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健康管理范文

高校健康管理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健康管理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校健康管理

第1篇:高校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高校;健康管理

一、绪论

高校是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校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最消耗的就是脑力,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双重压力下,由专业性质引起的亚健康问题就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应该得到重视。在高校健康服务管理中充分运用高校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健康管理服务的技术质量和安全保证,有助于逐步提升高校全体师生对自身健康的有效管理的高度重要性,在有效降低高校医疗费用支出的成本同时,改变的其实是高校师生每一个人的不良精神生活行为方式,能够有效预防师生疾病的发生,从而有效促进师生疾病后的康复,进一步提高高校师生的经济物质精神生活上的保障和社会精神生活层面的富裕。

二、物联网技术的定义及应用

(一)物联网技术的定义

物联网技术是一种指通过采用合同约定的网络协议,使用物联信息进行感应的各种设备(射频人脸识别系统RFID、红外线图像传感器、全球首个GPS卫星定位系统、无线电和激光图像扫描仪等)将任何一种物品同时连接到Internet,以便于进行物联信息网络交换与数据通信一个物联网络,可以同时实现各种语音图像控制,追踪物品定位,以及图像监视和信息管理。

(二)物联网技术的现实应用

在医疗行业中存在很多解决不了的障碍,尽管国外有一些经典的案例,但仍然存在许多我们无法跨越的鸿沟。这种情况下,健康研究不容乐观,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发展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这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的问题,而且还需要我们更新现有的意识和根深蒂固的老概念。但是重要的是,它目前在中国的应用处于仍然不足的地位,特别是在医疗防疫保障健康、社会公共服务等行业,因此物联网技术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前景应用。

三、物联网在师生健康管理中的操作性分析

根据我国有关研究机构的市场调查和相关统计结果得知,近年来就读我国高校的很多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身体素质在逐步降低。所以很多的中国高等院校都努力提高了对中小学生早期身体健康素养的教育重视度和程度。体质健康测试管理所需要包含的测试内容比较多,其中大学体质健康管理测试和体质评价管理是其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所以我们要想认真切实有效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就必然需要努力创建一个合理的大学体质健康测试管理模式。

(一)频率的正确选择

按照其工作频率的性能分类及特点,电子标签可以分为低频(LF:30-300kHz)、高频(HF:3-30MHz)、超高频(UHF:300MHz-3GHz)和微波频段(MW:2.45-5.8GHz)四个频率段。国际上RFID应用一般是以LF和HF标签为主要实施,现阶段我国已经掌握了HF芯片的核心设计技术,并且已经大规模地投入实际量产的应用,与此同时UHF芯片也已经顺利完成了研发过程及开发阶段。

(二)隐私安全保护措施

RFID产品标签都有各自独特的特点,但实际上应该是都统一具有一个以全球电子产品标签代码标准为基础编制的或者是全球唯一的一个独有的产品编码,并且这个产品标签在它们的包装工作完成或者出厂之前,就已经被写入了在它所对应的一个相应产品标签内,并且它本身是不允许随意进行读写设置更改的。同时该核心芯片内的所有数据库都是经过完全加密的并行计算与通过国际安全认证指标的,完全可以确保数据来源和处理的信息安全,并且不仅能有效防止加密链路与其他数据库的人为破解,还可以按照扇区机制来自动锁定我们的一些重要机密数据信息,进一步保障我们的数据安全不被泄露。

(三)系统成本分析

现在社会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电子标签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低,从2006年以来,每只标签的售价就已经降到了5美分,并且因为标签可以实现读数据和写数据的功能,同时也可以多次进行循环利用,因此标签的成本才变得越来越低。

(四)国际标准问题

目前对于一些国际上正在研究制订的2009年版的RFID等相关信息技术和电子设备开发应用标准规范和该标准的相关数据信息来源主要还都用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EC),而目前对于我国主要标准是全部依据2009年版的ISO/IEC15693,基本上已经顺利完成了该行业国家标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的具体研究或者起草,参照2009年ISO/IEC1800制订的相关国家标准也已经正式将其标准列入行业标准国家制订重点工程实施计划。

(五)系统设计方案实施

利用当前的一些医院管理系统和专业局域网,例如大型大学,机构和政府公共行政部门的HIS和LIS,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完成对医院患者、设备和医疗设备的治疗,该系统主要用于临床医学,构成系统的主要部分,对常用药物进行一些优化管理的系统硬件和相关软件。硬件最重要的部分包括RFID网络标签、RFID网络天线、文件读取器、RFID操作系统、服务器、终端以及相关的网络电缆。并且每个组件主要通过不同的网络设备以较大的形状连接,所有这些都相当于运行操作系统的广泛网络。但是,软件功能性通常是指应用于每个移动台的所有RFID标签服务器和标签用户的软件。

四、基于物联网大数据社会环境下的高校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一)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完善,我国各大高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健康管理,因此,各大高校纷纷开始建立并完善健康管理模式。本文主要阐述高校学生健康包含的元素,并分析高校学生健康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希望促进高校学生健康管理模式的发展以及完善。利用群众对健康管理持有的现有不明确态度,以及满足“疾病控制与治疗”的需要,从而将医学中“疾病控制与治疗”的相关理论和物联网技术当下最热的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且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而能够实现“简化、易操作、便捷、易推广、廉价”的监控,从而评估和预测普通受众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根据其自身健康状况提出对大众量身定做的健康管理计划,指导受众群体采用能够确保实现预定的目标而必需的健康管理计划,主要其目的是为了调动相关管理对象的自觉风险性和主观主动性,进而能够在疾病到来之前、形成之前来进行一些最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手段,从而达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健康的目的。

(二)物联网的基本架构

基于现代物联网、大数据以及现代云计算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是通过借助现代网络无线信息技术传输这种信息形式,再加上结合现代物联网和云技术合并实施一定的技术手段,建立了把人民的和群众健康放在第一位,以健康为一切服务中心的健康管理服务作为宗旨。用“健康云”平台和“健康物联网”结合的这样一个形式,形成一个大型的网络互连系统,让其可以完成一些健康数据的收集和传输以及后台的智能云处理、云管理和云服务。它不仅将彻底颠覆传统的守旧观念的健康管理模式,并且能够提供最先进的无处不在的智能健康云管理和云健康维护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包括师生可以随时随地监视自己的身体状况,从而实现“我的健康,我来决定”的新型健康管理模式。该健康管理网络系统从应用功能上将靠近建立以“监测(S)、辨识(I)、调控(R)”三位一体的新颖模式。

(三)高校健康管理服务的主要流程

第一,可以通过健康检查等方式收集用户的自身健康信息,并且通过网络和云计算等其他平台交换和共享健康信息。第二,根据用户采集所得到的健康风险信息,对具体用户的健康状况进行短期全方位无死角的健康风险评估和长期风险管理预测。如果您的身体健康,请随时进行健康者的维护;如果身体有可能患病的危险,进行健康维护促进者的教育。第三,根据健康监测的最终分析结果,对已经明确采取的健康管理干预控制措施情况进行实时的健康干预跟踪。第四,在安全监视、干预和其他管理过程工作完成之后,运行状况中的文件将能够得到及时性的更新和正确管理。最后,健康管理保险必须完全贯穿于整个健康生态管理的所有一个过程,以便将索赔保险金额的扩大占比或者百分比提高作为健康管理干预的一个具体措施,并且要促使来自社会上的各方积极参与健康生态管理,进而逐步形成完整的新型健康生态管理网络。

(四)研制方法

该检查系统将我国过去中西医不同的四种专项临床检查,辨证论治,实验室专项检查和临床影像处理学专项检查有机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并根据目前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增加了一套新的健康相关检查指标和诊疗内容系统,同时其中的临床诊疗用途已经涵盖了各式各样的健康人群,可以很好地整合代表各个不同年龄段以及各个年龄性别不同层面的健康人群,把所有的健康资源都作为围绕着健康生活模式而来的进行合理配置。并根据目前中国的现状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增加了新的相关指标和内容系统,同时其临床用途涵盖了各式各样的人群,可以很好地代表各个年龄段以及各个性别层面的人群,把所有的资源都围绕着健康模式而进行配置。

(五)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管理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健康管理模型如图1所示。各个常规信息可以由智能健康监控设备(例如智能可穿戴设备)自动收集和记录。随后,将之前收集处理到的健康数据及时通过健康数据采集收发服务终端下载上传到健康数据采集管理与风险分析服务平台,并对健康风险信息系统进行初步健康风险评估。要对不同管理层面的高校师生群体进行不同的课程安排,从而有效实现分级管理,并对健康的关键群体进行紧密相关的健康管理教育,用来制定促进保护人们身体康复的健康管理策略,以利于实现数亿人口的健康三级预防。高校医疗卫生部门完全可以通过这种管理模式及时进行有效的健康监督监测管理,来有效发现、控制和有效解决高校现有的健康危险影响因素。

五、高校健康管理服务实施方案

(一)健康档案

健康心理作为整个人类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作为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与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中坚力量,心理健康与学生身体健康结合是当代广大学生家长群体必须充分具备的根本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当代学生群体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在当前我国虽然有着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但是高校内部健康服务管理体系化的建设还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完善之处。检查相关高校毕业师生的基本健康,身体条件情况、心理状况以及家族成员是否有过疾病史,还有其学生原有的日常生活学习方式、体格检查以及其他必要的各项检查化验等,对相关检查辅助资料进行了分析采集处理,并且将师生个人健康相关信息资料进行整理登记,最终重新建立更完善地师生个人健康信息档案,保证每位工作人员及学生能够在线注册。

(二)健康评估

健康心理作为整个人类的全方位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作为我们实现伟大中国梦与推动社会主义强国建设的重要中坚力量,心理健康与学生身体健康结合是当代广大学生家长群体必须充分具备的根本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当代学生群体必须具备的根本素质。

(三)健康干预

通过对健康风险档案资料中的健康信息数据进行综合评估性和分析,评估其个人相关身体健康和某些疾病可能发病时的风险,了解其个人相关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个人可能会罹患某种类型慢性病的潜在健康风险控制水平,剖析发展趋势和分析相关健康风险的控制因素,使被单位评估者不仅可以充分深入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和一些潜在的健康隐患危险,从而积极参与投入自身的健康风险管理中,通过不断采取措施方法来有效纠正不良的日常生活工作方式和不好的饮食习惯,并通过进行长期动态健康跟踪,进一步研究实施逐步掌握控制健康的一些风险因素,并成功实现预防并有效降低健康发病风险。

(四)风险预警

对于长期患有一些慢性病和一些不稳定可控制性疾病的各类高风险健康人群,制定一套全方位的健康预警防控机制,采取24小时健康监控、电话实时健康追踪、专人定期门诊随访、健康信息互动以及管理信息交流等多种防控方式,对其提出进行早及时发现、早实施干预的健康应对防控措施,从而为高校全体师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五)效果评估

第2篇:高校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健康管理;高职院校;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背景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学校应构建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式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面向所有专业学生开设,肩负着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学生整体健康素养的使命,其重要性及普及意义不言而喻。世界卫生组织(WHO)强调心理健康可能是一个人健康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一个人与他人的互动,以及一个人如何处理身体和社会环境[3]。然而据调查,高职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因各种心理问题导致的人际冲突、休学、退学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抓好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和高职生健康成长需要,成为相关教育者亟待思索的问题。

二、健康管理思想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发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健康管理”一词开始逐渐走进人们的认知。健康管理是以“治未病”为指导,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的行为及过程[4]。健康管理提倡三级预防策略,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第一、二、三级预防分别为病因预防、临床前预防和临床预防。据调查:健康从预防管理、治疗到急救,所需费用比是1∶8∶100[5]。可见以“治未病”为指导思想的健康管理所蕴含的智慧及其为人们健康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效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分聚焦心理问题,基本上以问题为中心,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解决各类心理问题[6]。这种教育职责相对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有效预防的效果。健康管理视角下,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应将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端口前移至提高学生心理免疫力、消除各种潜在的心理问题这一关注点上,着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健康心态,提升其心理健康素养、健全其人格,使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高职生有效防御各类心理疾病侵袭的第一道屏障。

三、高职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分析

(一)缺乏自信

据相关统计显示,大多数高职生来自农村地区,其中不乏家庭贫困生,经济上的困窘、眼界上的不开阔、各类资源的缺乏会导致高职生自我认同感偏低,且部分高职生受高考失利影响而悲观消极。因此,大多数高职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感,他们在各类课堂活动、文体活动中会表现得畏首畏尾,总认为自己不能把事情做好,容易错失展现自己的机会,进而在缺乏自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二)学业就业焦虑

从学业来看,高职生面对内容繁多的专业课、基础课、实践课以及各种考试考证往往感到力不从心;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致力于培养技术实践型人才,所开设的专业多为应用性强的专业,就业方向多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强度相对较大[7]。大多数高职生在中小学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自制力较为薄弱,面对上述压力,容易陷入焦虑困境。

(三)沉迷网络游戏

脱离了父母掌控但心性尚不成熟的高职生是一个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的群体。对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学业失败、人际冲突、情感受挫等的高职生而言,游戏可以成为一种短暂的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在游戏里可以建立不一样的人设和关系,提供了个体存在的意义和自我实现感[8]。然而,不加节制地沉迷网络游戏容易导致高职生丧失对自我行为的控制,久而久之会失去参与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兴趣,从而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四、健康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以健康管理“治未病”思想为导向,在对高职生潜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探索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学校层面着眼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布局,教师层面着重设计好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与活动,而学生层面则重在发挥高职生自主能力。

(一)学校层面

1.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实现“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总课时量较少(通常为32~36个课时),仅仅依靠心理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成效。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第三条“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的规定,“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课程的课程思政内容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历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9]。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打破学科桎梏,心育与德育相结合,以“课程思政”的形式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层面应面向全体教师对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再部署、再动员,组织教师们通过解读相关文件、参加相关继续教育培训等方式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倡导全员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职责,打造“经常性教育与集中式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同时,学校层面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课程思政赛教课、优秀课例评选等活动,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评优标准向“心育与德育并重”倾斜,建设院级、系级、专业群级的多层次课程思政示范体系,为不同专业的教师搭建互相学习、经验共享的平台,让心理健康教育扎根在优渥的土壤中,打造“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格局,发挥良好的“治未病”功效。2.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高职生是国家的一种技术技能型人才资源,高职教育事业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因此,社会对高职教师角色寄予很高的期望值。高职教师不仅承担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各种活动、比赛及实习就业等,更要担当学生的成长引路人、心理辅导者等等,这些压力和挑战十分考验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学校层面应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提供相关支持。例如,面向全体教师定期开展心理关爱活动和心理测试,及时给予处于心理危机的教师以心理援助,营造浓浓的人文关怀氛围,并且多开展教师团体辅导活动和多元化的文体活动,丰富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学校要完善奖励激励机制,让教师们在辛苦付出的同时收获足够的认可,从而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另外,学校应广开渠道让教师们有更多机会学习心理保健知识和技能,以心理学之力助推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发展,以教师之力助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人,才能更好地履行心理健康教育职责,为学生树立标杆,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二)教师层面

1.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发挥创新精神,尝试从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多方面入手,创新课堂教学,提升课程吸引力,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许多经典著作中均表达了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思想和态度,这些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通过合理开发与运用,能够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和方法[10]。例如,可以将茶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茶文化中舒缓、安宁的特质以及茶文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1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不仅可以弘扬文化、陶冶人格,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滋养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课堂教学还可以添加一些震撼人心的“佐料”。例如,在学习“生命教育”这一章节时,播放科普短片《人类生命形成的过程》,配上跌宕起伏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生命形成之初的惊心动魄,使他们认识到每个人在出生之前都打了一场大胜仗,每个人都曾经是大英雄,每个人经过努力都可以大有所为,引导他们学会悦纳自己。2.精心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心理教师或辅导员可利用心理实践课时间或班会时间,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训练营”活动。主题包括天生我才、做时间的主人、快乐伴我行、沟通无极限等等,注重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引导学生积极挖掘自身的优势、潜能和力量,学会自我调适和自我管理,学会与他人交往。在这些活动中,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既可以促进同学间的相互认识,又有助于锻炼胆量。学校可以每年组织一次“校园心理剧”比赛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导自演剧情,拍摄成微视频,经过系部、学院两级评审后,选出优秀作品并向全院宣传与展播,扩大活动的教育面。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将所学到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行消化吸收与整合,其思考能力、沟通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团队合作精神也能得到更好地锻炼,从而收获成就感满足感,提升自信心。此外,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与专业结合的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例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下社区给老人们开展心灵关爱送温暖活动,学生在社会服务实践中可以充分体现个人价值,不仅有利于提升自信心、锻炼社交能力,还可以强化专业认同感,减轻对实习就业的焦虑。

(三)学生层面

1.高职生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育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学生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当下的机遇、挑战及障碍为范围,合理拟定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未来的职业道路以及走上这条职业道路所设定的规划[1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作为一项大作业布置给每一位大一高职生,启发学生站在未来看现在:将来希望自己从事什么职业、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期望中的自己需要在高职三年做出哪些努力和准备?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一个深度自我探索和思考的过程,需要理性客观地分析自己的性格特点、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挑战等,并制定各级目标及实施计划。高职生通过量身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培育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品质和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2.高职生自主开展行动力训练,争做行动达人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实施计划的过程还要有行动力的加持。作家简叔曾说:“行动力和坚持是解除焦虑最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根据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指点学生开展一些行动力训练。如每天坚持做一件简单易行且有意义的事情,这件事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可以是运动10分钟或阅读书籍半小时等,有利于自己能够长期地坚持下去。建议学生就行动力训练开展的情况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形成有效的自我督促和自我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行动力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学会自律,掌控好自己的学习生活,主动走出虚拟的网游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有效减轻各种焦虑。

五、结语

第3篇:高校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班级;健康型组织;意义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当代的组织发展呈现出诸多新的形势,这无疑对组织的管理和运营提出了更高要求和严峻的挑战,同时组织的员工们也同样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及考验众所周知,复杂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容易引起人体的身心障碍或疾病,而组织正是由个体组合而成的复杂有机体,难免组织也会以亚健康或病态的方式存在。渐渐的“健康”一词进入到专家学者研究组织发展的视野当中。

一、健康型组织的内涵

对于“组织健康”最早的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组织健康的研究与个体研究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组织健康主要是从组织心理学以及行为学方面进行相应的研究。HealthyOrganization(健康型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国内以后,迅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组织健康最早是在EalthyWorkOrganization的研究背景下应运而生。关于组织健康的概念最完整的概念则是由Lovey与Nadkarni共同提出。他们对组织健康的理解为:组织要在同一时间内对六个主要标准提出的要求进行满足,其中六个主要标准要求有创造满意顾客、平衡组织主要目标、环境和谐、最小化熵、创造归属感以及平衡组织主要目标。在学术界中对与组织健康的主要标准的选择主要是通过以下5个方面确定,这五个方面分别是:创新性的学习,环境的适应性,自我的调节性,组织、员工与社会健康并存性,以及持续成长性。健康型组织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各个方面都能提升组织的管理能力。以组织的整体来看,健康型组织不仅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服务与产品,提升组织的营运能力,还要对组织的学习能力与创造能力进行提升,同时提升组织在市场中的价值。以组织人员的角度来说,健康型组织应该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保证组织人员的劳动关系处于良好的状态下,促进组织员工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实现我们上述讲到的情况,组织应该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方法。2007年我国时勘教授对健康型组织进行了研究,并对健康型组织的内容进行了划分。在时勘教授将内容划分为成功的胜任特征、创新的组织文化以及常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构建健康型班级的探索

班级作为高校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同辈青年组成的集合体。另外高校还是教育组织,主要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与相关的服务,同时高校还需要担负社会历史的使命,高校班级的发展过程与企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存在很多的相似点,如两者都需要对组织成员中的关系,组织健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也需要对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问题进行管理。同时高校班级也需要根据外界环境的改变,调整其发展形态,保证高校班级的健康成长。

1.加强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心理资本。在21世纪,我们应该以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突出我们做人的基本素质。简单来说就是拥有健康的身体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应该突出做人的良好品质与人格。在现实生活中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迎难而上的精神,具有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班级管理建设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以提升学生的心理资本。

2.打造班级团队,组建有胜任特征的学生干部队伍。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以及从中挑选出来为班级服务的核心团队。因此,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认真选拔、任用、培养班委成员,形成具有胜任特征的学生干部,是建设健康型班级的一项重要工作。胜任特征(competency)是指“能将某一工作(或组织、文化)中有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班级工作完成的出色与否,与班级干部的工作能力有直接的关系。首先,高校班级干部的竞选是一个竞争的过程,在竞选的过程中,只有比竞争对手拥有更多的优势才能胜任班干部的工作。因此在班干部竞选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构建胜任力选拔流程,这样不仅能够选出更适合班干部工作的人员,同时还能促进高校班级组织更好的发展。

3.创新班级文化,营造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我们这里提到的班级文化主要是指,班级中的成员通不同的共同创作良好的班级组织环境,成员之间的交往,以及班集体中成员表现出的思维方式与价值趋向。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心理文化建设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文化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关注,帮助其更健康的发展。这样有利于拓宽班级文化建设的视野;能增强学生自我成长的力量、有利于培养和发掘其积极品质,提高个体幸福感;同时,加强班级心理文化建设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促进班级团体动力牵引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班主任的人格魅力是营造班级文化氛围的重要因素。班主任要注重把情感教育渗透到具体的帮扶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助能力。推行对待学生有爱心、接待学生有热心、指导学生有诚心、服务学生有耐心的“四心”服务,带领学生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时勘.和谐社会的健康型组织建设[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

[2]时勘,郑蕊.健康型组织建设的思考[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

[3]荣方婧.健康型组织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1

第4篇:高校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探析

在当前形势下,社会与市场赋予了高素质人才全新的释义,除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息息相关以外,还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状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也从侧面推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度,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了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点内容。

一、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是自从2001年国家教育部提出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相关教育内容才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诸多高校也开始尝试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科研实践,深入探究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办法。尽管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许多高校都顺势创立了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然而却未能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而具体的分配,配置的教育资源也不够完善,致使整个部门的管理运行尚不健全[1],不利有效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二是一些高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过于随意,有的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设置为“两课”教育内容的辅助部分,在创设课程时,往往也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面前[1]。三是很多高校都缺少学生心理健康的危机预警机制,主要表现在高校并未针对在校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评估,以及归档整理。只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客观的认识和记录,才能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1]。

二、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发展策略

(一)强化重视,创新教学形式首先,高校应该从学生管理理念上予以重视,上至高校领导,下至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主动参与,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视同仁,齐抓共管。其次,高校还应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认识到提升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获得社会、家庭等各方的密切沟通与配合,以此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后,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领导者与相关工作人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延伸至校园建设中,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高校领导、教师的关怀与同学的友善互助中逐步改善心态并甩掉负面的消极情绪。另外,高校还应加强教育形式的创新。例如,高校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悉心教导,还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自由讨论,各抒己见的平台,真正让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内心活动,以此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通过聊天式疏导,解决学生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回归积极乐观的良好状态。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原创或转载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以趣味性和真实性的文章吸引学生,从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心理引导。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平台赞颂好人好事的文章,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作用,激励学生向模范看齐,为学生的心理转变创设基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创立心理健康的互助团队,发挥团队力量去发现和帮助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1],以平等的同学、朋友身份来缓解问题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效将其压抑的情绪逐渐减弱,帮助这些学生从消极负面的状态中走出来。教师还能够借助高校互联网教育平台上的时政板块,进行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正能量的思政教育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心理。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创新的教育形式与互联网平台、新媒体信息化技术等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互联网的积极力量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三观。譬如,可以创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竞赛、心理健康主题演讲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1],在高校内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校园文化气氛,推进相关校园文化的建立。让学生能够置身于这一氛围中,从而有效发挥出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二)全面开展教育,重点关注心理健康全方位的教育,顾名思义就是教育教学的内容全面,以及教育对象的全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教材书本以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当积极寻找更多涉及心理健康内容的教学资源,包括社会新闻、热点等都可以成为心理教育的潜在外延。对于教育对象而言,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目光锁定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还应更为客观理性地看待学生的行为,关心爱护每一名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其日常表现与情绪波动等,在第一时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提供贴心的咨询服务,并且对待特别敏感的学生,还应尤为关注自己的言辞行为,保证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二次伤害。在高校全面教育的理念背景下,高校教师还应明确对象目标的实际情况,格外重视那些存在特殊状况的学生,以及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由于这些学生往往比其他学生承受着更多的考验,故而也更加容易滋生出负面消极情绪,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因此,教师既应该做到全面教育,还应该做到重点关注,给予特殊学生更悉心的关照,加强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学生的心灵阴影,仔细教导其做人的道理,真正改善其心理现状[2]。

(三)以课程为中心,以点带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了缩小学生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代表事例为学生传递信息,让学生切实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从性格完善、情绪稳定,以及思想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与积极阳光的心态自信的生活学习。教师在选择具体的案例时应该注意围绕课程的主题,不可脱离主题,盲目灌输。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课堂为基础,逐步实现以点带面的教育延展,扩展教育的覆盖层面,为更多学生提供心理帮助。譬如,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围绕某一心理健康主题进行讨论交流,并为了扩大影响力,还可以举办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项正能量活动,给予学生更多欢乐的同时,增强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信心。另外,教师还应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完善不能一蹴而就,它必须在校园教育和活动等诸多方面进行有效渗透与发展,在长期的积累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并促进其势态可以向着更加喜人的方向发展[1]。教师可以开展下述活动,首先最为重要的当属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这一实施路径是最简单直接的有效方式,能够最快捷地形成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3]。其次,教师可以多方搜集其他学科教材中所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并在授课过程中适机为学生提供点拨,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不断渗透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从而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影响学生,并让学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文化氛围中充分激发出积极心理的暗示作用,并且在这一氛围中快速调整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其健康成长。

(四)加强管理,打造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高校应该健全其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保证在其组织体系内能够有充足的高素质教育人才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1]。为了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顺利进行,高校应该完善相关机制与体系的建设,并且与社会、家庭加强三方合作,在共同努力下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1]。在这一工作过程中,高校作为最主要的环节,应该在高校领导的带领与相关政策的指导下形成一股具有凝聚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作为这一团队建设中的重点环节,并充分发挥出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等辅助力量的协作作用,逐渐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团队壮大,直至让全校的教师都能积极参与到这项教育活动实践中。如此不仅能够有助于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能推进校园心理健康的建设活动。此外,为了方便高校教师进行更加专业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还需要对相关教师进行知识技能的继续培训教育工作[1]。提高教师的心理干预与疏导的技能,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疏导时具备一定的逻辑性、合理性与技巧性。当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应该第一时间上报学校,寻求外部帮助。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需要依托社会和家庭等诸多力量来共同解决[4]。

三、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模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高校应该依据自身当前的教育现状与学生的真实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实施策略,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并通过打造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团队等方式实现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马阿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考,2018,28(35):9.

[2]余腾飞.高校学生管理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入[J].科技资讯,2019,17(26):221+223.

[3]吴长营.新时期高校学生思政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与时效探究[J].青年与社会,2019(12):183-184.

第5篇:高校健康管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心理健康

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学生思想行为的社会化和多样化,而高校学生管理作为科学保障高校教育教学有序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必须紧抓学校制度规章和学生思想素质教育,以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科学的教育思想深化学生的思想内涵.然而,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先进的思想是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才能有效保障高校学生的思想深度和行为高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风范[1].所以,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虽然高校都有开设专业的心理教育课程,可是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状况,也需要辅导员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透过学生细微言行和举止的异常,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手段科学疏导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和杜绝心理疾病,对于紧急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治疗,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思想素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高校辅导员需要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科学引导学生的思想思维,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核心环节.所以,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心理健康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效把握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过程,积极构建良好的心理调节措施,预防和杜绝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到导致的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出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有效保障大学生知识技能的科学应用.因此,从大学生入学起,辅导员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1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学生管理需要做到由内到外的层层深化,若是一味的强调和实施强硬的规章制度,反而会触发学生的抵住心理;相反,柔性的管理方式更能受到学生的青睐,所受到的管理也截然不同,原因在于,柔性管理体制实施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式,体现的是学生心理变化的结果,学生心理活动也是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反映,心理健康问题是诱发学生错误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时刻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内容.教师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也可以组织问题辩论大会,通过学生的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学生对问题的陈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由于高校开放性的管理体制,以及便捷的网络环境,导致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和多样化,思维和言行也会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的不断变化的动态形式,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反应的只是近期的一个心理状况,所以,教师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并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按照一般常态心理者、轻度失调心理者和严重病态心理者三个水平进行分类存档[2].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轻微的心理障碍都是阶段性的、可调节的,没有必要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只要通过正确的调节方式的可以有效改善的.另外,心理健康水平并非有准确的衡量标准,当学生的心理水平处于一个健康与非健康的临界值时,需要教师的密切观察和科学引导,使学生的心理水平向健康方向发展.创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过程,并对学生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跟踪,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和调节.

2科学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原因,深度剖析行为根源

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每一个学生都是单一的个体,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也各有不同,所以教师需要科学把握影响学生心理活动的主要因素,明确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深度剖析学生的行为根源,才能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调节和疏导.教师既要具备细致的观察能力,能敏锐地洞察到学生的心理变化,也要科学把握诱发心理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学生的言行和举止,深入剖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3],所以,高校辅导员除了具备专业的学生管理技能,还要具备科学的心理学知识,以便灵活准确应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效遏制学生心理疾病的迅速蔓延与恶化.近年来,高校暴力、高校违法犯罪事件频发,如典型的清华学子硫酸泼熊事件、复旦学生投毒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深思,高校教育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知识技能,也需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家庭、社会和学校是诱发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因素,当学生在学习、生活、恋爱和就业等方面遭遇到挫折时,不同环境下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也截然不同.家庭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当不同家庭背景下的大学生汇聚一堂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学生之间的心理状态也截然不用.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开始追求享乐,穿名牌衣服、使用名牌手机和电脑等,并在同学之间形成攀比心理;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会产生嫉妒、自卑等心理,当物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郁闷、焦虑等症状,久而久之,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做出违法乱纪行为.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开放化的管理体制使得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更加便捷,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会对大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导致学生心理失衡,再加上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会被现实的物质、金钱所迷惑,进而不断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学校因素造成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遭遇到挫折时,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解决问题.有的是由于在相处过程中,细小的个人矛盾不断被激化成大的校园暴力、校园犯罪案件;有的是由于同学之间的相互竞争而产生的病态心理,通过不良手段打击竞争对手,从而造成恶劣的后果;有的是由于在学校恋爱过程中,遭遇到了挫折;有的是在就业问题上因期望过高而遭遇到了挫折等等.针对以上诸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高校教师要细心观察,主动及时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谈心、倾听等方式缓解学生的精神压力,给学生寻到科学的压力释放渠道.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加强自身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目标理想,科学实现自身价值;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吸取社会上积极健康的正能量,强化个人道德素养;组织性格孤僻的学生多参加团体活动,加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力.

3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

高校学生管理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提倡以预防为主,借助与专业的心理知识提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杜预防和绝学生的心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但是,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发展为心理危机时,高校要提前预晓,并采取科学的应急处理机制,防止事态的恶化以及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高校要积极健全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完善应急处理机制.首先,健全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心理干预的前提是知晓,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监视过程中,一旦临近严重病态边缘,提前发出危机预警,此时,高校学生管理员就应该提高危机意识,采取危机应急处理机制,引入专业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和深入的心理调解,必要时借助药物的辅助,改善学生的.其次,实行责任划分制,对有心理问题出现恶化的学生,按照轻重程度分配给专门的教师进行长期性的心理辅导,实行“一对一”的专业疏导,并实时监控和记录心理健康状况变化[4].最后,科学优化学生管理体制,高校要加强辅导者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使其在与学生的学生生活中,能凭借其专业的管理技能和坚实的心理健康知识,科学保障学生向德才兼备方向发展.

4构建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便捷疏导干预机制

心理咨询是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环节.不愿意进行心理咨询也是造成很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认为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情,所以构建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可以很好应对这一难题.公开化的、匿名性的网络平台可以使学生在患有心理疾病初期就得到很好的调节和疏导,避免心理疾病的恶化,因为网络化咨询平台能有效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弥补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碍于和教师直接面对面的表达所思所想的现象[5].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建设中,教师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化咨询平台的构建,提供更加便捷的心理疏导渠道,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变化.同时,网络咨询平台能提供全天在线的心理咨询服务,以便能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障碍,防止心理问题的拖延和恶化.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管理需要从内到外的全面配合,在实施以制度规范学生言行举止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使能自觉遵规守纪.从“心”出发,将强硬的学生管理机制充分融入人性化的柔性管理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管理的本质,有效实现学生管理保障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建华,向瑞伦.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

〔2〕杜晓达,吴云志.高校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策略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吴桂敏.高校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理性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7(03).

〔4〕谢智勇.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实验探索[J].职业教育,2015(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