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劳动力的重要性范文

劳动力的重要性全文(5篇)

劳动力的重要性

第1篇:劳动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在精准扶贫期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需要加强对其的研究,才能更好地实现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成效得到持续性提升,避免由于技术壁垒而出现致贫和返贫的问题。

1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现状

通过精准扶贫工作的实践来看,缺技术是导致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技能型劳动力在所有贫困户劳动力中的占比往往较低。因此,为推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升扶贫工作的精准性,需要针对缺技术的现状而强化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而且各级政府对此也高度重视,并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对策,且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项目较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制定的政策难以高效落实,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很多时候的培训具有较强的形式化,难以结合市场需求和生产实际,更多的为了完成任务而培训,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尤其是与培训对象的需求不符,导致所取得的培训效果有限,使得一些地方在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具有一定形式化的情况或多或少地存在,需要引起重视[1]。

2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问题

2.1培训意愿难以满足,覆盖面十分有限

目前来看,农村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和意愿较高,但是这些人往往在这之前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乏参与培训的机会,虽然有着较强的培训意愿,但是培训的覆盖面十分有限,在进行技能培训时,更加注重的留守农村贫困劳动力和农村能人的培训,而对于一些年老、知识基础缺乏的贫困人员的培训意愿难以满足。而有的贫困劳动力则不愿意参加技能培训,等靠要的思想较为严重,而政府部门又由于精力有限,各扶贫主体都将劳动力技能培训任务归咎于就业局和本地的职业培训机构,使得创业意愿难以满足。

2.2培训针对性较为缺乏,培训效果差

由于很多贫困人口常年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所以针对此类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往往较少,更多的是对农村留守人员的培训,而外出打工需要培训的没能得到培训,参与培训的又难以将培训技能转化成就业与生产效果。使得培训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开设的诸多培训项目时,往往由于培训的时间少,就业机会少,使得培训效果较差。而且在短暂的培训过程中,开设的培训课程和内容较多,参与培训的贫困劳动力又难以一时接受和认可,使得培训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2.3培训资金缺乏,培训师资力量不足

培训资金在整个扶贫资金中的占比不足,培训所需的师资力量不够,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效果不好的问题,由于资金缺口大,导致技能培训更多走形式。加上不同类型的培训可谓政出多门,使得培训资源较为分散,同时也使得有限的培训资金的利用率难以得到最大化地发挥。此外,参与培训的机构资质较差,而政府的职业培训基地有限,办学条件不好,就会给培训质量带来影响。加上政府的职业培训机构较多,各自的水平参差不齐,也会对整体培训效果的提升带来影响[2]。

3相关对策分析

针对目前在精准扶贫下的农村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现状,为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笔者结合自身的浅见,总结出几点对策,具体需要切实注重以下工作的开展。

3.1精心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升技能培训覆盖面

由于缺技术是贫困人口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不管是外出转移就业,还是在家种植养殖,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因此,在基层精准扶贫工作中,需要切实加强对其的重视,充分意识到做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在精准扶贫中的重要性,尽可能地实现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全覆盖。但是在农村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存在诸多苦难,这就需要切实精心组织和实施。1)做好台账工作,实施逐年培训。因为传统的培训,主要是县级政府安排培训机构与村镇联系招生和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采取按人数的方式到扶贫部门进行保障,采取这一方式难以动员农村贫困劳动力,使得其参与培训的力度较为缺乏,效果也不好。为达到贫困劳动力培训一个也不能少的效果,需要县级、乡镇和农村的扶贫部门,切实掌握建档立卡户的贫困劳动力情况,掌握其数量、现有技能与就业现状,尤其是技能培训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并建立精准培训台账,紧密结合台账,做好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动员与组织工作,保障培训对象能精准到户、到人、到项,接受过培训并掌握了1至2门技能后,可以不再接受培训,只要是没有接受过培训或者接受过培训没有掌握技能的农村贫困劳动力,需要切实加强对其的培训,帮助其掌握一定的技能。在培训过程中,采取当年培训与逐年培训相结合的模式。其中,当年培训主要是整村走出脱贫村行列的当年,组织所有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但是在人员组织较为困难和培训项目缺乏针对性时,需要采取逐年培训的方式进行补充,也就是分年度将培训项目下发,再由乡镇和村工作队,根据培训台账,做好对贫困劳动力的动员,组织其参与技能培训,且参与技能培训的项目需要结合贫困劳动力的实践来进行,组织参与难度小和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但是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需要想方设法持续下去。2)加大补助力度,强化培训项目的吸引力。主要是在现有补助的基础上,实施三包、两免、一补的政策,其中三包,就是包吃住和包就业,而两免则是免除学杂费和教材用品费,一补则是针对每项技能培训的合格情况,设置不同的等级进行补助,要消除贫困劳动力参与技能培训的经济成本,才能更好地将其参与技能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出来,同时引导其参与到就业创业的行列之中,以着力达到稳定脱贫的目的。着力实现艺人培训、一人就业、一户致富、带动一片,形成良好的推广效应,才能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成效的提升。

3.2切实加大两后生的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其专业水平

在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扶贫过程中,由于很多农村贫困劳动人口都外出打工,难以在培训时间上予以保障,实际参与培训的学员往往是不能外出的非主要劳动力,因此解决难度较大,所以需要切实加大两后生的培训力度,尤其是两后生家长与学生中忽视职业技能培训的问题,更多的只是要求学生赶紧外出打工挣钱,所以很多两后生是在没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就外出打工,所以对当年毕业的两后生实施全覆盖和全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时间2~6个月。而对于常年外出打工很少回家的贫困劳动力,需要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对其就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进行掌握,可以采取线上培训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在外面打工主要从事的是服装制作,那么就可以在线上培训中,传输一些服装制作的理论知识,并引导其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以尽可能地促进其职业能力的提升。

3.3采取短期培训为主的方式,致力于特色项目的实施

贫困劳动力掌握一门技能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学习,因此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培训,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培训的质量。因此,在培训时间上,需要采取短期培训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为确保培训效果,需要确保培训师资力量足够,培训项目科学,针对需求实施精准培训,且技能培训不得低于一周,并结合实际确定具体培训项目的培训天数。比如修脚技能的培训,一般为10天,烹饪技能的培训,一般为12天,建筑劳务培训、月嫂培训为11天,电商培训为20天等。尤其是在这一过程中,师资队伍与实训基地等方面的办学条件要与就业实际需求相结合,避免由于开设项目较多而导致难以实现高效就业、稳定生产和稳定脱贫的技能培训目标。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特色培训项目的实施,以结合本地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技能培训,开展3至5项重点项目进行培训,以彰显培训的特色和实效性。

3.4切实加大投入力度,致力于培训实效的提升

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为夯实农村贫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实现精准技能培训,笔者认为,还要在资金、师资力量、培训体系方面加大投入和完善力度。1)在资金投入方面,主要是做好培训对象的经费预算,精准调研所需培训的人数和类型,并针对性的足额安排培训经费,在加大投入计划资金占比的基础上,本地财政还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并加强对资金的使用和监管。2)在师资力量方面,主要是注重职业技能培训资源的整合,切实注重师资力量地集中和强化,将目前较为分散的师资力量集中起来,加强对各方的沟通和交流,以促进技能培训的综合性与专业性得到提升。3)在培训体系完善过程中,主要是将本地方的各大院校为主体,以本县的职教学校为骨干,并引导用人企业参与的良好培训体系,尤其是在当前的现状下,需要以人社部门为主导,切实注重自身培训主体责任的承担,并做好与用人企业的对接,确保贫困劳动力在技能培训后有就业的企业和方向,才能更好地促进整个技能培训的实效性得到保障[3-4]。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精准扶贫视角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现状和问题入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稳定脱贫和脱贫不返贫的根本目标,提出几点加强农村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促进精准扶贫任务的精准实施、高效完成,并为农民持续增收增产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石朝晖.立足四个突出注重培训实效[N].团结报,2020-06-05(006).

[2]邢志勤.基于精准扶贫视域下河北省农村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20(16):259.

[3]赵朝峰.关于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思考[J].农村实用技术,2020(4):26-27.

第2篇:劳动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地区;云南;劳务经济

一、民族经济与民族地区发展重要性分析

一个民族的兴衰取决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经济本质上具有民族与经济因素的二重性,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将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并且是由它们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国家和经济的一部分,是具有特殊结构的有机现象。作为一个国家、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共同的经济生活是将国家团结成一个整体的基本力量。一个民族的总体经济生活与其社会生产息息相关。由于分工、产品分配和交换关系的发展,人们和地区在经济上是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一个整体。没有共同的经济生活,民族的形成和生存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民族正在发生变化和发展,其发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一般来说,一个民族自下而上的发展,是开发生产方法的自下而上的过程。经济发展是民族发展的基础,对民族生产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二、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情况云南有许多民族且发展不平衡。在面临劳动力对外输出、迁移的情况下,云南省委、省政府将工作重点放在支持民族自治市、人口少的民族地区。云南民族地区在各个阶段都在发展,也在逐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步伐。目前,云南劳动经济概况与特点是,随着云南农村人口的增加和耕地的减少,农业劳动力过剩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很严峻。随着各级政府的改革和支持,以及服务的不断加深,农村劳动力正在缓慢地向城市和非农业产业的过渡。“八五”期间,该地区劳动力出口5900万人,年均增长11.8万人。在“九五”期间,云南的劳动力输出增长了255万人,平均每年增长51万人次。在21世纪初,云南农村劳动力的劳务经济方面,劳动力就业转移增加了100万人次。具体说,2015年,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了143.5万人次,其中65万人次是增加的农村劳动力转移。2016年,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转移增加了77万人次,总体规模达到160万人次。2017年有136万人次,其中78万人次属于新增的范围。2018年达到150万人次,增加人次为65万。2019年达到153万人次,其中60万人次为增加数额。总体上,云南民族地区劳动力的大规模有序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云南民族地区劳动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效益分析2017年,云南的劳动力出口超过350万,约占该省民族地区劳动力的15%。其中,该地区劳工的总体外出劳务收入达到26亿元。2018年,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总收入增加到95亿元。2019年度,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总收入增加到190亿元。同时,云南省民族地区的劳务经济发展的同时,该地劳动者的人均工资收入从2015年的1326元增加到2019年的1617.5元,劳动者的人均纯收入约2000元。在云南民族地区中,许多劳工输出的地区,劳动经济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做出了重大贡献。总体上,劳务经济已成为云南省的重要产业,也是当地劳动者的重要收入来源。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云南省共有近700万剩余劳工通过各种渠道迁移。在调动过程中,许多工人继续提高技能和能力,以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地方土地资源重组使大规模的土地被利用,在另一个区域工作或劳动力转移成为可能。2017年,云南省整体经济发展仍然以农业为主,但劳工工人人均耕地达到4亩。此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入,直接为劳务经济的发展积累了资本。除了用于改善生计的收入外,很大一部分收入还用于家庭,并投资于当地的农业或非农业产业。随着剩余劳动力自由地流向更大的区域,根据市场规则,经济资源已逐渐达到城乡之间,以及输入与输出地区之间的最佳分配。这带来了互利的经济利益,并有助于民族地区区域发展。

(三)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特点首先,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主要发生在云南民族地区内部和附近地区。云南民族地区出口的大部分劳动力在云南省内就业和流动。2019年,云南民族地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就业人口695万人。此外,根据云南省统计局的统计,云南民族地区每年度向省外流出的劳动力数量为80万人左右,同时也有将近90多万人口流入,民族地区附近地区是劳动力的主要流转地域。2018年,云南乡镇工厂的员工总数为400多万人,其中90%以上是该地区的农民工,他们约占总体云南民族地区农民工总数的60%。云南民族地区大部分劳动力流动相对狭窄,许多人在该地区寻找工作,因为他们更适合云南,而且工资更具备吸引力。其次,民族地区劳动力的转移以青年为主。根据2019年的数据统计,云南民族地区的劳动力中,有39%年龄在25岁以下,26岁—35岁的年龄占36%,36岁—45岁占15%,46岁以上占比为10%。其中,该省民族地区劳动力整体的男女比例为53∶47,男性比女性高5%。最后,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是劳动力中高质量的群体。根据云南省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厅截至2019年的跟踪数据,云南民族地区劳动力雇用的结构分别为31%、55%和13%,对应的教育程度分别为小学及以下、中学、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程度。

三、完善我国云南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策略分析

(一)强化地方政府调控云南民族地区的贸易经济相对薄弱,剩余劳动力的选择范围相对较窄。在发展劳务经济中,各级政府部门和机关的领导和组织角色很重要。同时,劳务经济的发展是一项涉及许多地区、部门和人力资源的系统工程。政府必须进行良好的组织和协调,以整合和发展人力资源。第一,政府应制定云南省民族地区劳务经济发展目标。云南省民族地区的政府,应根据当地人口变化、经济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领域的总体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务经济发展目标,并按照目标来制定相应的对策。第二,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和市场体系的宏观调控。人力资源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政府不必做出宏观控制决策。政府应规范市场贸易秩序,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市场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影响,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市场并维持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政府必须调查和惩处非法活动,并加倍努力建立标准化的劳务市场秩序。

(二)构建民族地区劳工保障设计在保护云南劳务经济方面,从保障劳工权益角度出发,确保劳务安全权利与劳务保障的落实,建立法律体系。第一,为确立劳动力工资保障制度的法律地位,采取严格措施,确保劳动力工资保障制度的执行,并尽可能防止工资违法行为,尽快制定法律。第二,促进和进一步合理化公司的集体工资协商制度。最低工资保证了劳动力的工资要经过集体谈判。第三,建立一个从决策角度为劳动力提供劳工法律支持的组织。政府应建立劳动力法律援助组织,以指导和组织法院、公共安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会和其他机构的政策。这是保护劳动力劳动保障,推动劳务经济发展的最后一步防御线。

(三)健全民族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在为发展劳务经济,制定云南民族地区经济政策方案时,需要注意改善和调整当地的就业服务体系。这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劳动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决策服务的内容必须与新的劳动力就业趋势保持一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给各级劳务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互联网创建用于求职和求职信息的平台,部分取代了服务机构的招聘能力。雇主必须有合理的准备,通过计算机提供此项服务。第二,政策制定需要创新就业服务实践。计算机和网络在就业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提高就业服务系统的效率,要重视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服务系统。目前,云南民族地区就业服务的计算机化水平相对较低,在农村与偏远民族地区,这个问题更加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使用率低、网络连接性弱、网络投资不足等原因造成。因此,政府需要增加投资,加强培训并在城乡地区普及计算机。第三,为民族地区就业服务创建一个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应努力在互联网上信息,在招聘和求职方面去中介化,提高城乡地区的就业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建设,刘彤.民族地区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问题研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9):25-26.

[2]陈祖海,丁莹.民族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经济,2020,36(09):86-94.

[3]陈丽丽.西北民族地区消费水平差异研究[J].现代商业,2020(22):53-59.

[4]樊军军.少数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20.

[5]张军谋,周晓唯,谢攀.我国市场化改革中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变迁动力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7(02):172-180.

[6]黄健英,于亚男.改革开放40年民族经济学的发展[J].民族研究,2018(06):28-42+123-124.

第3篇:劳动力的重要性范文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第4篇:劳动力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职业院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途径开展

社会培训工作是职业院校的职责之一,职业院校面向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展职业培训,是职业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既有利于支持和促进就业创业,也有利于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能力。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就业创业、技能脱贫、技能成才,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1充分认识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意义

2019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招收初高中毕业未升学学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目前,职业院校招生对象大多是初高中毕业生,但按照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志愿院校要将返乡农民工作为培养对象,那就对职业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要为当地经济服务,提升职业职业教育覆盖面,将农民、新生代农民工等群体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有利于增强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来看,职业教育均已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途径,因此,职业教育正在日益成为各类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和衡量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中、高职纵向衔接,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统筹发展、横向贯通,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系统。它以服务社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

2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培训工作职责不清晰

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主要由人社部门牵头组织实施,职业院校作为教学单位,大部分的精力还是放在全日制学历教育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关注度不高,多数情况下仅参与了学员授课等方面工作。而在工作归口上,职业院校的业务工作归口教育部门主管,而技能培训归口人社部门主管,职业院校在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上职责不明确,导致职业院校参与的主动性不高,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2.2培训专业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

在多元经济快速发展的是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不应再只是一种单纯的被动适应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引领、共生共长的关系。培训专业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科学,除了学院根据当地社会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培训学员的需求和认同,因为培训专业设置合理不合理、科学不科学,结业学生最有发言权。目前,职业院校的培训专业设置存在陈旧缺乏活力的问题,很难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要求,急需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养方向和专业。

2.3培训对象的素质参差不齐

参加培训的学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学历偏低,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参加培训的学员平均年龄提高,女性比例增加,加之学员的培训目标各异,因人施教、因岗而教难以完全满足。培训工作开展前的培训调研显得异常重要,但这是大部分职业院校薄弱环节,学院的培训老师既承担教学又承担培训,培训需求分析时工作力度是很薄弱的,对开展培训缺乏详尽的调研和透彻细致的需求研究,致使真正需要学习掌握该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参加培训,得不到相应技能提升的培训,培训效果事倍功半,直接影响培训水平的提升速度。

2.4培训宣传力度不够

开展培训宣传方式单一,往往仅通过乡镇干部、村干部入户宣传组织,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标语等形式,虽然取得了一些宣传效果,但宣传力度仍然不够。由于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技能培训缺乏清醒认识,有安于现状的想法,对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培训不仅耽误时间,而且直接影响其经济收入。又因参加培训的学员大部分是村委会组织报名来的,自我意愿不强,对相关培训政策了解不深入,因而培训不积极主动,参训率低。

3职业院校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几种途径

3.1整合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资源

一是实现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整合职业院校、人社部门、各乡镇、村等力量,由当地政府统筹建立培训宣传、人员组织、职业教育、转移就业等劳动力培训网络,将人社部门、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等纳入进来,依托培训基地,积极鼓励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农民工培训。二是职业职业院校要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专业特长,提高培训师资水平。积极与当地人社部门对接,与当地企业或劳务输出机构建立校企合作,努力提升转移率。三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根据当地社会产业发展特点,出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中长期规划,明确培训目标、原则、要求、资金保障等内容。不断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机制,成立县乡两级的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综合协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工作有计划、有步骤进行。

3.2提高技能培训的规范性、针对性、系统性

建立培训调研跟踪服务机制,及时掌握受训人员就业和胜任工作情况,不断调整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产业特殊,按照市场需求有序开展培训工作。制定中长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实施方案,由政府牵头,职业院校配合,统一培训标准,对不同工种的培训标准进行优化,规范培训场地配置和师资配备。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农民工,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围绕提升农民素质工程,推行学用结合、长短结合、训证结合、训输结合、引导性和技能性培训结合、请进来培训与下乡上门培训结合的方式,大力抓好特色培训项目,不断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坚持职业技术培训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培训学习与鉴定发证相结合,技能培训与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就业择业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相结合,重点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3.3在政策和财政补贴上向开展培训工作的职业院校倾斜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文件精神,职业院校要扩大培训规模,支持职业院校开展补贴性培训,扩大面向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的培训规模。一是在核定职业院校培训工作量时,根据培训任务,向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学校适当倾斜,将学校的培训量纳入年终绩效考核指标,对在培训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院校给予奖励表彰。二是提高职业院校承担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教师待遇,将培训工作折合成课时量,在课时费待遇、职称晋级上给予支持。三是搞好跟踪服务,职业院校要增强转移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和适应性,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水平参差不齐,要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知识、安全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公民道德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受训人员综合素质,增强农民工遵纪守法、文明诚信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3.4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采取讲座、会议、印发资料等形式,大力宣传国内外经济形势,宣传党和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及对农民工培训的要求,宣传优秀农民工、高级技工、土专家的先进典型事迹,宣传各地用工信息,提高各级干部群众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的认识,在全社会树立靠技术致富的观念,增强搞好农民工培训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激发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热情。 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供给侧改革和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培养高素质劳动职业教育旨在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养成为能够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实用型人才,转变职业院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角色,提升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万军.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创新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2):179-183.

[2]张捷树,登.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职教,2016(4):33.

[3]戴青兰.基于扩充化推拉理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7,31(1):77-85.

[4]唐羚,郑爱翔.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贡献的实证分析[J].农村教育,2017,38(1):49-52.

[5]李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视域下的苏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9):13-16.

[6]唐瑾.职业教育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基于“后危机时期”背景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4(1):214-217.

[7]王波在.基于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宝鸡农村职业教育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第5篇:劳动力的重要性范文

一、关于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理论分析

1、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概念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指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企业为了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制定、实施薪酬制度的管理活动过程。详细来讲,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一般包括企业员工报酬的发放水平,支付标准,要素结构,分配调整等多个方面。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薪酬管理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对企业的薪酬总额的管理,包括薪酬总额的调整与控制。

2、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种类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可以分为两种形式:经济型和非经济型。经济型薪酬是指企业职工通过自身劳动为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而得到的报酬,是在短期内对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进行激励的一种方法;非经济型薪酬是指在精神上对企业职工进行的激励和奖励,这是一种非物质的奖励,是提高职工积极的创造更多劳动价值,对企业产生信任感和归属感的有效方法。

3、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重要性

首先,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一方面,员工在劳动过程中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必须得到补偿,保证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才能得以继续,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发展;另一方面,员工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要进行教育投资,这笔费用也需要得到补偿,否则就没有人愿意对教育投资,劳动力素质就难以提高,进而影响社会发展。

其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能够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益。能够有效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薪酬不仅决定了企业可以招聘到的员工的数量和质量,而且还决定了现有员工受到激励的状况,对他们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及工作业绩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而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营绩效。

再次,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够实现社会劳动力的有效配置。薪酬作为劳动力价格信号,调节着劳动力的供求和劳动力的流向。当某一地区、部门和某一职业、工种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时,薪酬水平就会上升,从而促使劳动力从其他地区、部门、单位及工种向紧缺的区域流动,使流入区域劳动供给增加,逐步趋向平衡,反之亦然。

二、当前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员工的工资水平没有真正与绩效挂钩

中小型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的误区之一就是员工工资没有很好地与绩效挂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个人的工资没有与其业绩挂钩,二是员工整体的工资水平没有与企业效益挂钩。为了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避免企业内部产生“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现象,员工的工资收入应该与其个人的业绩挂钩。这需要企业内部有一套相对完善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考核办法。对员工的业绩考核一般是一个月进行一次,年底再对全年的业绩进行考核,有的企业甚至每季度、半年考核一次。

2、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没有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企业薪酬管理策略的制定是企业为了在未来发展中能够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制定的,是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前提基础。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企业薪酬管理没有与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企业经营战略相结合,导致薪酬管理的管理策略缺乏可执行的方向。企业各自的战略是不相同的,所以薪酬管理的策略也应该是不相同的,但是很多企业为了省事,就直接把别人制定好的模式拿过来用,这样就脱离企业本身的发展战略,使薪酬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很大,进而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3、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更新

在我国很多的中小企业对调整和优化工资待遇体系不够重视,在制定好薪酬管理方案确定后,就长期的执行下去,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进行更新改革,这样就使薪酬管理失去了其自身的激励作用。很多的中小企业领导者认识到了薪酬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对薪酬管理及时的进行了调整,但是制定出的新的方案不是在原有的薪酬管理方案基础上进一步的优化,而是制定出新的薪酬管理制度,制定出的新的薪酬管理方案不但需要时间来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还需要鉴定是否是科学、有效,或依然存在不科学的因素,有的甚至带来新的矛盾。

三、当前创新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路径

1、积极健全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体系

企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各项配套制度,为薪酬管理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首先是做好岗位分析工作,这是进行薪酬管理的前提。企业要编制岗位说明书,列出绩效指标,明确对员工的要求等等,为薪酬考核提供依据,避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其次是企业要做好岗位评价,对岗位进行等级划分,根据岗位的难易程度确定薪酬等级和薪酬水平。

2、强化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相结合

企业实施薪酬管理就是为了在对企业员工提供其劳动所得,更重要的是增加企业整体经济实力,实现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