入。

与体制相关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2.1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和“3.3机构内各有关部门、人员文件管理的职责不明确”。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为3.5、4、3.83,危险程度不高;国内专家的评估值则为4、4.24和4.25,都属于严重风险因素。由此可见发达国家文档管理的宏观体制以及机构内部管理体制相对完善。不过,从评估值来看,国外专家也较为认同领导重视的重要性。

无论是开发电子文件管理系统、配置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施、购买存储载体,还是系统的维护和更新换代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内外专家对资金因素(3.2)危险等级的判断也截然不同,国内专家的评估值为4.13,国外专家的评估值仅为3.5。

可见法律、体制、资金都是带有“中国特色”的风险因素。

8.国外专家对业务人员责任心缺失这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高于国内专家。中外专家在“3.4业务人员缺乏责任心”评估值差异也极为明显,分别为3.38和4.6,分别被判断为“中度风险因素”和“极严重风险因素”,仅次于法律风险的评估差异。也许在法制传统比较悠久、制度规范相对健全的环境中,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便会凸现。

二、第二轮专家评估结果的分析

第一轮调查之后,课题组仔细研究了专家们的评估结果和研究建议,调整了调查问卷的结构,将风险因素按照发生的层面不同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新增了5个分布在宏观和中观层面的外部环境因素;在个别问题的描述上也略有改动。

为使本文主题集中,我们仍然以原始的21风险因素作为比较对象。在本轮评估中,大多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有变化,不过变化幅度并不是太大,未出现颠覆性的意见,上一轮评估结果中显示的中外差异仍然存在。由此可见,由于管理体制、信息化水平、观念等方面的差别,我国的电子文件风险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别。纵向比较,国内专家第二轮评估结果显示:

1.就总体而言,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增高。无论是最高值、最低值,还是平均值,第二轮专家评估值都高于第一轮。这说明专家们对电子文件风险的认同度增加了。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变化肯定了电子文件风险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2.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缺失(1.2)的评估值升至第一。“1.2主管部门没有出台电子文件真实、完整、可读的管理办法、管理标准”由第一轮中的第二攀升到了榜首,评估值增加了0.37,是评估值增幅最大的两个风险因素之一(另一个是3.4),这再次说明该问题的重要性。随着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电子文件管理标准的纷纷出台和推广应用,相比而言,我国在标准制定与贯彻方面的缺陷愈发令人心焦。

3.法律、体制等软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继续走高。法律风险因素1.1,体制风险因素2.1、3.1、3.3在本轮调查中的评估值高于第一轮。其中“3.1机构领导很不重视”更是以4.5的得分由“严重风险因素”晋升为“极严重风险因素”。

4.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普遍降低。在整体评估值增长的前提下,资金、技术等硬性风险因素的评估值却呈现下降的趋势。除了“3.16没有完善的备份措施”、“3.18在系统升级、变换时未迁移电子文件”这两个技术因素之外,资金因素3.2及技术因素“3.9未采用严格的用户身份认证技术”、“3.10未定义各类用户的存取权限或定义不当”、“3.12未采用有效的病毒实时监视软件”、“3.17文件管理过程中的元数据记录不全”的评估值均低于第一轮的评估结果,3.3、3.10、3.12更是由“严重风险因素”降级为“较严重风险因素”。

5.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的评估值有所增长。自然风险和保管场所风险直接针对的是文件的物质实体,带来的危害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第二轮调查结果显示风险因素3.20和3.21的评估值都有所增长。

6.“人本”意识有所增强。“3.4业务人员责任心不强”是在法律风险因素2.3之外评估值增幅最大的另一风险因素,由“中度风险因素”跻身于“较严重风险因素”,人员主观能动性的重要程度在本轮调查中有所提升。

三、对评估结果的综合分析

中外专家评估结果的异同反映了信息化程度不同的国家在电子文件风险认识上的异同,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通过本次专家的评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必要组成。专家评估的结果表明,电子文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被评估的风险因素中,超过一半的风险因素的危险级别都高于4,负面影响比较显著。当今社会,危机管理、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政府管理的常态性工作。将风险管理方法引入电子文件管理领域,是电子文件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必要内容。

2.电子文件风险来自多个方面,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为中外专家所承认的关键风险因素多种多样。无论是极严重、严重、较严重还是中度风险因素,都有来自多个层次、多个领域的风险因素。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提高管理质量,必须构筑起全方位的应对体系,关系到政府机关、主管部门、研究团体、软件提供商等多种机构,文件生成、处理、管理、利用的各类的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保管场所、信息基础设施、文件管理业务、系统设计、规范体系、人员素质和观念等多个方面。

3.克服法律、体制、标准方面的障碍,是我国应对电子文件风险之路上的当务之急。电子管理标准是中外专家公认的极严重风险因素。但同时,中外专家对于体制、法律风险因素的评估却截然不同,中方的评估值远远高于外方,而且在得知国外专家评价结果的情况下,在第二轮评估非但没有降低评估值,反而加大了分值。这个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社会条件。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推进,发达国家纷纷建立电子文件管理标准,并凭借着其坚实的法治传统,通过软件的标准认证、标准咨询服务等手段推动电子文件管理工作。而同样的路径在我国未见得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这是因为我国法治化、规范化管理基础较为单薄,而法律、体制的障碍不除,即便标准得以制定,由于欠缺制度上的保障,标准的贯彻实施过程必定充满艰辛。因此,法律、体制、标准的完善必须齐头并进。在某种意义上,法律的健全、体制的完善更为重要。

注释:

①赵屹,陈晓晖.电子文件管理的终极解决之道.档案学通讯,2002(2)

第8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风险;控制策略

毋庸置疑,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的全球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以此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以其高效、广泛、便捷的优势迅速发展。如今,电子商务越来越被中小企业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标志来重视。然而在电子商务以惊人速度发展的同时,我们却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其机遇与挑战的双面性。互联网的共享性也就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开放性以及其难以控制的特性,这就为贸易过程与企业发展埋下了隐患。进一步分析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风险,寻找相关控制对策,已成为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的电子商务已经进入大规模应用的时期,且将在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态势。电子商务将与传统商务模式逐步融合,并最终取代传统商务模式,持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型企业正处于电子商务应用的整合阶段,开始逐步将其渗透应用到企业各个环节领域。由于需求、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已经进入到飞速发展的有利时期。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逐步成形,基于平台的电子商务生态也逐步完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愈加丰富。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价值开始逐渐显现,必将在不久的将来迸发出巨大价值能量。

电子商务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就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也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主体。近几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数量的飞速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了解逐步加深, 对企业内部信息化的发展也越来月重视,对电子商务的需求不断增大。子商务平台及其服务体系也因此得到发展。阿里、淘宝、京东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为大众所熟知,成为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各个企业进行营销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我们可以预测:在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其必定会加大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网络营销的投入,相应的电子商务也一定会给中小型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二、中小型企业电子商务风险分析

电子商务的发展方兴未艾,其丰富、高效、便捷的特点也正在吸引更多的中小企业参与其中。对其有效的利用便可灵活的适应市场,及时把我商机。无疑,电子商务提升了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风险。如果不能有效的规避、处理风险,那么很可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危害到企业利益,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而风险的评判是多方面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风险指的是不确定的危险性,这种不确定的危险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利益损失。再从更具体的角度来看,电子商务中损失的表现为数据的不安全性,包括软硬件的攻击,导致贸易系统瘫痪,无法正常工作。具体说来,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的风险可划分为以下几种。

1.技术风险

所谓技术风险,是指电子商务实施的过程中因为技术原因造成的企业效益损失的风险。其具体又可分为网络环境威胁、数据安全威胁、技术选择风险等。因为中小企业技术不完善,所以更容易受到波及。

网络是实施电子商务的基石,网络环境自身的不安全性也注定会给电子商务造成威胁。例如,网络服务器时常会受到黑客的恶意攻击,窃取商业机密或盗取企业电子资金,网络软件也经常遭到破坏;数据的安全性是电子商务公平、高效实施的重要保障。数据通过网络传输、存取过程中也经常会被他人非法获取、拦截或者修改。另外,企业相关人员也很有可能对重要数据库错误操作而造成数据丢失、错乱,造成巨大损失;技术的选择风险则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因为技术变革速度过快而造成企业选取的电子商务技术陈旧,或者技术革新速度跟不上时代步伐而造成竞争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风险。

2.信用信息风险

由于电子商务的高效性与快速性,通常,中小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不会对合作伙伴深入的了解,也不会对其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大量的考究。这就在交易过程中埋下了信用信息风险。虚拟性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特性之一,贸易双方在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进行贸易交流,通常不会直接见面。这就导致了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有网络诈骗、虚假信息、篡改合同等不诚信的现象的发生。中小企业的防范意识和措施都相对较差,也就造成其电子商务实施过程具有更高的信用信息风险。

3.企业管理风险

高额、持久的利润收入是企业追求的第一目标。电子商务作为企业取得长久利益的手段,要求企业在战略规划中对其有足够的考虑。而中小企业往往缺乏长期的战略规划,把电子商务当作取得利益的直接手段,重视暂时效益,也就带来了企业管理方面的风险。具体包括项目管理风险和企业文化风险。

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难以避免项目管理的风险,特别对于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缺乏对相关问题的战略思考,不同项目之间的冲突得不到协调解决,项目的时间往往要比预期长许多,想要通过电子商务集成完成最佳方案组合并不容易。由于电子商务手段的使用,不同部门间的协作也需要有一个革新过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说,电子商务会给企业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为适用电子商务带来的变化,企业员工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增强其认识与相关技能的掌控,以适应顾客关系处理方式的改变、业务流程的转变、营销方式与采购方式的转变。这就在无形中对企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另外,管理方式的创新以及合作伙伴协作式工作模式的施行都将成为影响因素。相对于技术问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阻力更多来源于员工和企业文化的变革的困难性。

4.金融风险

电子商务的普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小企业也不得不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当中。自然,经济的全球化带来的金融风险也灌输到中小企业中。全球化的金融波动也会对中小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电子商务具有迅速高效的特性,在金融电子化的浪潮下,短时间内就可完成大规模的资金调动,电子商务在实施过程中就更加有可能因利率变动而蒙受损失。电子货币可能会产生劣势的利率变动,也就是说资产的相对负债可能发生贬值,使企业单方面遭受损失。其次,电子商务及时广泛的特性带来了汇率变动的风险,资金流流通过程中出现汇率变动可能使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出现亏损。电子货币还会产生金融的流动性风险,即资产到期时不能全额保值变现的风险。另外,开放化的网络环境也为财务管理和税收增加了难度,财务会计信息失真以及偷税漏税等现象会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使中小企业的竞争劣势更加明显。

5.法律风险

我国距离电子商务的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政府的对于电子商务的立法仍在尝试性的加强,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健全。甚至法律条文中对通过电子商务贸易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表述不清,不能有效的规范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行为。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小企业对于相关法律的认识也并不充分,其利用网络提供金融服务、签订贸易合同、实施电子商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法律风险。

三、中小企业电子商务风险控制对策研究

在经过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后,许多中小企业把电子商务作为“救命稻草”来扩展业务。可是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在电子商务还并不完全成熟的当下,风险总是与利益并存的。对中小企业来讲,任何一个小小的风险都可能会对其造成致命的打击。如何在利用电子商务的同时规避、控制其风险,成为每一个中小企业必须明了的事情。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实施。

1.建立完善安全防范系统

从技术层面上讲,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安全防护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利用防火墙加强访问控制。防火墙是使内部网络和公共网络相互分离的网络节点,是企业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其通过建立网络通信过滤原理来鉴别、控制来访问,有效的提高电子商务过程的安全性。其次,可采取实施数据加密技术。其作为防止电子商务信息系统信息失真的基本控制技术,经常采用各秘钥系统相互配合,经过加密后的数据即使被非法窃取,也很难得知真实直观的原始信息,大大提高了商业信息的安全性。再次,必须完善身份认证系统,控制人员访问,防止非法窃取商业机密。通常有数字签名、数字证书等身份认证技术。最后,加强对系统漏洞的防范。漏洞是系统内部的不安全性的具体表现,是网络攻击的切入点,一旦被黑客利用,他们就有机会在系统中植入恶意程序,破坏、窃取商业信息。企业相关人员应及时的检测、修复系统漏洞。

2.完善信用信息评价体系

中小企业对合作伙伴模糊的信用信息评价有可能会使其造成严重的利益损失。但是,信用信息风险可通过相关手段进行有效的控制。中小企业自身必须严格遵守道德法律规范,形成企业诚信文化。切不可只顾眼前利益而失信,否则将使自身陷入孤岛窘境。获取贸易信息时要通过专业化的平台,同时需要有专门人员对网络提供的贸易信息进行筛选。企业对于初次合作的贸易伙伴应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核,防范其失信行为的发生。对于多次合作的伙伴,可在企业内部形成信用评级,以便针对不同信用等级的合作方实施不同的贸易策略。此外,应与银行展开密切合作,通过银行的客户资信信息库,评估合作对象的信用程度,规避信用信息风险。

3.不断实施管理体制创新

电子商务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革新,相应的,企业管理体制方面也必须跟随技术的进步不断进行创新。首先是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电子商务参与也就意味着企业信息网络化,必须将网络信息的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当中,以此保证管理的高效性和企业的安全性。其次是人员的管理方面。电子商务加速的贸易过程,精简的人员参与更有利于贸易过程开展,这也就决定着贸易过程中少量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贸易成功与否,支配着企业未来的命运。人员管理的必要性可见一斑。最后不得不提保密管理。电子商务的施行,贸易的开展必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信息公开性,很有可能透露企业的机密信息,严格的保密制度和保障措施可规范员工行为,保障信息安全。

4.建立金融风险评估体系

电子货币的大规模调动为资本流动带来了便利,也可能更加迅速的损害企业利益。企业的融资速度可能跟不上资金的输出速度造成周转问题,高额的国际贸易又要经受汇率风险。中小企业资金少,经验匮乏,因而更容易遭受损失。企业应聘请相关人员或邀请相关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进行合理评估,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对国际金融的变动有一个动态的把握,时时明了利率、汇率的变动趋势,分析对自身贸易的影响程度。同时与贸易对象进行协商,做出明智的决策,选择合适的贸易时间,将损失风险降到最低。

5.重视利用法律武器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如火如荼,虽然相关法律体系还并不完善,但我国政府为促进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也制定了《电子签名法》、《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法律,以及《电子商务模式规范》、《网络交易服务规范》等相关规范。如果在电子商务贸易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一定要坚定的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四、结语

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子商务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它正以惊人的速度颠覆、融合传统的商业模式,这也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作为一种新型商务贸易模式,电子商务已经在我国中小企业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电子商务是一把双刃剑,伴随而来的风险也很有可能威胁到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适应时代的潮流,在中小企业果断的开展电子商务,运用有效手段合理的规避其带来的风险,对促进中小企业的成长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陈爱国.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0).

[2]黄科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实施与风险控制[J].企业研究,2010,5(10).

第9篇:电子合同的风险范文

关键词: 遗传算法; 电子商务; 交易; 信息融合; 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 TN99?34; TP3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13?0094?04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risk of e?commerce transa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erform th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ransaction risk, therefore an e?commerce transaction risk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improved genetic algorithm is put forward. The sparse scattered point cloud data technology is used to sample the data of the e?commerce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and input it into the cloud storage system. The specialist database of the e?commerce transaction risk data evaluation was established. The merchant trust recommendation parameters in e?commerce platform are extracted, and conducted with information fusion. The genetic algorithm is used to perform the crossover and mutation for the fused merchant trust information, and combined with the adaptive global genetic evolution algorithm to predict the e?commerce transaction risk information accurately, and realize the transaction risk assessmen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has high prediction accuracy and low convergence error for e?commerce transaction risk assessment, and is feasible.

Keywords: genetic algorithm; e?commerce; transaction; information fusion; risk assessment

0 引 言

网络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催生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在P2P和O2O交易平台基础上,交易平台具有开放性和自组织性,导致电子商务交易的管理和控制有漏洞,容易出现交易风险,为商家和顾客带来了较大的损失[1]。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电子商务交易的风险,需要采用量化信息评估方法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预测评估,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水平,因此,研究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方法主要采用神经网络预测评估方法和决策树预测评估方法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采用无监督学习训练方法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信息的线性相关性拟合,提取电子商务交易数据的风险关联性特征[2],例如,文献[3]中提出一种电子商务下的信任网络构造与优化方法,结合项目分类和云模型方法进行商家的信任度推荐,取得了较好的风险预测效果,但该模型的收敛性不好,计算复杂度较高。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方法,首先提取电子商务平台中商家的信任度推荐参量值,并进行信息融合处理,然后采用全局遗传进化方法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信息的准确预测和风险评估,最后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展示了本文方法在提高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准确性方面的优越性能。

1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先验数据分析

1.1 信息采集

为了实现对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准确评估,采用信息处理算法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先验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采用稀疏散点云数据采集技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的数据采样,假设统计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数据时间序列采样的先验知识表示为,按照序列的秩进行数据排列分析,得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原始序列幅值,采用自适应回归分析方法构建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数据的特征分量[4],把交易数据的风险等级划分为个等级,为,即,按照电子商务交易习惯,对交易的风险序列进行降则处理,采用云计算技术得到风险信息的稀疏散点云数据采样变量为是风险数据的指数谱,每个对应一个解向量,为:

通过对交易风险数据的稀疏散乱点重排[5],结合先验规则函数,得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数据的统计信息的拟合时间序列模型,表示为:

式中:是均值为0,方差为的正态分布函数;称为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时间反演不可逆特征分解系数;为交易数据采样的测量误差。

1.2 商家的信任度推荐值计算

将上述采集的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数据输入到云存储系统中,建立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数据评估的专家数据库,提取电子商务平台中商家的信任度推荐参量值,并进行信息融合处理[6],电子商务平台中交易双方风险最低约束条件下的最优解为:

采用遗传进化算法进行交叉和变异操作,降低交易风险,计算变量与交易风险控制函数值的最大(或最小)值,在遗传进化过程中,建立初始种群,设计一个种群的适应度函数,得到风险控制的先验概率密度,对应的遗传准则为:

式中: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交叉概率。

在遗传进化中,种群个体在维空间中的个体适应度函数为,其表示对应商家的风险代价函数,计算每个个体的适应度,得到第个遗传种群的最终归集解为,其中:

在遗传进化控制下,得到商家的信任度推荐值计算迭代式为:

式中为迭代步长。

2 交易风险评估模型实现

2.1 交易信息融合处理

在上述进行了电子商务交易风险数据采集和信任度推荐特征参量提取的基础上,进行电子商务交易L险评估模型改进设计,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方法,对提取的电子商务平台中商家的信任度推荐参量值进行信息融合处理[7],采用遗传算法得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误差统计特征量的计算式为:

式中:是比例元集;是遗传进化的敏感算子;是整个搜索空间的第个节点的全局极值;是每个染色体相应的代价值。

选择一个已经设定了的适应度函数,依据贪婪搜索进行风险代价函数的最大寻优[8],并计算适应度高的个体的代价值:

云交易主体在演化博弈中常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对全局最优个体进行局部搜索,实现对电子商务交易风险的量化评估,用线性加权得到交易双方的信任度的信息融合权重迭代式为:

初始化隶属度函数通过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新的交易个体进行风险量化评估,确定全局最优个体为:

设置门限值当时,交易信任度评价满足低风险要求。

采用改进的遗传优化算法对交易主体的风险信息进行重排[9],根据特征值的大小进行阈值估计,得到交易风险评估的信息融合权重系数为:此时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的状态估计式为:

根据遗传算法的优化目标函数,其中第个进化个体的风险权重表示为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的量化估计值为:

根据上述信息融合结果,对融合后的商家信任度信息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交叉变异处理,进行交易风险预测与评估。

2.2 电子商务交易风险预测评估

采用自适应全局遗传进化方法,得到在交叉和变异操作下个体最优的风险聚敛目标函数:

根据遗传算法的优化目标函数,其中第个进化个体的风险权重表示为,结合电子商务交易的稳态性,得到风险评估的稳态目标函数为:

在遗传进化的最优代数下,风险最小的个置为,也称为构建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状态特征方程,在种群进化代数为的第个个体的时刻的风险评价值为:

通过一个适应度函数对群体自身的速度和位置进行自适应估计,得到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适应度泛函为:

式中:是最大代数;是遗传种群的适应度值;和是操作算子常数,通常取和是交叉概率;为[0,1]的随机泛函。对于每个电子商务平台的风险估计特征值满足:

式中:是两个交叉点的邻域匹配函数;表示匹配区域内的映射。采用交叉运算进行自适应更新,选取种群的规模为得到在遗传算法下电子商务风险交易数据的主成分更新公式为:

式中:为关系副本函数,当得到的适应度值较大时,采用梯度下降方法进行特征分解,得到风险分解函数更新遗传进化的种群集。

考虑全局优化问题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的全局寻优,得到变异适应度值为:

搜索过程中进行交叉和变异两种基因操作,得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状态的全局最优点,由此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信息的准确预测。最后结合云端服务器进行交易监管,实现风险控制,这一实现过程如图1所示。

3 仿真实验分析

为了测试本文算法在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中的应用性能,进行仿真测试,实验采用Matlab仿真设计,遗传进化的种群数量为10 000个,模因组数12个,电子商务交易双方的信任度控制权重为0.2,风险评估数据采样的信息维度设置为20,主体商户的风险控制约束参量分别为:遗传算法的关联系数设定为:根据上述仿真参量的设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的仿真分析,电子商务交易信息的先验数据采样结果如图2所示。

以图2采集的数据为测试样本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预测评估,并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估准确性比较,得到的对比结果如图3所示。分析图3的结果得知,采用本文方法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更高,可靠性更好。

4 结 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方法,提取电子商务平台中商家的信任度推荐参量,并进行信息融合处理,对融合后的商家信任度信息采用遗传算法进行交叉变异处理,结合自适应全局遗传进化方法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风险信息的准确预测。研究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进行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的准确性更高,对商家信任推荐的可靠性更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旭.基于增强稳定组模型的移动P2P网络信任评估方法[J].计算机学报,2014,37(10):2118?2127.

[2] 邵立瑛,申双和,高磊,等.江苏省水稻生产的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5,33(32):232?239.

[3] 王慧,张翠羽.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网络差异数据挖掘算法[J].计算机仿真,2015,32(5):311?314.

[4] 熊忠阳,刘芹,张玉芳.结合项目分类和云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0):3660?3664.

[5] 曾兆敏.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云计算负载均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7,25(4):42?45.

[6] 聂智军,李俭.基于潜在因子挖掘的电子商务交易风险评估[J].科技通报,2013,32(8):118?120.

[7] 胡国龙,贾振红,覃锡忠,等.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无线传感网覆盖优化[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6,24(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