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高校家庭教育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高校家庭教育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高校家庭教育

第1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校家庭教育;协同指导

一、我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存在的主要困境

(一)父母在实施家庭教育中主体责任缺失,参与意识不够。1.主体责任缺失。许多家长送孩子上学时会说“老师,我们把孩子送给您了,您可得给我们教好啊……”,认为子女的教育完全应该在学校的框架内进行,忽略了自身的家庭教育;另一部分家长虽有教育的愿望,但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从下手;还有部分家长忙于工作或其它原因导致顾不上对孩子的教育。当孩子发展出现问题时,又习惯把责任归咎到学校方面,推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教育责任。这种现象在我国目前有上升的趋向,将不利于我国国民整体素质的提升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参与意识不够。家长对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家庭教育讲座热情不高,常见参与人员一般为孩子的爷爷奶奶,充分暴露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缺乏参与意识。只有当孩子出现比较严重的问题时,父母才意识到要好好教育孩子,但是孩子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形成的,也不会有灵丹妙药能立刻见效,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家庭只能无耐的接受孩子教育失败的事实,并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痛苦不堪。(二)学校的主动意识不强,指导缺乏科学性。1.学校在实施家庭教育中缺乏主动性。在实施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学校方面表现差异较大,部分学校对该项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虽然开设了家庭教育课程,但一般都是为了应付检查或者宣传需要而流于形式,导致内容单一,更有部分学校表现为对家庭教育工作不配合甚至抵触。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学校的态度首先与学校校长的认知水平有关,其次是因为政府对学校的考核缺乏庭教育指导这一项,或者考核指标不具体导致考核形同虚设造成的。2.指导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学校在组织实施家庭教育指导时缺乏相关研究,导致所开设家长课程不能准确反映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学校对开设家长课程的效果也缺乏追踪,缺乏与家长及时的沟通,导致许多家长对学校组织的家庭教育课程持应付的态度,使开设家长课程的预期效果大大折扣。(三)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监管意识不强,政策支持不到位。家庭教育实施虽是以家长为主,但实际上存在多个指导主体,政府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在其中的作用,不能及时制定关于家庭教育实施和指导的相关配套政策和考核指标,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参与的主动性和社会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关注和重视。

二、高校在实施家庭教育协同指导中的策略

(一)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1.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明确家长的主体责任。高校应积极向政府进言献策,推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把家庭教育质量纳入各单位对职工的考核体系,并制定具体可行的考核指标,明确家长在当中的主体责任。同时,引导家长加强学习,及时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和思想,提高自己教育孩子的水平和能力。2.与社区配合,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高校要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制定详尽的家庭教育实施与指导计划,联合各种专业社会组织,积极争取社区配合,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加大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家长学校,定期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通过持续渗透,提高家长的参与意识,有序推进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二)与学校结合,提高其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主动性和科学性。1.改变校长和教师认知,提高其在实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中的主动性。争取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支持,对学校校长和教师进行家庭教育实施与指导工作的系统培训,彻底改变校长和教师的认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作用,积极配合政府和家庭教育社会组织的工作,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当作大事来抓,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教育的合力,切实提高我国的家庭教育水平。2.积极与学校对接,提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科学性。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科研优势,深入学校调研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重点对当前我国家庭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进行研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为学校制定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和设计丰富的指导内容,提高学校实施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性。(三)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明确政策,加强监管和考核。1.明确政策,加大政府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支持力度。教育主管部门应把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成立统一管理部门和专门研究机构;积极争取财政支持,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专项经费,并组织专家加大科研力度,完善体系,开发符合时展的教材和课程,保证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科学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争取把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列入对学校和家长所在单位的考核体系,加大权重并细化指标,统筹规划,统一指导,形成政府主导、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2.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果的监管和考核。高校科研机构要对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果的监管、考核体系进行研究,助推政府形成对家庭教育指导实施效果的问责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海云,刘文艺.我国家庭教育指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1):34-38.

[2]宴红."家庭教育指导"概念辨析[J].江苏教育,2018(9):50-51.

第2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衔接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衔接现状

1.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效地引导家庭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教育观念方面,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以致在家庭教育中存在许多错误的教育观念。例如,部分家庭家长自身文化程度不高,无法正常实施对学生的家庭教育,以致他们对学生思想教育漠不关心、任其发展,最终导致学生形成孤僻和偏执的不良性格;部分家庭教育过分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要求无论是否合理均无条件的满足,导致学生产生自私自利的价值观念等等。其次,在教育目标方面,没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引导,许多家庭教育的目标也存在着偏差。例如,部分家庭教育过分强调追逐物质利益和经济利益,导致学生在与同学、朋友甚至亲人的相处中均以财富的多少为衡量标准,使他们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再次,在教育方法方面,部分家庭的教育方法同样存在着不合理、不科学的现象。有的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更多地采用权威式的管教方法,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和引导教育,以致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能真正起到实际效果。

1.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未能实现充分沟通和配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与家庭教育实现充分的沟通和配合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据统计,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有不到三成的家长曾与高校辅导员或者教师有过沟通和交流,还有近三成的家长自学生步入大学以后就从未实施过任何管教措施。形成这样缺少沟通和配合的局面,既有高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长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部分高校教育者对家庭教育的作用存在着错误认识,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关联性较小,家庭教育无法对学生的思政政治素养形成直接影响,从而也就忽略了与家庭的沟通和配合。另外一方面,家长也存在着错误认识。有的家长认为学生既然已经进入大学学习,就标志着学生已经成年,对于他们的教育和管理属于高校的职责范围,家长无须进行过多参与。还有的家长认为管教孩子属于自己家庭的内部事务,不需要外人参与,这些错误的认识也直接阻碍了家庭与高校的沟通和配合。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效衔接的路径探析

2.1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配合

加强沟通渠道建设,就是要采取多种措施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了解、双向沟通,从而增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和配合。高校可以根据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定期举办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集体或者个别的交流活动。例如,高校可以在新生报到入学时或者每个学期期末,举办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会,在让家长了解学校各方面教育工作的同时,也可以让学校了解和掌握家长对家庭教育与高校教育相互配合的认识和看法以及家长实际采取的家庭教育措施等事项。与此同时,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网络通信技术,搭建网络沟通交流平台,增进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的便捷性和及时性。例如,高校各个院系可以建立单独的官方网页,不仅能够对外展示学校风貌和信息,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学校各项教学活动;学校各年级辅导员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家长qq群或微信群,实现实时与家长进行教育沟通等。

2.2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促进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

高校建立和完善各项相关制度,对于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相互衔接也十分必要。一是,建立和完善资金保障制度。资金保障制度是高校开展包括与家庭教育相互衔接在内的各项教育活动的基础,学校不仅要制定资金筹措制度,确保教育活动经费的充足,还应该制定资金使用制度,确保相关资金不被挪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招聘录用制度。严格制定招聘流程、录用标准以及任职资格等事项,确保教师和辅导员既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也要具备与时俱进的家校教育合作理念和业务能力。三是,建立和完善考评制度。将家校教育合作作为考核教师和辅导员的一项重要指标,从根本上促进和提高家校教育合作的开展。

2.3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保障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

虽然我国以前在高校与家庭合作教育方面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措施,但只是倡导性质的措施,并不具备严格的约束力,学校和家长在是否实施、如何实施教育合作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选择空间,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鉴于此种形势,教育部门等相关机构有必要在调查研究当前家校教育合作实际开展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详细制定高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方案,明确规定高校与家长各自实施家校教育合作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家校教育合作的法律化和规范化。

3结语

总之,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需要高校、家长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高校应在确保能与家长有效沟通的基础上不断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与此同时,家长也应重视家校教育合作并积极与学校进行教育配合。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应该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约束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张珍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家校联动价值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8,34(2):18-20.

第3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家庭教育;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协同机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又有着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难以取代的功能[1]。对于农村而言,家庭教育一般来说都处在最薄弱之处,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甚至成为教育的盲点,很难做到与高校的有效沟通,更遑论协调机制的形成。只有形成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才能保证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进行顺利。

一、农村家庭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家庭是高校学生平时生活的场所之一,这一点农村与城镇并无显著区别,但农村学生处在家庭的时间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但其基础性作用则不容忽视[2]。

(一)培养目标相同

中国人普遍关注家庭教育,这是有很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的,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尊老爱幼的孔融让梨故事,极尽孝道的卧冰求鲤故事,家庭教育的孟母三迁故事等,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另外,家庭之中也常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句子来鼓励孩子学习,这些故事与格言并非完全没有缺点,但是总体上表达出了我国文化中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出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那种积极向上精神,这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3]。高等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品格、素养塑造的重要功能,利用课堂上讲解、课堂下贯彻的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到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将来又如何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正是家庭教育目标的再现与深化。

(二)培养内容统一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思想倾向正确,而且了解世界发展局势,并积极借鉴科学技术方面的新鲜事物,这对大学生的指导非常有利。而与此相比,在家庭教育环节,因为时间、工作、学历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家庭教育的优势要更弱一些,总体上只能给学生提供基本启蒙教育,难以保证教育的科学效果。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再科学合理,若是缺少来自于父母的示范指导,学校教育成果也不容易巩固,只有家庭同学校形成合力,达到内容上的统一,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出现实质性教育成果。

(三)培养空间互补

学校负责上学时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可以有效填补寒暑假期的空白阶段,在假期,父母等家庭成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看望老人,使其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而在学校期间,体育课使学生增强体魄,专业课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丰富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养成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与感恩精神等等。因此说,学校与家庭两种不同的环境对学生所起到的教育功能是可以互补的[4]。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化的差距

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家长文化程度问题,城镇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现对我省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农村家长与城镇家长的文化程度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条件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家长,有相当一部分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自身文化素质的薄弱,使得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家庭教育知识不丰富,同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也不够了解,教育与管理手段不够科学,用理性观点看别人子女,用非理性观点看自己子女,这在农村家长群体中尤为突出。其次是家长教育观念问题,多数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智育情况,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情况,这种心理偏向性根深蒂固,渊源有自,与城镇化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这种观念上的落后,使得一些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举措无法在家庭中得到落实[5]。当然表中所列只是大致情况,并非所有农村家庭教育都是此种情况。然而农村家庭教育的观念落后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导致了教育水平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不符。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存在的问题

1.家校信息交流不够畅通

家庭与学校没能有效沟通,导致信息交流上的阻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整体上同家庭的联系是较为松散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未能形成同家长进行积极联系的理念与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效果不佳。而从家长方面来讲,几乎很少同学校主动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所以也就根本不会在子女假期时间配合学校做出适宜的家庭教育。

2.农村家庭教育平台缺失

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近些年有了很大进步,可是与城镇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在城镇化建设完全实现之前,应该说家庭教育的平台是缺失的。一方面,家长要忙于生计,平时同学生间的交流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即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不容易,要帮助父母进行生产劳作,使自由支配时间大大缩短[6]。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剧增,有相当一部分是异地务工,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更少,更难以谈及家庭教育,所以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农村家庭教育平台。

三、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一)提升家庭成员素养

要使家庭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需要关注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成员需要互相督促,按照城镇化后的要求管理自我,尤其是关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借助先进教育理念影响学生。坚定立场、以身作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言传身教的效果必然要优于口头说教。另外,家长对于自身已经存在的问题,应当敢于面对,敢于承认,用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崇高形象,而不是刻意规避问题。另外家长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加以更新,主动接触科学教育手段,随时与孩子交流思想,了解其近期想法,做到以人为本、宽严相济。

(二)促进家庭道德建设

家庭道德是各家庭成员间所需要遵守的各类道德规范。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庭成员均需要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使为人与处事准则更符合高尚情操要求。比如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年长者来说,应当注意到人人平等家风的形成;对于家庭成员中的父母一辈来说,则应主动承担学生孝老敬亲的良好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而言,要以学校教育内容为理论指导,以家庭成长环境为实践基地,做好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三)形成家校沟通机制

对于高校来讲,应当主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和谐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沟通机制更加常态化。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讲,因其普遍具有学习韧劲,良好家校沟通机制更容易引发积极效果。高校需要同家庭一道,共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点,共同摆正心态,用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话语全面交流互通,随时发现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并处理好。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把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建立形成培养信息数据库,使学生的真实家庭信息及时载入更新,并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向家长说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心理变化、思想动态等;家长也要借此机会,把学生在家期间的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告知学校,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学生工作。

(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并非独立存在的事物,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大力支持。所以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员亦应保证价值导向的正确性,积极营建优良社会环境,给学校与家庭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活动提供契机,让学生得以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接受充分体验锻炼,了解社会规范,增加社会交往面。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家长课堂,特别是开设专门针对农村家长的课堂,让家长理解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家庭教育的差别,并使其有意识缩小这种差别。

四、小结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长期性与艰巨性来自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来自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农村家庭教育环节的缺位,已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受到了不良反作用。对此,有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与学校间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真正落实,为城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幸福.审视与建构:中职学校德育队伍培训体系的思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52-53.

[2]孟庆荣.浅议中职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1,(02):21-23.

[3]赵效萍.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57-58.

[4]王芳.社会支持网视野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以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45.

[5]田夏彪.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关系的失序与消解[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0-42.

第4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家校协同

随着高校思政教育中“三全育人”①深入推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多方力量的有效融合,其中,学生家长的力量尤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现如今,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逐渐完善,在“三全育人”大背景之下,协同育人理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已是必然趋势。然而,目前家庭教育始终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家庭与高校的交流联系也有所欠缺。实际上,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提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高校与大学生家庭之间应增强沟通交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补充促进,教育资源相整合,教育环境与形式互相补充,促使双方协同发展进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打造全新有效的家校协同育人格局。

一、家校协同的内涵及理论意义

新时期,高校承担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诸多职能。然而,学生家庭对高校所承担的社会职能以及高校所带来的先进教育理念了解甚少,学生家长无法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进行良好的结合。正因如此,家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意义非凡,家校协同育人可以使得教育过程与方法有良好的交流补充,使得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学校也能多方面接收到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反馈,为学生成长发展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指导,使得学校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助力高校做好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的工作,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协同效应”认为在现代社会,个体生活的外部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关联,共同作用于个体的发展。系统中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家校协同式教育正是以此为理论依据,家庭学校两者力量的动态补充是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效果的基础,其中家校之间的双向沟通是关键。家庭和学校是培养教育学生的两个重要阵地,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社会单元。家校协同育人就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充分的交流融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拥有相同的权利也承担相同的义务,二者形成育人合力。细化来看,家校协同育人可以看成两个方面:其一是学校教育协同家庭教育,本质上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力量,学校教育资源有效融入,使得家庭教育更加系统科学;其二是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入能使得学校更加详细地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与实际问题,并针对此进行更加适合且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成长。无论哪个方面,受教育的主体都是学生,目标都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频共振,方可形成“1+1>2”的整体功能效应。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作用发挥现状与成因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作用发挥现状

1.学校与家庭协同模式的设定流于表面。在目前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之中,高校的教育几乎占据了全部,家庭教育之中几乎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甚至大多数学生家长对思想政治教育毫不了解。学生大学入学之后,面对陌生的大学教育,大多家长出现了“不愿教育、不敢教育、不会教育”的情况,大多高校面对此现象选择采取“延续型”家校协同教育,即参考中小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学校与家庭协同教育。因此,当前家校协同育人远远未达到完善的效果,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很长的发展路径。2.教师与家长的交流出现责任分歧。面对高校在校大学生出现不良行为现象时,学生家长与学生辅导员持有明显不同的看法。学生家长大多认为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自己,家长与学校教师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是学生自身未能达到教育要求;或认为学校的教育管理不够充分细致。然而辅导员普遍认为学生的不良表现是由学生的家庭教育造成,学生受到的家庭教育影响巨大,在校期间已经难以对学生的思想与习惯作出明显改变调整。由此可看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责任分歧是普遍存在的,面对这种情况,双方针对不同学生的成长环境以及形成的性格特点进行相互交流,制定更加适合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案非常必要。3.协同式教育活动缺乏连续性现如今我国高校的家校协同育人的阶段性过于明显,在新生报到、毕业生落位时期显著集中,其他时间少有交流,呈现出“重两头,轻中间”的特点。此外,大多数高校对于家校协同式教育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整体思路也显得僵化,缺乏连续性与创新性。另外,对于家庭而言,家长从未接受过有关家庭教育的理念的系统性指导培训,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简单零碎,也几乎没有实践机会,对于科学完善的家校协同育人理念更是难以实施落实。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作用发挥现状成因探析

1.家庭教育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没有得到重视。受中小学传统教育影响,家长“唯分数论”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德育的重要性被严重忽视。此外,由于高校与学生家庭所在地之间相隔较远,存在客观阻碍,导致高校与学生家庭双方的交流联系明显不足。随着各个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为了更加方便直观地了解学生情况,进而有助于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开展,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应当日益增加,但是对于大多高校而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尚未得到充分的认知与肯定,家庭教育并未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一部分。因此,在学生家庭与高校的两个层面,家庭教育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对学生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2.家长参与高校育人体系的机制不健全。高校的育人体系发展迅速、逐渐完善,然而对于高校在校学生家长而言,高校的育人体制机制是否有变化并无直观感受。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校与学生家庭协同模式并未得到高校的统一领导,而是依托于各个院系专业展开,正因如此,高校对家校协同的重视程度不足,进而导致各个院系面对家校协同模式的构建想法不一。而且家长群体也存在着主动远离避让高校教育管理的现象存在,不可能参与到完善高校育人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而家校协同育人务必包含学校与家庭双方的良好互动,只有高校搭建起相关平台使得家庭能够及时了解学生、了解学校动态,并积极参与到学校的育人体系当中,才能真正发挥家校协同育人功效。3.高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双向沟通。高校与家庭之间普遍存在双方交流沟通不充分的现象。由于地域等因素的限制,学校与家长两方面多采用线上沟通,因此难以做到充分交流。此外,相当一部分家长持有“不给学校添麻烦”的想法而有意减少与学校沟通的次数。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由于缺少学校对家校协同教育工作的统一部署,加上辅导员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使得辅导员群体与家长主动联系的次数也不多。长此下去,高校与学生家庭之间也就难以达到协同互动、共同育人的目标。

三、家校协同的反思与建议

高校以及学生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而家校协同教育正是将高校与家庭的力量有机结合,以更有效地助力学生的成长发展。只有学校与学生家庭都能正确理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的重要性,才能做到双方协同配合,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克服家校协同过程中的问题。拟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校应积极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的大环境

高校需率先认同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并以此为指导,结合高校实际情况,丰富完善家校协同育人体系内涵,结合理论与实践,搭建符合时展需求的家校协同育人平台,探索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引领辅导员和家长走正确的家校协同教育道路。1.构建长效沟通机制以及动态。监测学生在校成长家校协同育人工作运行机制对于本项工作顺利开展以及取得预期效果是必不可少的。参考国外家校协同育人经验,政策法规的完善健全是首要保障,如英国美国以及法国等都曾通过法律法规来进行对家庭教育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规范指导,深入提高学校家庭双方的协同教育意识。因此,国内高校更应从制度入手,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融合,高校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来明确责任义务与权利,使得家校协同育人工作可以严格参考文件规定执行。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家校协同。在新生入学阶段,学校的大数据平台应及时构建起来,对于不同的大学生个体,学校应建立个人信息以及家庭相关信息的数据库,将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整理并归档分析,特别应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家庭结构特殊等情况进行系统整理,消除因为家校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息盲点,进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快手、抖音等小视频软件在高校学生家长的年龄段群体之中已经基本普及,通过视频传播的消息远远比文字更加容易理解接受,诸多网络平台也使得视频的传播更加快捷。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如若将家校协同的教育内容以及优秀家校协同的案例典范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传递到学生家庭之中,使得众多家长群体在耳濡目染之中受到教育引领的同时,也感受到鞭策与激励。3.引导学生家庭参与家校协同教育。由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特殊性质,在家校协同育人过程之中,高校应主动承担主导者的工作,积极探索家校协同教育的实施方案,调动学生家庭的积极性,主动倡导学生家庭参与到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之中,使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为保证家校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高校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协同育人内容:向家长介绍学校的育人理念、学生的培养方案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职业前景;面对家长提出的意见建议,高校需定时收集整理并妥善解决处理。

(二)辅导员应积极推进落实家校协同的各项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重视家校协同教育及其方式的重要性。辅导员群体拥有正确的家校协同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样有助于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联系,形成更加有效的家校协同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是,辅导员作为家校协同教育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其良好的态度与行为无疑会明显改善家校协同育人的现状。1.坚持开展实地家访活动。家访,是建立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一种传统有效的方式。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使辅导员与学生、学生家长之间产生了情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者希望通过家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走进学生内心,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家长则更希望学校能够深入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为孩子提供更多更适合的教育,同时学生本身也对家访有所期待。除此以外,面对部分家庭内部有些许矛盾的学生,其本身家庭教育的开展便充满了挑战,学生与家长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通过家访,这类问题会得到明显的改善,更有学生表示,学校家访之后,在家里和家长的交流明显变多了,有问题也会和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在他们眼里,辅导员、老师就像是家人一样。2.定期开展校园家长会活动。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长无法像中小学时期能够十分便捷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活动之中,高校学生家长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仅仅会在新生入学、重大校级活动、大型节假日、毕业典礼等重要时间节点上有着成规模的入校园行为,而高校应该抓住这些特殊时机,把握特殊时间点中学生及家长会面临的普遍问题,召开家长座谈会或个别家长的约谈,在适当范围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互通有无,为家校协同育人打下坚实基础。3.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推进家校协同。受限于时间、空间等客观因素,以及家庭对于理论知识的缺乏,家校协同教育较难顺利开展,并且仅仅依据传统的家访、家长会等面对面的交流并无法满足家校协同育人的需求,所以借助科技手段,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完善协同育人体系尤为重要。线上方面,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部分,在高校与学生家庭交流的方面,以及家校协同育人的方法创新方面,巧用网络平台无疑是最有实效的手段。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到家校协同育人体系之中,方可使得协同育人体系逐步完善。

(三)家长应积极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家校协同的重要性

第5篇:高校家庭教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家庭教育;教育缺失

家庭是每个人终身生活的场所,家庭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对学校教育起着有力的辅助作用。大学生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或年长者在子女就读大学期间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大学期间,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教育本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遗憾的是,当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的冲击力却明显降低,在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整体上来看是处于“缺失”的状态。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

就与父母联系的次数而言,“间或性”突出地表现出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特征。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和父母之间由朝夕相处变成了几个月甚至是一学期一次的相见。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大学生子女主要是依靠电子通讯设备保持联系,父母对子女在校情况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子女汇报的单一方式。事实上很多情况下,父母对子女在校信息的掌握是片面和不足的,父母很难及时有效地把握合适的时间和事件对大学生子女进行家庭教育,使得大学生家庭教育显得苍白和不足,这是客观情况使然。但同时,子女进入大学以后,一方面父母对自己的约束减弱,自我的独立性得到加强,追求个性和自由,对父母所进行的“老三篇”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另一方面对充满新鲜和趣味的周围环境,大学生往往更愿意把精力和时间投注于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上,所以从主观上排斥和拒绝与父母交流。调查显示,8%的大学生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43%的大学生很长时间才与父母联系一次。空间距离的拉远,大学生子女偶然间或性地与父母联系,使得大学生家庭教育呈现缺失性的特征。就与父母联系的方式而言,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呈现出“间接性”和“广泛性”的特征。家庭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幼小的家庭成员多是在父母的陪伴下成长起来,在这一成长过程中,其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多是以面对面直接的方式进行。除此之外,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相比呈现出情感性的特点,正如俗话所说“知子莫过父”———父母与子女的血缘关系以及长期共同生活的天然优势,使得父母对子女的生活习惯、性格品质都十分了解,在教育过程中更能采取“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的方式,换句话说,就是家庭教育相比其他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然而随着子女进入大学,家庭教育所独具的“直接性”和“针对性”特征便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其他教育方式所具有的“间接性”和“广泛性”的特征。父母和子女之间由于客观物理距离的拉大,对大学生子女所进行的家庭教育不得已变成了一种远程教育。在这种情况下,80%的大学生依靠电话与父母保持联系,8%的大学生选择依靠书信与父母保持联系。父母通过间接的方式获知子女的情况,对子女日常的所思所想并不能真正完全地把握,从而选择了泛泛地关注子女的成长和学习,对具体的事情不能及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就与父母交流的内容而言,大学生的家庭教育呈现出“偏导性”的特征。所谓“偏导性”就是指父母对大学生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是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了物质生活和身体健康程度上,对子女的精神世界和兴趣爱好、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关注不够。父母和大学生子女由于生活的空间距离拉大,对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愈发地缺乏了解。因此父母对大学生的教育更多地以“嘘寒问暖”的方式表现出来,更多地是在物质生活上尽可能地满足子女的需要,如父母在与子女通信聊天时,经常询问子女学习成绩是否进步,而对子女由于高中和大学所表现出的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困惑甚至是不适应缺少关心;经常询问子女日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内容,而对子女在人际关系、参与集体活动等方面缺少关心;经常询问子女以后的工作规划和工作前景,而对子女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的树立缺少关心,更有甚者,对子女所表现出来学习兴趣不高、道德信仰缺失、法制观念不强、生命意识淡薄等严重情况居然一无所知。总的来说,父母在对大学生子女精神教育方面出现了“缺位”。

二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现状的原因分析

1.社会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视不足。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上对知识分子普遍存在崇拜现象,人们习惯把大学生放在“天之骄子”的高度,从主观认识上过分夸大大学生的能力,认为大学生可以处理好一切问题。很多家长都认为子女在就读高校期间,如果还要依靠家庭的帮助,就不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由此,社会上形成了忽视对大学生进行再继续的家庭教育的风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代际之间的依赖性不断减弱。以往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现在随着电脑的普及,QQ、微信、微博出现低龄化的现象,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更加广泛,知识更新更加迅速,不再把家长奉为神明加以崇拜,大学生更是如此。大学生与家长之间代沟不断加剧,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交流更加困难,这一客观事实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局面。

2.家庭对大学生子女教育的忽视。主观上,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有些家长觉得子女在步入大学校园以后,就应该能够独立生活,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已经尽到,开始对孩子听之任之。还有些家长奉行“苦难”教育,单纯地认同“自古英雄多磨难”的教育理论,认为子女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少了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更能得到锻炼,更能为以后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因此家长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普遍采取不管不问的态度。客观上,家长对大学生子女的教育存在现实的障碍。现在大学生多是在远离家乡几千里以外的地方求学,家庭教育被迫成为远程教育,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能靠几周一次的短时间通话进行;家长的知识水平不高,不能理解孩子的需要,对孩子的要求出现“重智育,轻德育”的局面;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对,很多家长仍然采用硬性的灌输和说教,这种教育方法难免会让已是大学生的子女产生逆反情绪,实际教育效果很小;还有些家长为生活不得不四处奔波,金钱和时间上都不具有重视大学生子女教育的条件。

3.学校对大学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高校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大学校园与学生的家庭所在地相去甚远,与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存在很多障碍,造成如今高校与学生家长合作意识淡薄;此外,高校认为自己拥有非常丰富的智力资源,单方面就可以帮助大学生进行完备的德育和智育教育,不需要家庭教育的辅助就可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按照规定,高校应以1:150的比例配备一名学生管理干部,但由于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很多高校学生管理人员在数量上达不到这一标准,甚至有的一个院系500多名学生只配一个辅导员。管理人员的不足使学校不得不将重点放在处理扩招后倍增的日常事务上,而要做好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的这项工作,高校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很多学校客观上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三大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1.社会应形成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良好风气。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与恶劣事件问题,一定程度上是由我国特殊的人口政策所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应该将责任推给某个人或某个家庭,同时也不能任由这种问题发展下去,而应在社会上形成重视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良好风气。首先,社会应该对“大学生”这一群体有正确的认识,夸大他们的能力或贬低他们的实力,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压力,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问题。其次,社会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或开展讲座等形式,提高家长对大学生子女进行继续教育的意识,鼓励他们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社会可以成立一个有相对空闲的家长组成的网络在线平台,这个平台专门用来加强大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家长和大学生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匿名发表自己的观点,交流各自的意见,尽可能实现代际之间差距的不断缩小,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庭在子女大学期间的教育作用。

2.家长应在大学生家庭教育中起积极作用。家庭作为一个人生活的终身场所,其教育也应该具有终身性。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①子女进入大学以后,开始接触社会,在其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更不能终止对大学生子女进行家庭教育,而是应该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效果的基础上,与学校教育相一致,形成教育的合力,促使子女生理和心理成熟健康的发展。同时要注意到,由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有别于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家长就应该首先从认识上改变自己已有的教育观念,对自己在子女教育过程中有个正确的定位,不能对大学生子女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而是努力形成家庭教育新的开端。有些话题或内容不方便在电话里直接进行交流,家长可以多选择书信的表达方式,因为书信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情感性更加强烈,在远程教育中其作用往往胜于电话。也就是说,家长应该更多把书信作为对大学生子女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家长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质,有意识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方法上,要避免“家长制”“一言堂”的出现,采用平等、交流的沟通方式,真正了解大学生的所思所想,使家庭教育产生实际的效果;对于那些忙于生计的家长,也要想办法多与孩子联系,避免家庭教育的缺失。

3.学校教育应与家长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已经出现普及的趋势,仅凭学校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面对新的矛盾与挑战,学校必须对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保持应有的重视,提高与家长合作的意识,改变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缺位的现象,努力寻求家庭教育的配合,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大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发展。高校虽然不具备像初中、高中那样定期召开家长会的条件,但可以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与家长取得联系,如在校园网页上设立家长专栏,及时公布学校的各种信息,方便家长对孩子的大学生活有个大致的了解。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尽可能地增加辅导员数量,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顾及每个学生的心理、生理、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实现辅导员与每位家长一对一的联系,辅导员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同时,家长也真正获得子女在校表现的信息,有利于家庭教育针对性的发挥。解决好大学生的教育问题,才有可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

注释

①[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参考文献

[1]高中建.当代青少年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魏曼华.当代社会问题与青少年成长[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友情链接